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软件产业发展与扶持政策研究_软件论文

台湾软件产业发展与扶持政策研究_软件论文

台湾软件产业的发展及其扶持政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湾论文,软件产业论文,扶持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依照台湾新近出台的“挑战2008——六年台湾发展重点建设计划”(2002年5月),至2005年,台湾软件产业的产值为4000亿元(新台币,下同),较目前的产业规模大幅翻番。这一动向是值得关注的。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台湾软件产业的发展轨迹及其政策进行分析。

一、软件产业的概念与特征

所谓的“软件产业”又称“信息软件业(Software Industry)”、或“信息服务业(Information Services Industry)”,是指专门以信息系统或软件从事增值服务之行业。软件产业的特征体现在其产品、发展路径和发展方式上,至少有以下三个特征:其一,软件是一种纯智能财产。它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附于适当的硬件或媒介(电脑、光盘片、磁带、网络)才能表现其功能。其二,软件产业与一般工业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软件以“知识——加工——深加工”为其产品的发展路径;而一般工业产品则以“原料——加工——深加工”为其产品发展路径。其三,一般工业进入的障碍较高,有较高的财务需求以购置设备、厂房,而软件工业也许一位工程师、一台电脑、一个电话就可以自立门户。基于这些特点,越来越多的人将软件产业誉为“淘金者的铲子”(指淘金不一定挖到金子,但在金矿附近卖铲子的商人则一定赚钱)、网络经济时代的IC产业。

二、台湾软件产业的发展与特点

(一)台湾软件产业的现状

软件产业是台湾十大新兴产业之一。经过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快速发展,目前已构成了台湾高科技产业领域的一个“主力产业”。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产业规模迅速扩张。1991~1996年间,台湾软件产业的年均增长率为20%;1996~2001年间,其年均增长率为24%。与岛内其他高科技产业相比,软件产业是台湾高成长型的产业。就产值而言,从具有指标意义的年份看,1996年台湾软件产业的产值首次突破了500亿元,为533.97亿元;2000年产值越过1000亿元,达到1187亿元,2002年增至1500亿元(约占世界软件市场1.1%)。(注:1997产业技术“白皮书”.[台]经济部技术处编印,1997;2002产业技术“白皮书”.[台]经济部技术处编印,2002)

其二,产业体系自成一格。目前已形成了包括硬件(嵌入)软件、企业应用软件、防毒软件、游戏软件、影像处理软件等应用软件为主的产业架构。其中,台湾在企业应用软件开发方面较具特色。根据世界银行2000年产业报告,台湾中小企业的生产自动化及管理信息化的程度,在亚洲仅次于日本。这主要是来自软件产业的贡献。

其三,在产业布局上,软件业主要集中在台北、新竹、台中、南港、高雄等软件专业园区。在组织形态上,大致有三种:一是由美国硅谷返流台湾的科技人员创办的软件企业;二是硬件大厂如宏棋、华硕等依托既有的资金、销售网络和品牌的优势由硬件向软件延伸的软件企业;三是跨国公司如IBM、Intel、Cisco等外商在台湾设立的子公司或参股公司。目前软件领域的从业人员约4万人,40%是软件开发测试人员,40%为销售人员,管理及其他人员为20%(注:蔡文权.欧盟及台湾科技人力资源雇用情形初探.[台]科技发展标杆,2002(3))。这一人力结构是否合理,没有统一的标准。如果与印度相比,印度软件产业的研发与测试人员则超过七成。从这一角度说,台湾软件产业的发展更侧重于软件销售。

(二)台湾软件产业发展的特点

1.以应用软件为主要产业

软件涵盖广泛,从使用角度看,可分为三类: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和工具软件。在这三大类软件中,台湾主要致力于应用软件和工具软件的开发,约占其整体软件产业九成以上。这是一比较务实的产业政策。因为:第一,就系统软件而言,包括操作系统与数据库系统等众多的应用软件都是在选定的系统平台上发展的,哪个系统平台上应用软件多,便在市场上有竞争优势,愈有竞争优势的系统平台,愈能吸引更多的应用发展。因而,系统软件容易形成市场寡占。这也是微软、IBM、NEC等跨国公司角逐最激烈的领域。1980年,日本NEC投入7亿美元发展个人计算机作业软件,曾在日本风行一时,但终因与国外应用软件不能兼容而宣告失败。由此可见,在系统软件领域的角逐,不仅是资金、技术能力的较量,更是综合能力的竞争。而台湾不具备这一条件。第二,在开发应用软件和工具软件上,台湾拥有独特的优势。首先,台湾产业结构以中小企业为主,而企业e化(e-Business)方兴未艾,因此在发展企业应用软件上,岛内市场优势相对突出。其次,信息硬件产业是台湾的相对优势产业,具有台湾经济发展“领头羊”的美誉。许多信息硬件产品中均含有不可或缺的软件产品(嵌入式软件)。例如,信息硬件产品中的监视器、终端机、绘图卡、影像扫描器、鼠标、键盘、声卡、网络集成器和视讯卡等都内含相关软件。总之,这两方面因素构成了台湾发展相关应用软件和工具软件的独特环境。

从其政策效应看,表现也比较明显。1991~2000年间,台湾在信息硬件发展上,均以年均增长率两位数的速度扩张;在软件产业发展上,体现在信息硬件产业与软件产业的比例变化上,由原来的10:1上升到10:2。另一方面,虽然台湾软件产业的内销达九成,但其软件的外销能力也在提升。近年来,台湾的防毒软件、字型软件、排版软件、通讯软件、IA平台软件等外销量扩大,已逐渐成为台湾软件出口的重要产品。再一方面,从信息硬、软件循环的角度看,硬件产品的发展,扩大了对信息软件的需求,而信息软件在信息硬件中的比例增加,又提升了信息硬件的附加值。因此,利用国外先进的技术成熟的系统平台开发应用软件,同时借助台湾信息硬件产业的优势带动软件产业的发展,就成了台湾软件产业发展与演进的特征。

2.以“服务化”为主流业务

台湾软件业“服务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品类软件所占的比例逐年下降,二是软件服务逐年上升。这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其一,台湾软件产品类型主要有三类:即产品类、专案类和服务类。广义上,产品类软件是指具有普遍市场的软件产品,如娱乐软件、教学软件、防毒软件等。所谓专案类软件,主要指为企业的e化,金融银行、物流行业的EC建构,或以“承包项目”、或以“专业服务”、“现场服务”(no-site service,开发工作在客户的办公现场进行)为形式所开发的软件。所谓服务类软件,主要是指网络服务、处理服务。其二,专案类、服务类软件的共同特点是,技术层次不高,但量身定做程度相当高,因此很难成为具有普遍市场的软件产品。其三,在台湾的“产品类/专案类/服务类”产品的结构变化上,有一个基本趋势,那就是专案类和服务类所占的比例在逐年上升。以1996~2000年为例,1996年,台湾这三类产品的比例为53:29:18,2000年其比例为48:28:24(见表1)。也就是说:第一,产品类软件所占的比例由1996年的53%下降到2000年的48%;第二,服务类产品由1996年的18%上升到2000年的28%;第三,专案类与服务类这两类产品加起来占台湾整体软件产品的比例,由1996年的47%上升到2000年的62%。这一趋势说明,台湾软件产业的发展基本是一种软件服务的扩张,而非伴随着技术发展而发展。

表1 1996~2000年台湾软件产业的结构变化情况

单位:亿元(新台币)

1996 19971998 19992000

服务类

83.54957.6

142.91

197.81

280.89

专业类 139.53

196.46

202.13

268.16

335.20

产品类 255.45

285.96

388.87

488.40

571.19

资料来源:台湾《产业技术“白皮书”1997》、《产业技术“白皮书”2002》,台湾“经济部技术处”编印。

3.以ASP为主要经营方式

所谓ASP(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sion),对软件厂商来说,是指软件厂商以租赁的方式,直接或组合现有商业软件系统提供企业所需的软件服务。ASP成为台湾软件业的一个主要经营方式,不仅仅是软件厂商扩大业务的需要,而且还与ASP的自身特点以及台湾整体产业环境息息相关。首先,就ASP的整体来说,实际上它是一个复杂的营运体系,包含网际网络服务提供者(ISP)、软件服务开发商(ISV)、系统整合商(SI)、IT服务等业者所构成的价值链,ASP则扮演着这一营运体系的聚合者,提供企业所有委外服务的需求。其次,企业在Internet上的商业活动,改变了市场的交易方式,也影响产业的竞争规则。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跨国公司在Internet上的商业活动,不仅是全球性的现象,而且普遍采取“网上下单”。这对于以OEM为主的台湾企业来说,冲击较大。因为,这意味着台湾中小企业接单能力的消长,很大程度上不取决原来的业务管道,而取决于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水平,取决于能否快捷地与上游企业、下流企业、供应商、经销商等串连在一起的能力。第三,ASP的出现对于缺乏资金、人才和技术支持的台湾中小企业而言,能以较低的成本、较快的速度提高企业信息化的水平。因此,一方面是台湾大小软件厂商纷纷介入ASP服务,另一方面是台湾中小企业也广泛采用ASP模式,在两者的互动中大大推进了台湾企业e化的步伐。

ASP的具体做法主要有三:一是以应用软件为中心,销售应用软件存取权;二是应用软件租赁,包括各种企业营运流程相关软件的租赁服务如ERP、SCM、CRM、KM、EAI等,同时还针对特定产业需求开发应用软件;三是与岛外软件厂商合作取得软件与技术,以提供企业电子商务相关的建置、管理和服务。

总之,以应用软件为主要产业、以“服务化”为主流业务,以ASP为主要经营方式,适合台湾岛内的市场环境,有利于台湾软件公司的兴起与成长,构成了台湾软件产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四、促进台湾软件产业发展的三个关键因素

(一)塑造环境,实施“软件发展五年计划”

为了促进软件产业的发展,台湾从1993年开始实施“软件工业发展五年计划”。在此之前,台湾软件产业主要是一些“软件作坊”,虽然当时台湾软件产业也有一定的发展,但基本是处于一种无序状态,更多的软件厂商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因此,“软件工业发展五年计划的”颁布与实施,实际是一种以产业计划为载体的政策支持。

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从实施情况看,1993~1997年、1998~2002年,台湾先后实施了两期计划。其二,“计划”可分为三大内容:一是对软件厂商提供租税优惠(5年免税);二是设置软件专业园区(台北、台中和南港软件园区),创造产业聚集环境;三是加强服务体系的建立与运作。这三项围绕一个总目标,这就是塑造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

这里值得指出的是第三项,亦即,台湾在服务体系的建设与运作上有以下的特征:第一,在服务体系建设上,台湾主要致力于包括大学、研究机构和行业的“创新服务中介”的建立。目前已形成以民间财团法人、研究机构和大专院校为骨干的“创新服务中介”体系。第二,创新服务中介是以帮助中小软件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为目标定位的。其服务内容包括人才培训服务、信息服务、顾问服务以及与研发活动相关的支持服务。第三,创新服务中介对企业创新活动具有催化作用。在企业创新的过程中,创新服务中介有时扮演创新源头的角色,有时又扮演创新促进者的角色。因此,在台湾,创新服务中介被称为“第二知识基础设施”(the second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台湾“资策会”就是突出的例子。从组织上看,它是非官方机构,但又受“政府”委托,在实施“软件工业五年计划”中,是连接产学官的平台。从功能上看,它将软件开发、人才培训、技术转移,以及为软件企业发展提供信息等服务融于一体。从技术转移的方式看,台湾“资策会”的做法是:其一,由“资策会”自定软件规格,自行研发,然后将技术转让给厂商;其二,由厂商自定软件规格,交由“资策会”研发,然后将技术转让给厂商;其三,由“资策会”与厂商合作研发,然后将技术转让给厂商。这种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与转移,对促进台湾中小软件厂商的技术进步产生较大的影响。

(二)降低“门槛”,刺激软件产业的投资

由于软件厂商的发展主要依赖知识资源、人力资源等,又由于对“软资产”没有一个可靠的计量凭证,因此,厂商融资不易。为了扶植软件产业发展,台湾于2003年3月增设了“柜台买卖第二类股票”,为台湾中小高科技企业开辟了新的融资管道。由于台湾二类股市是作为一种低门槛、低成本的筹资管道,因而有利于鼓励更多的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前景看好的软件公司及早进入资本市场,运用充沛的社会资金加速企业的发展。

所谓“低门槛”,其表现:第一,对申请资格的限制较为宽松。早在1984年7月,台湾开始实施第三类科技事业上市股票制度。在当时,第三类科技事业股票的门槛相对较低。而柜台买卖第二类股票则更为宽松:在申请者的资本额方面,二类股为3000万元,而第三类科技事业上市股票公司为2亿元;在公司获利能力方面,二类股则不作规定,而第三类科技事业上市股票公司则必须在最近一会计年度及最近期财务报告的净值不低于实收资本2%;在公司的设立年限方面,二类股也不作限制(注:林世渊.台湾柜台买卖第二类股票制度的形成与影响.海峡科技与产业,2001(4))。第二,二类股上柜、上市的程序简单。从台湾企业申请上市的周期看,除二类股以外,其他上柜、上市的周期至少需要3~5年(其中辅导期为1~2年)。由于二类股的上柜、上市无须经历辅导期,整体周期比较短。这样就有利软件厂商在发展的初期就能获得有效的金融供给。2000年就有20家小软件厂商上市。

(三)创造需求,在社会信息化中推动软件产业发展

台湾软件产业是在信息化浪潮中迅速发展的。具体讲,为了推进台湾的信息化发展,近十多年来,台湾先后颁布了四项信息化计划,即“NII计划”(台湾地区信息基础建设,1994年8月)、“迈向科技化地区计划”(1996年9月)、“知识经济发展方案”(2000月8月)、“E-TAIWAN计划”(2002年5月,这项计划是台湾“挑战2008——六年台湾发展重点建设计划之一)。如果从时间轴上对这些版本的方案或计划做比较分析,我们看到了与台湾信息化发展有关的两个现象:第一,信息基础建设投资的持续增加,有效地推进了台湾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据台湾“资策会”统计,截至2002年3月底,台湾网络使用人口达790万人,网络普及率为35%,连网主机数达343万台、宽带用户数达144万户(注:康信鸿.韩国政府软件产业发展与台湾线上游戏需求量预测之初操.[台]公共事务评论,2002(12))。台湾的网络普及率在世界排名第三(第一、二名分别为美国、日本)。第二,台湾的信息化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力推进“政府”作业电子化,二是以信息技术改造企业管理。从前者看,据台湾“资策会”资料,1996~1999年间,台湾的五大领域(公有银行作业、银行跨行清算作业、户役政作业、税务作业和地政作业)的e化委外订单,每年都在250亿元以上。台湾“政府”决定将大部分的电脑业务外包给岛内软件业者。因此,它们是在推动台湾软件业发展中是起着重要作用的部门。从后者看,台湾中小企业在信息方面,总体水平落后于大企业,但自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以来,台湾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出现了迅猛发展的势头。目前,台湾中小企业在导入企业资源规划/供应链管理(ERP/SCM)系统方面的企业已达到40%以上(注:林世渊.信息基础建设与台湾企业e化.中国电子商务,2001(12))。

由于台湾软件产业主要是面向岛内市场,因此,在台湾的信息化发展中,软件产业是主要受益者。应该说,这也是台湾软件产业发展比岛内其他高科技产业发展更加迅速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台湾软件产业发展的综合评价

综合而言,上述三个关键因素对台湾软件产业发展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促成了台湾软件产业的规模扩张,使软件产业成为近十年来台湾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然而,从深层次看,制约上述三大因素发挥作用的各种问题也十分突出,将给台湾软件产业的持续发展带来影响。

其一,人才短缺问题。依台湾“行政院”估计,台湾软件产业每年的缺额人数在5000~10000人之间,其中研发测试人力为主要缺额人力。软件产业是以人为本的产业。台湾软件人才所以难以做到有效供给,从根本上说,其原因在于台湾的教育。从台湾教育的“产出”来看,台湾每年大专以上的毕业生人数在10万人左右。然而,一方面是大学生未能觅得适当职业的人逐年增加,另一方面是IT领域的人才短缺问题年年加剧。这种教育的“产出”与产业发展需求的矛盾,是导致台湾人才短缺的基础因素。台湾软件人才短缺的问题将是长期的趋势,这也是台湾软件产业发展中难以逾越的瓶颈。

其二,研发环境问题。研发是一个系统性的创意活动。研发投入多寡是观察一个国家、地区创意能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从这个角度看,台湾的研发环境存在着一个明显的反差。一方面,台湾的研发投入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1990~2001年,台湾研发投入水平(R&D/GDP)由1.66%上升到2.16%(注: 台湾科学技术年鉴(2002).[台]国科会编印,2002)。另一方面,台湾研发投入的差距在持续扩大。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从研发投入占GDP的1%~2%的年份来看,台湾用了14年时间,前0.5个百分点用了5年时间(1985~1990年),后0.5个百分点用了9年时间(1990~1999)。如果与韩国进行比较,韩国的研发投入占GDP的1%~2%仅用了5年的时间。第二,从近年情况看,台湾研发投入水平也比经济发达国家低得多。从人才引进的角度说,研发环境优劣历来对人才引进,特别是高级人才的引进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台湾的研发环境对其引进人才的制约,也是显而易见的。

其三,软件产业的持续发展问题。首先,上述因素的交互影响,严重阻碍了台湾软件企业的技术进步和规模化的发展。前者表现为台湾的软件主要是非原创性产品,因而获利空间有限;后者,由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因此成本较高。事实上,在台湾整体软件企业中,人数在50人以下的企业超过8成(注:台湾高科技产业与公司“白皮书’.[台]福讯快报出版公司,1999)。其次,在技术层面,台湾软件业以定制软件、软件服务占绝对大的比例,因而整体技术层不高,附加值不高。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从企业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人力资源、技术实力是影响企业持续发展的最关键因素。对此,尽管台湾当局也采取了一些措施,然而却看不见效果。因此,台湾软件产业的持续发展仍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其前景并不乐观。

标签:;  ;  ;  ;  ;  ;  

台湾软件产业发展与扶持政策研究_软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