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名师工作室的研修活动课程化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名师论文,工作室论文,课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三年前,笔者所在地市特级教师协会和教育学院启动了特级教师工作室项目。笔者主持的“沈坤林(高中语文)特级教师工作室”有了名称,也有了名分。 三年来,向着全方位打造名师,并在打造名师的过程中把工作室打造成为名师培养的一张名片之目标,开发适合学员已有基础和发展需要的研修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拟就名师工作室研修活动课程化的现实意义、路径策略等进行梳理与阐述。 一、研修活动课程化的现实意义 当前许多名师工作室研修活动,存在着亟须解决的突出问题。 1.从研修内容和方式看,“依葫芦画瓢”式培训,使名师工作室研修脱离特定的氛围与情境,亟须贴近学员基础和需要的研修模式 不少名师工作室的活动,从内容到形式,简单重复,照搬各级教研部门、各类教师培训机构组织的专业培训。名师工作室的活动变成了90学时培训、中短期培训或其他通识性培训的简单重复:无非是听听报告,听听新课程理念;无非是开设几堂公开课,你评评我说说。 其实,名师工作室的学员,一般已是教师中的骨干,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各种培训。更重要的是,每个名师工作室一般有十几名学员,是“小班化”学习,且学员自主学习、互动学习的能力和积极性较高。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与学员共商培训内容和方式,使研修活动课程化,才能充分发掘工作室研修的优势和潜力。 2.从研修进程设计看,“脚踩西瓜皮”式活动,使名师工作室研修缺乏突破性,呼唤“聚焦”“层进”“拓展”的研修系列 因为很少顾及工作室研修的情境特点,又没有明确的研修目的,不少名师工作室的活动,看似全面铺开,“该培训的都培训了”,实际上却没能做到重点突破。就好像一位蹩脚的教师上一篇课文,似乎什么都讲到了,讲的却是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而学生的困惑或者自以为一望而知实际上一无所知的地方并没有重点突破。这样的语文课,上与不上一个样,这样的培训与没有培训一个样。 可见,从工作室学员发展的视角思考,研修活动亟须在全面把握本室学员存在的不足基础上,瞄准本室教师突出的问题或需要突破的问题,进行课程化的研修设计,点点落实,并且点点相连、点面结合,这样才能使学员获得全方位的可持续发展。 3.从反思评价看,“靠数据说话”的偏向,使名师工作室研修活动的价值评估与成果提炼缺乏依据,亟待探索倚重自我反思的完善机制 或许名师工作室由名师主持,有关部门或出于“信任其自由发挥”或出于“不便评价干涉”的心理,一般对名师工作室没有更多的评比考核,主持人自身也常常缺乏自我反思调整。而有点走过场的考核要求,往往只关注一些数字。如开展了几次集中研修活动,学员在论文、课题、开课、讲座和荣誉获得等方面有哪些具体的数据。这些考核更多地指向主持人与学员专业成长上的数据,对工作室研修活动的目标、内容、过程和自我评价等有关内容不能做出价值性的判断。因而,对研修活动的高下优劣不能做出评价,即使存在有价值的研修内容与方式,也不能被发现并推广。 研修活动课程化之后,即使对不同工作室的不同活动,都可以运用一定的方法和途径,从目标、内容、过程和效果等方面,对研修活动的特点和价值进行评估。 二、研修活动课程化的路径和策略 1.主持人自我研究,凸显研修活动课程化的引领优势 以名师或特级教师命名的工作室,主持的名师或特级教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工作室的研修活动,不能不带有名师自身的成长体验特征。 为了积极有效地引领工作室成员全身心地投入到研修与发展之中,笔者首先对自身工作30多年来从代课教师到特级教师的体验与经历进行了回顾与思考。具体从以下方面进行: (1)自传研究,即主要通过记述、讲述自己作为学习者和教学者的关键事件,寻找并发现自己的经历是如何塑造自己的教学实践的。 (2)梳理、研读笔者撰写的“每日思考”。 (3)审阅论文,即整理自己获奖的50多篇论文、公开发表的140多篇专业论文及尚存于自己电脑中的200多篇教育教学类文章。 (4)偶像分析,即通过回忆,列出自己在文章里、讲座中及日常教学中自觉不自觉提及的专家与教师,分析其对自身的影响,如魏书生、于漪、宁鸿彬、钱梦龙、黄厚江、王崧舟、于永正、孙双金等。 (5)讲座提炼,即整理近年讲座讲稿,对这些讲座的核心内容与主题进行概括、归类,并试图作精要式处理。 (6)课堂实录分析,主要做法是对自己的录像课边看边转换成文字实录。同时对其他名师或结对教师的课作实录并点评。 (7)“常读常新”反思。笔者在书柜里有一专栏名为“常读常新”,放置自己觉得要经常读读的书籍;在电脑中建一个名为“常读常新”的文件夹,专门收录自己读过的觉得需要不时重读的文章。重读并思量自己为什么选择这些读物,并思考如何作些调整等。 自我研究试图对自己从一名在“文革”期间读完中小学后成为代课教师,到成长为一名特级教师的跨越式发展之关键要素进行探索。研究的重点放在研究自己是如何突破自身基础局限、走出成长高原期进而加速成长的。 从一定意义上说,主持人自身的成长,就是一门鲜活的课程;而富有成长体验的主持人,其角色本身具有开发与实施培训活动课程的优势。 2.学员基础与需要研究,明晰研修活动课程化的目标指向 工作室的所有活动,其主体必然是学员,考察与研究学员的状况与需要是研修活动课程化设计的基本前提。 名师工作室成立前,一般都有学员申请并递交相关个人材料、主持人与有关部门审核、面试等程序。工作室成立之初,一般都会让学员制订自己的成长目标和研修规划。除此之外,笔者进行了以下问题或主题引领性考察。 (1)在你的学习经历中,有哪些老师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说说为什么会有深刻印象。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意在了解学员基本的叙述表达能力,并在学员阐述“为什么会留下深刻印象”的过程中,考察学员心目中的“好教师是怎样的”等观念。 (2)霍懋征在课堂提问的时候,一个学习成绩很差的学生也举手,但是问到他,他却回答不上来。这个学生哭着说:“老师,别人都会,如果我不举手,别人会笑话我。”于是,霍懋征就私下和这个学生约定,再提问时,如果会答就举左手,如果不会就举右手。以后提问中,如果看到他举左手,霍老师就让他回答,右手就不提问他。这个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 这个问题,主要考察学员在学生观、教学观、实践智慧等方面的体验、理解和存在的问题。 (3)说说自己专业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事件以及这些事件对你的影响。 生活与工作中的事情,其本身可能没有关键与非关键之分,重要的是教师自己感觉及其解释和分析。解释与分析具有很强的个人色彩,由此可以考察教师不同的专业表现和行为,了解学员对自身专业成长的基本评价和判断能力。 (4)在没有参考资料的情况下,独立解读一篇文章,撰写2000—3000字的文本细读文章。 独立的文本解读能力是语文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需要在工作室研修活动中重点提升的能力。了解学员的解读能力,有利于更合理地安排文本细读的研修课程。 (5)以“我的作文教学实践与想法”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3000字的阐述文章。 作文教学是许多语文教师的专业软肋与实践缺陷。无论其日常教学中是怎样做的,此话题“逼”着学员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可以“还原”出学员脑子里的种种观念,有利于开发更贴近学员基础和发展需求的研修课程。 (6)录下自己的一堂课,并把录像课转换成文字实录。 这样做,不但可以了解学员的课堂教学情况,了解其学科水平与教学能力,还可以考察学员的研修态度——观录像记文字实录本身是一件需要肯花时间静下来认真做的事情。如果学员自身没有良好的研修态度,需要在研修课程中有所设计以促使其调整。 另外,还可以通过座谈等方式,了解学员的基本需求和发展愿望,使研修活动课程化设计更能体现聚焦中层层突破、互动中激发学员内在自觉的特征。 3.提炼与整合:研修活动课程化的筹划 基于名师工作室的研修活动课程化,虽然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课程开发与设计,但是也需要精心的筹划。如,明晰名师工作室研修在促进学员发展上的核心目标;分析这核心目标涉及教师哪些方面的素养;提升这些素养可以通过哪些集中研修与学员自我养育;进而确定名师工作室背景下应该组织哪些最重要的研修项目;确定这些研修项目的具体目标、合宜内容、有效过程和反思评价措施。 基于这样的思考,根据学科的特点,笔者把名师工作室背景下的首期研修活动课程聚焦于以下方面。 (1)职业情感方面的研修。 “我的精神导师”引领课程。以于漪、钱梦龙、魏书生、于永正等前贤及程翔、韩军、孙双金、黄厚江等语文名师的人生追求和成长经历为核心内容,在仰慕中学习,在学习中坚定“我要成为这样的老师”的信念。可以精选《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学习》等杂志“成长之路”栏目的部分内容。 (2)研究生活营造的研修。 ①“教育论著、语文专论”选读课程。选择《听王荣生教授评课》《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王荣生)、《语文教育研究大系:理论卷(1978—2005)》《语文教育研究大系:中学教学卷(1978—2005)》《怎样阅读一本书》(莫提默·J.艾德勒)、《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帕默尔)、《名作重读》(钱理群)、《文本细读讲演录》(王先霈)、《文本细读》(孙绍振)等。还有《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学习》《语文教学通讯》等专业核心期刊。 ②“一线教师教育写作的智慧”课程。根据主持人撰写教学随笔、教学反思、教学案例和教学论文诸方面的体验,结合主持人为50多所学校作教育科研讲座的核心内容形成本课程。 ③“在借鉴中寻找自己的增长点”研修课程。重点学习名师理念,研究名师课例等,把握名师的课堂智慧,在与自身的对照中,寻找基于自身长处与特点的发展关节点,从而实现自我超越。 (3)学科教学突破的研修。 ①“文本细读的智慧”专业课程。以笔者近年发表于《语文学习》等细读文本为例,阐述文本细读的八个抓手。 ②“写学引领”课程。这是从主持人“写的综合功能研究”“写为先导的语文探究性学习”“写为先导在高中语文选修课中的运用研究”等几个省级课题研究及其成果《写学:优化高中语文教学的一条路径》(《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发表)等成果中提炼出来的课程。 (4)“我的研究”互动课程。 这是预设与生成相结合的课程,主要是在研修过程中交流和展示自己的研究内容与特色、成员之间进行互动评价与深入探讨的课程。 随着研修的深入与拓展,还可以从学生研究、课例研究、测评研究、特色建构等方面进行研修活动课程化的设计。 三、研修活动课程化的实例及其成效 研修活动名称:文学类作品文本细读及其教学策略 1.研修目标 (1)在学员已有细读体验与能力基础上,提升小说、散文和诗歌的解读能力。 (2)在实践体验基础上,梳理文本细读的基本方略和引领学生进行文本细读的教学策略。 2.研修内容 学习文本细读的基本理论,对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相关文本、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每篇文本进行细读实践,撰写文本细读文章;通过课堂实践,总结引领学生进行文本细读的课堂策略。 3.课程实施 (1)第一次集中研修。由三位学员根据原有积累,自行设计,展示《外国小说欣赏》之《半张纸》教学。(展现学员原有的解读基础与引领能力,使后续研修更有针对性) 主持人以自己解读《半张纸》为例,阐述《外国小说欣赏》教学中教师自身对文本解读的基本方略。(主持人发表于《语文学习》的《〈半张纸〉缘何让人怦然心动?》可以使学员把握解读的基本路径) (2)学员带着任务自我研修。学员自学钱理群的《名作重读》、孙绍振的《文本细读》、莫提默·J.艾德勒《怎样阅读一本书》、王先霈的《文本细读讲演录》。 学员分为三个小组,解读杨绛的散文《老王》、博尔赫斯的小说《礼拜二午睡时刻》和卡夫卡的小说《骑桶者》;小组内成员先各自解读,后通过邮件进行交流,确定一位教师代表小组开设研讨课。 (3)第二次集中研修。三个小组分别展示文本细读与课堂引领的研讨课。主持人在学员说课、碰撞的基础上作“文本细读的智慧”之讲座,从八个方面阐述文本细读的主要抓手。 (4)学员再次带着任务自我研修。学员自行选择两篇课文进行文本细读,撰写细读论文;重点就如何引领学生进行文本细读进行课堂实践并录像,然后观看录像,把自己的课转换成文字实录。 (5)第三次集中研修。由学员自我推荐开设一堂文本细读引领展示课,借班上课。其他学员就如何引领学生进行文本细读这一主题进行课堂观察。 学员观察与互动讨论之后,执教展示课的老师继续细读与设计,第二天再次执教这篇课文,其他学员再次观察与讨论。 (6)学员小结与成果呈现。每一位学员撰写一篇关于文本细读及其课堂引领的论文。每一位学员提供一篇课文的细读文章和细读教学实录,推荐发表;工作室将这些文章和实录编成册子交流。 4.研修活动评价 除了学员小说与成果呈现评价以外,作为研修活动课程化的一个重要评估方式,是集中全体学员,从汪曾祺先生的散文《金岳霖先生》、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外国小说欣赏》中的《娜塔莎》中任选一篇,在没有参考资料的情况下,在一小时内当场撰写凸显文本细读引领的教学设计,然后每人作15分钟的说课呈现,全体学员与主持人一起进行评估。在听取大家的评价与建议之后,每位学员撰写本项主题研修的主要收获以及在日常教学中继续就此研修的重点规划。 本项课程化研修活动,拓展到学员的日常教学与研究之中,取得了明显的研修效果。 相关课题“关于《外国小说欣赏》‘课型’的教学策略研究”“《外国小说欣赏》选择性策略探究”“文本细读的真相研究”等在地市级立项并顺利结题、获奖。 学员的相关教学论文《质疑·探究·点评——关于选修课〈外国小说欣赏〉“课型”的思考和实践》《〈外国小说欣赏〉教学内容选择刍议》《向课堂更深处漫溯》《洞悉小说形象的四个视点》《文学作品自主阅读方法指要》《浅论〈外国小说欣赏〉的文本细读》《由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的对接看课程内容开发》等文本细读与课堂引领策略论文在《语文学习》《语文月刊》《语文教学通讯》等刊物发表。 学员文本细读论文《这“半张纸”物“超”其用——小说〈半张纸〉细读》《如何读出“交流始终停留在自身的想象”》《羞涩还是泼辣——对孙犁〈亡人逸事〉中一个细节的争鸣》《以“诗”悟读诗化散文的“美感”》《聚集“唤醒”,着眼“暗示”》《聚焦“傻”问题,凸显“真”阅读——伯尔〈在桥边〉的一种读法》《“客人来访”与“教员家访”解读——〈清兵卫与葫芦〉深层意蕴探究》《〈礼拜二午睡时刻〉疑点解读之辨》《这个鬼子不寻常——也说〈牲畜林〉的喜剧因子》等在《语文学习》《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学语文》等刊物发表。基于名师工作室的科研活动课程探索_活动课程论文
基于名师工作室的科研活动课程探索_活动课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