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对广州地区大学生的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学生论文,广州论文,生命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919(2007)05-0012-06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以及伤害他人生命的现象屡有发生。在过去的两年中,仅广州地区高校就有16人因种种原因自杀死亡,其中某高校在短短一个月内就有4人自杀。频频发生的大学生自杀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这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刻不容缓。
一、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必要性
(一)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顾名思义是关于生命的教育。但是,人之生命与动物生命不同,不仅有自然的、生理的生命,更表现为社会的生命、精神的生命和超越的生命。人与动物的生存也不一样,不仅有本能的活动,更有受到精神意识支配的感性生活。
一般而言,生命是人生的存在面,而生活是人生的感受面。生命是人们过去、现在、未来存在的集合体,而生活则是当下所在的感受。一个人没有过去的生命,不可能有现在的生命;没有未来的生命,则是一个“死人”。从本质上来说,人之生命是生活的基础,人之生活则是生命的表现,两者统一构成完整的人生[1]。生命既是教育的逻辑起点,又是教育的最高目的。生命教育是一个新开拓的研究领域,将成为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取向。生命教育就是要让受教育者从认识人之自然生命的特征入手,进而去体会自我之社会生命,意识到人之生命要在社会中孕育和成长,就必须处理好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热爱生命,提高生命质量,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就是教会大学生接受和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和珍惜生命的价值,热爱与发展每个人独特的生命,注重自身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并将自己的生命融入社会大潮之中以实现自身的价值。其终极目标就是使大学生树立积极、健康、正确的生命观,即培养他们对生命现象的正确观点。有了正确的生命观的指导,人们才会正确看待人生中的诸多问题,才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2]。长期以来,我国的传统教育十分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重视发展学生的能力,却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生命教育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深刻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生命教育理应成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在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1.改革开放社会呼唤生命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许多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物质文明得到高速发展,大学生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人们的生活水准大幅度提升。但同时也出现了“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享乐之风,“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的个人主义,“面对面接触还不如对着电脑说话”的网络文化虚无主义,“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的新型恋爱方式等等,让大学生陷入了价值与意义难定的人生观困惑之中。因此,对生活享受的关注大于生命本身。同时,在新形势下,大学生承受的生理、心理压力空前增大。特别是属于“80后”的一代人,被认为是“速食一代”、“e时代”的群体,是非观念淡薄,价值观念不清,生命观模糊,易受压力影响,需要对他们进行有效的生命教育。
2.教育体制本身缺乏生命教育
教育的本质应该是让受教育者适应社会生活,获得身心全面发展。但是,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和就业的困难,现代教育越来越偏重于知识的传授,使受教育者越来越缺乏人文关怀、价值关怀和意义关怀,也就是说,凡与“升学”和“就业”无关的东西,学校可以不教,学生也可以不学。从小学到大学,我们往往教育学生见义勇为、奋不顾身,却很少教育他们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没有通过教育把学生引入生命领域的探寻和思索中去,没有告诉学生生命到底意味着什么,生命对自身、对家人和朋友、对社会具有怎样的意义。现实生活中,大学生普遍缺乏对生命科学的、系统的、理性的认识,而对生命认识上的无知导致了他们对生活、生命的错误态度。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极为迫切和必要。印度大诗人、哲学家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向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美国教育家杜威也说过:“教育即生活。”应该说,让受教育者珍爱生命并更好地生活,是当代教育所要关注和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教育的核心所在,生命教育应运而生。
3.青年学生个体需要生命教育
生命是脆弱而有限的,汉代司马迁曾经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生命是由出生、成长、老化、死亡等构成的连续过程,生命的成长过程是艰辛而且危险的,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变化,都会对生命产生重大的影响甚至导致生命的终止。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作为青春期学生个体,各个方面都没有发育完善,分析问题的能力、观察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没有成熟,精力旺盛,容易冲动,责任意识薄弱,以为死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不知道一个青年学生个体从出生到成为青年人,全社会为他们付出的代价,也不知道他们的死会给亲人留下多大的痛苦。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是人类生命历程的升华,只有重视生命质量,才能提高生存发展能力。因此,作为祖国未来接班人、社会栋梁的青年学生个体就更需要接受生命教育。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状况与分析
为了探讨和梳理在大学生中产生的生命意识淡薄现象的根源,了解目前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笔者于2007年3月对广州地区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药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共10所高校开展了“广州地区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问卷486份,回收率97.2%,有效问卷481份,有效率98.9%,被调查学生均为1~4年级本科生,其中文科生98名,理科生215名,工科生196名,农学专业40名,医学专业32名。现把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强调自我发展,却感到迷茫。在“你最关心的问题”选项中,从高到低依次为;“自我发展”占71.43%,“构建和谐社会”占16.48%,“祖国统一”占6.87%,“高校改革”占4.4%,“国际关系”占2.2%。在“你对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的评价”选项中:认为“平平淡淡”的占46.43%,“单调无聊”的占20.33%,更有7.69%的同学认为“郁闷”,而只有25.55%的同学“过得充实而有意义”。由此可见,尽管大学生关心国家发展、祖国统一、高校改革、国际关系等,但是对自我发展的关注仍然是压倒一切的。进入大学以后,大学生活相对于中学生活更趋于自治,大学生难以把握方向,找不到人生奋斗目标,容易陷入困惑迷茫之中。
2.价值取向多元化,害怕挫折。在“你认为人的价值取决于什么”选项中,“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占25.82%,“生活得是否舒服、潇洒”占23.63%,“人格是否高尚”占22.53%,“是否能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占18.41%,“权力大小”占5.77%,“社会地位高低”占5.49%,“财富多少”占3.57%。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是多元化的,也否定了20世纪90年代的金钱主义、拜金主义思想。但大学生普遍渴望成功却又害怕挫折。在“当你遭遇挫折时的态度”问题中,60.71%的大学生感到害怕、感到自己很无用,更有10.71%的大学生想到用结束生命来解决;面对死亡,有56.59%的大学生感到害怕,却也有5.79%的大学生认为死亡也是解决一切痛苦的办法;只有26.95%的大学生对自己满意,有49.73%的大学生认为自己一般,有23.35%的大学生对自己不满意。
3.心理承受力弱,困扰较多。在“你觉得你的心理承受压力能力如何”选项中,“很好”的占27.2%,“一般”的占43.96%,“勉强过得去”的占15.66%,“感觉很差”的占9.62%,这说明,有超过70%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有待加强。但是,他们不得不同时面对生活的困扰。在“你会常常因为受到一些困扰而烦躁或不开心吗”选项中,“常常会”的占21.15%,“有时会”的占59.62%,“很少”的占13.19%,“没有”的占3.57%。在“毕业后你的选择是什么”选项中,有21.43%的同学选“不知道”;“你对自己的前途感到困惑或担忧过吗”选项中,经常有的占20.88%,偶尔有的占51.92%,较少的占9.62%,选择无的占12.91%。从调查情况看,大学生一方面心理承受能力弱,一方面对前途目标担忧多。
4.心理知识缺乏,不愿求助。在“你是否了解心理健康及其标准”选项中,“了解”的占19.23%,“了解一些”的占56.87%,“一点不了解”的占21.43%。“你是否已掌握自我调整心理状态的一些基本方法”选项中,回答“是”的占5.22%,“懂一些”的占30.22%,回答“否”的占56.87%。在“当你察觉到自己有心理问题时,能否及时主动寻求老师与同学的帮助”选项中,有54.95%的学生选择否。以上调查结果显示,在参与抽样调查的大学生中近20%的学生根本不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及其标准,更有一半的学生根本不懂得如何进行自我心理调整。这说明,有近一半学生遇到困难和问题时,都想自己来解决却又能力不足,把问题埋藏在心里,不愿意寻求别人的帮助,这可能也是导致学生产生自杀心理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生命教育迫不及待。
三、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及途径
(一)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
1.生命意识教育
生命是价值的本源,生命的存在是一切思维和社会活动的基础,没有生命一切就无从谈起。生命是价值的基础,一切客体价值都是生命价值的外衍、对象化[3]。《老子·二十五章》云:“故道大,地大,天大,人亦大”。四大之中,人居其一。所谓“人命关天”更为世人所熟知。西方国家更加强调人的生命的意义,重视人类生存的权利,把人的解放和人的基本权利放在了至关重要的位置。心理学家马斯洛1955年提出需要层次论,把人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作为最基本的需求,这两个需求主要是维持生存的需要。可见,对生命的渴求是人的本能,生命在人的价值体系中有着最高的地位,只有珍爱生命,才能成就自己,要教育学生认识生命的重要,从而自觉地珍爱自己的生命。
2.生活挫折教育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大学生对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充满希望,力图创造完美的未来,但理想和现实总是存在着一些差距,如果不能正确地对待这种差距,遇到一点挫折就认为自己“无能”,就会使自己陷入悲观的、消极的状态之中。一个不能正确面对困扰和挫折的人总是很难成功的,也很难享受人生的幸福和快乐。我们要教育学生乐观向上,正确认识困难和挫折,让他们明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遭受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没有哪一个人敢说自己从来没有受到过挫折,或者今后也不会遇到挫折。大发明家爱迪生说过:“失败也是我们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们一样有价值。”因此,大学生要正视挫折,锻炼自己的耐挫力,乐观面对人生。
3.生存能力教育
生存能力是一个人在社会上正常生活的最基本的能力。首先,要正确认识自我的能力,积极评价自己,正确认识“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差距,自知、自爱、自信、自尊,积极端正自己的人生态度。其次,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中的人。大学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学会与人交流和交往,在交流中学习和成长。大学生的成才和生命价值的实现是离不开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学会沟通是大学生必修的课程。最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如身心健康素质、安全防范意识、生活自理能力、艺术审美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等,这些都是一个人生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4.生命价值教育
人的生命是自然生命和价值生命的统一体,“自然生命是价值生命的载体,价值生命是自然生命的灵魂,舍弃二者之中的任何一个生命都是不完整的”[4]。生命的价值是人类生命历程的升华,由于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独立意识增强,对生命的价值有着自己的标准。这就要求生命价值教育必须顺应大学生的观念,对生命的价值作以下的现实解析:认识生命是一种责任和承诺,要对自己、亲人和社会负责。拥有生命就必须履行生命观的职责,使自己的言行对得起自己的生命;重视个体生命的社会价值对现代社会的意义,多做有益于社会的事以提升人生意义。同时,还要引导大学生体会生命的负面状态所蕴含的积极意义,从中体会人生的过程比结果更有意义,努力活着就是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
(二)高校实现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基本途径
生命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良好人生观的教育,是终身教育,是贯穿于生活全方位的教育。在高校开展生命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共同参与,其中,学校对学生生命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要努力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实现:
1.高校领导要树立生命关怀的意识
在生命教育的平台上,高校领导应该建立起“生命人”概念,要认识到大学生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是自由的、具体的、独特的、不断生长着的生命个体,他们有着神秘的生命之魂、诗意的生命感动、鲜活的生命经历、浓郁的生命期待和真挚的生命追求。学校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生命教育,在具体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以人为出发点,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实施人性化管理,尊重人,理解人,发挥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发展。[5]针对当前大学生自杀的突出问题,学校应积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发现和寻找学生教育和管理中的不足,对自杀和轻生的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生命教育;克服心理健康教育的片面性和心理干预的不足,积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命存在意识和生命价值观念,使学生懂得重视和珍惜生命;要改变过去程式化的、只重视群体教育而忽视个体教育的模式,应把群体教育与个体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导的同时,更要加强对那10.71%的遇到挫折就想用结束生命来解决的特殊大学生进行深入、细致、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避免自杀行为的出现。
2.高校教师要深化生命教育理念
教师是高校实现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要因素。教师对人生的看法和态度,对生命存在和生命价值的认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生命的态度和看法。教师生命教育素养是生命教育是否有效实施的关键和前提。首先,教师要珍爱生命。爱是一种能力,一种品质,一种生命力,爱的素质比教师的专业素质更为重要。在生命教育中,教师首先应自爱,然后应博爱,而后则应充分体现教育爱。其次,教师应把“教书”与“育人”紧密地结合起来。古人韩愈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首先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再是传授知识和解答疑问。然而,当代教育中,往往出现“教书”与“育人”相脱离的情况,认为“教书”是教师的唯一任务,“育人”是行政人员特别是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天职,这往往导致整个教育链条的脱节。因此,教师既要“教书”更要“育人”。再次,从事生命教育的教师要能够敏感地洞察自己以及学生的状态,有效地捕捉教育机会。要善于赋予教育活动以生命活力。教师应引导富有生命活力的教育对话,教师应活化教材。最后,教师应具有自我成长的能力,并且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生命发展的自我成长机制。教师生命教育素养的提高需要国家、教师自身、社会等做出多方面的努力。
3.以“人性化”制度取代“枷锁式”制度
倡导生命关怀的学校制度应该是一件“人性化”的柔性管理制度。这种制度要能体现出对人的基本尊重和关怀。它的设置不是用来压抑人性、限制生命发展的多样性,而是用来保证人性的张扬,推动生命的健康成长。“人性化”制度建设要把握好三个环节:其一,制度的制定过程要充分发扬民主。注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树立民主参与意识。“以人为本”是现代大学最重要的办学和管理理念。以人为本的基础是充分尊重人的权利,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相信每一个人。其二,制度的执行过程要以学生为主。要围绕公平、客观、科学、规范的目标,执行过程体现公平、公正、客观、科学,对经过时间或实践检验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必须及时修改、补充和完善。其三,对违规者的处理要严而有情,严而有度。违规理应受惩,但不能机械地、无情地进行惩罚,处理前应与违规者进行深入的、感性的、理性的交流,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其心悦诚服,心甘情愿地接受应有的处罚。
4.开设生命教育选修课
在本次问卷调查中,在“如果要进行生命教育,应以何种形式开展更为有效”选项中,有54.12%的学生认为应开设生命教育选修课,通过深入系统教育使大学生全面、深刻地认识生命,这是学校实施生命教育的基本途径。如台湾地区近年来致力于生命教育的改革,组织了生命教育委员会,由各级学校逐步推动生命教育。香港地区的公民教育亦是以人的生命价值为基础,所有课程均是围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理解生命、把握生活的内涵而设置的,使学生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实现自我。英国生命教育以学生的需求和关心的事物为基础,与学生的兴趣与经验相连,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背景为依据,把社会需求的民族价值观等内容和个人发展的知识、技能等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反映个体心理健康、道德品质、政治观点和思想观念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构成生命教育主体的完整内容。[5]生命教育并不是一门固定的学科或课程,而是随机的、整合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想学习的内容更多地为“如何感恩”、“人活着为了什么”、“遇到挫折如何调节自己的心理”、“大学生应有的责任感”,学生对于纯理论的“三观教育”、“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没多大兴趣,更需要的是如何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
5.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在当今变化迅速、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作为处在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广州大学生,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常常受到家庭、情感、学业、就业、人际关系等压力的影响,加上自我调节和社会适应能力差,一旦在某方面受挫,就出现情绪低沉、抑郁甚至发展到精神分裂,导致自杀或杀害他人的行为。因此,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组织讲座、开设课程、宣传知识、优化环境、科学咨询和深入实践等形式,让大学生心理畅通,思维开阔。同时,注重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本着“以人为本,发展人性,完善人格”的宗旨开展人文教育活动。引导学生科学、正确地理解世界,理解动态发展的时代与社会,理解他人与自己的位置,不断在消除心理障碍中成长,不断在超越自我中成熟。
6.对大学生进行生存拓展训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里提出了“教育的四个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我们的教育就是要为生存打下基础。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生活的信心和勇气。有人说,失掉金钱,你还可以挽回,而失掉勇气,你将一无所有。通过生存拓展训练,给大学生创造一定的困境、逆境,磨炼大学生的意志。使大学生认识到:痛苦磨难是生命中的一部分,当接受别人帮助时,要学会感激,当受到父母的关心爱护时,要学会感恩,生活中处处都有阳光。通过生存拓展训练,让大学生学会自救互救技能,锻炼生活处理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大学生明白“办法总比困难多”。通过生存拓展训练,锻炼大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社会活动能力,真正明白学习是大学生最基本的能力,社会活动能力是每个社会人不可缺少的基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