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代医学生在今后要承担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其职业特征要求他们不但要知识渊博、医术精湛,更要具备良好心理素质与高尚医德医风,而培养医学生道德心理就成为其心理健康与医德修养的坚强支点。接下来就从当代医学生道德心理缺失表现着手,探究提出道德心理培养路径,助力医学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当代医学生;道德心理;缺失表现;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8-0336-02
道德心理指的是促成人们把道德认知转变成实际的道德信念与行为的心理动力机制,也就是在情感上自愿追求或实践某种道德行为的、在意志上持之以恒的心理机制。尽管当代医学生道德心理缺失只表现在极少数人身上,但医学生是未来的栋梁,他们能否成才关系重大,必须重视并认真培养当代医学生的道德心理,调控道德心理缺失。
1.当代医学生道德心理缺失表现
当代医学生尚处于青年时期,品德发展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成熟性,但在学校德育教育低效、社会不良因素等的影响下,导致当代医学生道德心理发展滞后,行为失范。当代医学生道德心理缺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道德认知空白,道德行为有错误倾向。医学生缺乏正确的道德信念与观念,是非观念模糊甚至颠倒,用虚无主义对待道德,分辨不清撒谎与诚实、荣辱、公私等概念的本质,对医德以及从医准则等理解不正确,鼓吹及时行乐,形成错误人生观。同时,医学生表现出错误的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以及拜金主义等倾向,道德观功利,行为选择的随意性极强。二是意志品质存在两极性。当代医学生在正确的方向上表现出不自信、自卑、意志薄弱,在错误的方向上则表现出刚愎自用、自负,意志力发展畸形。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种薄弱的道德意志导致医学生无法用正确道德认知打败个人不合理的需求,难以抵制不良诱惑。三是行为被不良习惯所支配。吸烟、喝酒、说脏话、赌博等不良习惯对当代医学生有较大的影响,导致他们在类似情境里自然选择错误行为,形成消极情绪体验[1]。如果不及时根除当代医学生的不良习惯,势必会导致医学生品行不良,难以形成健康的道德心理。
2.培养当代医学生道德心理的路径
2.1 提升医学生道德修养
医学和其他自然学科不同,其研究的对象是人,所以医生这一职业是性命相托、社会健康所系,是一门人学,讲究仁心仁术[2]。所以加强对当代医学生的道德教育是医学高校德育教育的重点。医学生德育就是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当代医学生实施系统道德教育的活动,它的目的在于促使医学生从业以后履行自身义务,形成高尚医学道德品质,助推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从而更好地适应医学科学的发展以及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有五千多年,历代的教育家、思想家都非常注重教育的功能,注重知行合一,而医学高校应积极利用优秀的传统思想文化去教育学生,让医学生充分认识行的重要性,自觉将道德认知转变成日常道德行为,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与此同时,医学高校及教师还要引导当代医学生加强自我教育,这是医学生提高道德修养、弥补道德心理缺失的重要途径,是医学生医德的自觉能动表现。只是当代医学生的自我意识、独立意识以及自尊心等都很强,所以在道德教育中应将医学生视作教育主体,启发并调动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各项活动,进一步巩固道德信念,形成优良道德品质,从而增强道德意志,显著提升道德修养。对于当代医学生而言,形成高水平道德修养之后,就能在从业的道路上更好地沟通人际、适应社会,善于协调、合作,在医学事业上做出成绩。
2.2 重塑医学生医德人格
一方面,有机结合课堂教育、实践锻炼。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应最大限度发挥自身教书育人的作用,不但要将医学知识传授给医学生,还要经常与临床实际相结合,利用一些古代名医、现代医疗界等发生的高尚医德事迹去教育学生,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与正确人生观,培养他们形成高尚道德情感与医德人格。临床实习不仅是医学生实践所学理论知识的过程,还是实践医学道德理论的过程,所以临床实习有强化理论知识与道德教育的双重功能,实习导师的良好医德医风能对当代医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部分医务人员为医学事业献身的行为、事迹等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增强医学生的义务感、使命感。与此同时,不良医德医风导致的失误、患者不应承受的痛苦等会促使医学生提高辨别是非好恶的能力,提高选择医德医风行为的能力[3]。所以实习期间的道德心理培养的多样性、真实性是帮助当代医学生重塑医德人格的关键途径。
另一方面,有机结合理论教育、行为规范。道德心理的培养、医德人格的塑造等均要依赖医学高校各课程教学的通力协作,尤其是文科课程,不仅要加强对当代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教育,还要重视吧医学伦理学科讲好,让医学生在学校接受系统的医德教育,培养道德心理,从而强化医德意识、升华医德人格,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与医德风尚。在对当代医学生开展道路心理的理论教育时,教师还应要求他们严格遵守学校以及实习医院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促使医学生养成爱岗敬业、品行端正、遵规守纪的好习惯,形成优良的、持续的道德信念、道德行为的心理机制。
2.3 培育医学生医德心理
为培养当代医学生的医德心理,教育者需牢牢把握医学生在特定生活环境、社会环境下的心理活动过程。支配医学生行动的思想是他们所处生活条件、工作条件、社会条件、环境因素和文化教养等客观条件对大脑产生作用的结果,即当代医学生的心理不仅被自然规律所制约,还被社会条件所制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人道主义受到冲击,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务人员降低神圣感、责任感,一些医务人员滋生用自身医疗技术谋取私利的动机,将医疗技术、医疗服务作为商品和患者交换,甚至勒索患者,这些客观存在与社会现实的不良现象势必会使医学生受到严重影响。同时,医院使用大量医疗设备,导致诊断主要依赖仪器检测、化验指标等的图像、数据,医患的直接沟通变得无关紧要,导致情感交流日益淡化,不但改变着医务人员对社会现实的认识以及情感,还使医学生作为潜在医务工作者也体验着各种困惑、矛盾,经济效益观念和社会效益观念、投机取巧观念和正当竞争观念、长期社会利益和短期个人利益等均与从医职业道德产生冲突,唯有掌握当代医学生的心理活动过程,才能保证其道德心理培育有的放矢,保持方向的正确性。
此外,教育者在培养当代医学生的道德心理时,应掌握其心理活动规律。教育者在医德教育里务必要把握好当代医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状态和现实医疗工作之间存在的问题,运用心理过程、人格原理、社会心理学等知识以及健康心理学、个体心理发展规律等的原则、方法,深层次解答当代医学生存在的道德疑惑,及时化解当代医学生的心理困惑、心理迷惘,预防肤浅说教,促使医学生在心理形成对医德规范的共鸣,形成心理上与职业道德标准相符的、正确的标准,从而在行为上有正确的选择。
3.结语
对当代医学生的德育教育务必要注重重构其道德心理,基于医学生的道德修养与医德人格的心理过程,按照医学生心理特征以及认知发展规律,引导当代医学生接受心理体验,将医德融入认知体系,上升为道德情感与医德意志,从而将医德真正融入医学生的人格,充分体现出医学生道德心理的价值与力量,为医学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许文静.从儒家德育思想解析当代大学生道德心理[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S1):134-137.
[2]张翠.医德心理视域下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探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3):203-206.
[3]周馨竹,丁万华,王凯等.医学生医德及心理素质教育现状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16):2443-2444.
论文作者:李瑞敏,李锐娟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
标签:医学生论文; 医德论文; 心理论文; 道德论文; 当代论文; 医学论文; 缺失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2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