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合资经营战略的转变_国内宏观论文

论合资经营战略的转变_国内宏观论文

论合资战略的转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1980年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成立以来,经过1984年到1985年和1992年到1994年两次发展高潮,我国的合资企业已逾14万家。如果说这14年中我们发展合资企业采取的是数量扩张的战略,那么国际、国内新的形势要求我们迅速实现合资战略的转换,实行质量优化的战略。

一、战略转换的必要性

我国发展合资企业的初衷,是为了达到引进国外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扩大出口创汇,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目的。合资企业在数量上的迅速扩张,形成了颇具规模的“合资经济”,部分实现了上述目标。如利用了可观的国外资金,年均吸收外资近18亿美元,相当于基建投资的10%,1993年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外资输入国,实际引进外资258亿美元。同时也引进了一批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动了国内产品质量和档次的提高,增强了一些企业的竞争能力,促进了沿海经济向外向型转化和对外贸易的发展。1993年三资企业外贸出口额占全国的1/3,其中合资企业占据大半。

然而,数量扩张战略造成“合资经济”素质偏低,因而无法全面实现发展合资企业的初衷,出现了相当多的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表现为:

1.规模结构偏小 我国合资企业规模本来就不大,片面追求数量增长导致近年合资企业的规模趋小。按协议金额计,1986年平均规模最大,为185万美元。此后持续下降,1990年为88万美元,1991年为89万美元,1992年和1993年虽有回升,但也仅为119万美元和133万美元。另外,外资到位率从1986年的66.1%降低到1992年的18.9%和1993年的22.9%,企业规模变小的趋势十分显著,以至70%以上的项目均在100万美元以下。企业规模偏小、资金到位率低造成许多企业资金短缺,流动资金甚至部分固定资产投资不得不靠举债解决,举债风险则大多由中方承担,这不仅难以形成经济规模,提高技术档次,还大大增加了企业经营成本。企业规模过小与港澳台资比重偏大有直接的关系。截止1992年底,港澳台商投资项目占外资总项目数的81%,其中又以港资为最多。这些地区的外资多数为中小资本,难以从事大项目开发。另一方面,外商对我国改革开放政策能贯彻到什么程度,坚持多久尚心存疑虑,因而许多大公司尚在犹豫观望和试探之中,并不盲目大规模投资。这样,数量扩张战略必然导致规模趋小化。

2.技术档次低下 中小外商一般都以低投入、高报酬、短周期作为投资准则,因而外资集中投向技术层次低的项目,而技术密集型项目则受到冷落。在纺织工业中,投资于纱布、坯布生产的项目超过60%,而投资于服装面料的印染整理等技术密集型项目则鲜有所见;在电子工业中,70%的项目属劳动密集型项目,而属于国际先进水平的则很难看到。即使处于全国引进外资排头兵地位的深圳、珠海两特区情况也不容乐观,真正达到高新技术水准的产品产值比重均不超过10%,其它地区(除上海以外)就更不在话下了。在以设备作投资的外商中,有的缺乏诚意,提供的纯属老旧淘汰设备,这进一步降低了技术档次。

3.产业和地区布局不合理 截止1993年6月,外资企业的产业构成为:第一产业3%,第二产业81%,第三产业16%。工业内部集中分布于投资小、风险小、见效快的一般加工工业,第三产业集中分布于利润丰厚的房地产业(北京、武汉等外资房地产企业超过总数的1/3,有的城市已超过内资房地产企业的数目),这两者总和占外资总额的93%以上;而其余的第一、第三产业的投资则不足总额的7%。这样的产业布局加剧了原有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也加剧了农业、采掘业、交通运输业等基础产业与加工工业不平衡的矛盾,同时又造成了第三产业内部房地产业与金融、贸易、服务等产业的新的不平衡,致使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因素更为突出。另一方面,在地区倾斜政策的推动下,外资高度集中于沿海发达地区。截止1992年,东部沿海10省市协议外资总额占全国总数的82.1%,其中广东、福建两省占全国总数的48%。这种区域布局虽然在短期内提高了利用外资的效益,但却给区域间经济的平衡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带来了沉重的调整负担,增加了后续发展的困难。

4.管理水平落后 企业管理“国产化”是相当多的合资企业的通病。有的外商派不懂管理的亲戚朋友作为代理人参与管理,有的外商虽亲自参与管理,但自身管理水平并不高,有的甚至由中方包办企业日常工作,从而导致管理“国产化”,还有的企业中外双方管理者协调配合不好,致使管理工作无法正常进行。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外商一味追求高利润,采用野蛮落后的管理方式,而置中方员工的生命安全与身心健康于不顾,1993年短时间内广东、福建连续发生数起重大伤亡事故就是极端的例证。如此的管理水平只能使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的希望成为泡影。

5.综合效益不理想 从经济、就业、环境、社会效益诸方面加以综合考察,“合资经济”的效益不能令人满意。合资企业的发展提供了相当数量颇具吸引力的就业岗位,受到了人们普遍欢迎,从而使部分员工随嫁接型合资企业的发展而失业这一现象成为可以接受的“副产品”。“合资经济”对国有和集体经济形成挑战,对人们观念的更新产生积极推动作用,它所带来的收入差距成为可以理解的现象。至于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就不容乐观了。据统计,截止1993年底,外资企业开业率仅为41%;近年来全国外资企业亏损面达50%,相当多的企业连续多年亏损;一些企业虚亏实盈,利润转移现象相当严重;一些地方出现了企业连年亏损、外商连续增资的反常现象;偷税、漏税、避税现象相当普遍,深圳市的调查和估计表明,偷漏税面为34%,而有避税行为的达80%。此外,由于合资项目中有相当部分属污染严重的项目,因而这些合资企业的发展在不少地方造成了颇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在分布相对集中的一些地区已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工作带来了不容忽视的不良影响。

上述这些问题说明,数量扩张战略存在严重缺陷,无法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全面开放的新形势,会产生许多不良后果:

1.企业素质劣化 企业规模偏小、资金短缺、技术档次低下、管理水平落后,使得企业缺乏基本的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很难适应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

2.产业结构层次低 合资企业集中于劳动密集、技术低档的一般加工工业,这是国外衰退、淘汰产业向外转移和我国引资重量轻质的必然结果。这一产业布局同国际上产业发展的技术密集、资金密集趋向相违背,必然扩大、拉开我国产业结构与先进国家(甚至国际平均水平)的档次,从而使我国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经常处于从属、被动的地位。

3.投资环境恶化 合资企业的低水平发展带来一系列负面效应,一些缺乏诚意的投机商打着外商幌子的骗子又使中方徒增许多“学费”,这些都可能引起国人不满,加大政府管理成本。而片面追求合资数量,则会被大型跨国公司看作是短期行为,从而难以消除大公司的戒备、犹豫心理,使高档次、大规模的项目难以引进。

随着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推进我国产业结构向高层次转换,应成为发展合资企业的主要目的之一。因此,合资战略由数量扩张向质量优化转换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二、质量优化战略的条件

发展合资企业的质量优化战略,是指通过优化投资环境,鼓励发展规模大、技术先进、管理科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利于产业升级的合资项目,防止低质企业的产生;同时通过改善政府管理,促进原有和新建企业的健康发展,保证合资企业质量的不断提高。这一战略的实施必须依赖一系列的条件:

1.体制条件 质量优化战略要求经济体制能允许、鼓励优质合资企业的合理和适度发展。体制条件属于根本性的条件,国际上认可的“市场经济体制”对外资(尤其是优质外资)的吸引力是计划经济体制所无法比拟的。虽然我们的市场经济体制尚在初创之中,但改革的趋势不可逆转,这将为我们容纳更多的优质外资不断地创造必要的条件,对外商产生越来越大的吸引力。

2.市场条件 质量优化战略也要求市场对优质外资具有足够强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市场的盈利性。市场的规模越大,需求量越大,所提供的盈利机会就越多。我国有12亿人口,经济处于发展起步阶段,无论是消费品还是投资品市场都具有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这对外商是极具吸引力的。②市场的准入性。出于外汇平衡、扩大出口创汇、保护民族工业等方面的考虑,我国长期来强调合资企业产品的高返销率,而这在实际工作中并未得到有效贯彻。既不开放市场,又能引进优质外资,这只是一种良好而又天真的愿望,因为很难想象外商会乐意用中国廉价劳动力生产的优质产品去激化它们国内市场的竞争,增加其国内的失业。其实外商看中的正是辽阔无比的中国市场,只有开放市场才能引进优质外资。因此,有必要有选择地开放市场,使合资产品内销合法化。③竞争的公平性。所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平等地位,进行公平竞争。我国对外资实行优惠政策,从而使合资企业在竞争中常常处于有利地位,这对中小外商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而有实力的外商对此则并不看重。随着“复关”,原有的优惠政策很难原封不动地存在下去,但只要认真贯彻“国民待遇”原则,对有实力的大公司是会有吸引力的。

3.资源条件 质量优化战略要求具备对优质外资具有足够吸引力的资源。这方面我国至少有两大优势:①廉价劳动力资源优势;②自然资源优势。

4.环境条件 质量优化战略要求为外商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经过多年努力,我国投资环境已有很大改善。特区以及开发区的建设、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使我国投资硬环境不理想的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观;在软环境方面,政策环境、法律环境、金融环境、市场环境、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监管与服务,以及其它相关配套措施这些年都在不断地改进,但在许多方面尚不能令人满意,因而应继续努力,以尽可能向国际惯例靠拢,尽快与其接轨。

5.经验条件 质量优化战略的实施有赖于一批有经验的涉外工作人员。我国引进外资工作已有14年历史,交了大量的“学费”,积累了许多经验和教训。这些经验为提高合资质量提供了多方面必不可少的条件。当然,我们还缺少具有丰富国际市场营销经验的人才,在反避税、反利润转移等方面经验也不足,亟待解决。

6.外资条件 质量优化战略能否实现,最基本的是要看有没有高素质的外资投向我国。这些年来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发展,为外商积累了同中国政府、中国企业、中国市场和中国人打交道的经验,其中有一部分正是一些大公司的投资或者试探性投资。我国所具有的广阔的市场前景对外商极具吸引力,据调查,全球500家最大的跨国公司中,50%以上将我国作为潜在目标市场,一旦条件成熟,就将大举进入。因此,虽然目前国际上引资竞争异常激烈,但通过一定的努力,我国市场的吸引力显然是其它竞争者很难企及的。

综上所述,我国实施发展合资企业质量优化战略的许多条件已经具备,也有一部分条件尚未成熟,但经过进一步努力,这些问题是能够解决的。因此可以说,实现由数量扩张战略向质量优化战略转换的时机已经成熟。

三、质量优化战略的实施

质量优化战略要求如下两大政策的贯彻落实:

1.产业倾斜政策 一是向基础产业和第三产业倾斜,促进产业分布均衡化。二是向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型产业倾斜,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我国的产业档次偏低,无法适应“复关”条件下激烈的国际竞争,因此从我国经济的长远、稳定发展来看,必须将产业结构高级化提到战略高度来认识。通过引进高素质的外资,获得大量资金、高档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这是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2.厂商倾斜政策 要向引进有实力、有诚意的外资倾斜,限制劣质外资的进入,杜绝新的上当受骗现象。为此,要把引资重点从港澳台资转向有实力的跨国公司。我们尤其应把注意力集中在美国和西欧的跨国公司,这是因为,一方面这些地区的跨国公司处于世界最高档次,也最为集中;另一方面,他们在技术转让方面比较开放,注重长远发展。日本的跨国公司虽然也比较集中,但在技术转让方面相当保守,不宜作为主要目标。

标签:;  ;  ;  ;  

论合资经营战略的转变_国内宏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