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中医医院 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贵州贵阳 550001
【摘 要】目的:评价在淋巴结结核病理诊断中采取免疫组织化学与PCR技术的临床价值,旨在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意见。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3月-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手术切除淋巴结结核患者(观察组=40例),与非淋巴结结核患者(对照组=30例)。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与PCR技术对两组患者石蜡包埋组织标本进行检测,以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验技术的价值。结果:三种检测方式特异度均为10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与PCR检测符合率分别为72.86%、80.00%明显高于抗酸染色的57.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免疫组化与PCR检测的敏感度高,且具有操作简单以及检测速度快等特点,因而可在淋巴结结核病理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
【关键词】PCR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淋巴结结核病;病理诊断
在肺外结核中,淋巴结结核作为其中较为常见的结核病,该病的确诊以病理学诊断为主,其主要的病理学组织特征为肉芽肿性炎症,但因其他非感染性与感染性并也会造成上述病理变化情况,因而需联合其他检测手段予以明确[1]。免疫组织化学是临床上对疾病诊断与分型、治疗方案制定的重要方式与手段,该种检测方式主要是对蛋白进行检测,敏感性高,且便于观察。而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PCR技术可对结核分枝杆菌特异基因序列进程检测,从而在临床诊断中为结核病诊断提供有效依据[2]。基于此,本文选择我院2017年3月-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40例手术切除淋巴结结核与30例非淋巴结结核患者。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与PCR技术进行检测,以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比较其检验价值。现对研究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试验对象选自2017年3月-2019年3月,手术切除淋巴结结核患者(观察组=40例),与非淋巴结结核患者(对照组=30例)。结核病纳入标准[3]:(1)符合《中国结核病病理学诊断专家共识》中Ⅰ类或Ⅱ类诊断标准;(2)均经病原菌、病理学或者术后化学治疗证实为淋巴结结核,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3)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排除标准:(1)无法配合参与治疗患者;(2)合并严重精神障碍患者;(3)合并恶性肿瘤患者。观察组:男、女性患者比例26:14例;患者年龄16-78岁,中位数(52.46±6.79)岁;包括36例颈部淋巴结结核,8例纵隔淋巴结结核与6例腋窝淋巴结结核。对照组:男、女性患者比例18:12例;患者年龄18-75岁,中位数(53.28±6.88)岁;1例腋窝淋巴结,1例腹股沟淋巴结,1例纵隔淋巴结,3例颈部淋巴结,3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6例坏死性淋巴结炎,7例淋巴结结节病与8例淋巴瘤。
1.2方法
将采集到的标本经4%中性甲醛进行固定,并进行常规石蜡包埋、切片以及HS染色,经显微镜对组织学形态进行仔细观察。采取传统抗酸染色,并进行如下两种方式检验: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一步法对标本进行染色。抗体A985B—pAbl作为一抗,将稀释比例控制为1:2000。染色前需对切片进行高压抗原热修复,且染色的具体步骤需严格按照试剂盒的说明书进行,DAB显色后再予以苏木素的对比染色。在每批染色的过程中需采用已知的A985B阳性片作为其阳性对照,阴性对照则采用PB。阳性特点如下:呈现为小斑片、点簇状或者小雪片状的着色分布状况;着色部位最深颜色在中心,四周颜色逐渐变浅;常在坏死组织及周边部位表达[4]。②PCR检测。石蜡切片厚4um,根据患者组织的实际大小切5-10片左右,将其放入至1.5ml离心管中,并根据说明书进行操作。PCR反应条件为:370C 2min、940C 2min进行40个循环,并予以600C荧光检测。FAM标记为荧光探针,均设置阴性与阳性对照。判定结果:阳性为Ct≤38,阴性则为无扩增曲线或Ct=40,当38<Ct<40时则需对数据进行重新测定,若重新测定的Ct仍处于上述范围,且扩增曲线呈现为S型时则可判定为阳性,反之则为阴性。
1.3观察指标
比较不同检测方式在两组患者病理标本中的检测结果及符合率。
1.4统计学数据分析
基于SPSS21.0软件建立模型对患者研究数据,计数型指标以n、%表示,计量型指标以(x±s)表示,以(x2)和(t)检验。P<0.05——表示2组患者指标差异明显。
2 结果
三种检测方式在对照组非结核患者中均为阴性,因而特异度均为10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与PCR检测符合率分别为72.86%、80.00%明显高于抗酸染色的57.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对肺外结核诊断主要手段为病理学诊断,现阶段临床主要以抗酸染色以及形态学检查为主,但传统抗酸染色法操作复杂且敏感度低[5]。本次研究中,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与PCR检测符合率分别为72.86%、80.00%明显高于抗酸染色的57.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两种方法的敏感度较高,原因在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的为蛋白质,因其表达不仅仅局限于Mtb细胞内,所以可提高诊断的敏感性。而在扩增反应结束后PCR检测能够对数据立即进行自动分析,因而在检验中的重复性及客观性较高。
综上所述,与传统的抗酸染色相比免疫组化与PCR检测的敏感度高,且具有操作简单以及检测速度快等特点,因而可在淋巴结结核病理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尹培,曹莉明,游志鑫,等.乳腺癌前哨淋巴结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不同检查方法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临床误诊误治,2017,30(8):97-100.
[2]董宇杰,张莉,王宇轩,等.免疫组织化学及PCR技术在淋巴结结核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防痨杂志,2018,40(4):348-352.
[3]陈军,曹亚丽,吴晓波,等.乳腺癌分子分型在乳腺癌化疗后前哨淋巴结活检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37(19):4887-4889.
[4]周燕峰,王健,胡桑,等.前列腺穿刺造影联合RT-PCR检测在前列腺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的应用[J].医学临床研究,2017,34(11):2158-2160.
[5]王旭红,徐晓琴,荆结线,等.BRAFV600E基因突变与临床颈淋巴结阴性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探讨[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7,17(9):1277-1281.
论文作者:张雯菁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9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7
标签:淋巴结论文; 结核论文; 患者论文; 免疫论文; 组织论文; 病理论文; 化学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9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