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电子编辑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大力培养电子学术编辑人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编辑论文,电子论文,学术论文,人才论文,理论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英等国的学者把“学术编辑”(scholarly editing)作为一门学科看待,往往把scholarly editing(学术编辑)和editorial scholarship、science of editing、 editorial studies(编辑学)作为同义语使用。在20世纪80到90年代,“编辑学”不仅在我国而且在国际上已确立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德语和荷兰语分别用Editionswissenschaft和editiewetenschap表示“编辑学”,相当于英语的science of editing;考虑到英语国家的使用习惯,把它们翻译成英语时多译为scholarly editing,需要确保翻译的准确性时才译为science of editing。所谓“学术编辑”指按照科学或学术的要求从事编辑活动,编辑的对象可以是科技作品,也可以是人文科学的各种作品,不限于专门的学术著作。这些作品按科学要求编定的版本称为“学术版”(scholarly editions)。牛津大学卢·伯纳德、圣母大学卡·奥基夫和维吉尼亚大学约翰·昂斯沃思共同执笔的《电子文本编辑:原则》一文中指出“学术编辑(scholarly editing)作为一门学科包含互相关联的诸程序,它们对被编辑材料的性质、编辑理论的发展和文本出版媒介在技术上的可能性和局限性必须能够以不同的方式作出敏锐的反应”①。
卢·伯纳德是英国牛津大学计算机应用服务部负责人、电子文本编码专家。他在《电子版编码标准》② 一文中使用了“science of electronic editing”这个术语,可译为“电子编辑科学”或“电子编辑学”。他说,互联网已成为学术交流的主要渠道,已使出版业的体制和编辑的作用发生变化。谈到计算机应用范围的扩大和应用能力的增强使主要的科学领域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时,他写道:“语料库语言学的成就提醒我们这门技术已使词典编纂学、语言教育学甚至语言学理论基础和认识论革命化”,“许多细小的量变接近于一种质变”,他打算以实例着重说明“数据库语言学的技术或科学在多大程度上接近于给我们提供一种新语言观……电子编辑技艺或电子编辑科学(science of electronic editing)在多大程度上接近于提供一种关于文本和文本性(textuality)的新观念”。卢·伯纳德强调,人与数字文化资源的互动方式跟人与非数字文化资源的互动方式有着质的差别——数字文本采用非集中的、非线性的、联想的认知模式,这是传统的纸印图书难以做到的。
以计算机技术编辑图书印刷版早于电子出版物的编辑。意大利学者罗伯托·布萨(Roberto Busa)在1949年开始利用IBM穿孔卡片和计算机技术编辑大型工具书《托马斯著作索引:圣托马斯·阿奎纳斯全集索引和语词索引》。这套书在1974—1980年陆续印行,共56卷③。同行专家苏珊·霍基确认这是“人文科学的第一个电子文本编辑项目”④。改革开放初期,陈翰伯同志在1979年7月率领中国出版代表团赴英考察。对于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在编辑出版中普遍使用计算机的情况,我国出版界是从代表团回国后作的考察报告中第一次获悉的,距罗伯托·布萨开创电子学术编辑事业已整整30年,距美国化学文摘社经过几期试刊后在1961年正式出版用计算机编辑的世界最早的电子出版物——《化学题录》(Chemical Titles)双周刊磁带版也有18年。我国有组织地和系统地开展编辑学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出版物的编辑工作以手工操作为主,很少使用计算机。80年代出版多种编辑学专著,主要以作品的抄本和印刷本的编辑工作为研究对象,后来出版的编辑学论著有些涉及电子编辑问题,但不是以电子编辑为主要研究对象。这里说的加强电子编辑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主要指出版物的电子编辑学研究。多媒体电子出版物是出版物之一种,甚至可以包含影视内容,应该作为电子编辑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对象。初步设想加强出版物电子编辑研究和人才培养似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研究电子文本编辑发展史
目前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在内的各种学科的出版物大都要先编制电子文本,然后按需出版印刷版、电子版或混合版。任何学科的建设都是建立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的,电子编辑学也不例外。就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二○○六—二○二○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年5月8日公布)的制定和实施,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负责人回答了光明日报记者问,这位负责人着重指出:“总的来说,我国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定位是追赶型战略,客观地说,还不是赶超型战略。当前我国信息化整体水平在发展中国家中处于中等或中等偏上位置,近五六年来,我国信息化排名没有上升”⑤。
要追赶,首先得了解人家的信息化目前已达到什么水平,是通过什么途径达到的。研究发达国家的电子文本编辑发展史,一方面吸取已有的先进科研成果,另一方面以史为鉴,少走弯路,这是迅速追赶必然要采取的措施。
美国现代语言协会(MLA,成立于1883年,目前在国内外拥有会员三万多人)在1963年成立“美国作者文本编辑中心”(CEAA),作为一个在国际上具有重大影响的学会第一次介入学术编辑研究。美国纽约城市大学昆斯学院英语教授约瑟夫·拉本(Joseph Raben)曾兼任IBM公司自然语言处理研究员,在1966年创办美国第一家把计算机和人文科学结合起来研究的、有关电子学术编辑的专业刊物《计算机和人文科学》(Computers and the Humanities)并担任主编,后来又于1978年在美国创立“计算机和人文科学协会”(ACH)以推动计算机应用于人文科学的研究。美国现代语言协会把“美国作者文本编辑中心”改组成为“学术版委员会”(CSE)后试图为电子学术版的编辑制定指导原则,于1993年委托学术版委员会协调人、《计算机时代的学术编辑理论和实践》一书的作者彼得·希林斯堡(Peter Shillingsburg)起草了一份《电子学术版总则》以征求意见。美语协学术版委员会和文本编码倡议联合会(TEI Consortium)于2001年5月共同倡议并委托两会的成员主编《电子文本编辑》(Electronic Textual Editing)一书,历时5年,于2005年3月编成,由维吉尼亚大学出版社出印刷版和只读光盘版,并在两会的网站上发布,公众可以免费浏览和下载。该书的各个篇章和文件由不同国家的多位在数字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的第一流专家分头或共同执笔编写,是体现电子学术编辑研究国际先进水平的代表作之一。其中的《文本编辑理论主要著作解题目录》对1927—2004年美、英、德、法、意等西方国家文本编辑理论各个学派奠基性或有代表性的论著(单篇论文、专著和文集)共49种作了简要的评介。
罗伯托·布萨和他领导的意大利加拉腊特市语言学分析自动化中心主动联合德国蒂宾根大学数学研究所的计算机应用中心和IBM德国公司于1960年11月24日在该校召开“文献分析和词典编纂机械化国际研讨会”,这次研讨会有力地推动了西方国家有组织地开展人文科学和工具书编辑工作应用计算机研究。蒂宾根大学从1973年11月起举办国际性的“电子数据处理在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应用研讨会”(Kolloquium über die Anwendung der Elektronischen Datenverarbeitung in den Geisteswissenschaften),一年通常举办两三次,最多四次,至2005年2月已连续举办了90次。
英国剑桥大学的文学和语言学应用计算机研究中心(the Literary and Linguistic Computing Centre,现用名称)成立于1964年10月。1970年3月该中心第一次在英国举行有关文学和语言学应用计算机研究的国际研讨会。以英国为基地的国际性学会——“文学和语言学应用计算机研究协会”(ALLC)1973年4月在伦敦大学国王学院举行成立大会,此后该协会每年举办一次国际研讨会,从1989年起与美国的计算机和人文科学协会共同主办年会,轮流地在北美和欧洲召开。
追赶不能把眼睛只盯住美、英、德等几个大国。有些小国所采取的追赶战略也有宝贵的经验值得借鉴。在西欧,像荷兰、比利时这样的小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借鉴邻国德国和其他西方大国的经验,加强以电子文本编辑为主要内容的编辑学研究。荷兰教育和科学部在1983年6月资助荷兰皇家科学院在海牙建立一个文本编辑研究室,并同时资助几个重大编辑出版项目的开发。后来该室与本院几个有编辑任务的机构合并,在1992年1月成立“文本编辑和知识史研究所”(CHI),所长范弗利特(H.T.M.Van Vliet)称它是“荷兰的一个编辑学研究中心”(Een centrum voor de editiewetenschap in Nederland)。荷兰皇家科学院是国家的最高学术研究机构,在它下面设立这样一个国家级研究所,说明荷兰对编辑学研究的重视。荷兰皇家科学院国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小组委员会在1998年2月提出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国际科学研究建议》⑥,其中包含“编辑学研究国际化”(Internationalisering van de editiewetenschap)的内容。他们认为,通过国际合作用欧洲国家不同的文字编辑出版莎士比亚、冯德尔(荷兰诗人)、斯宾诺莎、斯蒂文(荷兰数学家)、席勒、普鲁斯特等文化名人的作品的学术版,对学术研究和保护欧洲文化遗产具有重大意义。有的学者在文本编辑和知识史研究所2002年度的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在科学院建立数字编辑学知识库(Kennisbank Digitale Editiewetenschap)的建议。
比利时王国以法语和荷兰语为官方语言,南部瓦隆区讲法语,北部弗兰德区讲荷兰语。荷语勒芬(Leuven)天主教大学文学系语文学方法论和编辑学教授马塞尔·德斯梅特(Marcel De Smedt)在20世纪80年代把现代文本编辑学作为一门学科引进比利时弗兰德区,在1989年11月8日举办了一次文本编辑理论和实务国际研讨会。勒芬大学、安特卫普大学和其他一些荷语大学陆续开设了编辑学专业。弗兰德区的大学在1993年成立校际的编辑学工作组以推进和协调这个荷语地区的编辑学研究。比利时皇家荷兰语言文学研究院(KANTL)决定从1998年1月起把编辑学研究作为一项首要任务,在当年聘请德斯梅特和在安特卫普大学日耳曼语言文学系讲授文本编辑出版课程的青年教师爱德华·范豪特(Edward Vanhoutte)为弗兰德区现代小说家斯泰因·斯特勒弗尔斯(1871—1969)在20世纪早期的名著《瓦特胡克村的衰落》编辑制作电子考证版,以探索新的编辑方法,为更好地保存和传播荷语文化遗产服务。结果,1999年在安特卫普先以书本形式出版经过校勘的阅读版供一般读者使用,2000年在根特和阿姆斯特丹两地以只读光盘形式出版了使用SGML-TEI编码标准编制的电子考证版⑦ 供学术研究使用。购买印刷的精装本免费附送光盘,光盘版也可单独出售。比利时皇家荷兰语言文学研究院在组织上所采取的第二个重大措施就是在2000年8月1日成立国家级的文本编辑和文献研究中心(Centrum voor Teksteditie en Bronnenstudie),主要研究电子编辑理论和实践问题。德斯梅特和范豪特在2002年发表一篇介绍《瓦特胡克村的衰落》电子考证版的文章⑧,确认电子学术编辑的理论和实践的起源同早期利用计算机编制语词索引、进行文本分析和实现校勘工作自动化有关。范豪特从2000年起担任比利时皇家荷兰语言文学研究院文本编辑和文献研究中心的协调人,经常发表有关文本编码、现代手稿材料置标、人文科学应用计算机研究、文本考证学、生成编辑学、电子编辑学(elektronische editiewetenschap)和电子出版的论文,并在安特卫普大学和比利时国内外其他大学讲授这些方面的课程。范豪特在1996年获英国兰开斯特大学中世纪史硕士学位,这位属于新生代的编辑家目前正在撰写一部电子编辑学史(Geschiedenis van elektronische editiewetenschap)专著,并在安特卫普大学格尔特·莱瑙特(Geert Lernout)教授和勒芬大学德斯梅特教授指导下用英文撰写有关电子编辑学的博士论文,题目是《电子学术编辑:历史、应用和理论内涵》(Electronic Scholarly Editing:History,Applications,and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二、有重点地开展电子学术编辑的个案研究
西方电子学术编辑家如果分老中青三代,老一代自然是以罗伯托·布萨为首,上文提到的范豪特属于青年一代,1952年出生的英国电子编辑学家彼得·罗宾森(Peter Robinson)是中年一代的杰出代表,他在2003年被同行专家、美国北得克萨斯大学教授彼得·希林斯堡誉为“世界最优秀的电子学术版的制作者”。当时罗宾森在英国德蒙福特(De Montfort)大学任艺术和人文科学系高级研究员兼技术和艺术中心主任。他1974年22岁时获剑桥大学数学硕士学位,1975年进该校计算机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1979年获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目是《计算机辅助装帧设计》,内容涵盖互动图形的各个方面。他研制了两种编辑出版电子学术版的工具:第一种是80年代研制的“Collate”(校勘)程序,可在当时流行的VAX小型机上运行,在90年代改写为可在Macintosh等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上运行的程序,为世界多种不同文字(包括日文、梵文、亚美尼亚文等)的几千种图书的校勘人员所利用;第二种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研制的Anastasia(“分析系统工具和SGML一体化应用”的英语缩写词)电子出版系统,可以在Windows和Macintosh操作系统上运行,用于只读光盘或万维网出版XML格式的文本。西方学者常常提到,罗宾森主持开发的英语文学之父乔叟(约1340—1400)的名著《坎特伯雷故事集》(以下简称《坎集》)电子考证版丛书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编辑出版大型古典作品学术版最先进的范例。这个项目就可以作为个案进行重点研究。该书包含一篇《总序》和24个故事,大部分篇章用诗体写成。丛书开发方案确定《总序》和每一个故事都单独出版一张只读光盘,第一种是罗宾森编的《巴思夫人的序诗只读光盘》⑨(以下简称《巴序光盘》),第二种是伊丽莎白·索洛波娃编的《总序只读光盘》⑩(以下简称《总序光盘》),先后在1996年和2000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在丛书的开发过程中培养的研究生有好几个已获得博士学位。这套电子书刚开始推出便产生巨大影响。伯明翰大学神学和宗教研究生院宗教文本编辑中心主任戴维·帕克(David Parker)教授观看了罗宾森的一次演示后十分兴奋,经过商定与罗宾森共同把宗教文本编辑中心改建为文本学和电子编辑研究所(In-stitute for Textual Scholarship and Electronic Editing)。2005年5月罗宾森离开德蒙福特大学,与戴维·帕克共同担任这个新成立的研究所的所长,《坎集》电子版丛书开发基地也随着移到伯明翰大学。该所在伯明翰大学既是一个科研机构,又是一个教学单位,有权招收从事电子学术编辑研究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对研究生的培养是结合重要图书电子学术版的开发进行的。
《坎集》的写作在乔叟生前没有最后完成,作者手稿已佚,只有过录本传世。现存公元1500年以前的较完整的抄本约60个、摇篮刊本4个。《坎集》电子考证版开发的根本目标是利用现有的数字技术尽可能彻底弄清《坎集》的文本历史原貌和版本源流关系,编者的结论要等到整个故事集的每一部分的所有抄本中的每一个词经过转写、比勘和分析之后才能最后确定;但在短期内能做到的是每完成一个故事的编辑工作,就及时把全部材料放在一张光盘内出版,或在网站上发布,供读者和研究者使用。《巴思夫人的序诗》(巴思夫人讲故事之前的开场语,用诗体写成)约有7000个英语词。罗宾森利用现存公元1500年以前的58个版本(抄本56个和最早的印本2个)进行比勘。从1989年开始进行编辑程序试验到编成出书,共用了7年时间。他在《巴序光盘》中向读者提供每个版本的数字图像本,计算机可读的转写文本,全部词语的异文数据库,对各个版本状况的描述、注释、编者校勘的记录,其中包含1000万条关于序诗文本的信息,用200万个超文本链接把它们联结成为一个整体。《总序光盘》是在《巴序光盘》出版之后开始编辑的,用现存的公元1500年以前的53个版本(抄本49个和印本4个)进行比勘。《巴序光盘》原来是为掌握专业编辑技能的高级研究人员开发的,未想到一般读者和大学生也甚感兴趣。这套丛书的编辑指导思想于是有了新的发展,编辑方法也作了相应的改进。《总序光盘》的总编辑序对编者的思想变化作了如下概括:“《巴思夫人的序诗只读光盘》的目的是帮助编者编辑;我们的目的现在也帮助读者阅读。”为实现这个新目标,《总序光盘》提供了便于读者阅读和处理光盘材料的互动工具,对它们的用法作了详细的说明,并在页面上更好地表现所提供的材料(如对《总序》版本的传承关系用两种图形显示),允许读者利用编者提供的分析工具(成套的软件)检验编者的校勘结果和假设是否可靠。读者如果不满意,可利用异文数据库的材料自行构拟版本谱系和编定自己认为可靠的阅读本。
《圣经·新约》现存的最早抄本是2世纪写成的《约翰福音》希腊文本的一个残篇。戴维·帕克选择《约翰福音》作为研究《新约》文本史的一个突破口。他领导的《约翰福音》电子考证版开发组有两位专家和两名研究生,共5人。他们从现存2—15世纪的数以千计的抄本中选择善本,利用罗宾森开发的“Collate”程序进行校勘。《约翰福音》第18章目前已制作了1147个抄本的转写文本。《约翰福音》电子考证版计划用8年时间完成。作为电子考证版的副产品,有4种专著将单独印行:(1)拜占庭帝国以前的44种羊皮纸抄本研究成果。(2)《约翰福音》全部抄本的分析结果。(3)第一篇博士论文——编辑整理写本的方法论。(4)第二篇博士论文——对《约翰福音》校勘结果分析,提供文本流变史。
三、大力培养电子学术编辑人才
如何把有传世价值的作品出版好,如何把图书学术版出版好,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是发达国家电子学术编辑研究的重点,这是有道理的。因为图书是历史最悠久的传播媒介,人类进步的阶梯,几千年来人类优秀文化产品的积累、传承和发展主要依靠图书。报刊发表的有价值的文章按主题汇集起来出版也是图书之一种。当今的数字图书馆更是无所不包。电子学术编辑的远大目标就是要把本国和全人类从古到今有价值的文化资源数字化,以便于采用适当的形式出版发行,并放到数字图书馆中永远保存下去。近年我国每年出版电子书的数量虽然不少,但大都是印刷版内容原封不动的翻版,没有增加多少编辑含量。有两个报道可以说明这一点。报道一:“从当前的数字出版的一般流程来看,主要是出版社将纸质图书的内容给技术提供商制作成电子图书,再由技术提供商把图书内容打包销售给读者或图书馆。应该说,这是两种优势的互补,但也就存在内容与技术脱节的问题,而且目前推出的电子图书都只能算作纸制图书的附属产品,真正针对市场、针对读者策划的图书还为数不多。”(11) 报道二:“……目前,国内电子书出版业务90%以上的市场份额,主要由一些从事网络出版业务的技术公司而非出版社所拥有,如北大方正、中数图、中文在线、超星、时代盛典、书生等。他们对全国五百多家图书出版社、一百八十多万种图书资源进行了数字化整合出版,成为中国电子书的主导力量。而几乎所有的传统图书出版社在这一过程中都仅是电子书出版资源的提供者,而非主导者。”(12) 这样的电子书不管是谁出的,出了总比不出好,至少便于全文检索、复制和发行。事在人为,要实现电子出版物和文化资源的创新和增值,关键在于培养大量优秀的电子学术编辑人才。
1999年美国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的艺术和科学学院哲学系为本科生开设的选修课有“编辑科学”(Science of Editing)、“出版艺术”(Art of Publishing)、“新闻学”(Journalism)和“传播学概论”(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s)。“编辑科学”是独立的学科,同“出版艺术”(或“出版科学”)是分开的,没有合成一种“编辑出版学”;编辑学和出版学的内涵和外延不同,编辑活动和出版活动产生的时间也有先后之分,硬要合成一门课程是给老师出难题。英国阿伯丁市罗伯特·戈登大学招收攻读电子出版理科硕士学位(M.Sc.in Electronic Publishing)的研究生,其基本教学模式是分八门课程和一项学位论文答辩,“编辑程序”只是八门课程之一,其余课程是出版和媒体产业结构、市场营销、调查研究方法等等,主要内容与编辑理论和实务没有什么关系,这样的电子出版理科硕士学位教育是培养不出高级学术编辑人才的。“新闻传播学”不等于新闻学和传播学,但可以理解为研究“新闻传播”的学科。“新闻传播”属于共时传播;图书编辑学所研究的文化传播可以是共时性的,更多则是历时性的,传播的时间和空间比“新闻传播”久远。把编辑学置于“新闻传播学”之下并不科学。美国的传播学主要是研究大众传播的,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的课程设置把编辑学、出版学、新闻学和传播学概论分开是有道理的。美国波士顿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院编辑研究所在2000年开始培训研究生。掌握计算机知识是报考的必要前提。修业期满、获得必要的学分、通过硕士或博士论文答辩者,授予编辑学硕士(MA in Editorial Studies)或编辑学博士(PhD in Editorial Studies)学位。2004/2005学年硕士研究生课程包括:(1)文本编辑理论与实践:包括编辑决策原则、编辑工作现代化、作品修订、评注等问题。请十几位校外专家来学校作与重大编辑成就有关的专题讲演。(2)文本学基础知识:图书学、古文字学、印刷学、文本考证学(校勘学)、注释学。(3)文本学和现代技术:电子文本标注的基本知识、文本格式转换的理论和实际问题;SGML等标记语言的应用,现代文本编码技术提出的文本理论问题。(4)文本学和哲学:编辑的理论和哲学基础。(5)文本学和西方社会史中的话题·图书史:包括著作权和版权概念、出版物检查制度和管理、图书的未来等。(6)编辑和出版业务:编辑在图书出版过程(从组稿到编辑加工与制作)中的职责、作者关系、特种图书类型、图书的内部结构、图书外观和物质形式、内容与文字加工、美术设计、创新办法、成本核算等。从不同的出版社请专家来校讲课。(7)跨学科的编辑工作。(8)导师指定的编辑学研修项目。硕士生入学后在三年内完成学业。攻读编辑学博士学位不一定要求具有编辑学硕士学位,但一般要有相关的高级学位。博士生至少掌握一门外语,特殊研究项目要求掌握多门外语。博士生的课程进修和论文写作情况受一名所长(或副所长)和从顾问委员会抽调的或由其指定的一两名副教授指导。不具备硕士学历的博士研究生在七年内完成学业,最后参加由两部分组成的博士资格考试:一是检测编辑技能和文本学知识;二是检测与所写论文的文本或主题有关的基本知识。博士研究生要在博士论文中表现出独立的研究能力,论文应当是带有原创性或创新性的学术研究成果。该所的顾问委员会现由历史学、法学、政治学、古典文献研究、哲学、英语、现代外国语言文学、艺术史、神学等领域的专家教授组成,可见美国大学的编辑学高级学位教育侧重于人文科学,西方其他大学也大都如此。加拿大的艾伯塔(Alberta)大学文学院在2001年9月依照设在该校的加拿大文科应用计算机研究所(CIRCA)所长苏珊·霍基的建议,在西方的大学中率先设立带有跨学科性质(interdisciplinarity)的“人文科学应用计算机研究”硕士学位点(MA in Humanities Computing),从大学文科毕业生中招收研究生(15名),修业期限为两年。研究生修满规定的学分和通过论文答辩拿到硕士学位后可以就业,或回到原来的文科院系攻读博士学位。为研究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为“人文科学应用计算机研究概论”,其内容包括文本、声音、图像数字化,超文本设计和传输,数据库技术,文本分析,统计方法和分析,知识表现和标记语言,电子出版和传播,新技术对人文科学研究的影响分析。现在来编写一本电子编辑学概论也离不开这些内容。继艾伯塔大学之后,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人文科学应用计算机研究中心(Centre for Computing in the Humanities)在21世纪初开始招收数字人文科学硕士研究生和数字文化与技术硕士研究生。美国华盛顿大学从1998年起招收文本学研究生,在校攻读哲学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可以进修文本学课程,对修满必要的学分、论文答辩合格者另发给文本学博士学历证书。英国德蒙福特大学文本学研究中心从2006年起招聘电子文本编辑博士后研究员,条件是具有英语博士学位和电子学术编辑专业经验,掌握编程技术,会用XML、TEI等软件。
编辑学同传播学、信息学、新闻学、出版学等邻近学科的关系,我国的刊物曾发表不少文章讨论过,好像没有涉及与文本学的关系。文本学不同于我国把目录学、版本学和校雠学三者融为一体的古典文献学,尚未看到有哪一所高等院校的编辑专业或其他专业设置文本学课程。从西方的编辑学形成过程和理论框架看来,编辑学与文本学的关系比与上述邻近学科的关系更加密切。编辑学属于文化传播范畴,文化传播离不开文本,对文本编辑的理念和做法不同产生出不同的编辑学派——美英底本学派、德国历史考证学派和法国生成考证学派。理顺编辑学与文本学的关系对解决编辑学在学科体系中的定位和普通编辑学的构建问题具有重要作用。波士顿大学编辑学研究生的课程是以“文本学”(textual scholarship)为中心进行设置的,但不忽视编辑的实际应用技能的培训和必要的出版知识的传授;伯明翰大学“文本学和电子编辑研究所”的所名也是把“文本学”和“电子编辑”连在一起的,其目的显然是要提高电子编辑的学术内涵。上面摘引的牛津大学学者卢·伯纳德的有关论述,表明“提供一种关于文本和文本性的新观念”是电子编辑科学要达到的目标之一。
英语text(文本)源自中世纪晚期拉丁语texture织物<texere编织。“文本”(text)是表现“作品”(work)的符号系统,作品必须通过某种文本才能读取,符号系统可以由字符、口语、音乐、图片或动画等构成。在欧美国家,文本学比编辑学更早地形成一门独立学科。据称对文本的研究在西方至少要上溯到公元前6世纪,当时的希腊学者把荷马史诗从口述文本整理成为书面文本。公元前3—前2世纪,亚历山大图书馆的语文学者对入藏的大量典籍的文本进行研究分析和编辑整理,给原文本增添了考证文本异同或说明词语含意的注释和其他材料,所有这些附加的材料后来被称为“辅文”(apparatus),而原来的文本(text)则成为“正文”。图书就是这样划分为“正文”和“辅文”两部分的,“辅文”这个与“正文”对应的文本学用语在20世纪80年代悄悄地纳入我国的书籍编辑学的概念系统。“文本学”一词为苏联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本学家在20世纪20年代首创,20世纪中期该院世界文学研究所设有文本学研究室,苏联时代的大型俄语词典、图书专业词典和小百科辞典有《текстология》(文本学)条目;目前俄罗斯设有文本学网站(www.textology.ru),专门报道有关文本学研究的动态。德语和法语的Textologie是仿照俄语текстология拼写的,再往后进入英语便成为textology,不过英语更多使用textual scholarship或textual studies表示文本学的概念。文本学的定义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早期的文本学偏重于历史文本的研究,不可能把电子文本列为研究对象。1978年10月曾在匈牙利召开过文本学国际研讨会,在次年即1979年在纽约成立了一个国际性的跨学科的文本学会(Society for Textual Scholarship),以促进对文本学、编辑工作、编辑理论、电子文本性以及横跨各学科的文本文化问题的研究,该会会刊名为《文本:跨学科的文本研究年刊》(TEXT:An Interdisciplinary Annual of Textual Studies)。后来成立的欧洲文本学会(European Society for Textual Scholarship),现设在英国伯明翰大学文本学和电子编辑研究所。两会轮流在北美和欧洲召开国际文本学研讨会。文本具有思想性、物质性、结构性、文化性、社会性、时代性、地域性、原创性、继承性、变异性、互文性(intertexuality)、多样性;电子文本还具有互动性和超文本性,使文本的界限大大延伸,具有不确定性。文本性、文本的历史演变及其在数字环境下所产生的新变化是文本学的研究对象,文本编辑及由此产生的文本变化也属于文本学的研究范围。西方有学者认为文本学是一切与文本有联系的学科之元学科(metadiscipline),处于人类文化的核心地位,在理论上为编辑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对文本编辑的研究现已从文本学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编辑学,它的丰富内涵不是文本学能概括得了的,但是编辑学仍要注意文本学研究的新进展,从中吸取对自己有益的养料。
有报道说我国研究生专业目录将作调整,希望能参照发达国家的做法,允许我国师资条件确实已经具备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名正言顺地以攻读“编辑学”学位的名义招收硕士生和博士生,以利于高级学术编辑人才的培养。培养可以有多种渠道,在职编辑和大学本科毕业进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是一种正规的培养方式。参加国家的大型出版物电子学术版出版项目的开发也是一种培养方式,要是参加开发的研究生能够充分利用古文献数据库,研究大量的出土简牍,结合历代的通行本,编出一种高质量的《老子》或《楚辞》电子考证版,没有理由不授予博士或硕士学位。西方发达国家电子学术编辑(或数字人文科学)硕士/博生研究生必修和选修的课程几乎每一门都有现成的教材和大批参考文献,我们也应当有,一时编不出来或现有的不够用怎么办?有一个临时补救办法是委托有实力的电子专业出版社从有关领域的奠基性学术著作和能概括地反映国际电子编辑理论和实践最新进展的教材中选一批对我们有参考价值的书,购买版权在我国出一套《国外电子学术编辑研究丛书》原文版,增添一个对原著的评介和原著目录的中译文,正文不译,待国内的专家学者认定某一种有翻译价值时再组织翻译。
在西方,任何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组织的电子学术编辑或数字人文科学研讨会几乎都是国际性的,与会者报告各自的科研项目的开发情况,如何解决所遇到的种种问题,经验的交流非常及时。在我国,电子学术编辑工作应当怎么做,存在什么问题,心里无数,想找一本专著或论文集来看看,就是找不到。原因大概是国内尚未开过以电子学术编辑为主题的全国性或国际性的研讨会,有关的文章也很少,难以结集出版。电子出版/数字出版研讨会和论坛倒开过多次,但出版研究毕竟不能代替编辑研究。编辑学研究的重点逐渐转向电子学术编辑,为促进编辑工作现代化、为更好地保存和弘扬本国和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服务,这是国际编辑学研究最近20年的一种发展趋势。我国是世界上保存古籍最多的国家,电子学术编辑怎样为我国古籍整理工作开创新的局面,就可以作为国内召开电子学术编辑研讨会的一个主题。多开一些不同专题的电子学术编辑研讨会,探讨如何更好地掌握和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实现出版物的创新和增值,使出版物的编辑质量越来越高,更符合科学要求,也是提高在职编辑的水平的一种重要方式。
编辑学在我国比西方更早地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编辑学在我国赖以产生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不同于西方编辑学。但是,我们对电子编辑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起步比西方晚,至今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所以需要加强。构建包括普通编辑学和电子编辑学在内的完整的编辑学理论体系,面临思想观念和研究方法更新的问题。编辑学不仅要分部门、分媒体进行研究,也要进行跨学科、跨文化的研究。开展跨文化的比较编辑学(英comparative redactology/法rédactologie comparée)研究,更多地了解国外不同的编辑学派的理论研究成果,将使我国的编辑学视野更加开阔,内涵更加丰富,编辑学各个领域的学术研究水平将上升到新的高度。
注释:
①Burnard L,O' Keeffe K,Unsworth J.Electronic Textual Editing:Principles[EB/OL].( 2003-09-17) [2006-07-05].http://www.tei-c.org/Activities/ETE/Preview/principles.xml? style.
②Burnard L.Encoding standards for the electronic edition[EB/OL].( 2005-03-13) [2006-06-24].http://www.nl.ijs.si/e-zrc/bib/zrc04-burnard.
③Busa R.Index Thomisticus:Sancti Thomae Aquinatis operum omnium Indices et concordantiae[M].56 volumi.Stuttgart:Frommann-Holzboog,1974-1980.
④Hockey S.Electronic Texts in the Humanities:Principles and Practic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⑤杨谷.我国信息化发展战略是追赶型战略:访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负责人[N].光明日报,2006-05-23(6).
⑥Koninklijke Nederlandse Akademie van Wetenschappen.Voorstellen voor internationale wetenschappelijke projecten op het gebied van de geesteswetenschappen[EB/OL].( februari 1998) [2006-07-21].http://www.knaw.nl/publicaties/pdf/90000015.pdf.
⑦De Smedt M,Vanhoutte E,ed.Stijn Streuvels' De Teleurgang van den Waterhoek.Elektronisch-kritische editie[CD].Gent:KANTL/Amsterdam: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2000.
⑧Smedt M,Vanhoutte E.The Best of Three Worlds:Eclecticism in Editorial Theory.The Electronic Edition of Stijn Streuvels' De teleurgang van den Waterhoek[EB/OL].( 2002-06-24) [2006-07-13].http://www.purl.org/sichtungen/smedt-m-1a.html.
⑨Robinson P,ed.The Wife of Bath' s Prologue on CD-ROM[CD].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⑩Solopova E,ed.The General Prologue on CD-ROM[CD].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11)杜峥.数字化:出版社成长必由之路.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06-20(3).
(12)顾翀,安达.网络出版:行业腾飞之翼.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07-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