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采集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调查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角论文,资源调查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开放教育资源(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OER)的勃兴肇始于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在2001年启动的“开放课件计划”(Open Course Ware Initiative)[1]。随着开放课件(Open Course Ware)数目的不断增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遂决定于2002年在巴黎召开第一届全球开放教育资源论坛,首次提出将“开放课件”发展到“开放教育资源”,避免因“课件”的字面含义所带来的局限[2]。此后,在MIT开放课件项目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下,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推动下,致力于教育资源开放共享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在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 1 开放教育资源建设逐渐成为重要趋势 2015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青岛召开了在远程和开放教育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2015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通过了全球第一份针对教育领域信息化的宣言《青岛宣言》。《青岛宣言》[3]明确指出,开放教育资源为扩展学习内容获取途径、加速内容创新应用、推动知识创新提供了良机,鼓励政府、行业机构和其他利益攸关方都充分考虑和利用在线学习创新所带来的机遇,以充分发挥开放教育资源潜力,拓展终身学习机会。 2015年10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州长Jerry Brown签署了旨在鼓励扩大使用开放教育资源的《AB798法案》。根据该法案[4],加利福尼亚州的23所高校将依法使用开放教育资源,并必须于2016年夏季前提出具体实施办法。同时,该法案也设立了开放教育资源奖励基金,为教师采用开放教育资源提供技术和专业方面的帮助。这可能是世界各国中首个以立法形式助力开放教育资源发展的先例,势必将推动世界各国在开放教育资源方面的立法实践。鉴于立法一般都是在大量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形成,这也可视为开放教育资源建设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可见,伴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开放教育资源已经从偶然兴起的“新兴现象”发展成为不可扭转的“重要趋势”。 2 开放教育资源建设的必要性 开放教育资源是科研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都是由科研教育机构系统性创建发布,具有重要的研究利用价值。2015年1月,基于对全球500多名教育专家的调研,知名的信息服务公司“极进网络”(Extreme Networks)发布了一项关于开放教育资源接受程度的调查报告。报告显示[5]:接近九成(84%)的教育专家认为开放教育资源的质量优于传统教育资源,且几乎所有(94%)利用过开放教育资源的教育专家都表示满意。此外,76%的教育专家相信开放教育资源在未来将会更受欢迎。报告据此认为,开放教育资源是支撑科研创新的高质量资源,已被各个层面的教育者普遍接受。与该报告的论断相似,一直致力于开放教育资源影响力评估的著名国际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在其2015年发布的一份名为《开放教育资源:创新的催化剂》的报告中指出[6]:开放教育资源是社会创新的催化剂,有助于塑造面向知识社会的新型合作式教学关系,促进提升教育者的专业素养和参与度,持续提高教育资源质量,有效降低教育成本,扩大高质量教育资源传播,消除获得高质量教育面临的障碍。上述教育实践者的切身体会,以及关注教育的国际组织的权威观察或许并不全面、准确,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征开放教育资源已成为科研教育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支撑这一事实。 除开放教育资源本身具有重要价值外,是否有必要构建开放教育资源保障体系,还要取决于本机构科研教育用户对开放教育资源的需求程度。就中国科学院而言,为准确掌握中国科学院所属科研院所的科研教育用户对开放课件资源利用的需求情况,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在2013年就此进行了广泛调研。调研方式是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调研对象覆盖中国科学院的全日制博士生、硕士研究生和具有科研教学职能的科研人员。调查结果显示[7]:接近八成(72%)的被调研用户认为国内外知名高校的核心专业课程的课件和国内外相关学科领域科研机构的顶尖科研专家制作的科研、教学课件资源的需求尚未得到有效满足。其中,研究生用户表示出于系统学习本专业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需求对国内外本科课程课件需求强烈,而科研人员用户则表示对领域内学术领军人物的讲座、授课课件资源的需求非常迫切。同时,调研显示,目前被调研用户获取开放课件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搜索引擎(如谷歌、百度等),面临课件重复率高、质量良莠不齐、不成体系等重重问题,迫切需要针对高质量开放课件的集中获取服务。此外,调查还表明,接近七成(68%)的被调研用户希望开放课件服务系统建设能够提供用户学习交流空间功能。显然,对于承担着全院文献资源保障任务的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来说,构建以开放课件为核心的开放教育资源保障体系,提供一站式的高质量开放课件集中获取服务,满足全院科研教育用户在此方面的紧迫需求势在必行。 3 开放教育资源集成建设的国内外现状 为确保资源的采集与建设符合用户需求,根据资源建设一般的流程,还需要从资源供应情况等层面对资源进行深入分析。因此,对国内外开放课件资源集成建设状况的系统了解是建设中国科学院一站式的开放课件资源保障体系的关键环节。国际主流开放课件联盟组织,以及开放课件资源集成平台等在开放课件传播与利用过程中不可或缺,也是了解掌握全球开放课件资源建设基本状况的主要渠道。从这些渠道分析开放课件资源集成建设进展,厘清开放课件资源集成建设面临的问题,以及提出可能的应对策略,将从源头上益于开放课件资源保障体系建设与用户需求的精准对接。 开放课件联盟组织集结了世界上或本国最优秀的科研教育机构,并紧密协作,在全世界范围内免费发布所创建的开放课件。国际上比较有影响的开放课件联盟组织有“开放课件联盟”(Open Course Ware Consortium,OCWC)、“开放课件大学联盟”(OCW UNIVERSIA Consortium,OCW Universia)、“日本开放课件联盟”(Japan Open Courseware Alliance,JOCW)、“犹他开放课件联盟”(Utah Open Course WareAlliance)、“巴黎高科开放课件联盟”(Paris Tech OCW)等,国内的“中国开放教育资源联盟”(China Open Resources for Education,CORE)是唯一的开放课件联盟,拥有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在内的近百家机构成员。上述联盟一般也会基于其官方平台集成揭示发布成员所创建的开放课件,但从用户集中获取利用资源角度而言却不尽如人意。主要体现在:一是联盟的各机构成员大都基于自主平台创建发布开放课件,而联盟的平台往往没有对这些异构资源课件进行深层次的组织和关联揭示。例如,作为起步较早的OCWC[8]也仅仅刚上线了测试版的课程目录。不能从语言、载体类型等多个维度检索获取资源,仅能按照领域获取分布于多个平台上的课件,需要多次点击,耗时费力。二是联盟的平台尚缺乏有效的资源更新维护机制,在检索获取开放课件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现不少死链接,导致资源的及时和持续获取面临障碍。此外,联盟的平台大多以静态方式呈现资源,缺乏利用社会网络工具推动联盟与用户,以及用户与用户间的沟通交流。例如,OCW Universia[9]、JOCW[10]等主流开放课件联盟仅简单发布课程信息,甚至未设立供用户自由交流的用户论坛。总体上,开放课件联盟组织的平台还主要是为机构成员之前交流提供服务,尚不能满足用户集中获取开放课件的使用需求。 专门的开放课件集成平台也是传播和利用开放课件的重要渠道,但围绕开放课件进行集中揭示和利用服务的此类平台并不常见。“Open Culture”[11]是为数不多的提供开放课件集成的网站,但覆盖的资源量较少,仅集中揭示了斯坦福大学等几所著名高校发布的400多个免费在线课程及课件资源。国内方面,“世界大学城”[12]是一个网络远程互动教育学习工作娱乐平台,涵盖内容较为宽泛,仅在其集成特色空间集成了耶鲁大学等9所美国高校的少数学科的开放课件。与免费的开放课件相比,“世界大学城”更侧重提供收费的教育培训课件。 综上所述,国内外尚无能够有效满足中国科学院科研教育用户开放课件利用需求的针对性开放课件集成平台。在此情况下,建立一个能对这类资源进行及时发现、动态跟踪、分析、评价、遴选、采集、组织和提供用户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将有助于支撑科研教育用户自主学习和基础研究创新。 4 开放教育资源保障体系亟待建立 如前文所述,在全球开放教育资源运动浪潮推动之下,开放课件等开放教育资源日益成为加快学术交流、促进知识创造的重要科研教育资源。但历经十余年的发展,作为开放教育资源核心开放内容的开放课件,其涉及的一些关键问题仍有待摸清。例如,全球的开放课件数量已达到何种规模?这些课件的学科分布、版权状态、利用方式等是何种情形?如何针对本机构用户需求打造集中、高效获取这些开放课件的便捷渠道?等等。 显而易见,只有经过全面、系统和深入的调研分析,才能对上述问题提供有效的回答。作为科研教育的重要保障平台,图书馆显然有必要正视并解决此类问题,为科研教育用户获取利用开放课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促进实现开放课件应有的学术价值。正如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ACRL)在2014年7月发布的《学术图书馆发展大趋势》中所强调的[13]:开放教育资源的发展得益于图书馆的参与。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科研教育人员在开放教育资源发展和推广方面需要图书馆的帮助。 遗憾的是,受传统资源建设理念和模式的惯性影响,也由于开放课件大都基于各机构自主平台创建发布所造成的异构性、分散性等资源内在属性限制,导致开放课件长期未能进入图书馆文献资源采集、组织、揭示和保障体系。鉴于上述情况,在广泛了解中国科学院科研教育用户对开放课件存在迫切需求的基础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在中国科学院院级经费资助下于2013年启动了“开放课件采集与服务系统建设”项目(以下简称项目),旨在为中国科学院的科研教育用户提供一站式的高质量开放课件集中获取服务,为中国科学院科研教育用户的自主交流、终身学习以及研究创新提供强有力的资源支撑。 5 调研遴选方案的设计 根据项目构建高质量的开放课件体系的建设目标,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按照“核心加扩展”的建设理念,设计形成了资源调研与遴选的技术路线,旨在准确掌握和科学遴选国内国际高水平开放课件,为项目规模建设夯实资源基础。 5.1 课件生产源的确定 以具有学科排名功能的机构评价指标“基本科学指标”(ISI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ESI)[14]和“QS世界大学排名”(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QS)[15]中的学科排名为依据,确定需要调研的科研教育机构范围。同时,结合对中国科学院科研教育人员的需求分析,将用户推荐和重点关注的科研教育机构纳入调研范围,最终确定课件生产源。具体实现方法是: (1)以学科划分详细、数据统计时间跨度较长的ESI指标作为主要参考指标。根据ESI学科排名数据,分别选取排名居于ESI22个学科前200名的科研教育机构。 (2)同时将QS指标作为辅助参考。根据QS于2012年首次公布的20个学科排名数据,将各学科前100名的科研教育机构纳入调研范围。 对上述数据进行归一化整理后,最终确定960所科研教育机构为需要调研的课件生产源。此外,根据对中国科学院用户需求调研结果的统计分析,这些科研教育机构已全部覆盖用户所关注的机构。 5.2 遴选依据的设计 根据深入调研和准确掌握国内国际高质量开放课件发展状况的调研要求,初步设计开放课件遴选依据,分别从学科、语种、内容质量、资源属性、可获得性等几个角度设计遴选依据:(1)学科:符合中国科学院学科建设范畴;(2)语种:中文、英文或者中英文;(3)内容质量:课件生产源所属学科入选ESI(前200)或QS(前100)排名,内容完整或具有持续性;(4)资源属性:能反映课程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教学课件(PPT或PDF格式)和/或教学录像;(5)可获得性:能够免费获取;链接正常有效等;(6)可利用性:版权状态明确等。 除此之外,考虑到项目下一阶段的平台建设,开放课件的组织方式、元数据、检索方式和互动形式等也纳入调研的范围。 5.3 调研遴选的基本情况 基于已确定的课件生产源,根据遴选依据,逐步遴选出符合要求的开放课件:首先,逐一调研课件生产源是否提供开放课件;其次,对提供开放课件的生产源进行重点调研;最后,遴选出符合要求的开放课件,确定开放课件的数量规模。经调研,960所科研教育机构中有83所提供的开放课件符合要求。共计有49108个开放课件,涉及2216门课程,详见表1。资源收集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调查与分析_课件论文
资源收集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调查与分析_课件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