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教材建设需以就业为导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程改革论文,导向论文,教材建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背景
教学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而课程改革则是教学改革中的核心问题。长期以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都十分重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工作。
1999年教育部颁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并实施了“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取得了大量成果。
2002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积极推进课程和教材改革,开发和编写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和教材。”
2005年11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明确提出:“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合理调整专业,大力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大力推进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建设”等要求。这对于探索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创新职教教学模式和课程、教材体系,推进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以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但在实际工作中,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从整体上看进展缓慢,特别是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思想指导下,适应新的教学模式的需要,开发、编写符合学生认知和技能养成规律,体现以应用为主线,符合工作过程系统化逻辑,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教材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在这样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出版社王军伟主持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课程和教材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的问题、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成绩与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世纪之交,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组织实施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工程,有力地推进了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
在教育思想方面,教育部明确提出了“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教学指导思想,首次明确地把以“能力为本位”为主要特征的职业教育,与以“学科为中心”、“知识为本位”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教育区别开来。这是职业教育教育思想上的重大突破。
在任务和培养目标方面,淡化了各类中职学校(中专、技校、职高、成人中专)的界限,淡化了培养“技术员和操作工人”的界限,把各类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统一定位为“培养在生产、服务、技术、管理第一线工作的普通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不再单独提出中专培养“技术员类人才”、职高培养“操作工人”。这个定位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结构调整的需要,具有前瞻性。
在专业设置方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制订统一的专业目录。首次改变了按学科分类划分专业的传统做法,以国家职业分类标准为依据,以职业岗位性质和类别来划分专业,从而把学校的专业与社会的职业直接联系起来,体现了职业教育“基于职业分析的专业设置”特点。这是专业设置上的重大突破,为落实“以就业为导向”、实行“双证制”创造了重要条件。新目录包括了13个专业大类、270个专业、470个专业方向。
在课程改革方面,按照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育部组织各方面的专家,开发制定了82个重点建设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和4门德育课、23种文化基础课和工程类公共专业基础课教学大纲,统一供中专、职高、成人中专学校使用,从而有效地整合了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大纲采用模块结构,既具有通用性,又有灵活性。大纲中单独列出课程教学目标,每门课程教学目标中都必须明确提出对知识结构、能力和情感三方面的要求。
在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上打破了传统的“三段式”(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全部课程划分为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两大类;在课程结构上推广模块化和综合化。
在教学研究方面,大力推动教学研究和教材研究,以研究、开发成果带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全国共组织“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立项研究与开发项目155个(其中教学118个,教材37个),内容包括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研究、职业教育教学与课程改革研究、职业教育实施素质教育与教学方法研究、职业学校学生职业能力形成与教学模式研究以及职业教育教材研究等五大方面。
在教材建设方面,建立了“两级规划”、“两级审定”的管理体制,成立了中央和省、市两级教材质量认证机构;实行“一纲多本”,引进了教材编写出版竞争机制,动员、组织了全国5000余位优秀教师、专家参与教材的编写,有700多位专家承担教材的审定任务。出版了上千种国家规划教材和推荐教材及其配套教学用书,其中有许多教材在内容选取、教材体系、结构、体例的设计和编写上体现了职教教材的特点,受到广泛好评。
回顾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的历程,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
——受高校扩招和传统升学观念的影响,部分中职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功能定位不够明确,出现了以升学为导向的错误倾向。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在注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强调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素养;从学历教育的观念出发,提出中职学校承担着实施高中阶段文化基础教学的任务,因而要求中职生应具有相当于高中的文化程度,强化了文化基础课教学,而对职业技能的培养强调不够、措施不力。随着近几年生源质量下降,文化基础课教学偏多、偏深的问题更加突出。
——课程模式、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材改革虽有进展,但由于受传统的“学科中心”、“知识本位”学科教育的影响较深,还没有取得全局性的突破,职业教育的特色不够明显,课程综合化进展缓慢。
——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中职学校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有较大提高,但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提高比较缓慢。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已成为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因素。
形势与任务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心和重视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2002年,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迅速扭转了中职招生连年下滑的局面:2005年11月,国务院再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并颁发《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就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措施等作出全面部署。
2005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明确规定了进一步调整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明确提出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明确提出了职业教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明确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
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教育部等有关部委从2003年开始,启动了“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职业教育教学领域开展的一系列重大改革,向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两方面提出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例如:职业教育在教学工作中如何全面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问题;职业教育在深化教学改革中,如何体现“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提高技能水平为核心”的教学指导思想,如何处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与强化技能培训的关系、职业岗位需要与终身学习需要的关系以及扩大专业服务面向与加强职业岗位针对性的关系;在课程模式上,如何从具体国情出发,引进、借鉴国外经验,适应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创新课程模式;在课程结构上,如何改变学科课程结构,实现课程的模块化、综合化;在教材建设中,如何改变传统的学科型教材,开发和编写符合学生认知和技能养成规律,体现以应用为主线,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教材体系及其配套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等等。
研究与改革
教育部在组织实施“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工程中、十分重视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工作,曾于1999年、2001年先后两次组织全国职教系统的众多专家、学者、教研人员和广大教师,开展了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的立项课题研究。
其中,教学改革立项118个课题,教材建设立项37个课题。内容包括: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对中职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职业学校开展全面素质教育研究;职业学校学生职业能力形成与教学模式研究;中外职教教学比较研究;职教课程模式和课程结构研究;职教教学与教材评价、管理研究;职业院校推行“双证制”研究;中、高职衔接研究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研究等,几乎涉及中职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的各个方面。
为配合“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和“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推进职教教学领域的改革,2005年1月,中国职教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组织下属的各专业研究会和广大教研人员及教师,开展了为期两年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专项研究”。内容涉及在教学领域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研究;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研究;体现“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等22个专题。目前研究工作正在全面展开,其中有些已取得中期研究成果。
对策与建议
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与重组。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供需关系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的确立,使“毕业生对职业岗位的适应程度”成为职业学校开展人才培养工作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发达国家有关职业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对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方案开发中习惯性的思维定式具有很强的冲击力,促使人们用新的视角进行新一轮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和课程标准开发。对此,有关专家提出如下建议。
建议一
教学指导方案要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本位”
——教学指导方案要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要正确处理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与强化技能培训的关系;正确处理职业岗位需要与终身学习需要的关系;正确处理扩大服务面向与加强职业岗位针对性的关系。
——要保障教学中实施“学历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制度。在原有大的框架下,为突出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应将就业岗位与职业资格以及职业资格证书的具体要求纳入指导方案。
——要汲取国外有益的办学模式、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的先进理念和实践经验,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特点。
首先应按照方案开发的工作程序组织开发主体,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组织下,既要有课程专家,也要有基层教师的参与,同时充分吸收行业专家参与方案开发。其次,确定人才培养模式。在开发新方案之前,必须根据专业特点和行业、企业特点,对某一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可行性进行论证,以确保方案的有效实施。第三,确定教学模式。不同的专业对教学模式会有不同的选择,这些都需要在新方案中有所体现。
建议二
规范专业名称,进行课程标准化建设
——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和教材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应在专业设置相对合理的前提下进行。在调整专业目录的同时,可进一步规范专业名称,细化专业设置标准。其中,在理顺职业教育“专业群”的基础上,明确专业以及专业专门化方向系列,即首先进行专业和课程的标准化建设,在此基础上建立“平台+专门化”的专业课课程结构,进而建立职业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系列。
——作为专业必修课程与核心技能课程,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属于国家确立的稳定课程,相当于平台课程。从我国过去教学管理的实际情况看,由教育部组织专家统一开发平台课程,并作为教学基础平台进行管理规划,一般3年至5年为一个修订周期,可以有效地保障学校的教学质量。从学校的角度看,平台课程的建立,不仅便于教学管理,也可以提高教师资源与实验实训设备的利用率。
——作为专门化方向专业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应随着行业、企业需求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
建议三
课程标准开发的关键是把握目标、内容和要求
——应做好需求分析,规范课程标准的开发。要针对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职业领域岗位标准、职业能力要求进行课程结构整体化设计,以确保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运用科学的开发方法,以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通过深入行业、企业进行人才需求、专业岗位、人才规格、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技能要求、职业资格、素质要求等方面的调研分析,以及对历届毕业生从业状况(岗位性质、专业对口、第一任职能力、稳定性、职业道德、业务能力、晋升情况、工资收入等)的分析,形成技能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单元和能力结构单元,确定课程标准应涉及的内容。
——制订切实可行的开发规范。课程标准作为教学组织的动态依据,应随着人才需求、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的多样化进行规范化调整修改。
——要强调对“综合实践”、“职业基本技能训练”、“顶岗实习”,特别是对实施的“环境”、教学方法等提出周密、严格的教学要求。
建议四
在课标准化的基础上,合理选择课程,科学开发教材
——综合性教材开发因需而定。职业教育培养的不是纯技术劳动者,而是具有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并懂得合作、关心,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对社会负有责任心,并能够把技术问题置于个体职业环境、社会经济氛围中加于综合考虑和运用,并能够不断适应社会变化,具有转岗能力的人才。因此,教材的建设既要考虑教会学生如何做事,更要考虑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语文教材,根据需要可设计语文Ⅰ、语文Ⅱ,语文Ⅲ等。根据中、高等职业教育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基本要求,按照整体考虑、区别要求的原则,确定各层次课程体系和课程目标,再将两者相互融合,确定中等职业教育基础模块教学内容、技能模块教学内容,以及高等职业教育拓展模块教学内容,并依据课程标准细化为编写提纲,指导教材的编写,开发中、高职相互衔接的语文教材。同时,考虑相关专业对文化课的要求及学生现状,进行综合分析、准确定位,科学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提出教法和学法建议,体现教材的应用性。
——专业课教材优化整合。遵循企业需求导向的原则和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原则以及全面发展和与时俱进的原则,突出专业课教材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以任务作为教学活动的起点和中心,强调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和实践技能,并将知识、技能、态度的学习融为一体,突出职业能力和态度的培养。同时,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践活动逐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和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促使学生产生较高的成就动机,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对应这种教学现状,依据专业课程标准,确立课程体系;运用职业教育课程的组织方法,对课程架构、教学内容进行组织,本着专业教材建设整体化、系列化、立体化原则进行教材总体规划。
——专业教材在内容选择上要体现与理论内容的衔接和沟通。让学习者能自然地做到由基础理论到专业基础理论、专业课到实践课的从容转换。理论课教材由于“必需”、“够用”的原则而舍弃或淡化了部分内容,所以必须注意理论课教材与专业课教材、专业基础课教材、实践性教材的衔接,让学生了解这些理论内容将支撑什么,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沟通。另一方面,技术应用型人才并不等同于单纯的技术执行人员,因而,在教材建设中又要有意识地融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内容,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建议五
加强对教材开发编写和选用的研究
——坚持以最优秀的开发团队合作完成。职业教育教材的开发应在优化设置课程的前提下进行,应遵循“明确教材对应的课程目标-分析行业及区域技术发展要求-整合教学内容-编排知识顺序-分析影响教与学的相关因素-完成教材编写”的基本模式,以确保职业教育教材开发和编写实现思想性与特色性的结合、科学性与先进性的结合、理论性与实用性的结合、知识性与实效性的结合、教学性与自学性的结合。
因此,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背景下,首先,建议增加突出能力要求的课程比例,在通用能力培养与专业能力训练方面争取达到4:6或5:5。第二,教材编写人员应在课程专家的指导下,确保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学校一线教师组成。一方面能把最新的技术信息和科研成果引入教材,避免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脱节;另一方面能够遵照教育教学规律,运用较强的理论研究和科研开发能力,把社会最新发展的技术和人才的规格要求灵活地固化为教学内容,保证教材的科学性和可接受性。第三,为适应职业教育教材“多元、多媒、多变”化,继续实行“一纲多本”、“多种辅助媒体”和“校本教材”,编写反映区域和行业特色,紧贴社会、紧贴市场,及时反映市场经济状况的教学资料。
——坚持政府导向下的市场规范。随着教材市场化的逐步推进,教材竞争机制进一步完善,教材的选用应坚持教育行政部门推荐与地方自主选择相结合的原则,建立教育行政部门推荐、用书单位自主选择的机制;同时在教学效益考核方面,加大对教材选用方面的权重。应加强教材选用的管理,特别是德育、文化课以及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选择时应以教育行政部门推荐的国家规划教材为主。
——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走向立体出版。为适应现代教育理念与教育技术的发展,职业教育教材的组成应在原有纸质出版物的基础上,逐步拓展为多种媒体组合和多种形态组成的教学资源的集成系统。这种教学资源的集成系统包括教学指导方案、主教材及配套教材、电子出版物和职业化的教学环境等。同时,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实现教材建设及信息网络化,进一步提高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拓宽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