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高校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探析论文_张思凡

互联网时代的高校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探析论文_张思凡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 西安 710119)

摘要:青年大学生对互联网的应用始终走在社会的前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被动的情况下初步展开,高校辅导员应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机制,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环境,注重正能量的舆论引导,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成积极乐观向上的网络文化。

关键词: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素养

一、适应互联网新时代的网络素养

文中谈及的互联网指的是广义上的互联网,包括Internet和移动互联网。互联网始于1969年,美国。移动互联网是通信技术与互联网的结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把我国从网络大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

(一)网络素养的定义

美国学者麦克库劳在1994年首次提出“网络素养”的定义,他认为,网络素养分为了解网络使用方法,明确定位的作用和熟练使用搜索工具,提高所获信息价值两个部分。重庆大学原党委副书记肖铁岩教授将网络素养分为对互联网认知的多少、互联网相关素质的高低以及应用互联网能力的强弱。其中,网络认知是网络素养的基础,涉网素质是网络素养的核心,用网能力是网络素养的反映。

(二)如何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其中网络认知指的是在上网过程中,通过视觉、听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用网能力则指的是能否正确应用互联网相关的产品,比如搜索引擎(使用高级搜索提高效率)、智能新兴产品、大数据统计工具等。大多数青年大学生的网络认知趋于表面化,使用网络学习的比例微乎其微,是否能够在浩瀚如烟的网络上信息资料中过滤“垃圾”信息,从中筛选出有利于提升自身修养、辅助学习或自学等网络素养则体现出用网能力的好坏。

涉网素质指的是能够正确应用互联网传播信息,明白“互联网并不是法外之地”,做到之法、懂法、用法;具备足够的抵御网络谣言的能力,了解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等网站。

二、互联网时代的思想舆论引导

武汉大学的骆郁廷老师是这样定义网络时代的特点的“网络时代是基于互联网基础的时代,是信息共享的跨疆域时代,是大众传播的新媒体时代”,舆论的引导面向媒体、面向大众、面向媒体与大众互动的新兴方式,从一开始的纸媒用文字传播信息,到后来互联网使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元的方式向大众传播信息。从固定网络到移动互联网,微博、微信、等App微媒体的兴起,在到现在人人都有话语权,人人都有直播权限,人人都是传播者。网络时代的媒体特点比传统的媒体更加具有多样性、开放性、便捷性、即时性,可控性较弱。

(一)把握时代特点,了解舆论生态

新(微)媒体主导网络舆论生成,意见领袖影响舆论动向,全员参与形成舆论生态。导致了舆论生态的新特点,自发性、海量性、碎片性、圈层性、无序性、情绪性、感染性、歧义性、消解性以及可塑性。这并不难理解,青年学生较易情绪化考虑问题,需要教会他们如何解决问题,同时慎重入群、慎重转发、慎重发声。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网络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变量,网络是舆论斗争的主要战场,群众在哪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就在哪里。大学生是网络原住民,无人不网,无处不网,无时不网。要把变量变增量,众多思想政治工作者任重而道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立足全局战略高度,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基本不看主流媒体,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必须正视这个事实,加大力量投入,尽快掌握这个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不能被边缘化。这就要求我们关注学生中使用率较高的社交软件等,掌握运用方法,并且经常发发声,抢占网络舆论引导制高点,掌握网络舆论引导主导权,增强网络舆论引导主动权。网络是危机应对的主阵地,舆情应对是危机应对的首要任务,舆情危机是突发事件的重要体现,网络舆情引导是突发事件处置的重中之重。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跟舆论的传播与氛围有着极大的关系,舆论引导做得不好,就会使谣言盛行,真相失真,加剧群体性事件的蔓延;舆论引导做得好,就可以还原真相,制止谣言,防止事态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控制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蔓延,让群体性突发事件始终处于可控状态,为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依法处置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用好互联网,培养接班人

(一)我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

“越过长城,走向世界”第一封邮件,1994年4月,时任中科院副院长的胡启恒院士代表中方赴美,向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提出连入国际互联网骨干网的要求,并得到了认可:4月20日,中国与国际互联网实现全面互联互通。1994—1999:青年大学生对互联网的使用走在社会前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在被动局面下初步展开,理论研究对网络的认识处在“网络适应期”阶段,研究重点在于应对措施,总体上处在工作研究阶段。《加快发展我国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20世纪90年代,是信息网络化大发展的时期,对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文化、社会等领域造成了深刻的影响。高度重视带来的严峻挑战,十六字方针: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2000—2004: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实践探索期教育部文件:《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工作机制、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队伍懂网络建设。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征:主动建设校园网络。在这一时期,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新要求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适用观”发展为“工具观”。2005— 至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发展与理论建构,在这个时期,互联网是一种新的社会环境。发展为“网络社会观”,各类互联网媒介不断创新演化所形成、积淀和发展的网络社会环境。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阶段。

(二)网络是引导全局的主渠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问题

网络已经成为动员群众、引领方向、应对危机、维护稳定、凝心聚力、推动发展的主渠道。善于提高运用网络引导舆论、维护稳定、驾驭全局、铸魂育人的能力。网络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新渠道、新载体、新平台、新阵地。大学生网络思政的主要任务:传播思想信息、加强舆论引导、抵御价值渗透、发展网络文化、矫正网络成瘾。网络育人——“四个结合”:把网上网下、网内往外、固定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结合起来;把网络价值引领、网络舆论引导、网络信息传播和网络信息结合起来。在配合好第一课堂的同时,组织开展第二课堂的活动,与此同时,同样不能忽视第三课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提高大学生在开放网络思想舆论环境中的辨别、判断、选择能力。辨别真假、善恶、美丑;坚持真善美,抵制假恶丑。促进大学生在开放网络环境中自主自由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肖铁岩.网络时代大学德育的挑战与应对[J].中国高等教育,2012(08):60-61.

[2]骆郁廷.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J].高校理论战线,2008(10):32-35.

[3]张瑜.论互联网的二重性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J].教学与研究,2018(7):68-75.

作者简介:张思凡(1995—)女,陕西西安人,硕士研究生,陕西师范大学。

论文作者:张思凡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3

标签:;  ;  ;  ;  ;  ;  ;  ;  

互联网时代的高校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探析论文_张思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