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贡献与影响_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贡献与影响_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论文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贡献和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贡献论文,特色论文,社会主义理论论文,共产主义运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前所未有的低潮中,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到巨大挫折。一切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党人都在探讨这样一些问题:社会主义究竟有没有前途?如果有前途,它应该是什么样子,有什么特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究竟向何处去?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及其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实践,不但回答了这些问题,而且为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以新的理论形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1.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新的理论形态,首先在于它第一次系统地回答了社会主义“是什么”和如何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20世纪的社会主义革命不是发生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是首先在东方落后国家里取得胜利。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未曾遇到的新问题。列宁首先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他打破了传统的经典社会主义的观念,承认“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①]他曾设想:“以市场、商业为基础”[②],通过发展“共产主义制度下的国家资本主义”来建设社会主义。但是列宁的探索在苏联后来的发展中被打断了。这个历史重任就落在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肩上。毛泽东同志对此也进行了一些探索。但由于种种原因,他的探索出现了很大曲折。邓小平同志继承了毛泽东的未竟事业。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经过十二大、十三大连续不断的探索,到十四大最终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完整的理论体系包括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发展阶段、发展道路、发展动力、战略步骤、政治保证、外部条件、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一国两制”等九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邓小平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从社会实践而不再是从书本上来研究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成为现实生活中可以摸得到的社会主义。他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③]这一论述,使人们跳出了仅从生产关系上,从与资本主义的对立中去理解社会主义的误区。这一论述赋予了社会主义本质最核心的内容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上揭示了生产力与社会主义的紧密联系。社会主义能否迅速发展生产力,把国民经济搞上去,这是关系社会主义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发展生产力不仅是我国,而且是世界发展的中心任务。

其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回答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提出改革和开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正如邓小平所说:“要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是必由之路”。[④]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前提下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⑤]

开放与改革是一对孪生姐妹,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邓小平说:“一个对外经济开放,一个对内经济搞活。改革就是搞活,对内搞活也就是对内开放,实际上都叫开放政策。”[⑥]“对外开放也是改革内容之一,总的说来都叫改革。”[⑦]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在这个时代里,任何国家都不能在封闭的状态下发展,必须在广泛的国际交流中取长补短。在过去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我国就吃过井底之蛙的苦头。现在我国进行全方位的开放,并把开放政策做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始终坚持。

2.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作为科学社会主义新的理论形态,还在于它用系统的而不是零碎的新思想和新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九个问题的基本观点,有些是以往的马克思主义者已经提出的但没有完全解决的观点。大部分则是从前的马克思主义者未曾遇到和未曾提出的新思想和新观点。比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本质的规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判断各项工作的是非得失标准;市场经济也是社会主义经济等等。所有这些新思想、新观点,不仅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而且连同所继承的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观点,构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新的理论形态。

3.作为一种新的理论形态的出现,更为重要的是要有新的理论支柱。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恰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三大柱石。它同时也解决了当代社会主义运动中的三大矛盾。

首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解决了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回答了什么可以超越;什么不可以超越的问题,即落后国家可以超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直接进入社会主义,但是,商品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过程是不能超越的,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来发展。同时,初级阶段理论也阐明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即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其他落后国家,都应该根据国情的实际搞社会主义,从而纠正了过去的那种远离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超越历史发展阶段的错误认识和做法,把社会主义再一次置于现实的科学基础之上。

其次,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解决了姓“资”还是姓“社”的矛盾。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是:(1)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2)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的综合国力;(3)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任何一种制度和做法,只要它的实践结果被证明符合这三个“有利于”,就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容的。

最后,关于“计划”和“市场”的论述,解决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对立的矛盾。早在1985年,邓小平就指出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解放生产力的观点。1992年初,他在南巡讲话中又指出,计划和市场都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⑧]这一论述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看作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而把市场经济看作资本主义基本特征的传统思想的束缚。由此,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注入了新的重要内容。

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当代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启示了各国马克思主义者。

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总结长期的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及成功的经验启示了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社会主义要走出低谷,逐步发展,必须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积极探索自己的路,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这一理论首先将本国社会主义运动引上正确道路,继而促进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邓小平指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情况,各自的经历也不同,所以要独立思考。”[⑨]“世界上的问题不可能都用一个模式解决”[⑩]也即各国要发展本国经济,就必须走自己的路。

2.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全新地解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为世界各社会主义国家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社会主义各国只有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科技和经济,尽快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在与资本主义的较量中立于不败之地。

3.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观点和建立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观点,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贡献,其影响是世界性的。

英国一家杂志评论说:“中国经济改革造成了轰轰烈烈的经济繁荣,这些奇迹般发展的产生,都是由于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政策的结果。”就改革而言,就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正如邓小平所讲:“我们改革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国际范围内也是一种试验,我们相信会成功,如果成功了,可以对世界上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不发达国家提供某些经验。当然不是把它搬给别国。”(11)“现在我们干的是中国几十年来从未干过的事,这场改革不仅影响中国,而且会影响世界。”(12)事实正是如此,中国进行改革开放,社会稳定,经济以年平均9%以上的高速度向前发展,中国以无可辨驳的事实向全世界宣告:社会主义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它也给予世界上众多国家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以启迪:要发展,就要走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就开放而论,社会主义只有在开放中才能发展。我们的建设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同时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当然我们执行对外开放政策是为了搞好社会主义建设,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道路。通过开放,使中国日益发展,使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了解中国的社会主义前途,也使更多的国家和人民在开放中相互了解,互相学习,共同发展。中国改革开放的观点产生的影响已越出国界,许多国际友人纷纷来到我国参观、访问和考察,并给予很高的评价。阿尔巴尼亚社会党负责人帕隆比曾说:“邓小平的中国改革经济和社会主义新观念,对世界和当代具有影响意义。过去阿尔巴尼亚搞政治改革,导致工农业生产滑坡。中国从经济改革入手,结果人民生活提高,然后扩展到其它领域,这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受中国的影响,越南也开始了改革,并已取得成就。从1986年12月越共“六大”起,正式宣布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1991年越共“七大”又把改革向前推进,力争2000年人均国民收入比1990年翻一番。古巴在苏联东欧剧变后,仍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开始调整一系列政策,探索改革路子。

4.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本观点,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经验。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正如邓小平指出的那样:“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奋斗,这是我们马克思主义者过去闹革命的最大目标和最崇高的理想,现在我们搞经济改革,仍然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13)苏联、东欧剧变后,各种“社会主义失败论”和“共产主义消亡论”甚嚣尘上,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面临新的选择,而中国共产党人树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它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影响。如今喧嚣“社会主义不行了”的一边倒局面已开始发生逆转。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人们对资本主义产生了深重的疑虑,认为唯有社会主义才是人类前进的方向。前苏共中央委员、著名历史学家罗伊·麦德维耶夫于1992年9月来华访问时指出:我们今天的失败是暂时的,公正必将取得胜利。在俄罗斯将来要建立的绝不是资本主义,而是社会主义。这些话反映了前苏联和东欧劳动人民对复兴社会主义的渴望和追求,表达了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党人对未来社会主义前途的坚定信心。

5.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与伟大实践,开辟了世界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改造社会主义的真正运动只是在现在才真正开始。不论是以后苏联东欧的马克思主义再度兴起,还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已经不是也不可能是原来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列宁、斯大林开创的社会主义模式和发展道路,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宣告了社会主义在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运动形式的一个时代的结束。这一历史现象使得有人以为社会主义失败了,马克思主义不灵了。其实,在苏联东欧陷于毁灭的并不是社会主义原则,而是过时的社会主义模式。用马克思总结巴黎公社经验时讲过的话说:“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是消灭不了的,在工人阶级得到解放以前,这些原则将一再表现出来。”(14)原则是永存的,运动形式则是多样的。本世纪末下世纪初是社会主义自我更新、自我发展的极其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在这个时期里,中国共产党人所进行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不仅为传统的社会主义的自我更新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而且标志着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注释:

[①][②]《列宁全集》(中文二版),第43卷,第367页;第42卷,第506页。

[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12)(13)《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118、370、98、256、373、260、261、118、369、116页。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第671页。

标签:;  ;  ;  ;  ;  ;  ;  ;  ;  ;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贡献与影响_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