环境与幼儿健康话题——幼儿教育过程的卫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幼儿教育论文,幼儿论文,过程论文,话题论文,卫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育过程是一种动态环境,在教育的多边活动过程中,师生之间、幼儿之间、人与活动及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评价教育过程是否卫生,就看这个动态环境是否符合幼儿的生理特点,是否有效地预防幼儿身心疲劳。
一、依据幼儿大脑生理特点调整教育过程
教育过程中幼儿的主动学习和教养者的主导作用都要建立在幼儿大脑生理活动特点的基础上。幼儿脑力和体力活动效果取决于大脑皮层的机能状态。大脑皮层有兴奋——抑制的过程,兴奋有利于激发和加强神经活动,提高活动效率,而抑制则相反。幼儿大脑皮层的活动特点应决定着教育过程的调整。
大脑皮层具有优势法则现象,当某一区域兴奋状态占优势,形成优势兴奋灶后,具有最佳的应激机能,条件反射容易形成,活动效率提高;中等强度的活动使大脑神经过程更趋向集中。根据这一特点,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提高幼儿学习与活动的兴趣,使其大脑形成优势兴奋灶,注意力集中,提高学习与活动效率。年龄越小的幼儿,优势兴奋灶越易较快消失,其主动注意时间短,长时记忆弱。要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兴趣特点来组织教育活动;各类活动的难度和份量要适中,太难或太易不利于优势兴奋灶形成,活动效率会下降。
始动调节现象是大脑另一特点,某项活动开始时,大脑皮层工作能力较低,然后逐步提高。这种现象在每日、每周、每学期和每学年开始时都会出现。因此,组织幼儿教育过程应该从易到难,逐步增加活动的难度和强度,以使大脑皮层逐步适应。
大脑还有动力定型现象,即指条件刺激重复多次,神经过程在时空关系上固定,条件反射恒定精确,此时,神经细胞能以最经济的消耗获得最大的工作效果。幼儿习惯与技能的培养都是动力定型的形成过程。应在教育过程中注意训练幼儿正确的学习技能,培养有规律的生活和卫生习惯,建立良好的动力定型。家庭与幼儿园要相互配合,对幼儿已经形成了的良好习惯和生活秩序不要轻易改变,以免不断重建动力定型而加重大脑皮层的负担。
大脑活动是以镶嵌方式进行的,随着活动内容改变,兴奋抑制区不断变换,使皮层各个区域轮流休息。因此,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正确安排不同性质的学习活动轮换,使脑力和体力活动交替,可使幼儿较长时间保持学习活动效率。年龄越小的幼儿注意力越不易持久,同一性质的活动时间更要短些。
大脑工作能力有一定界限。当活动过度,超过这种界限,会出现保护性抑制现象。这是一种生理性保护机能,以防止进一步损耗。此时,全身机能活动暂时降低,出现疲劳现象。幼儿年龄越小,越易产生疲劳。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和发现幼儿疲劳的早期表现,及时采取措施或组织休息,以促进他们大脑工作能力的迅速恢复。
二、教育过程卫生的重点是预防身心疲劳
疲劳是由于高强度或长时间持续活动而导致工作能力减弱、效率降低、错误率增加的状态。疲劳分为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前者是指肌肉组织和神经系统的机能减退,后者是指缺乏兴趣、厌烦等心理因素导致活动效率下降。疲劳是评价幼儿教育过程卫生的基本指标。根据疲劳程度,规定幼儿作业的负担量,合理组织各项活动,防止疲劳产生和发展,是幼儿教育过程卫生的主要任务。当幼儿参与脑力或体力活动时,疲劳也随之产生。疲劳程度可从疲劳表现的强度、消除疲劳的时间、疲劳扩散至身体的范围来评价。疲劳表现越强,消除时间越长,扩散到身体的范围越广,则疲劳程度越重。
幼儿的疲劳表现常反映在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状态的变化上,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在作业的速度、准确性和持续时间等方面。疲劳时,大脑出现两个阶段的变化:第一阶段,大脑优势兴奋灶的兴奋性降低,对周围皮层抑制解除,使周围皮层兴奋性增加,表现为幼儿的作业速度增加,但准确性下降,注意力分散,易激动,烦躁不安,小动作增多;第二阶段,保护性抑制加深、扩散,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过程均减弱,幼儿表现为作业速度和准确性均下降,动作不协调,感知觉减退,情绪低落,乏力,打瞌睡。
幼儿的疲劳容易产生,他容易消除。疲劳的出现不可避免,也不必要避免,因为一定紧张的活动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学习效率,而疲劳又可预防大脑进一步损害,为教育过程的调整提供反馈信息。只要经过短时休息,疲劳能够消除,那么作业和活动就不是负担过重。当然,疲劳后,应该及时调整教育过程,防止进一步发展为过度疲劳。过度疲劳是由疲劳积累而形成的一种全身病理状态,表现为大脑慢性充血、面色苍白、无力、手颤、食欲下降、消化不良、机体抵抗力下降等一系列症状。过度疲劳会给幼儿身心带来极大危害,需要及时防治。
引起幼儿疲劳和过度疲劳的因素有很多。幼儿年龄越小,越易疲劳;患病或营养不良也会导致疲劳;生活环境条件差是疲劳的重要原因,如室内的微小气候不适宜,采光照明条件差,桌椅与噪声控制不符合卫生标准等;学习疲劳的主要原因是活动和作业时间太久,份量多、难度大,或是内容单调,学习内容小学化、成人化。另外,幼儿体质与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家庭因素等都会影响到疲劳的发生和发展。
对疲劳和过度疲劳的预防要消除病因,加强锻炼,增进体质,提供合理营养,积极防治疾病,创设良好的环境条件。最主要的措施是调整幼儿的教育过程,使幼儿的学习活动适合幼儿大脑皮层活动的特点,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疲劳后通过适当的休息和睡眠可得以消除。休息时间不是越长越好,休息太长,能降低注意的顺应性而影响活动效率。多次短时间的休息比一次长时间的休息效果好,幼儿应有适当时间的午睡。休息的形式除了安静睡眠外,还可依据大脑皮层镶嵌式活动的特点,进行积极活动式休息,即适当变换活动内容,使幼儿脑力和体力活动交替,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