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学研究范式的“人文”属性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书馆学论文,范式论文,属性论文,人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图书馆是保存人类文化的知识库。人文属性是图书馆学“与生俱来”的本质规定,弘扬人文精神则是图书馆学理论与实践必须体现的基本理念和根本使命。自图书馆学诞生以来,一直以人文传统为其理论特征。然而,自“二战”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学的信息组织和应用中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应用,在给图书馆学以强大的技术支持的同时,也给图书馆学的人文属性发展造成了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的影响,使得对于图书馆学人文传统的研究逐渐消退,逐渐被追求技术进步追求图书馆硬件设施建设现代化的鼎盛局面所替代。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今天。在21世纪的今天,对图书馆学研究范式的人文属性研究的滞后已经影响到了图书馆学的整体发展和进步,使得图书馆学研究的发展出现了停滞不前、难以深入的局面。这种情况引起了诸多学者的重视,同时也要求我们在追求技术进步的同时注重人文传统的发扬和升华,在图书馆学研究范式的研究中注重其人文属性的研究,重视人文属性的发展和弘扬。
1 理论依据
在现代科学的一些研究领域中,科学新发现很多新现象并不能用“纯科学、纯技术方法”研究透彻。比如在对图书馆学的研究中,总会牵扯到人,涉及人与该学科的研究对象——图书情报信息之间的相互作用,传统科学中被绝对化了的那种确实性、精密性、必然性,受到了人文方法的不确定性、模糊性等等的“中和”,尤其是当科学迈入复杂的微观世界后,甚至可以借鉴人文的解释方法对一些现象加以说明。当今信息技术高度发展和广泛应用带来了许多新的、复杂的问题,新的信息媒介和信息传播方式在图书馆学中的广泛应用产生了许多始料未及以及传统管理无法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实质就是信息系统“与人相关的问题”,也是“最难处理的问题”。因此,在现代社会中,对于图书馆学范式研究中的人文属性研究势在必行。
从哲学角度看,图书馆学研究中的人文传统与技术传统之间自始以来一直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科学史上的经验论与理性论之间的斗争,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不协调的“斯诺命题”,就很清楚地证明了这一点。但两者之间又不是不可通约的关系,而是处于可融合状态的关系,其实现的途径就是两者之间要保持“必要的张力”。这从哲学的高度说明:图书馆学研究范式的人文属性研究必须受到更多的重视,图书馆学中的人文传统必须得到发扬,图书馆学研究范式中的人文化趋势也必须在技术传统不断进步的时代得到一种同步的发展,以达到哲学理论上的一种融合的状态。
值得欣慰的是,在图书馆学研究队伍中,一些有识之士早就注意到了在图书馆学研究理论与实践中坚持和弘扬其人文属性的重要性。如J.H.Shera早就告诫人们“图书馆事业主要还是一个人文主义的事业。我们要提醒自己记住,图书馆始于人文主义”。曾经是技术偏执狂的F.W.Lancaster也指出,当前图书馆发展的最大问题是“非人文化”。英国某大学图书馆馆长F.J.Friend指出,“我们不需要新的使命。”对于一个图书馆员来说技术本身并不是目的。我国的卢泰宏认为,“强调人文传统成为图书馆学理论的一个基本点[1]。”程焕文论述过人文图书馆学研究的重要性[2]。张炎烈认为,人文图书馆学的提出“将对图书馆事业、图书馆学具有创世纪的意义。[3]”吴慰慈也指出:“图书馆的本质是人文的,在过去、现在和将来,它都不是什么科技产物。提倡图书馆的人文精神,研究图书馆的人文地位,才更合乎图书馆的本来意义。[4]”朱晓华在《现代图书馆与传统人文精神》一文中论述了人文精神在现代图书馆中的意义、价值以及实现途径[5]。更为重要的是,一些人已经注意到了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人文建设的重要性以及迫切性,因为数字化的迅速发展以及在图书馆学中的广泛应用,使得图书馆学在知识和信息的组织收集上做到了量的飞跃;而在哲学上,事物的发展变化最终都是通过质变而达到的,量变只是质变的前提,推动事物的发展变化,最好的途径就是要推动事物发生质变。综观图书馆学信息资源的管理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从过去的图书信息源的管理到信息流的控制,进而发展到今天普遍要求的综合运用技术、经济、人文三种手段对信息资源加以管理和分类,就是要妥善处理信息资源管理中人与信息的复合关系,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地处理由于技术进步带来的信息化进程中的各种矛盾、冲突和利益关系以及负面的影响。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必须综合化地管理信息资源,全面剖析信息资源的属性,尤其是其人文属性,即信息资源属性中与人的相关要素。
因此,在图书馆学研究中,在信息组织和管理的数字化技术推动图书馆学产生量变的同时,必须推动图书馆学的研究范式发生质变,其关键就在于图书馆学研究中人文属性的研究和发展。与此同时,必须关注图书馆研究中的人文环境建设,关注图书馆学研究范式的人文属性,这是质变的关键,它关系着图书馆学能否最终成为人类信息的继承者和发扬者。
2 研究现状
目前,在图书馆学研究中,对其研究范式人文属性研究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学术研究上,技术研究远远多于人文研究,技术研究热情远远大于人文研究热情,技术研究成果远远多于人文研究成果。在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史上,一直存在着许多范式的竞争:实证主义范式和人文主义范式、宏观研究范式和微观研究范式,等等。虽然这些范式是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的,但它们却混杂在一起,无法形成一种统一的认识,势必会造成图书馆学理论的无所适从,进而会造成学者们各执己见、相持不下的局面。同时由于社会科技的进步,科学技术迅速地在图书馆学知识信息的组织与管理中运用并且获得了巨大的效益,信息资源的组织和管理上效率出现了日新月异的进步,从而导致了技术研究的狂热,而对人文属性的研究却逐渐冷却。导致这种范式危机的根本原因不是图书馆学理论本身的筹划不足,而是社会技术实践的不断发展进步及其趋利心理导致的主题的快速转换。(2)在学术观点上,许多人自觉不自觉地坚持了“技术=前途”的“技术决定论”思想[6]。(3)在价值观上,以硬件建设的规模与数量作为衡量图书馆发展的主要指标,而用户是否满意、人文环境建设是否到位等“人文指标”则居于次要地位;而且西方的实证主义图书馆学范式传统,长期在图书馆学理论中占据主流地位。其实,实证主义图书馆学范式所推崇的确定性的、清晰性的因果性说明,与人文主义图书馆学范式所提倡的世界观、价值观的意义性理解,并非没有结合点,意义性理解和因果性说明虽属两个不同层面上的问题,但在图书馆学认识上两者完全可以结合起来,而且在现代社会中,对于图书馆学范式研究中的人文属性的重视在建设和谐社会、注重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有着巨大的意义:意义性理解涉及到如何把握图书馆学的现象,涉及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价值评价;而因果性说明则属于基于关系的逻辑结构,涉及到客观的确定性和真实性,两者都有利于对图书馆学信息知识资源组织与管理服务活动的完善建设。(4)在研究范式上,机构范式和系统范式的主导地位未得到改变,而“认知观”、“意义建构论”、“领域分析”等体现人文精神的研究范式尚未得到普遍认可和实施。(5)作为图书馆学理论主流形态的实证主义范式排除一切主体性和意义、价值问题,这不仅造成了图书情报组织活动主体性价值意义的危机[7],也造成了图书情报科学自身的危机[8]。科学家库恩曾指出:任何一门科学都是在各种范式的不断转换所进行的不断革命的过程,而由于图书馆学的人文性的特征,科学家在该领域的相互竞争的理论范式之间做出的选择不能仅仅依赖于精确性、一致性、广泛性、简单性、有效性等基本准则,更依赖于该学科自始具有的共同体所遵循的共同范式,这就包括了研究方法、理论传统、世界观、文化价值观念等在内的综合因素,而且在研究方法和理论传统已经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创新的今天,对于其世界观、文化价值等具有人文性质的内容的重视显得尤为重要。
3 综合比较研究
如果说在图书馆学研究过程中,技术传统的发展和进步是对知识信息做量化研究分析的话,那么今天所强调的人文属性就是要对这些信息做质化分析。这种对质的分析和研究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点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种事物的质是其区别于其他种事物的内部所固有的规定性。此物之所以为此物,此物之所以区别于他物,就是由于它具有质的规定性。这种定性研究所凸显出的定性特征非常适用于不同文化环境下的图书情报社会现象的观察与分析,它强调了在自然环境中通过研究者和被研究者双主体互动来揭示事物本质的方法途径,为自上而下的新理论的构建提供了方法保障。
一些学者指出,在当前以及今后的一段时间里,对以下问题的探索和研究可能成为图书馆学人文化研究的重点:(1)图书馆人文属性的本体论证明,即对图书馆人文属性的实证研究。(2)图书馆人文精神(即人文传统、人文理念)的内涵说明。(3)图书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整合机制及其表现形式论证。(4)图书馆人性化服务的内容、形式、特征及其组织方法探索。(5)图书馆技术研发与应用中的非技术因素(也即人文因素)研究。(6)人文图书馆学整体理论研究。
对此,笔者有一些自己的思考和认识:(1)关于图书馆学的人文属性的本体论的证明。在哲学上,本体论就是要找寻世界存在及其规律和本质,这里图书馆学人文属性的本体论也就是要找到其人文属性的本质或者是依据,笔者认为应该从图书馆学出现的最初目的中发掘,从图书馆学建立之初去寻根究底,也就是从历史中去发掘问题的根源。(2)关于图书馆学人文精神的内涵,笔者认为这里的人文精神着重提倡在知识组织和管理过程中所给信息消费者的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满足不同领域的信息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同时这也是“科技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化;另外人文精神还应当包括图书馆信息资源中高度概括的人文精神的提炼和升华,不仅要把知识信息当作一种可以重复利用的资源来处理,更重要的是要把它看做是人类文明的积聚和沉淀。(3)关于图书馆学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整合机制及其表现形式的论证,笔者认为在图书馆学的研究范式中,量化研究范式、质化研究范式以及复杂研究范式分别是对图书馆学中的科学属性、人文属性的有针对性的研究方法的总结:量化研究范式主要针对的是技术传统方法论的研究跟踪总结模式;质化研究范式则着重强调的是在研究图书馆学的发展过程中的质的因素,注重个体行为、知识背景、领域需求、消费模式对图书馆学的影响;而复杂研究范式则融合了量化研究范式和质化研究范式的综合特点,做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达到质化和量化研究的同步和统一。这从哲学角度探寻了图书馆学研究范式的变革,而图书馆学人文属性的研究在将来的整合机制和表现形式则要寻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质变和量变的统一、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中找到思路。(4)关于图书馆人性化服务的内容、形式、特征及其组织方法,从知识组织和管理的原则中可以得到启发。在图书馆知识资源的组织和管理中应该遵循组织和检出知识本身、知识片段和知识单元、揭示相关知识的有机联系、组织方法具有立体网状结构、载体实现多媒体化等原则;而在知识的服务管理中则要遵循提供基于分析、基于内容的服务,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既能提供公众性服务、又能提供个体化的服务,既能提供离线服务、又能提供在线服务,具有提供动态集成服务的能力等原则。
在图书馆学的范式研究中,曾经出现过一种认知观理论,旨在强调在信息研究中关注信息需求个体的人文属性需求,从而提供人性化、针对性的服务。在认知观的诸多理论中,曾经得到过诸多学者认同的ASK理论认为,图书馆学关心的核心问题应该是“促进信息生产者与信息使用者之间的信息需求与信息供给的有效沟通”,用户之所以有信息需求,是因为用户认识到自己存在着知识的非常态以至于无法面对某种问题与情境,而用户一般又无法精确地描述这种非常态[9]。该理论认为图书馆学应该研究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人类认知传播系统中的信息;(2)信息与信息生产者之间的关系;(3)信息与用户之间的关系;(4)所需要的信息;(5)信息的效用和信息传递的效用。而Derwin的意义建构理论则特别关注用户的信息利用问题。他强调查询、处理、创造和利用信息就是核心意义的建构活动,该理论的核心假设还包括:(1)信息使用是一种建构,而不是一种传递;(2)应该从用户而不是从观察者的角度认识信息的使用;(3)信息使用应该被视为一种过程而不是一种恒定的状态[10]。
这种观点强调在图书馆学研究范式研究中关注个体的差异性需求,关注由于人的知识背景、社会关系、心理因素、专业领域等的不同而产生的对知识信息的需求种类和方面也不尽相同这个看似很小但很重要的问题,它可以说是图书馆学研究范式研究中开始关注人文属性研究的先例。尽管目前该理论难免有很多诸如个体主义等的不足之处,但是它给图书馆学研究范式的人文属性研究注入了一种动力、一种启示。
历史告诉我们:图书馆永恒不变的宗旨当是促进知识成长,提供知识服务[11]。可以说,图书馆学是以知识为对象,以研究知识组织和知识服务的理论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实现知识的效用,满足人类知识信息分析需求(即推动人类认识发展)为目标的科学,在这样的科学研究发展过程中,必须注重其人文属性的研究。
4 结论
在研究图书馆学研究范式的理论中,机构范式和系统范式的共同缺点是:都注重图书情报系统的机构性质而忽视用户因素。认知观的出现是图书馆学理论发展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重大事情。从系统论到认知观的转变,使图书馆学研究重点从系统的开发和设计,转向用户的认知结构和信息处理、利用机制方面,其实质是图书馆学研究领域从物向人的根本性转变。从此,图书馆学开始关注人的主观性意识形态。认知观是20世纪80年代心理学与图书馆学结合的产物,领域分析范式和阐释学范式则是20世纪90年代社会学和图书馆学结合的产物。领域分析范式强调以集体主义方法论关注社会环境下的用户信息需求,认为应该按照用户的领域来分析和研究用户的信息行为,才是正确的范式定位。此范式明确指出,图书馆学应该被认为是一门社会科学,而不应该是认知科学。阐释学范式的特点则是用文本阐释原理解释文本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认为对文本的解读过程是受到主体的社会角色、传统观念、期待视野、经验格局等因素影响的过程,而不是纯粹的个体的内心活动,从而避开了个体主义方法论的局限性。历史的发展已经证明:在图书馆学范式的研究中,对其人文属性的研究处于基础的地位,我们必须加强和重视在范式理论中对其人文属性的关注和研究,建设好图书馆学研究的理论大厦。
收稿日期:2009-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