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湖南永州 425000)
摘要:目的 分析CT诊断腺性膀胱炎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选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之间收治的腺性膀胱炎患者42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术前进行超声与CT检查的影像学表现与诊断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超声和CT在患者病灶表现上,比较相似,但CT对病灶形态的判断上,显著优于超声(P<0.05),超声检查 80.0%(32/40)病灶乏血液供应,增强CT检查93.3%(28/30)轻度强化。超声、CT及超声联合CT 诊断符合率分别为 42.9%、38.1%、47.6%,各组间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检查操作简单、快捷,无创,能够对病灶进行多角度观察,对早期腺性膀胱炎的发现有重要作用,其特征性表现是一定程度上可以做到明确诊断。
关键词:CT诊断;腺性膀胱炎;影像学表现
腺性膀胱炎属于一种不多见的粘膜增生性病变,可能会发展成为膀胱癌,现代化腔内泌尿外科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病理科医生对腺性膀胱炎这一疾病也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而社会上这一疾病的发病率呈增加趋势,通过CT对腺性膀胱炎进行诊断同时对膀胱癌进行鉴别、诊断能够起到重要的应用作用[1]。本文选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之间收治的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腺性膀胱炎患者42例作为研究对象,对CT诊断的影像学表现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之间收治的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腺性膀胱炎患者42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12例,患者年龄在29-8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2.2±2.1)岁,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尿急、尿频、血尿、排尿困难等症状,偶尔可见患者尿液中产生尿液样的物质。
1.2 方法
1.2.1超声检查 采用Aloka Prosoundα10、GE-LogiqE9等超声仪器进行检查,频率 3.5MHz。让患者保持仰卧,保持膀胱的适当充盈,于尺骨的上方行横切、纵切和斜切检查,用彩超血流显像检查患者病灶及基底的血流状况 [2]。
1.2.2 CT检查 用德国SOMATOMSensati-on40螺旋CT机,扫描条件为130kV,150mAs,扫描层厚和层距均为5毫米,病变部位为3毫米,扫描范围是从两侧耻骨上下侧进行,静脉注射碘海醇进行强化扫描,42例腺性膀胱炎患者中,16例进行了CT平扫,26例进行了增强扫描 [3]。
1.3观察指标 超声检查对病灶的大小、位置、形态、回声、病灶血流等情况进行诊断,。CT检查对患者病灶位置、形态、大小、边缘、密度、强化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4]。
1.4统计学分析 文章数据用SPSS19.0软件处理,以χ2检验,若P<0.05,则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超声检查结果
术前超声检查发现病灶40例,19例结节型,片状增厚型和结节增厚型各9例,3例弥漫增厚型。大部分患者有比较均匀的回声80.0%(32/40)。结构型病灶在膀胱内,多数形态规则,片状增厚表面平坦,结构增购有单个或多个节状突起,弥漫性增厚则存在全部膀胱壁黏膜病变的风险。
2.2 CT检查
术前CT诊断出38例存在病灶的患者,形态及边缘均不规则不清晰,密度均匀 93.3%(28/30)增强检查后有强化。
2.3组间影像比较
超声及CT诊断,在腺性膀胱炎的病灶及回声、密度的诊断上,有很大的相似性,CT诊断病灶不规则的状况高于超声,差异显著(P<0.05)。具体比较结果见下表。
表1 腺性膀胱炎的超声与CT表现比较 n(%)
2.4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结果比较
42例腺性膀胱炎患者,术前进行超声检查诊断为膀胱炎的有18例,超声诊断的符合率为42.9%,其中10例患者属于片状增厚型,其余8例患者属于结节增厚型。CT检查诊断的符合率为38.1%(16/42),超声联合CT检查进行腺性膀胱炎的诊断,符合率为47.6 %(20/42),三者两相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
3 讨论
腺性膀胱炎是膀胱黏膜上皮反应性增生而产生的病变,目前此类疾病有逐渐增加的态势,有研究者认为,腺性膀胱炎不应该被列为疾病的范畴,仅仅是尿路上皮的正常变异,但绝大部分研究者认为本病是癌性病变的前奏 [5]。在临床上,膀胱黏膜病变的诱因尚不清楚,但多数研究者认为慢性刺激为其主要诱因,慢性刺激会导致膀胱黏膜的增生,而增生后的黏膜会受到结缔组织的分割和包裹,进而出现病变,如果这一症状继续发展,新的细胞会一只分泌黏液,造成黏液的堆积,导致囊腔的出现,导致腔内柱状上皮增生,最终导致腺性膀胱炎。本病患者临床表现为排尿不适、血尿等 [6]。文中对本病患者行超声及CT诊断,符合率均不高,分别为42.9%和38.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这种情况可能由于此类疾病不常见、检查人员对本病认识不足所导致。42例本病患者在术前进行超声检查与CT检查存在较大的误诊率,容易误诊为膀胱癌,特别是结节型腺性膀胱炎和膀胱癌,在症状上有诸多相似之处,都表现为膀胱有隆起性结节,有很大误诊的概率。超声检查及CT检查对腺性膀胱炎患者病灶边缘、回声或密度的判读结果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CT诊断病灶形态不规则比例显著高于超声,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腺性膀胱炎的临床诊断中CT与超声检查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CT检查在判读病灶形态不规则方面具有优势,但是两者在诊断符合率上均比较低,临床需要根据具体的诊断需要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
参考文献
[1]柯丽明,陈志奎.对比分析超声与CT诊断腺性膀胱炎[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15,19(04):358-361.
[2]张晓丹,胡春峰.MSCT对腺性膀胱炎的诊断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5,13(04):81-83.
[3]刘桐秀.超声诊断腺性膀胱炎的临床意义[J].实用医技杂志,2013,20(07):711-712.
[4]王晓嫚,唐栋,俞波,高枫.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联合CT增强扫描对腺性膀胱炎的诊断价值探讨[J].现代实用医学,2012,24(11):1285-1287+1322.
[5]陈明旺,郭永梅,江新青,魏新华,黄云海.腺性膀胱炎的CT和MR表现与鉴别诊断[J].中国CT和MRI杂志,2012,10(04):70-73.
[6]黄丹江.腺性膀胱炎的CT诊断影像学表现[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1(08):553-555.
论文作者:艾珺佼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0
标签:膀胱炎论文; 超声论文; 病灶论文; 患者论文; 膀胱论文; 统计学论文; 黏膜论文; 《航空军医》2018年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