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创企业创业知识溢出及知识整合机制研究——基于天士力国际公司海外员工成长及企业国际化案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论文,国际论文,企业论文,新创论文,机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际化时间短、规模小、实力弱等因素导致国际新创企业在成长过程中更易受外界环境影响,抗风险能力较差。企业的异质性知识资源是国际企业成长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新创企业普遍存在知识资源短缺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具有国际工作经历的员工是企业炙手可热的人才资源。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成为许多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外派人员所获得的全球化视野、国际知识与经验对于母公司建立和控制海外公司、发展全球资源网络、国际化知识转移与构建全球思维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对母公司在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中维持与提高创新能力产生重要影响(Leung et al.,2008)。国际外派人员是子公司与母公司之间的知识传递和转移者,海外知识在经过外派人员的重新诠释后易被母体所接受。新创企业如何将外派创业个体的隐性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增加企业知识存量并产生新知识,对于外派创业人员和企业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基于知识观和国际化阶段理论的观点,知识是促进企业国际化和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Saarenketo et al.,2004)。外派创业者拥有第一手的国际经验、跨文化知识和见解,其在国际业务中建立起来的网络和关系,有助于国际新创企业寻求边界以外的机会和资源。国际新创企业需要依靠外派管理者来转移专业知识、经验知识(Minbaeva & Michailova,2004),其创业行为被看作企业增加国际化知识存量、开发全球领导力的有效途径(Kohonen,2008)。现有对于跨国公司知识转移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组织层面,一般是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地位相同的部门与单位之间或网络联盟地位相近的企业之间的横向知识交互(Rinberg & Reihlen,2008;Van et al.,2008;陈莉萍,2013);母公司到子公司,绿色供应链上下游各组织之间知识分享的机制或知识网络中由核心参与者到低层级参与者的纵向知识转移(Martinkenaite,2011;Cheng,2011;高钰,2013)。对于海外创业者的分析集中在创业者自身的创业因素对海外知识获取的影响或者从网络嵌入视角对创业人才的政策制度支撑的单方面研究(Block & Koellinger,2009;何会涛、袁勇志,2012)。Styles和Genua(2008)从创业的视角,研究了创业导向对澳大利亚高科技国际新创企业国际化过程的影响,却没有对海外创业人员与国际新创企业之间的知识共享与转移的过程与障碍进行分析。现有文献对海外创业者个人知识和国际新创企业之间知识整合机制的研究还不充分。 从知识管理的研究视角来看,企业是知识的整合机构,一切组织活动都是知识的获取、知识吸收、知识扩散、知识创新和知识共享的过程。国际新创企业的国际化是一个知识不断获取和积累的过程,即外派人员通过海外创业活动不断进行创业知识溢出和海外知识获取并向企业转移的过程。那么,在国际新创企业的国际化成长过程中,创业知识的溢出途径是什么?组织在海外创业者的知识溢出、转移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国际新创企业知识整合的机制是什么?这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结合知识转移机制的研究进展,从我国跨国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出发,选择国际新创企业这一新兴的、国际化扩张路径特殊的企业及其外派人员,以创业者的角度对国际新创企业的知识整合机制进行研究。本文基于对天士力国际营销控股有限公司外派人员和国际化过程的案例分析,发现国际新创企业的国际化发展阶段与海外创业人员的创业知识溢出和积累共同演化,力争构建基于创业知识溢出的国际化知识整合机制,归纳提炼国际新创企业国际化知识整合机制的过程理论模型。 二、理论背景与理论框架 (一)理论背景 1.国际化过程与国际化知识的关系 Uppsala过程模型(Johanson & Vahlne,2006)首次将知识引入企业国际化过程的研究,而经验知识是国际化模式演变和创造国际绩效的核心解释变量。Meyer和Gelbuda(2006)则认为企业国际化理论必将向着更为注重企业间关系承诺、知识积累和社会资本架构下动态网络的方向发展。Johanson和Vahlne(2009)进一步提出,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嵌套了一个能动的、同时受限的商业网络,网络位置、知识学习和资源承诺是支持国际化过程的3个关键要素。国际化知识包括商业性知识、制度性知识和运作性知识(Eriksson et al.,1997)。新兴市场企业的国际化需要基础知识、国际化知识、特定市场知识、互补性的通用知识和特定知识(Keen & Wu,2011)。国际化知识通过降低企业国外市场运营的不确定性促进企业的国际化活动,提高企业协调跨国经营活动的能力而激励企业的国际扩张。 Mejri和Umemoto(2010)认为,中小企业国际化的知识模型应包括3个阶段:无经验知识阶段、短期经验知识阶段、知识国际化阶段,分别受市场知识、网络知识、文化知识和创业知识的约束。Fletcher等(2013)通过对国际化阶段分析认为,国际化的初步、成长和稳定阶段需要不同的知识,分别需要市场进入知识、本土化知识和国际企业知识。企业的国际化知识越丰富,知识存量越大,企业就越容易识别和发现具有重要价值的国际商业机会(Casillas et al.,2009),不断推进企业的国际化进程。Weerawardnea等(2007)从动态能力理论的视角分析了知识在加速国际化过程中的作用,并将其重新概念化。国际新创企业往往是由具有创业精神、海外经验和国际网络关系的创业者所创建,而经验知识、网络关系(Oviatt & McDougall,2005)和信任关系的建立先于企业的创立,正是这些关键因素加快了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2.知识溢出和知识位势 知识溢出是知识扩散的一种方式,Lan(1996)将其定义为跨国公司所伴随原材料的交换和外派人才的流进、流出将所拥有的知识扩散出去的状态。缪小明和李刚(2006)将知识溢出分为三类:无介质的知识溢出、以产品为介质的知识溢出和以流动人力资本为介质的知识溢出。其他个体或组织通过从事或者模仿与知识溢出者相类似的事情从知识生产者或拥有者获益时,就产生了知识溢出(,2000)。个体可获得的知识、诀窍、技能的多样性导致了个体知识存量的差异,表现为个体知识位势上的落差,知识势差的存在为知识转移提供了可能(曾德明等,2011)。陈良民(2009)从势能的观点定义知识流动,认为知识流动是知识从知识势能较高一方转移到知识势能较低一方的过程,是知识创造、知识编码、知识转移与扩散、知识共享与交流的过程。相对于知识溢入方,知识存量越大、知识异质性越高,溢出方的知识位势就越高,知识的溢出量也越大(Gupta & Govindarajan,2000)。知识转移和共享关键取决于高位势知识个体转移其隐性知识的意愿和能力。 3.创业知识溢出 Kirzner(1979)认为,创业知识应为获取信息和资源的知识以及利用信息和资源进行创业的知识,是创业者在创业活动的过程中可能会使用到的概念、技巧和智力,包括创业者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Young & Sexton,1997)。Politis(2005)通过对前人文献的梳理认为,创业知识是从创业者职业经验转化而来的知识,包括创业机会识别和利用的知识和克服新进入缺陷的知识。创业知识溢出是知识溢出的一种形式,主体是创业者或企业家,客体是新创企业或新创企业员工。创业知识溢出是一种机制,创业者进行创业活动的过程就是创业知识溢出的过程。Braunerhjel和Svensso(2010)认为,知识溢出是企业家创业机会的主要来源,并且研究知识是如何通过企业和创业者的创业活动的扩散转化为经济增长。新创企业的国际化过程是知识积累和组织学习的过程,是不断地通过创业者的国际化行为获取海外市场知识,通过相应的机制向个人、组织内扩散和共享的良性循环过程(葛京,2002)。简言之,创业知识溢出理论说明(Acs et al.,2009;Braunerhjel & Svensso,2010),新创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就是如何通过创业行为推动知识溢出,穿透阻碍知识溢出的因素实现国际化的过程。 4.知识转移 知识转移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包括初始阶段(initiation)、执行阶段(implementation)、实施阶段(ramp-up)和整合阶段(integration)4个阶段(Szulanski,1996)。Gilbert和Cordey-Hayes(1996)认为,知识转移要经过不断的动态学习,提出了知识获取、沟通交流、应用知识、接收知识和同化知识的知识转移五阶段模式。基于以上学者的研究,Zhuge(2002)提出,知识转移是知识在主体之间流动的过程或者是知识处理的某种机制,是从知识势能高的主体向知识势能低的主体转移知识的过程(左美云,2006),这个过程中转移方让渡知识使用价值。知识转移是多阶段活动的动态、循环、沟通的过程,是接收方对转移知识的吸收、整合与应用。高知识位势的知识转移并不是自发的,是有目的的知识共享。组织要克服知识粘滞性(知识转移难度)来促进知识转移的有效性,扩展知识转移的范围抓住核心知识(Winter & Szulanski,2001;Jensen & Szulanski,2004)。在知识转移过程中,信任和沟通交流等社会网络关系对知识转移具有重要影响作用(Ramasamy et al.,2006)。Park等(2009)通过研究发现知识获取方(指的是子公司层面)的特征、相容关系和信任、知识转移方的支持(母公司)是影响知识获取的主要因素。但凡涉及知识转移与知识联结机制便是知识整合机制,有效的整合需要参与各方的互动来实现,但不仅仅是互动,是具有高度的共同价值观、相互认可的一种合作行为,互动和合作是两种具体的知识整合机制(Kahn,2001)。 (二)案例分析框架 企业国际化拓展与海外知识存量共同演化,海外员工是海外知识的载体,外派员工知识的溢出对国际企业知识存量的增加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现有的研究中,探讨海外知识转移机制大多集中在母子公司之间或子公司之间或组织内部员工之间的单一视角,而对于海外创业者的分析集中在创业者自身的创业因素,对海外创业知识向公司流动的研究比较缺乏,从创业者和企业两个层面对国际化知识整合的机制研究更是缺乏。在新创企业的国际化进程研究当中,尽管认为外派人员创业行为与新创企业的国际化进程息息相关,也认为外派人员的创业知识对国际化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是对基于海外创业者创业知识溢出的知识整合机制未展开深入讨论。 本文基于知识管理理论和国际化过程理论,从创业者的视角构建了国际化知识整合机制的理论框架用于案例分析(如图1),深入探讨了国际新创企业在其国际化发展进程的不同阶段,基于创业知识溢出的国际化知识整合机制。在框架中,知识溢出方和知识溢入方之间的知识势能差距使知识转移成为可能;知识整合机制是一个合作行为(Kahn,2001),本文认为应该从两个层面来考虑知识整合的机制:一是从创业者层面来讲,知识转移的方式机制,即框架中的溢出途径,也就是知识在转移过程中具体采用什么样的转移方式,以及这些方式是如何选择和组合的;二是从组织层面,知识转移的治理机制,也就是框架中的组织激励,即知识转移过程中具体的转移方式是如何被激发和管理的。最后在知识整合机制作用下,知识转移接收方的知识存量会逐渐增大,不但会提高国际企业的竞争优势,获得相应的绩效;又提高了知识溢出方(创业者)的知识积累,使企业的国际化行为呈现渐进演变的特征。 三、研究方法 (一)方法和案例选择 1.方法选择 首先,本研究采用单案例研究方法,在单案例研究情境下有多个分析单元(天士力外派人员),多个分析单元可以看成是一系列的实验,它们之间遵循复制逻辑,每个分析单元都可用来验证或否证经由其他案例得到的推论(Yin,2002),有利于归纳出更丰富、更可靠的理论模型。其次,案例研究能够运用嵌套研究设计,即在一个案例中可以有多个分析层次(Yin,2002),本研究着重从创业者和组织两个层次研究知识整合的机制,与单分析层次相比,多层次分析通常可得到更稳健、更有普适性的理论(Eisenhardt & Graebner,2007)。再次,本研究着重探讨在国际新创企业国际化的不同阶段创业知识的整合机制,研究的关系隐藏在复杂的现象背后,案例研究能深入展示这个过程,揭示单一情境下的动态变化过程(Eisenhardt,1989),生动细致地对所发现的关系进行展示和分析,清晰地回答“怎么样”的问题(Elsbach et al.,2010),提炼出解释复杂现象的理论或规律(Eisenhardt & Graebner,2007)。 2.案例企业选择 本研究选择的代表性企业是天士力集团国际营销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际公司)。其致力于将天士力产品推向世界,已在全球18个国家建立分(子)公司,营销网络覆盖40多个国家,中药制剂在海外占有率占中国中药出口的34%,海外销售达7600万美元,转变了企业国际化“生意只做到海关”的单一贸易形式。天士力10年国际化,培养了一批忠诚、自信、成绩卓然的“创业者”。作为开路先锋的外派人员,历经艰难,为天士力的国际化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选择国际公司及其外派人员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有以下原因: 图1 理论分析框架 (1)国际公司成立之初就在国际市场上销售其产品,实现国际化经营,海外产品销售收入比重超过了25%(Knight,1997;McDougall & Oviatt,2000),是典型的国际新创企业。(2)发达国家企业的国际化路径一般遵循“发达国家—新型工业化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顺序。由于文化和制度等因素的差异,与西药相比,中药的药检程序相对粗糙难以定量化,难以符合发达国家的准入标准。基于此,作为国际新创企业的天士力国际公司另辟蹊径,走出了一条“新兴国家市场—发展中国家市场—发达国家市场”的不一样的道路,这与国际新创企业国际化知识经验存量的多少是相符合的。天士力国际化不同阶段的外派人员的知识结构表现出此特征。(3)6位外派人员的创业过程与天士力国际公司的国际化阶段的特征相匹配,有助于从创业者层面和组织层面对国际化知识整合机制进行研究。他们为国际公司的国际化知识经验的积累贡献了重大的力量,这些人员具有代表性。(4)这6位外派成员是天士力第一批派出去的人员,是天士力国际化的知识库,天士力国际公司也着重培养这一批人员,有关这些人的数据是比较详实的。 (二)数据收集 本研究的资料来源主要是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最为重要的数据来源还是半结构化深度访谈。为了能获取充分的信息资料,同外派人员、集团领导、国际公司领导、相关同事进行了多次的座谈、访问,并对每次的访谈进行录音、整理,形成案例研究所需要的素材资料,形成质性资料。为了避免集体访谈带来的因素干扰和受访者不愿意透露更多真实信息的弊端,研究团队都是对每个受访者分别进行单独地访谈,以搜集更多详实的资料信息。本研究对受访者的访谈包括3个部分(共访谈5次,如表1):第一部分是对天士力外派人员进行深度访谈(2次),是为发掘研究问题,发现研究问题的价值所在;第二部分是对领导、国际公司领导和人力资源部人员进行深度访谈(2次),为了发掘外派人员在企业不同国际化阶段进行创业知识传递过程中,组织给予的支持、帮助和管理,以获取更多的关于外派人员的海外发展信息;第三部分是对相关同事(跟这些外派人员一起在海外市场共事)的访谈(1次),是为了从第三者的角度看外派人员的创业知识的溢出与国际新创企业知识整合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以验证所得信息的准确性和充分性。 (三)数据分析 在整理好的资料基础上,对其进行分析编码,从资料获得数据(Miles & Huberman,2008),并进一步用数据构建理论。为了保证数据分析过程的信度,本研究采用两组编码者进行背靠背编码的方法,每个分析小组包括4个成员。编码之前,向编码成员详细介绍了所要研究的问题、研究方法,使所有编码成员对本研究有个整体的概念。首先,对访谈的资料进行了预编码,进行两组编码结果的比对,经过反复对比后,结果有较好的一致率进行正式编码,每个小组独立的对质性资料进行编码。然后,从海量质性资料中找出和研究与主题相关的材料,归纳到概念层面(Suddaby,2006),并对原始资料进行简要的提炼概括;编码完成之后,两组一起核对编码结果,对编码差异之处,选取小组之外的第三方人员,对编码有争议处提出问题,两组人员分析、辩护,如果三方达成一致,编码结果被保留。 将材料与研究主题相关的归纳到概念层面后,就要将这些概念性的表述理论化,将这些概念性的表述进行归类并划分到与本文主题相关的构念当中,构念均来自文献和理论。本研究对构念的定义如下: 创业者层面:(1)知识传递的意愿来自于创业者的信任关系和组织支持感的认知。学术上将信任分为建立在收益分析基础上的计量基础的信任(Calculus-Base Trust),建立在合作和信誉基础上的知识基础的信任(Knowledge-Based Trust)和建立在互相认同理解、互惠互利基础上认知基础的信任(Identification-Based Trust)三类(Panteli & Soekalingam,2005)。本研究对信任关系的定义主要集中在知识基础的信任和认知基础上的信任。组织支持感认知应该包括促进福利提升的政策、任务完成的感知、贡献感知以及个人和组织目标的实现等,本研究将组织支持感感知定义为组织工作的支持、价值的认同和利益的关系(凌文辁等,2006)。(2)跨文化创业是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创业过程,如,团队组建、经销网络构建、市场拓展等。(3)创业模仿指通过观察他人的行动和结果获取相关的创业知识并加以利用。(4)知识资源获取是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从其他外部网络关系或内部相关人员获取的相应的知识资源,并对知识加以利用。 组织层面:(1)信任机制主要是指认知的信任,是建立在互相认同理解、互惠互利基础上的。(2)本研究将保障机制定义为向外派人员提供物质和精神条件的支持。(3)激励制度反映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包括精神激励、薪酬激励、荣誉激励、工作激励等。(4)文化机制定义为企业的经营理念,领导管理思想,核心价值观等。(5)本研究将知识吸收概括为企业各分公司、国际公司与外派人员之间、分公司和外派人员之间、外派成员间知识沟通交流和分享的机制和培训、派出交流学习的机制。(6)创业机会识别定义为发现新市场机会并做出相应的行为。 基于以上方法,本研究对数据的来源进行了编码和归类。对一手资料来源的编码为:集团领导和国际公司领导编码为M1;对6位外派创业者依次编码为F1~F6;相关同事编码为C0,二手资料统一编码为SH。确定编码后,按照研究界定的问题,对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将相关的事例仔细归纳分类,通过统计事例被提及的频次来验证此前界定的问题。本文借鉴标准的跨案例分析方法(Eisenhardt,1989),在分析单元间寻找相似构念及各分析单元间的联系,集合了分析单元之后,筛选出了感兴趣的变量,构建了初步的解释框架;另外对不同分析单元进行两两对比以寻找异同点,最后遵循复制逻辑的基础上,对比数据以确认在同一个阶段不同的分析单元是否呈现了同一种模式,并使用图表进行了表述。 四、案例分析 (一)创业人物海外创业信息 天士力国际公司第一批外派人员中不乏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毕业生,他们的足迹遍布非洲、亚洲、澳洲等国家,承受各种恶劣的环境,为天士力国际公司海外之路挖到第一桶金并为后续的海外员工开拓新的市场提供了丰富的海外创业知识。本研究借鉴Mejri和Umemoto(2010)对企业国际化阶段的划分,将天士力国际化阶段分为:无经验知识阶段、短期经验知识阶段和知识国际化阶段,结合创业人物知识溢出的特征情况,将创业人物置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创业知识溢出的途径不同,同一创业人物可能置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具体内容如表2所示。 (二)天士力国际化不同阶段海外员工创业知识转移 1.无经验知识阶段 在无经验知识阶段,作为新创企业的天士力是没有任何海外知识积累的,而对于中药这一本土特色及其明显的产品来说,又没有同行业企业的经验可以借鉴。在没有任何知识经验的指导下,海外创业者像锁经理、刘经理和范经理(范经理虽然在先期建立的分公司工作过,但因其开发的是日本市场,与之前工作的发展中国市场背景不一致,所以认为他是符合这一阶段特征的)凭年轻人的热情和自身的知识储备开拓不同文化背景的市场,有时甚至连基本的生活都不能保证。这一阶段天士力国际公司没有太多规章标准、流程制度,处于一张白纸的状态,国际公司对创业者创业行为只能提供情感和财务等的支持,相关的材料举例如表3。 2.短期经验知识阶段 在短期经验知识阶段,通过创业者知识的溢出,先前建立的海外分公司有一定的知识存量。从国际公司的角度,会将将要外派到其他新的海外市场的人员进入先期建立的分公司进行学习,像张经理、刘经理、胥经理、范经理等在进入各自的市场之前,在南非公司、加纳公司等进行一定时间的工作、学习。通过对先前创业者创业行为的观察、模仿学习,增加了创业者的知识存量;到新的市场通过创业行为将创业知识输出,并慢慢从经销商网络中获取新的知识资源。这一阶段,对于创业者处于一个摸索的状态,国际公司会给予创业者提供一定收入、后勤和情感上的支持,以及协调外派人员的流动和相关需求人员外派问题。相关材料例证如表4。 3.知识国际化阶段 在知识国际化阶段,分公司和国际公司的知识存量会慢慢增多。前期的创业者通过开发不同的海外市场,积累很多知识经验;随着外派员工流动,创业知识随之进行扩散,后续创业者知识存量会逐渐增大。在已有知识存量的基础上,创业者会主动的去学习,开拓新的市场,开发新的项目不断进行知识积累,扩大关系网络。像刘经理就从发展中国家市场逐渐转移到发达国家市场,去开拓更新的模式;单经理则从实践中摸索分销经验并以之向其他市场进行推广,使天士力国际公司也慢慢地从单做直销,成为既能做直销也能做分销的企业;范经理则将一个新的产品慢慢的向国际市场进行推广。国际公司也逐渐完善相应制度、机制,支撑创业者进行创业知识溢出,鼓励创业者的创业行为;并建立相应的措施(文化机制等)对某些行为进行约束。国际公司也慢慢向知识智囊库的方向发展,不断获取、吸收新知识和输出知识。相关材料例证如表5。 (一)不同国际化阶段创业知识的整合机制 1.无经验知识阶段 在无经验知识阶段,组织层面是没有知识存量的。这种情况下的外派人员掌握着所有的创业知识,如个体的学历专业知识、海外市场知识背景、市场知识诀窍和技能等(Young & Sexton,1997;Keen & Wu,2011),使创业者处于高知识位势。这一阶段是创业知识资源输出的过程,即创业者通过开发式的知识学习使知识发生转移。知识的溢出不是随机或单纯无意识发生的,需要通过创业者创业行为或活动进行扩散(Braunerhjel & Svensso,2010)。从创业者层面来讲,知识溢出方必须有知识转移的意愿。在国际公司没有知识存量支持的情况下,面对复杂艰苦的环境,创业者对组织支持感的认知的强度是促使创业者进行溢出的诱导因素,而和领导、企业之间的信任关系,如经营理念和企业价值观的认同、领导者的信任等会加强这种转移的意愿(Oviatt & McDougall,2005),促使创业者抛开干扰因素,利用现有知识进行团队组建,构建经销网络,开拓海外市场。个人层面的知识溢出过程就是一个跨文化的创业过程。在组织层面,这时仅仅是对创业者创业活动的支持者。就要给予一定的激励,帮助创业者识别海外市场机会,促使知识溢出活动的产生。在无经验知识的状态下,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是处于一种探索的状态,组织赋予创业者完全的自主权,给予创业者完全的信任,并提供一个平台为创业者提供财务、后勤等方面的支持,支持创业者利用自身的知识存量去开拓海外市场,组织在这过程中是一个支持者的角色;同时,组织也通过会议、邮件文档等方式,将不断溢出的知识吸收到企业当中,慢慢进行知识积累,促使企业不断地成长。这个阶段由于是第一批海外分公司的建立,所以组织层面知识的积累还是分公司的知识积累。这一阶段的知识整合机制模式如图2。 这一阶段主要是知识由创业者利用自身的创业知识向组织内部以及经销网络流动,将创业知识通过跨文化创业活动不断向组织溢出,慢慢提高分公司的知识存量,从而提高企业的海外销售业绩,也促使创业者本身不断的成长。 2.短期经验知识阶段 图2 无经验知识阶段基于创业知识溢出的知识整合机制构建 在短期经验知识阶段,基于无经验知识阶段创业者知识的溢出,在组织层面分公司是有一定的知识存量的。企业将新市场的外派人员先外派到分公司进行知识的学习,无形中促进了知识的流动和转移,也增加了创业者的知识存量。所以这一阶段的创业知识溢出方就是先前创业者和在位创业者,在新海外市场中,还是创业者的知识位势要高,就会发生知识的溢出。在创业者层面,与无经验知识阶段不同的是,创业者知识转移的意愿变成了信任关系、组织支持感认知、物质激励3个维度。创业者有知识转移的意愿,就可以利用现有知识进行团队组建,构建经销网络,开拓海外市场。先前创业者的创业成功会催生一批“连环创业者”(Serial Entrepreneur)(闫华飞、胡蓓,2014),外派之前的知识学习,使创业者模仿先前创业者的行为,获取相应的创业模仿知识。所以,这一阶段知识的溢出就是一个创业模仿和跨文化创业的过程。从组织层面,国际公司从单纯的支持者变成了一个协调者。创业者的知识层次发生变化推动激励机制发生变化,面对有一定的创业经验积累,情感上和财务上的简单支持不足以让创业者在艰苦的环境下去开拓海外市场,所以创业者对物质等的要求会上升。相应工资福利待遇的增加等物质激励,不同机制相互结合,帮助其发现海外市场机会,有助于促进知识共享意愿(Kaplan & Henderson,2005)。在这个阶段由于不同海外分公司的建立,员工在分公司、国际公司之间不断的流动,组织层面的积累就变成了分公司和国际公司的知识存量。随着这两方面知识存量的增加,组织层面也向创业者进行知识输入,提高其创业知识存量。这一阶段的知识整合机制模式如图3: 这一阶段不单是创业者知识利用的过程,也是慢慢进行探索式学习知识的过程。创业者从经销网络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加以利用实现知识的溢出。新知识获取的越多,创业者知识存量越大,通过创业模仿和跨文化创业活动不断溢出的创业知识量就会越大,慢慢提高分公司和国际公司的知识存量,提高了企业的海外竞争优势,从而提高企业的海外销售业绩,也促使创业者本身不断的成长。 3.知识国际化阶段 图3 短期经验知识阶段基于创业知识溢出的知识整合机制构建 在知识国际化阶段,组织层面的分公司和国际公司都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组织不单单是一个知识的接收方,也逐渐向知识溢出转变。员工外派到新的海外市场之前,国际公司通过培训以及人员的流动向员工进行了部分知识的转移,增加了创业者的知识存量(Casillas et al.,2009;Park et al.,2009)。这一阶段的创业知识溢出方就是先前创业者、在位创业者和后续创业者;在新的海外市场,创业者的知识位势要高于分公司,推动知识溢出的发生。在创业者层面,与短期经验知识阶段不同的是,创业者具备较丰富的创业知识,对于创业者来讲除了组织支持感认知、信任关系,物质激励成为次要因素。对满足个人的成就感的创业机会的识别会增加创业者知识传递的意愿(Zahra,2005)。在这个基础上,创业者利用创业知识,组建创业团队,进行市场拓展,构建关系网络,这个过程增加了网络间相互信任的关系和沟通交流(Ramasamy et al.,2006),从而不断获取更多的如市场知识、管理经验、网络关系知识资源等创业知识,所以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是溢出和获取的双向流动过程。这个阶段知识的溢出是一个自主创业和跨文化创业的过程。从组织层面,组织由协调者变成了治理者。随着创业者的知识愈加丰富,知识结构多元化,除了相应的工资福利待遇等物质激励,相关的后勤保障也要提升;知识存量的多少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指标,这个阶段是进行异质性知识积累的重要阶段,企业要完善激励机制,建立文化机制对创业者进行约束,促使其知识向国际公司的溢出。组织层面的积累就成为了国际公司的知识存量。随着国际公司知识存量的增加,转而也会向创业者的输入新知识,提高其创业知识存量。这一阶段的知识整合机制模式如图4: 这一阶段是开发式学习和探索式学习知识的过程。知识的双向流动促使创业者对创业知识不断利用,新知识不断获取,增加创业者知识存量大;组织层面相关机制的建立和完善,通过创业者自主创业和跨文化创业活动不断溢出的知识量就会越大,提高了国际公司的知识存量,慢慢地形成一个国际知识库,使知识在创业者和国际公司之间不停地流动,提高了企业的海外竞争优势和海外销售业绩,也促使创业者本身不断的成长。 (二)国际化知识整合机制的过程模型 基于以上对案例各阶段国际化知识整合的机制分析,将创业者知识溢出的整合机制在国际化不同的阶段可以分成3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在无知识经验阶段,创业者通过跨文化创业进行知识输出。其中组织层面的机会识别、知识吸收、信任机制和保障机制因素是增强创业者信任关系和组织支持感认知的重要因素,提高创业者创业知识转移的意愿,使创业者知识通过跨文化专业进行创业知识溢出提供了可能。第二种形式是在短期经验知识阶段,在位创业者通过创业模仿和跨文化创业进行知识获取和知识输出,是一种创业知识溢出和获取的过程(Braunerhjel & Svensso,2010)。其中在无经验知识阶段知识溢出活动导致创业者知识存量的增加(创业者通过外派之前的学习),会对这一阶段组织层面的治理机制产生影响。组织层面的创业机会识别、知识吸收、信任机制、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能够激发创业者更高知识转移意愿,使创业者通过创业模仿和跨文化创业进行知识获取和知识输出,使国际创业知识较快的流向企业。第三种形式是在知识国际化阶段,前期的积累使创业者拥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可以通过自主创业(Park et al.,2009)和跨文化创业进行知识的获取和溢出,也就是说这种形式是知识在创业者内、外部网络之间的双向流动,创业知识双向转移(Ramasamy et al.,2006)。基于此,组织层面不仅仅要靠知识吸收、信任机制、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激励,应建立和完善文化机制给予创业者相应的自主权和约束。在短期经验知识阶段的知识溢出活动以及分公司和国际公司的知识存量导致创业者知识存量的增加,会对这一阶段组织层面的治理机制产生影响。创业者通过对创业机会的识别会增加知识传递的意愿(Muse & Stamper,2007),组织的这种放权满足了个人成就感,使知识的双向流动更加顺畅和有效率,企业的知识存量也随之逐渐增加。创业者的创业活动和组织层面的治理呈现双向支持的特点。总之,创业者通过知识溢出向企业转移知识的过程,是一个知识获取、知识吸收、知识扩散、知识创新和知识共享的知识循环更新过程,也是国际新创企业不断成长的过程。国际化知识整合机制的过程模型如图5。 图4 知识国际化阶段基于创业知识溢出的知识整合机制构建 图5 国际新创企业知识整合机制的过程模型 六、研究贡献与展望 (一)研究贡献 本研究的理论贡献体现在:(1)国际新创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与海外知识存量共同演化。根据国际新创企业特殊的国际化扩张路径,本文将外派人员置于创业者的角色,其创业知识的溢出并向企业成功的转移与企业国际化成长息息相关。尤其是对毫无海外知识储备的国际新创企业来讲,海外创业者创业知识的高知识势能是促使知识溢出的重要前提。(2)本研究拓展了知识转移机制的模型,从组织和创业者两个层面来考虑知识整合的机制。在创业者层面,创业者是通过不同的创业活动在国际化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知识溢出转移的。在无经验知识阶段是通过跨文化创业进行知识溢出和转移,短期经验知识阶段是通过创业模仿和跨文化创业进行知识溢出和转移,而在国际化知识阶段则是通过自主创业和跨文化创业进行知识溢出和转移。在组织层面,针对创业者在不同阶段的行为和知识的变化,企业的角色也从单纯的支持者,慢慢演化成协调者和治理者。两者的互动结合,构建了基于创业知识溢出的知识整合机制。(3)构建了国际化知识整合机制的过程模型,从协同发展的角度提出创业者知识溢出向企业转移知识的过程,是知识获取、知识吸收、知识扩散、知识创新和知识共享的过程,是一个知识不断循环更新的过程,也是国际新创企业在规章制度、激励机制、文化等方面不断成长的过程。 (二)研究展望 尽管本文从创业者的视角揭示了国际新创企业知识整合机制的理论模型,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是案例样本的局限,所选的外派人员的样本量偏小;而且样本企业是一个具有浓厚本土特色的中药企业,其国际化发展具有相当的特殊性,对于一些普通行业的国际新创企业进军国际化市场其国际化路径是否也呈现出这样的特征。在今后的研究将进一步扩大样本量,选取相对较为普遍的样本,对结论进行补充和完善,系统地揭示国际新创企业国际化知识整合机制的问题。其次,本文只是从创业者层面和组织层面两个层面探讨了国际新创企业知识整合的机制。从创业者层面来讲,本研究只是笼统的从个人角度提出外派创业者去开拓市场,对于国际知识的创造、整合、溢出不能够完全归结于创业者个人,创业团队成员之间的互动在创业知识的创造、转移、利用方面起到了何种作用,这些因素可能会对研究结论产生何种影响以及团队成员在转移过程中的角色变化,未来的研究将进行更深层次的展开;从组织层面来讲,本研究只是对组织的治理机制进行了描述,对其治理机制并没有展开相应的深入分析。未来的研究将对组织层面的治理机制展开分析,并进一步从其他的角度,如国际化成长理论视角、动态能力视角、协同演化视角、创新的视角等探讨海外员工的成长与国际新创企业成长发展的关系以及两者之间的作用机制。 本文为“中国企业管理案例与质性研究论坛(2014)”暨“第八届中国人民大学管理论坛”的最佳论文。本案例作者特别感谢天士力集团国际营销控股有限公司戴标总经理及相关人士对本研究给予的大力支持。国际初创企业知识溢出与知识整合机制研究--以天石国际公司海外员工成长与企业国际化为例_创业论文
国际初创企业知识溢出与知识整合机制研究--以天石国际公司海外员工成长与企业国际化为例_创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