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活动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高效统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效论文,再谈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果说教学的本质是师生间的交往,那么预设与生成就是课堂教学中一个永恒的话题,特别是在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教学中。
例如,在高二哲学课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反对形而上学和相对主义的诡辩论,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听故事,析哲理”。首先我给学生讲了一个哲理小故事:古希腊诡辩家欧不里德借钱不还,还振振有词地说:“万物皆变,万物皆流。过去借钱的我已经不是现在的我了,你想讨就向过去的我讨去吧!”紧接着用多媒体呈现了欧不里德诡辩的理论依据:一是赫拉克里特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万物皆变,万物皆流”;一是赫拉克里特的学生克拉底鲁的观点“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其次提出问题:欧不里德对这两个著名命题进行恶意嫁接,作为自己不想还钱的理论依据。你认为这一理论依据成立吗?提出观点,并陈述理由。学生迅速展开了讨论。我的预设是:小组内部形成统一认识,组间互评,教师归纳,形成关于运动和静止关系的正确认识。可是,我发现学生在展示讨论结果的过程中,小组内部观点不统一,争论不休。于是我迅速把全班学生分成两派,两派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论证之深刻让我惊叹不已。不知不觉,下课铃响了,学生们表现出意犹未尽的样子,还有许多学生喊:“谢谢老师!”好像很感谢我让他们有了思考和展示的机会。学生在这节课中生成了许多认识,哲学思维能力也进一步得到了锻炼。但是这些认识和预设的基本不一致,教学目标基本没实现。高效课堂应该是预设和生成高度统一的课堂。那么,在活动教学中怎样实现预设和生成的有机统一呢?
一、围绕教学目标,提高生成质量
备课过程就是预设过程,有经验的教师一般都会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针对课堂可能出现的诸多情况提前预设,但实际上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有许多情况肯定是无法预设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围绕教学目标,推进学生现有认识向着既定的方向发展,以提高学生生成认识的质量。
例如我在“世界的物质性”一课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本原论,调动学生思维,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了关于世界本原论的诸多观点:包括佛教的“六道轮回”说,基督教的上帝创世说,科学上的进化说,现代物理学上的星云说、黑洞说等,然后让学生对这些学说进行简单评价。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非常兴奋,纷纷举手发言,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生成了许多认识。最后基本分成两派,一派支持佛教或基督教,一派支持现代物理学上的观点,还有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猜想:多维空间说等。很显然,学生的认识远离了教师预设的方向。此时我迅速对学生的观点进行了简单点评,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给予了积极的认可和肯定,及时抛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本原论,把教学重新导向了预设的轨道。
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师生、生生思想碰撞的过程,智慧的火花必然会不断生发。教师剥夺学生话语权和表达权,无异于扼杀新的生命,因为生命的意义更在于其能思考。但是每一节课都有特定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师尊重生成、鼓励思考的同时,一定要牢记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学生的现有认识为起点,在帮助学生提升和建构完整知识的过程中,在澄清各种认识的过程中把教学导向预设的目标。所以,要实现预设与生成的有机统一,课堂的处理就一定要牢记教学三维目标,避免两种极端:一是对学生课堂的生成放任自流,不加引导和管理;二是以教师的思想代替学生的思想,忽视学生认识的发展过程。
二、依据教学实际,强化主导作用
活动教学的实质在于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去合作、体验、感悟、发现,以生成新的认识和情感,提倡“在做中学”,这一提法始于杜威,曾风靡于西方教育界。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这一方法,课堂教学失控,背离预设是常见的事。主要表现为有的教师上课前松后紧;有的教师严肃上场,结果草草结课;更有甚者教学任务都未完成;等等。究其原因很多,其一就在于教师缺乏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宏观调控,对学生的活动引导不力,使整个教学过程跟着自己的感觉走或跟着学生的思路走。所以活动教学,需要发挥师生的双主体作用,特别是需要教师不断地提高课堂驾驭能力,充分发挥并强化对教学的主导作用。
例如我在高一“民主决策”这一课的教学中,有一个教学环节就是帮助学生理解和认同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我设计了一场10分钟左右的模拟听证会:“文理分科,当废当立?”预设时考虑到学生在活动中非常有可能偏离方向,所以不断地通过多媒体反复呈现预设的问题:(1)参加听证会的人主要来自哪些方面?他们的意见有何不同?为什么?(2)你比较倾向于支持哪方面的意见?为什么?(3)假如你是决策者,你准备怎样对待这些不同的意见?提出你的观点并陈述理由。通过这样的方式不断提醒学生,把学生关注的焦点引向预设的方向。在实际模拟过程中,新观点层出不穷,我抓住时机及时引导学生围绕预设的三个问题进行思考,同时对学生认识进行了归纳、整理和提升,这样帮助学生从国家、公民和决策机关等角度形成了对民主决策意义的完整认识,有效地实现了模拟听证会的意图。
活动教学中意外情况的出现是常态的,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强化教师对课堂的调控以及对学生的正确引导。
三、提高教学素养,帮助建构新知
“意识的本质”是《生活与哲学》的教学难点之一,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引入了一段4分钟的视频《最聪明的十种动物》,并用多媒体呈现:(1)说说你所熟悉的动物有哪些复杂心理?(2)你认为这些动物的复杂心理能否直接发展成人的思想意识?为什么?视频中聪明而可爱的动物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纷纷举手迫不及待地表明了自己的看法。一位学生说:“动物的复杂心理可以发展成人的意识。因为动物在进化过程中需要适应环境,被环境和生存所迫,需要不断发展,这种发展不仅包括身体机能,而且包括智力水平。到了一定时候动物心理就可以发展成为人的意识。”立即有一学生反驳:“不可能。动物心理要发展成人的意识是需要有一定条件的。动物有人聪明吗?”“我反对你的观点。我认为动物心理和人的思想意识有许多是相同的,不过人没有发现而已,比如刚才视频中的蜜蜂,有情感、有自己和同伴沟通的方式也许就是‘语言’,不过人不理解,但是人不理解不等于它没有自己思维的外壳。”总之观点五花八门,而最后一个观点不仅引起了学生的共鸣,而且让我忽然想起了科教频道曾经播出过的“懂鸟语的奇人”。很显然,学生的观点已经和我的预设背道而驰了,但很有影响力。我立即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予以鼓励,然后提醒学生:“动物是否有自己的语言,需要科学来验证,也许有一天我们人类可以读懂在同一地球上的其他生命,实现所有生命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但动物用自己的所谓‘语言’表达内心活动与人的意识是一回事吗?”学生开始凝神静思。我又不失时机针对前两个观点抛出了一个问题:“有同学认为,动物的心理活动可以发展成人的意识,但需要条件,那么你认为这个条件是什么?”从而把两个对立的观点,一个偏离预设方向的观点导向了同一方向。水到渠成,学生于潜移默化中形成、理解和认同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观: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生物的反应形式是意识产生的前提和条件;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成长起来的学生,知识面广阔和深刻,有时令教师叹为观止,而且思维活跃,对许多问题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学科教师唯一的优势就是本专业钻研较深,知识结构完整。而学生却是全方位接受信息的。在课堂上教师要引领学生朝着预设的方向发展,而不被学生生成的观点牵着鼻子走,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专业能力素养,教学技术素养。这样才能站在更高的高度对学生生成的认识迅速而准确地作出判断,严谨地进行分析和引导,才能帮助学生获得新的知识,形成新的能力,建构更加完整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避免两个极端:一是让学生在自己已有认识上徘徊,教师未推进和提升;二是教师的推进和提升基于自己已有认识和想当然,学生无法理解和接受。有效的教学一定基于学生现有的个性、认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使之有所发展,给每个生命提供成长的空间和过程,并有能力推进其成长到一定的高度。
四、依据课程内容,整合活动设计
高中新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趣味性、思辨性。思想政治课教材突出体现了这一理念,几乎每一课都设置了相应的探究活动,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理论,提升思维品质;许多教师在上课时也预设了诸多活动。但是不少教师在预设时过度关注了学生体验和感悟过程,学生活动过多,导致热热闹闹一节课下来学生所获甚少,目标虚化。这就需要教师围绕教学内容,对活动进行预设进行再度整合。
例如,在“意识的作用”这一课第一轮的教学中,我依据教学内容设计了四个活动:一是对比黑猩猩和人类的灭火活动,区别人类意识和动物心理,以理解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二是对比自然界演化出山川湖泊和人类制造电脑等高科技产品两种活动的区别,以理解意识对人类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三是比较罗森塔尔效应和杯弓蛇影的故事,以理解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和控制作用;四是放映短片《爸爸的明星梦》以帮助学生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上课时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了,非常活跃,但随后发现,学生对基本观点只是停留于表面理解和感悟阶段,根本没有形成相应的思维,更不会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方法论分析实际问题。经过反复思考,我发现主要原因是课前预设的活动太多、太庞杂,导致学生课堂上生成的观点也很多,结果由于时间紧张,缺乏老师精讲,学生的思维水平仍在自己已有基础上,肤浅而零碎。在另一轮教学中,依据课程标准,我把教材原有的“三目”整合为两个问题:意识的能动作用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围绕这两个内容,我把以上的四个活动整合成两个活动:一是对比黑猩猩和人类灭火活动,让学生理解人类意识具有的特点,即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二是《爸爸的明星梦》的哲学启示,学生深刻理解和树立了“做事情想问题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方法论”,而且基本上可以用这一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了。课堂上学生的分析很深刻,我也有了相对比较充分的时间把这些观点加以整合和深化,并指导学生运用这些理论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很好地实现了预设和生成的统一。
就像作家用优美的语言、扣人心弦的故事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像画家用深浅不一的色彩勾画自己的心绪一样,教师也要通过自己预设学生活动来展现自己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但是所有的形式必须服务于内容,如果不利于内容,再精彩的设计也需要大胆取舍,重新整合,以清晰地呈现出课堂的脉络和主题。
综上所述,活动教学中,要实现预设和生成的统一,不仅要求教师在预设时全面考虑各种情况,还要以教学目标为方向,引导生成;同时要不断提高自身教学专业素养和教学技术素养,提升教学智慧。只有这样,才可能高于学生,高于课程,引领学生,让学生学有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