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风险预控管理着眼于提升企业事故预防能力,强调对事故的根源控制和超前控制,是习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两个体系论述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重视人的关键作用入手,通过在推进发电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的五点体会,论证了风险预控在整个系统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及现代发电企业全力推行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关键词:风险预控;简单实用;全员参与
通过近几年对发电企业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学习、宣贯和建设,我认为要更好的开展好体系建设要把握好“五个一”。
一、明白一个道理,即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关键在人。
海因里希把造成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主要原因归结为四个方面的问题:(1)人不正确的态度。个别职工忽视安全,甚至侥幸采取不安全行为;(2)人技术、知识不足。缺乏安全生产知识,缺乏经验,或技术不熟练;(3)身体不适。生理状态或健康状况不佳,如听力、视力不良,反应迟钝、疾病、醉酒或其他生理机能障碍;(4)不良的工作环境。照明、温度、湿度不适宜,通风不良,强烈的噪声、振动,物料堆放杂乱,作业空间狭小,设备、工具缺陷等不良的物理环境,以及操作规程不合适、没有安全规程,其他妨碍贯彻安全规程的事物,这说明风险预控体系建设关键在人。
二、树立一个理念,即任何风险皆可预控,一切事故皆可避免。
抓安全要有一个先进的理念作指导,这个理念是有理论和实践做支撑的。理论上那就是海因里希提出的事故因果连锁论,该理论认为事故发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是一系列互为因果的原因事件物质发生的结果。海因里希通过分析55万起机械工伤事故的发生概率总结出“安全金字塔”法则,它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要预防死亡、重伤事故,必须预防轻伤害事故,预防轻伤害事故,必须预防无伤害事故,预防无伤害事故必须消除日常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从抓人的行为规范到抓设备的隐患排查治理,从源头切断事故发生的链条,因此超前控制事故发生的各种因素,“任何风险皆可控制”在实践上完全可以通过全力推行标准化作业、各类专项检查、反违章等手段得以实现。
三、把握一个核心,即风险预控。
(一)风险基础数据库如何与企业日常工作结合建立。
一个流程,五步法是实现风险预控的重要途径。危险源是导致伤害或财产损失的根源或状态,辨识好危险源是风险评估的基础,设备故障风险评估是基于生产系统和设备,辨识、分析设备部件可能存在的故障模式原因及表象,分析对设备、系统造成的影响,制定和完善控制措施,明确日常维护、定期检修以及故障处理的方法;生产区域风险评估是基于生产区域和生产系统,辨识、分析存在的危险能量及载体、生产系统的不安全状态,评价导致事故可能性及严重程度,制定管理标准、控制措施以及临时处理措施或应急预案;工作任务风险评估是基于工作任务,在区域风险评估的基础上辨识工作中存在的危险能量或物质、人员的不安全行为以及心理生理危害因素,评价导致事故的可能性及严重程度,制定相应的作业标准以及各级人员管控要求。目前三种评估模式相互关联,按照事故致因理论,逐层次分析,完成对企业全面系统的风险评估,建立完善的风险信息库,作为企业制定相关标准、流程、制度、措施的重要参考依据。
(二)风险预控成果如何与日常生产工作相结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一是设备故障模式评估的应用:可将评估成果纳入设备日常点检、检查标准、机组或系统定期维护检修标准、技改及反措计划制定参考;二是区域风险评估的应用:可将评估成果作为企业安全设施配置、劳动保护用品配置、环境管理标准、区域管理标准、技改、反措、安措计划、应急预案、点检、检查标准、巡回检查标准、检修、维护标准制定和执行的参考。三是工作任务安全分析应用:可将评估结果纳入到检修文件包、作业指导书、风险预控票、操作票等现场作业性文件中予以现场实施。在工作前将制定好的书面安全程序,纳入到检修文件包等检修管理文件中,并依据评估出的等级建立风险见证点,规范检修过程,实现标准化作业,降低安全风险。例如编制安全工作程序,保证控制措施在现场落实执行。
四、抓住一个根本,即全员参与、简单、实用,内质外形,落到实处。
员工是体系的直接建设者,也是使用者。全员、全过程参与体系建设是对员工认识体系、运用好体系最好的培训。要在体系建设过程中使员工亲身感受到体系建设前后变化,通过培训和亲身参与设备故障模式、生产作业、生产区域及个人岗位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让员工亲身体会到自己以往的某次违章操作、某次侥幸无票消缺等不安全行为是多么的无知和可怕,利用查表法、规程法、事故法,查找一个个危险源的同时,让员工从源头上明白了为什么某项规章制度要这么规定,理解了为什么坚决执行二十五项反措及各项技术监督,从而增加了员工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员工安全意识、提升了员工防范事故的能力。
体系文件是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整体框架,是确保生产风险预控体系规范开展和有效落实的基础。体系文件的编制要以现场实际出发,体现“简单、实用”的原则,尽量表单化,做到工作可量化,内容具体,责任明确,在企业内部建议施行“从上而下,再从下而上”的管理模式,即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结合一个企业必备的文件清单及具体要求,企业进行详细的文件编制分工,将文件编制任务分配给具体实施此项工作的部门或专业,根据工作实际,细化执行流程,编制完成后,上报企业文件归口部门,文件归口部门对其格式、内容及文件的可行性、科学性进行审查后,组织将编制好的文件进行讨论、征求意见,无误后走公文会签程序下发试行文件;这样有效保证了主管此项工作的部门,熟悉文件内容和开展此项工作的具体思路,使主管部门更好的做到计划性、科学性的开展此项工作,符合风险预控体系全员参与的要求,避免了以往职能部门下文件,说一套,执行部门另做一套的两张皮现象,这种模式将文件编制、讨论、征求意见、培训的程序有效的衔接起来,使枯燥的文件编制工作更加程序化、标准化。
在体系建设过程可借助信息化手段,进一步简化执行流程,可从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和控制单元入手,将我们设备故障模式、工作区域、工作任务三种模式的风险评估基础数据库纳利用网络提高效率,在工作票、操作票时,自动生成相应工作的风险预控票。
五、遵循一个流程,实现企业安全管理的持续提升。
体系中各个子单元在实际工作中相互关联,各个子单元每经历一次PDCA循环后,一些安全管理问题就会得到解决,促进安全管理水平就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继而就会提出更高的安全目标,开始新一轮的PDCA循环,从而实现企业安全管理的持续提升。
结束语:风险预控管理是现代安全管理的必要手段,它运用风险管理的技术,以危险源辨识为基础,以风险预控为核心,以管理员工不安全行为为重点,采用技术和管理综合措施,以管理潜在危险源来控制事故,从而实现“任何意外均可避免,一切风险皆可控制”的风险管理目标;在不断持续改进中实现人员无违章、设备无故障、系统无缺陷、管理无漏洞,环境氛围好,进而实现人员、设备、环境、管理的本质安全目标,这既是现代企业安全管理发展的必然方向,也是实现安全生产“可控、在控”的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1] 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发电企业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228
论文作者:李伟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8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8
标签:风险论文; 文件论文; 事故论文; 工作论文; 危险源论文; 体系建设论文; 作业论文; 《电力设备》2018年第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