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研究
杨霖怀,唐育虹
(同济大学,上海)
摘 要: 新时代下,根据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并对标“双一流”的建设,研究如何维护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十分紧迫和必要的,同时面对建筑设计类这一思想波动大、学术研究强调团队合作容易产生学术纠纷等问题、学术思维与西方学科联系密切的大学生群体更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随着网络的发展,尤其是自媒体的崛起、以及西方意识形态在高校的不良渗透,对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一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现状
当前在研究界,关于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研究,侧重于从质性层面研究网络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含义、特点、必要性,分析影响网络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诸种因素,加强和改进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对策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网络主导地位,加强高校网络文化软硬件建设等方面的研究,但聚焦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实证类研究乏善可陈,缺少案例实证研究,即无法更好地对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提供更为具象、具体的,具有实践说服力并可操作实施的建议办法[1]。
二 构筑维护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三圈”策略
本文提出了构筑维护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三圈”策略:一是通过构筑事前“预防圈”,机制引领,加强监管和预防;二是搭建事中“稳定圈”,多方联动,积极应对和引导;三是维护事后“舆论圈”,总结提炼,教育疏导强意识。
公共选修课内容设置应符合促进大学生自主全面发展和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但由于受到现实条件的制约,医学院校与一流的综合型大学相比,在课程设置、课程定位以及课程质量方面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一) 机制引领,加强监管和预防,构筑事前“预防圈”
1.加强网络建设,监控重点载体。目前的网络社交平台有着开放度、自由度的特点,是师生主要的情绪表达和思想交流平台。对此,要建立与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研判机制,重点监测以上自媒体发布的信息,特别是敏感事件信息,并其提高高校的互联网技术能力,建立数据信息分析机制,重点监测大学生关注度较高的舆情信息,筛选、甄别与区分收集到的信息,及时掌握舆情出现的苗头和原因。另一方面,强化校园网络平台建设,培育优秀网络文化品牌,在寓教于乐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3.培养培训网络安全员,提高应对学校频发的网络舆情安全事件的能力。一般而言高校的网络舆情安全事件相对集中,高校可以根据事件归类,有针对性地培养网络安全员。其中既可以包括高校掌握网络传播的特征的专家和学者,大学生党员以及骨干力量也可以参与到其中,对舆论进行监督和引导,及时地对舆论做出回应,防治舆论出现矛盾,他们可以作为舆论领袖在不同的网络媒体间游走,发布一些关于网民应该如何看待问题的言论,将负面舆论进行平衡和引导。
1.联动多方主体,积极应对网络舆论事件。在网络舆情事件爆发之后,立即启动已经建立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事件应急机制,迅速采取行动联动其他相关部门主体,事发部门或学院同学校宣传部报送相关舆情信息,同时学校宣传部同网信部门开展联动,密切关注舆情动态,遇到紧急情况可以对网络作出相关技术处理,切断校内和校外的联系,保证舆情不会造成恶性事件,波及到更大的范围。同时成立专项调查组,对舆情信息进行调查、甄别、分析,和当事人沟通,选择有必要采取的线上或线下,表明高校立场和态度的方式,而涉事的高校不同主体要统一口径,进行回应,增强回应可信度。
定理2 设g:H→H 是强单调和 Lipschitz 连续[3,4,9],常数分别为 ξ,η;A,B:H→C(H)是 Lipschitz连续,常数分别为λA,λB;N1:H→H关于变量强单调和Lipschitz连续,常数分别为α,β;N2:H→H关于变量Lipschitz连续,常数为ω。根据假设,则存在u∈H,a∈A(u),b∈B(u)满足广义混合变分不等式,且由算法构造的序列分别收敛于,当且仅当ρ>0,满足:
1.总结经验,不断更新改进网络舆情预警和管理机制。高校相关部门应及时进行事后疏导,调查事件的起因、经过,总结网络舆情引导过程中工作经验,梳理危机处理中的不足,进一步完善网络舆情信息管理系统,对于已经建立的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事前预警计划和方案进行调整,调整并加强网络舆情事中及时信息公开回应的突发应急机制、强化对网络舆情事后的处置及跟踪反馈的网络舆情信息管理系统[3]。
(二) 多方联动,积极应对和引导,搭建事中“稳定圈”
2.注重顶层设计,完善制度机制,加强队伍建设。高校网络舆情应对及处置工作应在学校统一领导下开展,成立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组,成员由各相关部门负责人构成。学校二级单位要对本单位存在的各种隐患和突发事件进行监测,力争形成“全覆盖、全方位、全天候”的舆情监测体系,最终形成人人关注网络、人人参与舆情引导的格局。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应对网络舆情的中坚力量,应当依靠原有的学生工作管理体制,对其进行基础的舆情应对培训,提高辅导员的网络素养和舆情应对能力。
4.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平台,开展多维线上舆论引导。通过案例分析发现,其中绝大多数高校仅通过官方微博、新闻公告发布信息、回应公众问题,互联网时代下传统单一的媒体平台已不足以满足新时期工作要求。高校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除了微博、新闻,还需要拓宽平台,当前大学生正活跃在微信、B 站、知乎等平台上,新媒体环境下充分利用各网络平台已然成为高校开展舆论引导工作的需要。
3.提高学生骨干舆情应对能力,稳定线下力量。面对当前高校网络舆情安全事件,不仅仅老师是舆论引导的主要操作者,学生骨干作为学生群体中的中坚力量,往往在学生中发挥着“意见领袖”的作用。而当线上舆情事件发生时,应对通过和学生骨干力量,比如学生党支部书记、学生会主席、学生团委书记等核心干部的交流对话,让其首先明白学院立场和态度,并通过他们去引导学生,避免学生在网络的不良发声,并通过学生之间的同龄人交流,维护舆情的稳定。切断线上线下联系,做到线上没有新的舆情事件,线下没有呼应事件。
2.及时进行回应,依法依据妥善处理。在网络舆情安全事件发生后,高校积极组织调查并及时公布相关信息,让公众了解事件的真实情况,消除公众各种猜测和质疑。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很快,在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公布事件的真实信息,公布处理结果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公共危机处理方式,相较于消极应对,积极的应对姿态更容易获得群众的支持。在高校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理中,高校的领导机制要充分发挥其优势作用,不断调研、咨询法律顾问,妥善处理事件,尽量减少在社会舆论当中的负面影响。
一宫道为宫,乃天地之道(也是天地之基本规律,天地之德)有八,人必效之、遵之。二至八宫为人道:二宫是人生如何“正为”的八种智慧,即要为正而不为歪邪之事;三宫是人生如何“中为”的八种智慧,即为人做事不偏不依恰到好处;四宫是人生如何“智为”的八种智慧,即不能做胡涂事;五宫是人生如何“作为”的八种智慧,即要做事,做成事;六宫是人生如何“修为”的八种智慧,即不能没有修养,要有良好的修养;七宫是人生如何“当为”的八种智慧,即为所当为,要有做人的责任;八宫是人生如何“适为”的八种智慧,即与时俱进,什么时候做什么事,该进则进,该退则退。
(三) 总结提炼,教育疏导强意识,维护事后“舆论圈”
4.关注重点人和事,对于容易引起网络舆情安全的事件作出预防。目前,高校学生针对高校管理类、师生权益类、教育腐败类等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事件较为敏感。而这类事件往往容易在网络引起舆论话题,并造成舆情安全事件,而牵涉其中的人也是舆论话题的焦点。因此,高校应当高度关注以上几类事件的传播情况以及其中的涉事师生,并着力加强网络沟通平台建设,帮助师生有途径和通道对于相关事件表达想法和诉求,避免其在社会网络平台表达不利于高校舆情安全的声音。同时,学校要提高校内信息透明度,避免因应公开透明的信息不透明而造成师生在网络平台的不当发声[2]。
2.维护涉事受害师生心理健康,避免出现第二次的网络舆情安全事件。高校出现公共危机事件之后,涉事受害师生难免会受到影响,其心理可能会出现恐慌状态等不良倾向,其中严重的可能还会被舆情事件影响,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处于紧张或者是不安的状态。对此,高校为了对相关师生不良心理进行预防,需要建立心理干预机制。在此过程中,高校可以充分地应用各类资源,发挥心理咨询的优势作用,做好干预工作,积极地与大学生沟通。同时,高校还需要设置各种不同的讲座,或者是其他方式来缓解部分师生的危机心理,让师生重拾积极乐观的心态[4]。
在浇筑结束之后,在表面位置添加清水进行氧化,洒水范围在砌筑块顶部位置、侧面位置,当混凝土初凝之后,按照周期进行洒水养护,避免混凝土因干裂而出现质量问题。在高温天气下,洒水周期应适当增加,养护时间为28d。
3.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重塑良好的校园舆论秩序。在网络舆情事件解决后,高校应当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以发生的网络舆情事件为契机呼吁大家尊重事实、不传谣言,营造良好的网络公关话语空间、重塑良好的校园舆论秩序,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事件的发生。注重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主动同时重点掌控与引导意见领袖、网络搬运工的言论,促使他们正面影响舆情走势,最终营造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5]。
三 结语
高校网络舆情安全事件是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应当构筑“三圈”策略维护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总结经验,不断更新改进网络舆情预警和管理机制,维护涉事受害师生心理健康,避免出现第二次的网络舆情安全事件,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重塑良好的校园舆论秩序,提高应对学校频发的网络舆情安全事件的能力,教育引导强意识,维护事后“舆论圈”。通过“三圈”的全面构建,多元多维高效有效地维护高校网络舆情安全。
参考文献
[1] 李胜兰.微博如何应对网络舆情——基于20 起网络舆情事件典型案例分析[J].新闻前哨,2017(04):17-20.
[2] 赵雪.自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与处置研究[J].新闻世界,2018(11):80-84.
[3] 刘强.网络舆情与高校应对策略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13):189-191+195.
[4] 刘显著.网络谣言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J].大学教育,2019(05):196-198.
[5] 陈云玲.基于网络“微”媒体视域下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22(01):87-90.
本文引用格式: 杨霖怀,唐育虹.当前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58):224-225.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58.104
作者简介: 杨霖怀(1993-),男,汉族,四川渠县,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网络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