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咨询的结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理咨询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历来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高校中,有效的宣传思想工作可以提高广大师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觉悟,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大批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心理咨询在我国高校的出现始于80年代初,目的在于解决各种心理问题,优化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二者虽分属不同学科领域,但有许多内在联系。在新的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与心理咨询相结合,以增强自身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关于如何实现二者的结合,有些学者提出“并构论”,即把心理咨询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使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形式、一个部分。在这种理论指导下,许多高校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机构就挂靠在学生工作部、德育教研室上面。笔者认为,合理、有机的结合必须建立在对事物关系正确、全面的认识基础上。上述观点和做法只看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咨询联系的方面,忽视了二者的区别。本文试图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咨询关系的分析,从理论和方法上就二者的结合提出一些粗浅见解。
一、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咨询的差异性看二者的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咨询都属于精神领域的工作,都是通过对思想或心理的解构与重塑促进人的健康和全面发展。但是,它们在理论和实际工作中存在多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它们分属不同学科领域,接受不同理论的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心理咨询则是一个特殊的服务领域,本身没有阶级性质,任何科学的心理学研究理论和心理治疗方法对于它的发展都具有指导意义。
出发点和目的指向不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着眼于大局,培养“四有”新人,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以及人才和政治保证。心理咨询则着眼于个人,提高学生应付挫折和不幸的能力,独立面对和处理人生中的问题,保持健康的心态和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建立起“社会——个人”协调的生活方式。
在内容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咨询都涉及思想和精神领域,在内容上有交叉,但也存在重大差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对学生进行“主旋律”教育、道德教育、形势政策和基本路线等教育,而焦虑症、强迫症、厌食等心理卫生方面的问题,则不属于其工作范围。心理咨询的内容主要包括学习咨询、择业咨询、人际关系的调整、心理障碍的矫治等,它不能直接解决政治立场、观点等问题。
工作原则上,首先,掌握主动权是我党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主动原则,主动施行各种教育内容,主动发现学生的思想问题并加以解决。心理咨询则遵循自愿原则,来访者只有自愿求助,才能避免产生抵触情绪,保证咨询的顺利进行。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坚持价值导向的原则,对学生的思想言行作出立场鲜明的评价、教育和引导。而心理咨询人员在咨询过程中应坚持“价值中立”的立场,帮助学生认清事实,澄清其价值体系中的矛盾,让他自己做出合理的价值判断。再次,思想政治教育奉行公开性原则,对学生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给予公开的肯定、褒扬、奖励,对错误的思想应公开否定、批评,以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与之相反,保密性原则是对心理咨询人员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
工作方式方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强调言传与身教、灌输与输导的结合,主要通过德育课和思想政治课、会议报告、参观访问等方式进行教育。心理咨询通常采用的方式主要有电话和书信咨询、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咨询等,通过对来访者的积极关注、尊重、倾听、共情、宣泄和疏导,帮助他们构建健康的心理世界。
从上述差异性可以看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咨询在育人的活动中,有各自的工作范畴和运行体系,把二者从学科和体系上“并构”在一起不但不能增强它们的功效,反而会产生一些不良的效果:
首先是角色的冲突和混乱。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身兼二职必然会出现“以社会利益为重”还是“以个人利益为重”,坚持“价值导向”立场还是坚持“价值中立”立场,以及“公开”还是“保密”,“强制”还是“自愿”的工作原则等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心理咨询人员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其次,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弱化。工作原则和工作方式服务于功能。“并构论”者的初衷是希望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咨询的结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但是,由于心理基础只是形成正确认识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这决定了心理咨询对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和政治觉悟的作用是间接的、有限的。思想政治教育如果简单地、不加分析地按照心理辅导的原则方式进行,放弃应有的原则和立场,把思想问题心理化,对思想问题、价值观问题一味地表示理解,保持中立,把思想政治工作变成“心理开导工作”,这势必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绩效。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咨询的结合不应是外在的、“板块”式的,相反,它们应保持各自学科的独立,充分发挥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各自优势。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科间内在的联系,加强方式方法等方面的融通与借鉴,这样的结合才是合理的、有机的结合。
二、从心理与思想的联系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咨询的结合
虽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咨询有诸多差异,但它们也存在多方面的联系,这些联系是和思想与心理的关系密不可分的。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咨询都以青年学生为主要对象,致力于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健康人格的养成,使之获得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优秀的人才。
其次,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能动反映。思想也有着相同的本质,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头脑中,经过思维加工而产生的。思想与心理的形成过程具有统一性,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不论是健康人格的形成还是高尚思想的养成,都是人的知、情、意、需要、动机、性格等诸种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绝不能忽视学生的心理因素,只有从心理入手,才能掌握学生思想意识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再次,思想属于心理现象的一个部分,而且是高层次部分。思想属于理性认识,心理则既包括理性认识也包括感性认识;思想属于意识层次,政治思想、道德观念等在各种意识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心理既包括意识也包括无意识。可以说,思想的形成过程,就是经过实践——认识——实践等多次反复最终实现从感性到理性飞跃的心理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就是帮助和引导学生跨越这一心理历程,确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
最后,思想对心理起决定作用,支配心理活动的方向;心理对思想有反作用,思想的发展变化受心理因素影响和制约。因此,一方面,心理咨询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进行提供必要的心理基础;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又具有心理优化的功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政治观,而这些观念反过来又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通过对思想、心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之间联系的分析,我们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咨询具有内在的、深层次的一致性,二者有结合的必要,也有结合的可能,它们的结合也应当是内在的、有机的,而不能是学科间“板块”式的结合。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应当从心理咨询那里获得理论和方法上的启示和借鉴。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学生心理入手
在心理咨询中,一般把了解来访者的心理作为首要环节,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效地开展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增强针对性,也要重视对学生心理的了解。在实践中,了解学生心理要分两个层次进行:
首先,要掌握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了解他们各自的兴趣、爱好、气质、性格需要等。对不同个性心理特征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工作方法。例如,进行批评教育时,对强气质型的学生可以严厉一些,这样易使他们受到震动,对于弱气质型的学生如果过于严厉,就会使他们丧失信心。
其次,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思想观点和价值观念。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将外在的社会要求内化的过程。教育者在传输新的思想观念之前,先要了解学生头脑中已经发挥作用的先在的知识观点,帮助学生摆脱新旧思想激烈冲突的困扰,引导他们接受新思想。此前,许多教育者也在工作中尝试着了解学生心理,但往往停留在经验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鉴心理咨询的做法,综合运用观察法、测量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深入了解学生心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2.教育者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减少思想政治教育的阻力
在心理咨询中,辅导人员和来访者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方面,来访者的改变就是通过人际关系中支持性因素而产生的。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可以帮助来访者以更为合适的方式思考、行事,朝着积极的方向改变和完善自己。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是外在社会要求的倡导者,是权威和尊长,受教育者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样的关系容易使受教育者产生抵触情绪。情绪是认知的动力状态,抵触情绪阻碍认知的进步。因此,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建立良好的关系,使他们有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这应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尝试。
在心理咨询中,共情是影响辅导关系的重要因素。所谓共情,是指像体验自身精神世界一样地去体验他人的精神世界,并把这种体验传达给别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通过理解、尊重、积极关注等共情态度,与学生寻求感情上的共鸣、心理上的贴近和心灵上的沟通,在此基础上进行教育,学生更容易接受,更容易达到教育目的。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采取群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相结合的方式
人是社会的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人既有群体的共性心理,又有个性心理特征。因此,心理咨询既面向群体,也注重对个体心理问题的解决。过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多侧重于群体教育,授课、报告、宣传等方式都是以学生集体为对象,对于学生个体的思想状况、思想转变情况等缺少关心和了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青年学生思想日益活跃并呈现多元化势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改变忽视个体的状况。实际上,重视个体教育是了解学生心理,拉近与学生距离的前提。每个学生个体思想的转变意味着集体教育的成功,并反过来促进集体思想观念的形成。实现群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的结合应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基本方式。
此外,心理咨询中的一些基本理论,如行为治疗理论、认知理论等也值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借鉴。尤其是认知理论,揭示了思想认识的形成、发展、变化的规律,强调思想的变化要经历依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思想教育是一个分阶段的长期、反复的过程。认知理论还认为,思想转化的心理机制是认知的失调状态,因此,心理和教育工作者要先创造学生认识上的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就是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过程。这些科学的理论都应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鲜活的质料,对它们的深入研究,摄取其中有价值成分,有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科学性和工作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