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净化”教学设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设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水的净化”选自《化学》(人民教育版)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题。
该节围绕水的净化问题,将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有序地联系起来,前半部分介绍含不溶性杂质的水的净化方法,后半部分以硬水软化为例介绍含溶解性杂质的水的净化方法。其中过滤和蒸馏既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实验操作技能,也是本课题重点学习的内容。该节课还通过对自然界中水的介绍,为下一步学习水的污染和保护进行铺垫。
一、学生分析
学生对水并不陌生,对饮用水的来源有一定的了解,对硬水和软水有初步的测定经验。但对于“水的净化”具体过程和方法、硬水和软水的区别等专业知识却并不了解,需要通过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调动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实验探究达成共识,进而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化学,用化学的视角观察生活”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纯净水与自然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学会硬水与软水的简单鉴别方法,了解硬水对生活的影响以及硬水软化的方法。
(2)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水的净化的常用方法,了解自来水的净化原理,初步了解过滤的原理,学会过滤的操作。
(3)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缩短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距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描述能力、交流合作能力。
(2)通过对水净化过程的探究,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水污染的了解和对水净化过程的参与,树立学生关心、爱护、珍惜水资源的意识。
(2)能从卫生、健康的角度正确选择饮用水,感受化学对改善人类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自来水的净化过程;硬水及其软化。
难点:熟练掌握过滤的操作方法以及硬水的软化方法。
四、教学策略分析
该课题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发挥化学学科自身的优势,充分利用教材的特点,以探究“河水的净化”为学习主线,以探究过程、探究方法为学习暗线,为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理论知识的学习提供有趣、愉悦、合作的载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亲自参与实验设计,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达到对水的净化过程与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探究意识、探究能力和相互协作精神。为了提高知识的系统性,最后将知识点进行梳理,让学生从知识、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进行反思,使学生的能力上升到新的高度。
五、设计思路
古诗文导入→创设情境→体验探究过程→培养探究能力→感悟学习→回归生活。
六、教学准备
教师用具:多媒体课件。
学生用具:烧杯、漏斗、玻璃棒、铁架台、铁圈、浑浊的河水、纱布、丝袜、棉花、明矾、剪刀、滤纸、肥皂水。
七、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多媒体展示瀑布、河流。画外音朗诵:“飞流直下三千尺……”
提问:(1)唐诗中表述的是哪一种物质?(2)你们知道哪些水?(3)这些水哪些是混合物?
讲解:天然水含有较多的可溶性和不溶性杂质,所以一般不宜直接饮用,需要经过净化处理后才能供生活使用。这节课我们学习“课题3——水的净化”。
设计意图:创设热烈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新课的学习做铺垫。
2.知识传授
调查反馈:课前请同学们分组对“城市居民自来水的净化过程”进行了调查。下面请说说你们的调查结果。(多媒体展示自来水厂净化过程示意图)
讲解:自来水是经过下列净化过程得到的:河水→明矾凝聚静置→过滤沉降物→活性炭吸附→消毒→生活用水。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调查、交流和讨论,得出了自来水的净化过程与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和关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习惯。
活动探究1
创设情境:下面就让我们用家乡的陡河水亲历一下自来水的净化过程。
学生探究实验:请同学尝试利用明矾除去河水中漂浮的小颗粒。
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给予评价、总结,并追问为什么明矾有净水作用,让学生阅读教材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用实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以及分析和归纳能力。
活动探究2
提问:同学们,我们如何把沉淀物和水分开?请大家举出日常生活、生产中把固体和液体分开的实例。(教师先举例,然后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学生活动探究:学生分组实验,利用教师提供的纱布、棉花、滤纸等物品尝试将固体与液体分离。
设计意图:把学生已有的生活常识知识迁移到课堂,以构建新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分析、比较能力,培养他们积极探索的精神。
活动探究3
提问:这些分开固体和液体的物品有什么共同点?哪一种物品的过滤效果最好?学生思考、归纳:都是用一种液体能通过、而固体不能通过的物品把二者分开。滤纸的效果最好。
讲解:在化学实验中将固体与液体分离的最常用的方法是过滤。(多媒体展示过滤的操作)
学生活动探究:学生分组实验,将得到的液体进行过滤。(学生实验,教师注重正确操作的指导)
评价:学生实验结束后,让学生讨论交流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教师给予正确指导。学生讨论、交流,得出过滤中应注意的“一贴、二低、三靠”等操作注意事项。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训练过滤操作技能,培养团队意识,并且以互评的方式培养学生学习交流的习惯。
提问:(1)经过沉淀、过滤后的水与最初的河水有什么不同?(2)沉淀、过滤这两种方法主要除去什么样的杂质?
讲解:经过沉淀、过滤处理后的水有时还可能有异味或颜色,我们可利用活性炭进行吸附。(多媒体展示活性炭净水装置的示意图)
讲解:我们得到的澄清的水经过氯气消毒,就可以输送到千家万户。现在我们就完成了自来水的净化过程。(多媒体展示自来水厂净化过程示意图)
讨论:交流了解自来水净化过程后的体会。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的想象能力,理解活性炭的净水作用,完整地了解自来水的净化过程,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
探究:以硬水软化为载体,探究蒸馏实质。
提问:(1)自然界的水经过沉淀、吸附、过滤后变澄清了,这样的水是不是纯净物呢?学生思考、回答,理解澄清透明并不一定就是纯净物。它可能还含有一些可溶性的杂质。(2)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利用生活常识回答:①家中的水壶长时间烧水后会有水垢;②自来水洒在玻璃板上,水蒸发后会留下水渍等等。
讲解:因为水中溶有可溶性钙和镁的化合物,加热或放久了,这些化合物便会生成沉淀——水垢,像这样含有较多可溶性钙和镁化合物的水叫硬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和镁化合物的水叫软水。
设计意图:以质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已有的生活常识知识迁移到课堂,以构建知识,引出硬水和软水的概念。
活动探究4
提问:如何区别硬水和软水呢?
多媒体展示实验步骤:用量筒分别量取硬水和软水5mL倒入试管中,滴加肥皂水,并塞上塞子,振荡,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讨论:根据实验现象,叙述区别硬水和软水的方法,你还有其他更简单的方法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分析、阐述问题的能力。
讨论:生活中,以下情况你最想选用哪种水,最不希望用哪种水,并说明理由。
A饮用B烧热水 C洗衣服
阅读:阅读课本具体了解硬水的危害。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硬水的危害,体会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讨论:(1)你能列举出生活中的硬水和软水吗?(2)生活中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硬水软化?(3)在自来水加热过程中,水壶盖上的水可视为蒸馏水,这部分蒸馏水经历了哪些状态?学生思考、回答:(1)自来水、井水、矿泉水等都是硬水,蒸馏水、白开水都是软水。(2)加热煮沸。(3)液态—气态—液态。
设计意图:通过水壶盖上的蒸馏水的得到过程,进行知识迁移,为讲解蒸馏做好铺垫。
讨论:(1)将硬水加热成气态,再冷却到液态,就是实验室制蒸馏水的原理。蒸馏原理的依据是什么?(多媒体介绍实验室制取蒸馏水的装置原理及注意事项)(2)请同学们开动脑筋为实验室设计一套蒸馏装置,并展示本组设计的蒸馏装置和阐述原理。
提问:比较几种水的净化方法,哪一种净化程度最高?为什么?
设计意图:体现物理和化学学科的结合,进行学习方法的渗透,促使学生学会反思和自我评价。
总结:感悟学习,升华提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能不能谈一谈?学生积极思考,回忆学习过程并归纳整理:由河水净化的过程的梳理,升华到对河水污染的防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知识上、方法上、价值观上进行总结归纳,使所学知识结构化、系统化。
3.课外探究,回归生活
提问:(1)如果我们在野外只有浑浊的水,你将如何得到饮用水?(2)有一个村被人们称为“结石村”(患结石病的人特别多),市防疫站对该村的水质进行了化验,结果是该村水质与邻村没有大的区别,请问患结石的原因是什么?怎样帮助他们消除病源?(3)有一所农村中学,想利用井水烧锅炉,请你帮助判断一下,此水是否合适?
该节课的小结,教师不是用复述知识的方法,也不是用学生复述的方法,而是应用主动式的疑问,引导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再探究。值得称道的是,教师最后提出的应用性的系列问题,让学生以专家的身份去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体验思维劳动的快乐。
设计意图:使学生能利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发现问题,并制订方案解决,达到“学习化学,热爱生活”的目的。
八、教学反思
该课以“一杯河水净化”为主线展开教学设计,将沉淀、过滤、吸附和蒸馏等净化方法巧妙地串联起来,将化学知识的学习融入生产、生活,体现其社会效用。在探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所在,引导学生参与活动,同时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一定的预见,并做好充分的准备。学生在讨论交流时,教师适时地“点”出问题的关键所在,“拨”正学生的思维方法,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向学生传达出“从生活中发现化学,用化学的视角观察生活”的信息。
标签:硬水软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