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出版平台的理想型建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想论文,媒体论文,平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互联网技术与数字技术的深入发展,传统行业不断地被冲击和颠覆,如何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潮流,完成自我颠覆和救赎是摆在传统行业面前的首要问题。对于出版业而言,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以互联网的优势特色来重新建构与之匹配的全媒体出版平台将是我们研究的重要方向。 一、全媒体出版平台发展现状分析 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给我国出版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衍生出了不同类型的数字出版平台。按建构主体的不同,我国目前已有的数字出版平台可分为内容提供商建构的数字出版平台、电信运营商建构的数字出版平台和技术提供商建构的数字出版平台三大类型。内容提供商建构的数字出版平台主要是指传统出版机构建构的数字出版平台,如中国数字网。电信运营商建构的数字出版平台主要有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和中国电信天翼阅读基地等。技术提供商建构的数字出版平台主要有基于期刊数据库技术建立起来的平台,如万方数据、中国期刊网等。 而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不仅极大地削弱了传统媒体的强势地位,而且也为媒介融合下的全媒体发展提供了技术与市场的保障,并清晰地勾勒出了全媒体出版的时代内涵。在大数据技术、多屏互动与自媒体的广泛应用背景下,全媒体出版模式应满足以用户需求与体验为中心,依托大数据技术充分挖掘市场与用户群体价值;以全媒体出版的媒体矩阵为创作、生产和营销提供媒介环境保障;以“内容+服务”为核心竞争力,以特色化模块功能整合的出版平台为依托的动态及时出版的市场需求。 就出版行业内而言,目前我国的全媒体出版还仅限于出版品的跨媒体生产与营销,如《非诚勿扰》《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等。而对于全媒体出版平台的结构与价值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互联网时代里,主流的商业活动已由经营产品转向经营用户。围绕用户群体而建构的全媒体出版平台,其实现用户互动与价值延伸的平台目标是全媒体出版平台建构的主要依据。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敏锐的互联网巨头在近几年的大出版业务的布局与经营的案例中可见一斑。从阿里巴巴入股新浪微博、收购UC和虾米网,百度收购爱奇艺、百度金融进军电影产业,腾讯进行游戏布局、抢占手机阅读市场等案例中不难发现,从视频媒体、社交媒体、音乐媒体、游戏媒体、阅读媒体等围绕着满足用户群体全方位出版消费需求的全媒体出版的平台结构已初现端倪。 二、全媒体出版平台结构解析 在全媒体出版平台的建构中,我们不应仅局限于现有出版行业的专业视角,而应该首先正视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方向,从用户市场的角度来理解大出版背景下的全媒体出版平台的结构与功能。“理想型”一词来源于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的概念工具,以通过预测性、价值关联性对研究对象建构起相关联系与界限。结合阿里、腾讯、百度等互联网巨头的出版业务并购案例,我们将系统地分析全媒体出版平台的“理想型”结构。 全媒体出版平台是在“互联网联接一切”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当然也会像入口模块一样与互联网的其他服务相连接。对于全媒体出版平台自身而言,其核心应是为满足用户多维需求的出版消费及周边延展活动,如社交需求。全媒体出版平台在结构功能上主要分为:数据入口、角色媒体、内容创作、内容类媒体出版品、服务类媒体出版品等。依据用户群体的特质与需求的不同,全媒体出版平台的结构可适时调整。 1.数据入口 全媒体出版平台是以“大数据”为技术支撑,如何搜集与整理用户群体的细分数据,对于创作和运营主体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媒介即人的延伸,同样也是跨时空连接创作主体和目标受众的接触点,更是数据入口。数据不仅局限于出版产品本身,而更多的是围绕用户群体全方位、多维度地获取用户相关数据,这些数据不仅服务于出版主体的运营活动、更服务于用户在全媒体出版平台中的体验与参与度,为拓展跨行业合作和全媒体出版平台的品牌价值提供更多数据支持。 作为全媒体出版活动的起点,全方位的数据入口为获取和分析用户的全方位数据、制定更为精准的出版策划提供保障,从话题设置、出版品的互动参与、内容形式的调整与发行策略、用户的体验与二次创作等诸多方面,数据入口贯穿全媒体出版生产与流通的各个环节。 2.角色媒体 在去中心化的新媒体发展大潮中,自媒体以其平民化、个性化、低门槛等特点而被大众追捧。本文中为区别于全媒体出版平台建构的其他自有媒体,引入了角色媒体概念,以具有社会人的角色属性的自媒体来界定角色媒体。在全媒体出版平台中包含了以下三类角色媒体。 作为创作主体的角色媒体。作为创作主体与受众接触和互动的首要媒介接触点,角色媒体可以有策略多方位地展示媒介环境中的创作主体的角色特点,建构对受众的典型印象。不仅能够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增加信任感,同时也为提供增值服务、设置数据入口、拓宽营销渠道发挥作用。微信公众账号“罗辑思维”便是典型代表。在此需要强调的是,具有同类创作主体属性的众多角色媒体的互动将会对受众和全媒体出版生产和流通产生明显的叠加效应。 作为受众的角色媒体。在互联网连接一切的时代里,跨地区、跨时间的交流与消费需要受众通过媒体入口与网络相连。在全媒体出版平台中,内容信息的流通与再创作、平台中受众与创作主体的互动、受众的社交娱乐等活动都需要受众以角色媒体来参与到线上线下互动和消费等活动中。 游离在生产环节外的角色媒体。话题的关注度、舆论的可信度、受众的参与度等问题需要所谓的“公正、客观”的权威角色来给予评判和指引,游离在生产环节外的角色媒体便应运而生。在全媒体出版平台中游离在生产环节外的角色媒体包含了权威专家和知名人士两类角色媒体。 3.内容创作 理想型全媒体出版平台中的内容创作是站在以“内容+服务”满足用户多维度需求的层面上的创作,而非单一的出版产品的创作。从创作内容的结构上看,可分为碎片化内容、微出版内容、常规出版内容;从创作内容的介质形式上看,可分为文字、图形、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相比较以往的出版模式,全媒体出版平台更加注重提供满足用户体验与互动的全方位出版服务,而非仅仅局限于闭门生产内容本身。 4.内容类媒体出版品 内容类媒体出版品以多介质形式呈现出版品,涵盖了微出版品和常规出版品两种类别。从传播方式上来看以单向推送形式为主,在满足用户出版消费的同时,其媒介界面入口也为全媒体出版平台提供了广告投放界面和数据入口等功能,为设置数据入口和全媒体出版平台价值的提升拓展了空间。 5.服务类媒体出版品 在互联网思维热议的今天,企业的经营模式也由经营产品向经营用户转移。如何将用户通过平台聚合起来产生更加旺盛的消费能力,如何满足用户的归属感、存在感和参与感,让用户参与到出版品的创作和流通中去,参与到平台的品牌传播中去,在出版品消费活动之外融合长尾经济和粉丝经济是服务类媒体出版品的首要任务。 服务类媒体出版品主要围绕着出版活动周边的用户需求提供服务。从用户需求角度可以分为娱乐休闲类、社会交往类、展示交流类等。也可依据用户群体的属性细分服务类别,以已婚女性群体为例,可以围绕家居装饰、厨艺交流、时尚购物、自我修养、家庭情感等维度来设置服务类媒体出版品的类别,其宗旨就是为用户群体提供更好的体验与互动服务,在提高用户黏合度的同时,拓宽平台的盈利方式和品牌价值。全媒体出版平台的理想构建_大数据论文
全媒体出版平台的理想构建_大数据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