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人生呈现:一个独特的艺术传播范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范例论文,独特论文,人生论文,艺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们每天都要面临很多选择,做出很多决定,比如,早上出门是乘公交车、打的,还是乘地铁。晚上是出去应酬、回家,还是看电影,这些都要选择,并做出决定。但是,我们并不清楚,哪些选择和决定能够影响我们今后的人生道路,而哪些不能。也许我们只有在事后才能知道,当初的那次遭遇、选择和决定,会是如此重要。有时,甚至事后我们也不一定能确认这一点。
电影创作并没有放过这些问题。1987年基耶斯洛夫斯基拍出了影片《盲打误撞》(又译《盲目的机遇》),随后,陆续出现了三部模仿之作:《吸烟不吸烟》(1993)、《滑动的门》(1997)和《罗拉快跑》(1998),这些影片都是选择了一个人生的转折点及由此发生的命运变迁来加以呈现。《盲打误撞》是首创之作。跟进的作品并不是单纯的模仿,每部都有自己的创造,对第一部影片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细致的探讨,并产生了更大的和更深广的影响,成为当代世界电影史上一个独特的艺术传播范例。
《盲打误撞》是一部具有革命性的影片,影片首创了在一部影片中展现主人公威特克的三种不同的人生经历,由于随后出现了三部有影响的模仿之作,这种处理手法甚至可能成为一种“模式”。影片最具独创性的处理是,以威特克疯狂地追逐火车为转折契机,按顺序分别呈现了他随后的三种不同的人生历程。
影片的片头是威特克坐在飞机上的狂喊,令人绝望的狂喊。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片头是影片中没有的镜头。就是说,这个片头是影片导演特意加进来的一个镜头,可以理解为这是导演深有用意的镜头,并为影片第一个镜头的安排所验证。影片的第一个镜头是一个相当奇怪的医院里的镜头:大概是一具僵尸的一条小腿左上右下地斜亘整个镜头。接下来是中景处一个等待抢救的人被抬走,还有一个死人被两个医生一人拖着一条腿从近处拖向远处。这个镜头似乎让人感到恶心。第二个镜头,即威特克儿时的镜头,才是这部影片故事的起点。影片的主人公长大后成为医学院的学生,当然要在医院里实习。但是,影片第一个镜头的出现仍然让人感到奇怪。因为,这样的处理不符合叙事的时序性。影片的故事是从威特克的儿时说起的。这就赋予影片的第一个镜头的令人作呕的情调以某种象征意义。联系到影片故事的随后进展,一个相当特别的含义便突显了出来:看起来活色生香的多彩人生,如果换一个眼光来看的话,只不过是一具令人作呕的僵尸。当然,这是一种相当绝望的眼光,就像威特克的绝望狂喊。
儿时的威特克同父亲的关系并不是那么融洽。好友丹尼尔被父亲带着离开家乡,迁去丹麦。威特克的父亲有点儿古怪,他不喜欢威特克成绩好,父亲对他的奖励全都源于对他捣蛋行为的认可。后来他成为医学院的大学生,在解剖一具女尸的实习时爱上了一位女生。威特克打电话给父亲,得知父亲重病后,买了去华沙的车票。他奔跑着冲向已开动的列车,还将一个流浪汉撞了个趔趄,随即产生了三种可能性。
第一种可能性,威特克追上了火车,在车上想要帮助一个犯人逃跑,通过犯人结识了共产党员维纳。威特克随着维纳来到他家,听他讲以前的故事。维纳领威特克去见自己的朋友亚当,威特克还听了维纳给年轻人上的课和维纳讲的关于信仰和秩序的话题,很着迷。威特克又陪维纳去看他不能忘怀的女人克里斯汀娜,还碰到了自己过去的情人秋斯卡。维纳离开华沙,威特克要求入党并被指派去平息一群药瘾者的骚乱,得到亚当的认可。威特克希望跟秋斯卡重新开始,陪秋斯卡去船上装进步书籍,碰到在修理船只的亚当,亚当似乎对威特克的这一举动并不赞成,而且对秋斯卡怀有敌意。威特克回到家里,向秋斯卡讲述了母亲在战乱中生下自己就去世了的伤心事。会场外,亚当告诉威特克,他当选为国会委员了,威特克高兴地将此事告诉了维纳。秋斯卡跟威特克在街边散步,正当秋斯卡告诉威特克她们的印厂和书籍被查封的事情时,一群警察带走了她。威特克忽然意识到可能是亚当出卖了秋斯卡他们,于是去找亚当,狠狠教训了他。威特克气急败坏地回到维纳的家,收拾自己的东西,拿着去巴黎的机票离开了。威特克来到警察局门口等秋斯卡,看到了从里面走出来的自己曾就读的医学院的院长,他喊院长,但院长似乎并没有认出他。秋斯卡出来看到威特克转身就跑,威特克追至秋斯卡他们聚会的地方,受到了秋斯卡的质疑,她并不喜欢威特克现在的身份。威特克离开,赶往机场,跟自己的同志们汇合,有人给他一个大玻璃花瓶,威特克忽然将花瓶高举过头,猛然向地上砸去。
第二种可能性,威特克没追上火车,还因为打了阻拦的警察而被关押,在那里他结识了持不同政见的马瑞。马瑞介绍威特克认识了残疾神父史蒂芬。威特克接到任务,将一些钱交给自由工会,遇上了一群小混混欺负那里的女主人。他回到姑妈家,被人跟踪,引起姑妈的担心。他将自己的屋子借给大家搞集会,遇到了儿时的伙伴丹尼尔和他的姐姐乌伊拉,过了一段时间她们才离开。威特克去教堂,要求史蒂芬给他做洗礼,要成为教徒。他还和院长的儿子一起参加了出版进步刊物的地下印刷厂工作。威特克办护照要去法国参加天主教青年的聚会,被拒签。乌伊拉来找威特克,二人聊了很久。威特克带乌伊拉去看那个他服劳役时挖到的瓶子。二人回到家里正亲热的时候,马瑞来敲门,威特克没有开门。送走了乌伊拉后,威特克去了印刷厂,只有马瑞一个人在,马瑞认为,别人都被抓走了,威特克却没有,因此有嫌疑。威特克去找神父史蒂芬申述自己的清白,神父安慰他并邀请他跟自己一起去法国,威特克拒绝了。后去乌伊拉家,途中遇到在第一种可能性中出现的维纳。到了乌伊拉家,知道乌伊拉找他去了,赶紧回家,看到乌伊拉留下的字条。威特克上楼来看正在听广播的姑妈,广播中说波兰发生了多起罢工,姑妈摸着威特克的脸说:“你没去国外是对的”。
第三种可能性,威特克没搭上火车,也没有跟警察发生冲突,一回身发现站台上来送他的、热恋他的奥加。然后回到学校复学,毕业后留在医院工作并与奥加结婚,有了孩子,过上了平静的生活,不过问政事也没有宗教信仰,知道院长的儿子因为传播违禁书籍而被捕时,也不愿参加签名。一天晚上,他接到院长的电话:因为儿子被抓,他要去华沙,不能参加巴黎的医学会议,希望威特克替自己去。威特克答应了,原定7月10日的航班,因为是奥加的生日,调换到了11日。奥加生日当晚,挽留威特克未成。在机场,威特克的旁边是在第二种可能性中出现的史蒂芬和马瑞等,飞机起飞不久就在空中爆炸了。
在影片呈现的威特克的三种人生:一名共产党员,一个不与政府合作的人,一个不问政治的人,每一种人生都是不由自主的。在第三种人生中他得到的是一个悲剧结局。或许正是这样,才更容易使观众思考,人生似乎就在你并不经意的选择中铸就了,是你无法逃脱也不能改变的。在威特克搭乘班机之前,有过多次的错过和选择:院长因为儿子被捕,所以要去华沙,想让威特克代替自己;由于奥加的生日,威特克改变了时间;奥加的挽留也没有成功。看似微小的一些细节,都成为把威特克送上那架致命飞机的决定因素。
影片的整体结构和故事编织都十分精心。对三种不同的人生线路的演绎,故事和出场人物都各有不同,导演特意安排了多处人物的穿插出现:第一种可能中指引威特克走上革命道路的老共产党员出现在第二种可能中:他出现在公共汽车站,威特克向他问路以后,两人便各奔东西。第三种可能中接近尾声的时候,出现了两拨在前两种可能中出现的人物:威特克在机场写卡片,旁边的借火人就是在第一种可能中出现在机场跟威特克等人一起去法国的一个人;威特克将卡片投入邮筒,绕过的一群正在说笑着的人,就是在第二种可能中出现的神父史蒂芬及他的同志马瑞等人。尽管这些人物的出现并未起到接续故事的作用。在第一种可能中出现院长从华沙的警察局中出来,第二种可能中就出现了院长的儿子和威特克一起参与了非法书籍的印刷和传播,第三种可能中又有院长的儿子因为传播非法书籍被捕,院长要去华沙。这样一种处理,把某些共同性因素及前因后果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以表现世界事物的同时并进状态,似乎启示我们去认识,影片故事中的人物并非只有威特克一个人的结局是命中注定的,似乎大家都是一样受制于命运的安排。
在第二种可能中,威特克对史蒂芬和马瑞有感而发说了这样一句话:“也许一个月前我赶上了那趟火车,现在就不会认识你们了。”这也提示我们思考,我们的生命进程中似乎存在着太多的“也许”,其实,这种“也许”,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的想象而已。实际的状态其实只有一个。当人生的多种可能性(即也许)被电影以其独特的方式摆在人们眼前时,人生没有也许的无奈便呈现出来。这就使得这部影片成为一部通过主人公人生道路的多种可能性的呈现来启示其唯一现实性的影片,尽管影片的故事并未告诉观众,哪一条人生道路是威特克的实际人生道路。但是,我们绝对不会怀疑,威特克其实只有一条人生道路可走。也许并不是影片中提供的那一条人生道路。而且还可以肯定,我们的人生是由许许多多的机遇提供和造就的,但是,机遇是盲目的。
在影片《滑动的门》中,女主人公海伦是一名成功的白领,担任某公司的公关经理,和她的男友杰瑞在伦敦同居。一天早晨,海伦起床收拾停当,吻了一下还在熟睡的杰瑞,就赶去上班了。杰瑞在她走后起床洗澡,准备迎接情人的到来。海伦到公司后因为上周末私自借用了公司的四瓶伏特加使得上司不能及时拿出酒来招待主管,而被上司解雇,本来她已经买了新的准备还回来,但是还是被解雇。心情懊恼的海伦走进电梯,准备离开公司,不慎将耳环掉在了地上,恰好旁边的一位男士为他捡了起来。海伦进入地铁站准备乘地铁回家,看到地铁来了,她奔跑起来,人生的转折点就发生在此刻,一切都取决于海伦能不能挤上地铁的那扇滑动的门。而关键又在于迎面而来的一位小女孩是不是挡了海轮一下。影片从这里开始,由单线的演进变成了双线的交叉并进。这是《滑动的门》与《盲打误撞》的最重要的不同。
第一条线索是,海伦在赶地铁时,由于小女孩挡了一下,海轮刚到车门就关上了,没能赶上车,于是决定打的回家,等的士时遇到抢劫受了伤,去医院包扎后才回家。此时杰瑞已把情人林蒂亚送走,虽然家里还能显示出床单凌乱、两只酒杯等有人来过的蛛丝马迹,但懊恼中的海伦却未及理会。于是继续和杰瑞生活,每天寻找新的工作、打零工。一天海伦忽然想起了自己被解雇那天回到家,家里的梳妆台上有两个水晶酒杯。就问杰瑞,杰瑞的激烈反应搞得海伦很纳闷。另一天,海伦下班回家,杰瑞正要出门,说是去图书馆查资料,海伦觉得奇怪,就跟踪杰瑞,杰瑞发现后,就到图书馆给林蒂亚打电话,说不能如约见面了。海伦因此被林蒂亚找麻烦,说她送来的外卖致使她的同事们食物中毒。海伦伤心失望地回到家里,责问杰瑞去了哪里。杰瑞撒谎说自己去了图书馆查资料,就在杰瑞决定告诉海伦这一切的时候,海伦已经因为太劳累而睡着了。杰瑞跟林蒂亚去旅游,但骗海伦说是去出差。杰瑞给海伦打电话,海伦本想告诉杰瑞自己怀孕了,林蒂亚故意叫出很大的声音,杰瑞只好挂掉电话并埋怨林蒂亚,林蒂亚暴跳如雷地离开,说跟杰瑞结束了。杰瑞提前回到了家,还为海伦买了鲜花,海伦觉得很奇怪。海伦正想跟杰瑞说自己怀孕的事情,杰瑞发现林蒂亚在窗外站着,还打来电话,便无心再听海伦说话。林蒂亚要杰瑞第二天晚上到自己家里,做个了断。同时还以面试的名义把海伦约来。杰瑞和海伦在林蒂亚家不期而遇。林蒂亚告知海伦,自己怀了杰瑞的孩子,海伦伤心地离去,杰瑞追了出去,海伦从楼梯上滚了下去。在医院,杰瑞被告知海伦的孩子保不住了。海伦醒过来后,不愿再见到杰瑞。海伦病愈出院,在电梯里遇到了来医院探望母亲的詹姆斯,海伦的耳环又一次掉在了地上,詹姆斯帮她捡了起来。
第二条线索是,由于那位小女孩被她母亲拽了一把,没有挡住海伦,大概节省了不到半秒钟,海伦在地铁车门即将关上的一刹那,扒开车门,挤上了地铁,同座的男子恰好是在电梯里帮她捡起耳环的詹姆斯,两人聊得很开心。海伦回家看到杰瑞和另一个女人躺在床上,勃然大怒,甩门而去,独自一人来到桥上,将订婚戒指扔进大海。晚上去酒吧又碰见了詹姆斯。安娜找到了喝得烂醉的海伦,两人搭詹姆斯的车回到了安娜家。第二天,海伦酒醒了,将头发剪短还染成了金色。海伦嘴上说希望杰瑞倒霉,心里还是盼着他能来找自己,但等来的却是詹姆斯。詹姆斯带着海伦去参加了一个派对,海伦燃起了重新生活的勇气,决定自己经营一家公司。两人确定了男女朋友关系。林蒂亚因为杰瑞无法忘记海伦而离开了他。在海伦公司开张的晚宴上,杰瑞来找海伦,希望海伦能去看他,詹姆斯看到了这一幕很伤心,没跟海伦道别就离开了。海伦去看杰瑞,杰瑞认了错,说自己已经和林蒂亚分手了,希望海伦能回来,此时林蒂亚打电话来,杰瑞假装是罗塞尔打来的,被海伦发现,愤然离去。海伦决定去找詹姆斯,正犹豫时撞上了詹姆斯。詹姆斯因为母亲生病而赶着离开,约海伦晚上见面,二人度过了一个开心的夜晚。第二天海伦发现自己怀上了詹姆斯的孩子,去找詹姆斯的时候,得知詹姆斯已经有妻子,失望地离去。詹姆斯去安娜处找海伦,被安娜痛骂一顿。詹姆斯到处找海伦,在大雨中找到站在桥上的海伦,向她解释说自己和妻子已经分居六个月,马上会办理离婚,因为母亲生病,做样子给母亲看的。误会消除了,海伦想给安娜打电话,却被迎面开来的一辆车撞伤。在医院里,詹姆斯被告知海伦的孩子保不住了,海伦也死了。
影片的展开有点儿像爱因斯坦与波尔的争论所采用的那种理想实验方式。影片先是表现沮丧的海伦走下楼梯,没赶上地铁,接着是几个倒退的镜头,还是沮丧的海伦走下楼梯,却挤进了车厢。接下来是两条时间线索交织起来,以相同的时间来分别交代事件,仿佛物理学中的“多宇宙”,这边是海伦上车遇见了詹姆斯,接着是没上车的海伦在地面遇到抢劫,然后再回到地铁上。把两个故事的线索以时间点为界分成很多小块,再拼接起来,让观众能够迅速地进行对比。虽然由于场景、人物相同,难免有混淆之感,但是,这种快速展示不同境遇的人物遭遇的做法却有助于维持故事的兴奋点直到最后,并使人们去体会,地铁中的一门之隔引出的海伦的别样人生:没赶上地铁的海伦虽然生活依旧,灰色笼罩,又因与男友争吵从楼梯上摔下来,摔成重伤,但是毕竟活了下来。或许她还有新的机会。海伦出院时,在电梯里又碰上了詹姆斯。而踏进车厢的海伦,虽然因为结识了新的男友而使生活增添了色彩和活力,但却因车祸而丧生。
《罗拉快跑》是一部充满动感的电影。罗拉接了男友曼尼的告急电话后就开始了她在柏林街头的狂奔。影片在罗拉的奔跑中衍生出三种命运的可能。
影片开始是一部红色电话的特写,曼尼给他的女友罗拉打电话。罗拉因为进小店买烟,放在店外的摩托车被人偷走,没有能及时赶来接曼尼,曼尼在毒品交易后,打不到车,去搭地铁。地铁上一个流浪汉在曼尼身边摔了一跤,曼尼扶起了他,这时巡警走来,他本能地下了地铁,将钱袋忘在座位上。黑社会老大20分钟后来取钱,如果拿不到,他就会大祸临头。要救曼尼的命,必须在20分钟之内搞到10万马克,罗拉让曼尼在电话亭等着,自己去想办法。罗拉在脑中闪现出每一个自己认识的人,看哪个人能帮自己,最后确定了自己的银行家父亲,她撒腿就跑。跑过母亲身旁,技巧性的转场,在母亲的房间内转了360度后停在了电视机播放的动画片前,而动画片播放的正是罗拉下楼场面的动画版,镜头推上,罗拉急速下了楼梯,经过邻居以及那只凶狠的狗。罗拉穿过柏林的大街小巷,直奔父亲的银行,途中先是撞到了一个推着婴儿车的妇女,后又碰到一个想要卖给自己自行车的男孩,然后从一辆车的前面跑过,导致开车司机走神与前方开过的车相撞,被撞的那辆车恰巧是那个黑帮老大的,还遇到了那个捡到曼尼袋子的流浪汉。罗拉来到父亲的银行,父亲的情人正要父亲赶紧和罗拉的母亲离婚,因为她已经怀了父亲的孩子。罗拉的出现打断了他们的谈话,情人知趣地离开。罗拉急着向父亲要10万马克,被父亲拒绝,还要罗拉转告她母亲,要求离婚,过自己的生活。父亲让保安将她赶出了银行。她只好再往回跑去找曼尼。就在罗拉快要赶到的时候,曼尼等不及跑到对面的超市打劫。就在两人把钱抢到手的时候,警察们赶到并将他们包围了起来。曼尼将红色的钱袋子朝高空抛去,警察也在同时射中了罗拉,罗拉倒在街道中央。这是影片呈现的第一个结局。
镜头回到两人在床上的一段看似无聊的讨论,罗拉问曼尼是否真的爱自己?为什么觉得自己是最棒的?曼尼似乎是被问烦了,说自己是凭感觉感觉到的,罗拉继续刨根问底,于是曼尼反过来问她,说这些是否是想要离开他,罗拉说不知道,但必须作决定了。又回到罗拉倒在街上的场景,回答了曼尼的那个问题,她说:“我不要,不要离开。”空中翻滚的装钱的红色袋子和红色的电话听筒的相似蒙太奇的交替剪辑,在罗拉的一声“stop”后,罗拉脑中的景象回到了20多分钟前罗拉挂断曼尼电话后的那个时候。由此可见,接下来发生的是罗拉被击中倒地后的想象中的第二个结局。
罗拉同样地奔跑,绕过母亲身旁,母亲身边电视机的画面是罗拉奔跑下楼的动画,镜头推上,罗拉快跑下楼梯,经过邻居以及他那只凶狠的狗,这次经过的时候却没有那么幸运,罗拉被那个邻居故意绊倒,滚下楼梯。罗拉直奔父亲的银行,途中仍然先是撞到了一个推着婴儿车的妇女,后又碰到一个想要卖给自己自行车的男孩;然后踩在一辆车的前发动机箱上过去,导致开车司机走神与前方开过的车相撞,被撞的那辆车恰巧是那个黑帮老大的;这次与那个捡到曼尼袋子的流浪汉撞了个满怀。罗拉来银行时,父亲正与情人谈话,情人问父亲是否想要个小孩,父亲说是。情人反问:“不是你的也要?”此时罗拉赶到,打断了他们的谈话。父亲对情人的问话很不满,对罗拉的出现也很不满,听说罗拉要钱,想用些小钱把罗拉打发走,没想到罗拉要10万马克。还跟父亲的情人冲突起来,父亲失手打了罗拉,罗拉将很多东西砸向父亲,哭着离开办公室。在门口抢了门卫的枪后又回来,将父亲作为人质劫持了10万马克,当她走出银行门口时发现门口已经被警车包围了,但警察并没有意识到她就是那个凶犯,将她赶离了现场,她继续奔跑去找曼尼,路遇一辆救护车想要搭个顺风车,遭到拒绝,救护车撞上了正在搬运中的一大块玻璃,罗拉从他们身边跑过,曼尼正要到对面的超市打劫,听到了远处跑来的罗拉在喊他。看到罗拉,他高兴地转身要去跟她汇合,却被那辆救护车当街撞死。
画面再次回到两人在床上的一段看似无聊的讨论,但这次轮到曼尼提问,他问罗拉如果自己马上就要死去了,她会怎么样做?罗拉说,但是你现在没死。镜头回到曼尼倒在街头的脸部特写。这次飞上空中的是罗拉找来装钱的绿色塑料袋,在空中翻滚了两下,接到了红色电话的听筒挂上。暗示在曼尼的想象中开启了影片的第三个结局。
罗拉同样地奔跑,绕过母亲身旁,母亲身边电视机的画面是罗拉奔跑下楼的动画,镜头推上,罗拉快跑下楼梯,经过邻居及他那只凶狠的狗,冲出了楼门,直奔父亲的银行,途中先是遇到一个推着婴儿车的妇女,后又碰到一个骑自行车的男孩,男孩拐弯去买薯条,遇到流浪汉,将自行车卖给了流浪汉,然后想从一辆车前跑过,恰好躺到了车前盖上,发现司机是认识自己的麦尔先生,黑帮老大的车从他们前边开过。父亲正与情人在办公室谈话,情人问父亲是否想要个小孩,父亲说要。这时麦尔来找父亲,父亲很高兴情人能给他生个小孩,离开银行,罗拉看到父亲上了麦尔的车,却没能追上,沮丧地离开。到处打电话借钱的曼尼看到了骑着自行车的流浪汉,拼命追赶,麦尔先生为了躲他们跟迎面开来的黑帮老大的车撞上了,同时导致了后面的一辆摩托车追尾。罗拉一路祈祷上天的帮助,然后来到赌场,竟然用100马克赌注赢了10万马克。途中遇到救护车,趁着救护车避让前面经过的巨大玻璃的空档,罗拉进入了救护车的后车厢,医护人员正在抢救一个奄奄一息的病人,罗拉拉住病人的手安慰病人。病人的心跳恢复了正常,抢救病人的医生如释重负。曼尼追上了流浪汉,要回了那10万马克,交给了黑帮老大,受到称赞。罗拉和曼尼在十字路口相遇,二人拿着罗拉赢来的钱,共同离开,影片结束。
影片中采用的一些手法很像电子游戏的处理方式:动画、电子音乐、快节奏、分割画面以及影片中的人物服装和结构上的处理,就像游戏玩法中常见的三条命过关的做法:一关未过,就再来一遍,重新过关。直到第三种结局的大团圆为止。
罗拉在途中遇到的人,影片随后也有交代。例如,那个推婴儿车的妇女,在第一段,她因为无力抚养孩子,把孩子送人,整日都很伤心,后在街上看到一个婴儿车,抱走了里面的小孩;在第二段,因为中奖,一家人过上了富人的生活;在第三段,她成了基督教徒,在街头宣传做善事。再如,那个要卖自行车的男孩,在第一段,因为车被抢时受伤,到医院去养伤,同那里的一个护士很谈得来,最终二人结婚;在第二段,他成了一个流浪汉,饿死在肮脏的厕所中。这些介绍不仅将三个时空更明显的划分开了,而且体现出了不同机遇不同分岔点给人带来的完全不同的命运。
这部影片虽然在结构上模仿了《盲打误撞》,但是仍有新的创造,与《盲打误撞》、《吸烟不吸烟》和《滑动的门》都有明显的不同的处理。影片的娱乐化处理使得影片获得了很大的商业成功,受到了年轻观众的欢迎。影片提供了三个结局,罗拉中弹,曼尼中弹,都没中弹,取决于三个条件:超市打劫,或当街被撞,或赌场赌博。我们可以说第一个结局是真实的,后两个结局是想象,一个是罗拉的想象,一个是曼尼的想象。在前三部影片当中,却没有提供做出 这种判断的任何依据。影片的扣人心弦的节奏和视觉快感似乎遮蔽了人们对它的哲学思考,其实不然。它告诉我们,现实性是唯一的,可能性虽然是多样的,但却是想象的。罗拉不是问曼尼是不是真的爱她吗?如果我们把问题换成罗拉和曼尼究竟谁更爱谁一些,我们似乎有理由说,是曼尼更爱罗拉一些。
由此我们看到,在电影创作中,一部原创性的作品出现后,在后续的跟进式的既有模仿又有创造的作品的艺术传播过程中,有可能形成一种具有一定稳定性和生命力的新的创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