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 福建莆田 351100
【摘 要】目的:探讨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作用。方法:采取方便抽样法抽取100例于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心肺复苏抢救成功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均为50例患者。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急诊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脑部复苏干预、心电监护干预、气道管理干预和心理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总有效率为98.0%,与对照组的82.0%相比明显较高,P<0.0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和对照组护理前的心率、动脉压及心理状态等指标相当,P>0.05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心率、动脉压及心理状态等指标均得到显著改善,且其改善程度与对照组相比均具有显著优势,P<0.0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胸部不适、恐惧、抽搐、反应迟钝、记忆减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较低,P<0.05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常规急诊护理基础上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实施脑部复苏干预、心电监护干预、气道管理干预和心理护理干预等急诊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率、动脉压及心理状态,并显著降低患者的各项心肺复苏不良反应发生率,从而提升患者的整体临床护理效果,对于促进心肺复苏后患者的康复具有显著的应用意义。
【关键词】急诊护理;心肺复苏;康复效果
心肺复苏是一种抢救心搏骤停患者的重要方式,对于挽救心搏骤停患者的生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心搏骤停具有突发性,且一旦发生心搏骤停,在5min左右的时间内即可对患者的脑、心脏等重要组织器官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对患者的危害极大[1]。如果能够在患者发生心搏骤停后,立即给予正确的心肺复苏,可显著有效避免患者的脑损伤和心脏损伤,并可显著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2]。近年来,随着临床对于心肺复苏的重视,使得心肺复苏的诊疗程序逐渐趋于规范化,促使其治疗效果得到了显著提升[3]。但是,与此同时,心肺复苏后患者的急诊护理却仍有待进一步提高。笔者以下就对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作用进行了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采取方便抽样法抽取100例于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心肺复苏抢救成功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均为50例患者。观察组50例患者,男26例,女24例,患者年龄38—76岁,平均年龄(57.9+2.7)岁;致病原因:26例急性心肌梗死、12例脑出血、5例肺栓塞、4例农药中毒、3例一氧化碳中毒。对照组50例患者,男28例,女22例,患者年龄36—75岁,平均年龄(58.4+3.4)岁;致病原因:25例急性心肌梗死、14例脑出血、6例肺栓塞、3例农药中毒、2例一氧化碳中毒。两组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之间的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对比研究。
1.2临床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急诊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脑部复苏干预、心电监护干预、气道管理干预和心理护理干预。具体实施:①脑部复苏干预:在患者心肺复苏成功后,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家属用湿毛巾敷患者的额头和颈部,并且将室内温度保持在18-20℃的范围内,以此来降低患者的脑部氧代谢率,以此来达到降低患者的脑再灌注损伤的目的。②心电监护干预:护理人员要增加心电监护的巡视频率,以便及时发现传导阻滞、室性早搏等异常情况,并及时给予有效处理[4]。③气道管理干预:加强患者的气道管理护理,将气管插管的近端用胶带进行妥善固定,并且定期为患者更换胶带,以此来避免患者将插管咬扁;确保患者的气管湿润。在对患者进行吸痰操作之前,可以2-3min左右的纯氧吸入,在吸痰操作的过程中,要密切关注的状况,观察患者有无发绀的情况出现[5]。④心理护理干预:在治疗、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积极掌握患者的心理状况。及时向患者介绍医院的医疗技术,及有效的治疗方式,以此来增强患者的安全感,提高患者的治疗配合度。同时可播放一些舒缓的音乐来帮助患者缓解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与此同时,要获得患者家属的理解、支持与配合,指导患者家属积极地向患者做思想工作,以此来促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①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包括显效:患者经护理干预后,其心理和精神状态均良好,没有出现明显并发症,临床症状及体征得到显著改善;有效:患者经护理干预后,其心理和精神状态均较好,有轻微并发症出现,临床症状及体征均得到一定的改善;无效:患者经临床护理干预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无任何改善,或出现严重并发症[6]。②患者的心率、动脉压及心理状态等指标[7]。③患者的心肺复苏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胸部不适、恐惧、抽搐、反应迟钝、记忆减退[8]。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的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13.0软件,在分析过程中,对计数资料使用(x-±s)的方式进行表示,用t检验;计量资料用%的方式进行表示,用X2检验,检验结果以P<0.05表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总有效率为98.0%,与对照组的82.0%相比明显较高,P<0.0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如下:
3讨论
综上所述,在常规急诊护理基础上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实施脑部复苏干预、心电监护干预、气道管理干预和心理护理干预等急诊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率、动脉压及心理状态,并显著降低患者的各项心肺复苏不良反应发生率,从而提升患者的整体临床护理效果,对于促进心肺复苏后患者的康复具有显著的应用意义。
参考文献:
[1]崔玲,王琪娜,王静,等.急诊科新入职护士心肺复苏术培训中应用个性化指导的效果评价[J].河北医药,2015,37(21):3354-3356.
[2]汪媛媛,郭涛,刘琼,等.费茨动作技能形成理论在急诊科新护士心肺复苏培训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1(5):593-595.
[3]王建强,李国民,袁冬,等.超长心肺复苏成功 3 例分析[A].第五届全国灾害医学学术会议暨常州市医学会急诊危重病及灾害医学专业委员会首届年会学术论文集 [C].2009:89-90.
[4]袁威,张玲燕,李冬军,等.急诊科患者心理护理干预后心理应激改善及效果研究[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5,42(4):133-136.
[5]朴丽莎,黄海燕.行为护理干预在心脏骤停复苏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5,29(35):4411-4413.
[6]张慧利,罗旭睿,谭位华.心肺复苏后患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含量变化临床意义 [A].2010 全国中西医结合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C].2010:45-50.
[7]李章平,陈寿权,李惠萍,等.不同人群心肺复苏及相关急救常识掌握情况调查和比较 [A].2009 年浙江省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9.
[8]周秀花,周灵芝,乔建红.团队复苏护理在心肺复苏溶栓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5,21(7):53-54.
论文作者:陈品伟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14
标签:患者论文; 心肺论文; 急诊论文; 心理论文; 统计学论文; 脉压论文; 效果论文; 《航空军医》2017年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