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对全球文化的影响——兼论中国文化发展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文化论文,发展战略论文,经济全球化论文,文化论文,全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78X(2002)03-0105-06
人类的文化与社会意识形态依赖于社会存在,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经济全球 化所带来的资本、技术、人才、知识、信息等生产要素跨国界的流动与配置必然会在不 同程度上带来各国民族文化和价值观的改变,使各国文化呈现出与经济全球化相适应的 新的发展态势。“这些到处安家落户的企业(即跨国公司)不可遏制地制造出一种新的世 界文化,区域性的爱好在这一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少,商业贸易似乎在不知不 觉中决定着人们的感觉和观察。”[1](P78)中国要在呈加速度发展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 占据优势,就要制定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现实国情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战略 。我们过去在研讨全球化时,大多把注意力放在经济方面,而对中国文化如何应对全球 化的挑战缺乏足够的重视。[2](P27-35)联邦德国前总理赫尔穆德·施密特也说:“迄 今为止,研究全球化问题的著作还很少涉及道德、文化领域。”[3](P8)而文化在未来 的国家发展中又占据着重要地位,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文化产业可获 得巨大的经济利润,持续地创造国内生产总值,增加社会财富;促进社会消费,拉动内 需增长;还能产生巨大的民族凝聚力等。所以研究经济全球化对全球文化的影响与中国 文化发展战略就不仅仅是一个文化问题。
一、全球文化发展趋势
面对经济全球化这个不可逆转的世界大潮,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不管其 是否愿意,都要自觉不自觉地融入其中,否则就会失去生存的空间。一定的文化是与一 定的经济发展水平相联系的。经济全球化必然会给全球文化带来深刻的影响,使各种文 化都在经济全球化这个巨大推动力的作用下发生重大变化。“全球资本主义既促进文化 同质性,又促进文化异质性,而且既受到文化同质性制约,又受到文化异质性制约。” [4](P24)这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罗兰·罗伯森对经济全球化影响全球文化态势的宏观描 述。
关于全球文化的具体的发展趋势,就目前国内外学术界的观点,主要有三种:一是承 认文化全球化,二是认为全球文化会多元化,三是主张全球文化多元一体化。
“文化全球化”论者认为全球化是全方位的,如果只承认经济全球化而排斥文化全球 化,那就违背了基本逻辑,它强调经济对文化的决定作用,认为经济全球化会产生相应 的普世文化。“全球文化多元化”说则认为,文化这一概念本身就是建立在人与人不同 的前提之上的,因此,文化全球化从任何意义上说都根本不能成立,它强调各种文化之 间的差别,认为经济全球化并不构成文化走向趋同或一体化的条件,相反,由于全球化 条件下的差异性加剧或利益多元化格局的存在,反而会使文化发展的多样化有了更为牢 固的基础。“瑞典人会更瑞典化,中国人会更中国化,而法国人也会更法国化。”[5]( P75)显然,上述文化全球化说和文化多元化说均有其合理性与片面性,于是,为克服两 说各自的片面性,就出现了“多元一体化”说,此说综合了上述两说的合理成分,给出 了一个折中的方案,认为全球文化一体化和多元化会同时加强。就其大端而言,此说固 然不谬,但并没有很确切地表明哪些方面一体化趋势会加强,哪些方面多元化趋势会加 强;从哪种意义上说一体化趋势会加强,从哪种意义上说多元化趋势会加强。这样,“ 多元一体化”说对现实文化建设的指导意义就大打了折扣。
为更准确地判断经济全球化对全球文化影响的趋势,分析经济全球化影响全球文化的 途径是有必要的。
(一)商品物质生产和消费全球范围的流动使附加于商品之上的文化成为世界性的,这 种世界性大多仅限于消费文化层面上。如“麦当劳文化”随着麦当劳在全世界各地所开 的数以万计的连锁店得以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对于中国人来讲,“麦当劳”、“肯德基 ”作为美国文化的符号意义比作为快餐符号的意义更为重要,进麦当劳和肯德基,与其 说是填饱肚子,勿宁说是想去其中感受那么一点点“美国气氛”。麦当劳在世界上120 多个国家开有2.8万个零售店,2000年全系统销售额达400亿美元,总收入的60%来自海 外业务。美国文化学家多夫曼指出:“可口可乐可不是简单的事,在它背后顶着整个上 层建筑。”[6]除物质商品外,文化产品的全球流动更直接促进了全球文化的发展。如 美国的《读者文摘》以19种文字,48种国际版本在100多个国家发行。《SCI》、《SSCI 》、《EI》等科技文摘期刊已经成为评判各国科技成果先进水平的重要标准。
(二)人员的流动也使得各民族文化随着文化主体的流动而互动。在经济全球化态势下 ,科技人才和劳动力的国际流动将会变得频繁和广泛,主要表现为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 家的流动,据统计,发展中国家共有1200多万人在美国公司工作。如印度大学毕业生中 有40%~50%在国外工作,非洲有10万名大学生在发达国家工作;在美国硅谷的20万名工 程技术人员中,中国人占了近三分之一;1985年以来,清华大学涉及高科技专业的毕业 生82%去了美国,北京大学相应的数字为76%。与此同时,由于发达国家资本的世界范围 的流动也使大批的发达国家的人员流进发展中国家,甚至一些发达国家专门派一些人员 从事文化传播工作,如美国开展的“和平志愿者项目”等对外文化援助活动,把本国教 师、传教士、医生派遣到海外,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从事文化志愿工作。这些流动的人员 本身就是各民族文化的载体,甚至是标准意义上的载体,他们在所驻国生活中尤其是与 所驻国人员交往过程中,两种文化自然会互相影响,由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人员国际流动 成为影响全球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同样基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的全球性流动,更直接地促进了各种文化的相 互交流。当然,这种信息流动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间是不平衡和不对等的。1993年 ,美国克林顿政府发表国家信息基础结构行动计划,其目的就在于利用全球化的网络信 息传播,开辟“思想战场”,用“自由、民主、人权”的价值观念去占领世界、统治世 界,最终实现“思想的征服”。目前,互联网上的英语内容占到几乎100%,中文的信息 量不到总量的1/10000,不受西方控制的英文信息也不到1/10000;传播于世界各地的新 闻中,90%由美国等西方国家垄断,而美国自己的电视中,外国节目的占有率只有1.2% 。拥有1060亿美元资产的美国第一大传媒企业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声称,将在今后10年 中,使海外收入的比例提高到总收入的50%,而中国,1993年图书年出口总额为世界图 书年贸易额的0.04%,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数字。
(四)西方发达国家借助于经济全球化的态势直接推行其文化和价值观。健康的经济全 球化需求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的相互尊重,加强交流和对话,而不是一种文化和价值观 吃掉另一种文化和价值观。现在的问题在于,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过程中, 西方发达国家借助其经济优势,强制推行其文化和价值观,妄图使广大发展中国家心甘 情愿地永远处于附庸地位。美国一位社会学家称:“美国流行文化的传播是长久以来人 们为实现全球统一而做出的一连串努力中最近的一次行动。它代替了罗马帝国和基督教 推行的拉丁语。”[7]在这方面,学术界已经谈的很多了,此不赘述。
依据以上经济全球化对全球文化的影响途径的分析,分两个层面和两个视角来理解学 术界的多元一体化文化格局,也许会有助于我们客观地认识这一问题。
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性概念,存在着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
构成文化核心的深层结构是那些将不同民族文化加以区别的文化的根本性特质,它包 括价值观念与取向、思维与行为模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等,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它 是一个民族文化中根本的、主要的、深层的内涵,是早已存在着的历史文化事实,是不 容易动摇的,民族传统文化独特的形成与发展规律决定了文化现象一经产生,便获得了 相对独立发展的可能性,有一种独立发展的内在惯性与规律,它能够不断吸取外来文化 的精华丰富自己、发展自己、优化自己,却不会轻而易举地被同化。正如美国的价值观 要征服世界各民族决不像推销麦当劳那样轻而易举。
文化的浅层结构则与大众文化相近似,以消费为中心、以大众传媒市场流行为走向、 以文化时尚为内容、以社会大众为对象的文化样式,这是一种表面的、浅层次的、无深 度感的“精神快餐”,这些与大众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表层文化最容易发生“趋同”现 象,如牛仔裤、泰坦尼克号、卡拉OK等。我们认为,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文化全球化或 曰全球文化一体化主要是在这个层面上。即使在这个层面上,外来文化在传入一个国家 时,由于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肯定会出现文化变异,甚至会出现不同于外来文化与 本邦文化的第三种文化形态。如在美国,人们光顾麦当劳,是为了省钱和省时间,而在 中国,由于没有钱而有时间,就将麦当劳作为举办较为特殊仪式的场所,如祝贺生日、 告别聚会、子女升学庆祝会等,就餐时间上大大超过美国人,麦当劳被中国化了。可口 可乐到中国,就有人加入姜汁用来治感冒。同样,中国的东西传到外国,也存在一个本 土化的过程。中国的火药传到西方,就成了制造快枪利炮的材料,中国百姓用的笤帚、 夜壶,到了西方却被当作工艺品挂在墙上。虽然这样,这一层次的文化相对于文化的 深层内涵来说显然容易被“全球化”。
研究者不同的视角也会影响到对经济全球化下全球文化的走向的判断。
如果把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来看的话,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度深层次发展,人类会面 临许多共性的问题,这些问题构成了人类文化的重要方面,需要全世界各民族来共同对 付,如生态、资源、人口、毒品、艾滋病等,从这个意义上说,由于经济全球化将世界 各民族的利益连在一起,人们开始从人类整体考虑问题,承认人类文化的某些共同性。 相应地,人类文化在这个层面上显现出全球化趋向,这些全球性问题的解决要求有相应 的文化与价值,如全球意识、法理主义、制度主义、对话与合作等。当然,这些新观念 和新价值的认同度目前还很有限,但其趋势性已经很明显了。
如果从民族国家的角度来看,尽管一些全球问题引发了一些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但这 些尚未构成人类利益的主导形式。也就是说,经济全球化并不意味着全球各民族国家有 着完全相同的利益,西方话语的全球化实际上只是西方发达国家利益的反映,经济全球 化并不能构成文化走向趋同或一体化的条件。相反,由于全球化条件下差异的加剧和利 益多元格局的存在,反而会使文化发展的多样化有了更为牢固的基础。经济全球化并不 能使民族国家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变小,反而存在着差距变大的可能性。只要这种差距存 在,文化的多元性就存在。外来文化被引进的过程,其实就是其结合本国经济发展水平 、历史传统等本国国情实际异化的过程。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文化的交流越广泛 、越深入、越频繁,他们之间的互动和冲撞就越多向、越多元、越多层次。简言之,经 济发展水平的不一致与南北差异的扩大是当今全球文化呈多样化的物质基础。
所以,我们认为,笼统地谈文化全球化或多元化或多元一体化其实并不利于搞清楚经 济全球化与全球文化的关系。从不同的层面和不同的视角去看,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但从我们以上的分析也可以看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民族文化虽然在浅层次上表现 出了一体化,但作为文化深层次内容的文化观念和文化价值却较为封闭和狭隘,它们只 会在吸收外来文化中强化自己民族性的一面,而这些正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本所在,决 定着一个民族文化的性质,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虽然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一些全球问题引 发了人类的共同关注,进而会引发出一些诸如“全球伦理”等文化理念的共同诉求,但 由经济全球化导致的南北经济发展差距加大又必然使得各个民族国家对这些全球问题的 关注程度呈现出较大的不同,它会在根本上妨碍这个层面上文化全球化的形成。只要经 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存在,这种妨碍就难以解除。
二、全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全球文化将在冲突与融合的交互中走向与经济全球化相适应的新阶段。文化与生产的 密切联系决定着一种生产方式总是要求相应的文化价值观、思维方式的支撑,随着经济 全球化程度的提升,各民族的文化都将被带入全面的交往之中。技术、人员、资本和经 济的世界范围的流动,使得各国的交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密切,使得冲突的机会较 以前会增加。同时,各民族文化之间还存在被“误读”的可能性。这样,在全球化背景 下,各民族文化间的挑战、摩擦和冲突势必不可避免。这是文化冲突存在可能性的客观 方面。从主观方面来讲,文化霸权主义是文化冲突的潜在动因。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 达国家出于统治全球的霸权主义需要,凭借其科技实力、经济实力和对全球传媒的垄断 性经营,在文化领域向全世界倾销、灌输其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欧美中心主义的意识 形态,人为地制造各民族、国家之间在文化上的隔阂、矛盾和对立。
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全球化促进了人类的普遍交往,使得不同文化之间,尤其是东 西方文化之间大大增加了相互了解的机会,文化发展规律和各国政府、国际社会为消解 冲突做了大量的努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冲突的可能性会大大减 弱,世界文化会在冲突与融合中走向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新阶段,东西方文化在求同 存异的原则下会走向互相融合与互补,彼此间的对立和冲突的可能性将会大大减弱。
世界上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都经历了与其他文化相冲突、相互吸收的过程,与经济全 球化相适应的新文化也必然会经历这么一个过程或阶段。纵观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不 同文化既相互开放、碰撞、冲突,又相互交流、整合、吸纳,这是各民族文化发展的一 条重要规律。罗素早就指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 的里程碑。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又摹仿 阿拉伯。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则仿效拜占庭帝国。”[8](P8)在经济全球化之前,不 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往与交流是有限且缓慢的,信息社会和网络社会为各民族文化的互 补和相互促进提供了物质条件,世界文化的交流更加直接和频繁。在这种直接和频繁的 文化交流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由于 这种变化自然是基于本民族文化的积淀,于是外来文化和自身文化就会逐渐融合,而使 自身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得以优化,也就使全球文化在各民族文化的认同 中达到一个新的阶段。
就目前各国政府对外来文化所采取的态度来讲,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消弥各民族文化的 冲突,有利于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共存。加拿大、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都是移民较多 的国家,在如何对待移民文化问题上,这些国家的政府也都采取了相当宽容的政策。加 拿大政府在1971年就实行了多元文化政策,目的在于“破除歧视态度以及文化猜忌”; 澳大利亚政府制定的《移民政策纲领》第9条指出:“移民将成为澳大利亚多元社会的 一分子,成为多元民族”,“将传播他们的种族文化及特色”;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不仅 承认“种族与文化的多样性”乃是美国的现状,而且还认为美国要成为全世界“种族文 化多样式的楷模”。如美国人对中国文化就有着浓厚的兴趣。2000年新加坡《联合早报 》载文称:美国人在不知不觉中,在日常生活里经常谈到人参、乌龙茶、太极、气功等 。眼下,在美国最热门的中国文化是带点神秘色彩的风水学。从1990年开始,风水学校 在美国各大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9]
通过不同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削减冲突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和各国公众的努力方向。 人们已经意识到,文化的多元化和多样性对于我们这个世界来讲不是祸而是福,多样性 对于人类文化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正如世界经济论坛主席罗杰·M.施瓦布说:“政府 应通过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来避免发生冲突”,“为了在不同文化之间进行有意义的、 建设性的对话,重视其他文化是十分必要的。当我们向其他人学习时,我们不仅为消除 分歧所必需的相互尊重做出了贡献,而且对我们自己文化的独到之处有了新的认识。” [1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专家报告中说:“通过对话与合作,各种各样的文化和在 文化上的多样化的社会正在有意识有目的地为促进一个整合的局面打好基础。它们的成 功将取决于各个方面的相互尊重和它们在平等地位上合作的意愿。各种文化无所谓谁好 谁坏;它们是多样的,它们的多样性是至关重要的。一种文化被另一种文化所摧毁,正 如一个现存物种的消失一样,是令人不快的。”[11](P9)20世纪90年代,法国电视二台 和《费加罗报》曾做过一次民意测验,其对象包括社会各阶层,题目之一是列出一个价 值观念表,请被测者填写自己认为最珍重的三个信念,其结果为:自由58%,宽容48%, 工作45%,互助40%,平等35%。自由、平等、博爱在法国人信念中,这个曾被高喊了200 年的口号,平等、博爱已大大贬值,而宽容作为价值观念跃居第二位,这是法国人面对 急剧变动的社会,对传统信念进行新的审视而做出的新的价值选择。[12](P2)
提到不同文明(文化)间的冲突,就不能不提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在这篇文章中 ,亨廷顿预言,未来的世界将面临“文明的冲突”,文明的冲突将成为新的世界冲突的 根源。此文一经在美国1993年《外交》季刊夏季号上发表,立即在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 。但对其中的观点“贬损批评者多,褒扬附议者少,完全赞同者无”。[13](P40)我们 在这里不想全面评论亨氏的观点,只是想借此说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元性的存在 和人们对待文化冲突和融合的态度。从世界文明发展进程可以看出,不同的文明之间总 是既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又同时存在着融合和互补。而这其中,后者一直是世界文化发 展的主流,将不同的文明之间矛盾和冲突任意夸大或绝对化的做法都是没有历史和现实 根据的。亨氏的理论之所以遭到众多学者的非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只看到了 矛盾和冲突这个次要方面而忽视了融合和互补这个主要方面。从亨氏方面来讲,他似乎 对人们误解其意图感到委曲。他在随后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的中文版序 言中说:“中国学者对我1993年的文章《文明的冲突?》所作的评论总的来说精深而富 有洞见,虽然他们有时也误解了我论证中的政策含义,并对之持相当批评的态度。”他 尤其不能同意学术界所认为的对社会现象的描述会影响到社会现象的运行,很可能会“ 自我实现”,触发现实的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亨廷顿指出:“我于1993年发表的文章 在中国和其他地方被批评为可能提出了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即文明的冲突由于我预测 其可能发生而增加了发生的可能性。然而,任何预测都不是自我实现的或非自我实现的 。预测能否实现依赖于人们如何作出反应。50年代和60年代,许多严肃的和信息灵通的 人士认为苏美之间的核战争实际上不可避免。但是这场核战争并未发生,因为人们意识 到了它的可能性,并推动了武器控制和其他安排来确保它不发生。我所期望的是,我唤 起人们对文明冲突的危险性的注意,将有助于促进整个世界上‘文明的对话’。”[14] 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看作是亨廷顿在为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融合而努力。
三、中国文化发展战略
经济全球化使得人类的区域文化和地域文化不再相互隔离,各民族文化被吸纳进全球 文化这个大系统之中,其发展既会遵循各自民族文化发展所固有的轨迹与规律,又必然 受到全球文化的影响和冲击,甚至在某种情况下在某些方面会受到外来文化及全球文化 的主导与决定,同时,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文化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全球文化对于推动经 济全球化和民族经济的发展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我们必须依据经济全球化及其 对全球文化的影响来制定中国文化发展战略。
(一)充分利用体制文化的混合时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在全球化进程中,市场经济法则成为世界经济规则和相同的制度语言,从这个意义上 讲,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为中国更好地融入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前提 条件。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由市场经济派生出来的与其相适应的价 值观念与思维方式等文化要素逐步得以确立,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争观念、法制观念、 时间观念、分配观念、用人观念等都会在人们思想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进而形成 市场经济体制文化。而与此同时,中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而在社会 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一些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并没有过时,甚至两者是相通的 ,是相辅相成的,如重视社会公平的理念、大公无私的胸怀等,不仅不能被抛弃,还应 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予以发扬光大。在经济全球化这一背景下,我们在制定社会主义文 化发展战略时,首先就是要将这两种体制文化有机地进行整合,将市场经济的优秀理念 与计划经济的优秀理念有机地揉合在一起,形成“自由与控制”有机统一的新型文化。
(二)既要反对文化部落主义,又要反对文化霸权主义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文化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并存并相互作用,昭示我们在制定文 化发展战略时既不能过分强调多元而产生文化部落主义,也不能过分强调趋同而容忍、 接纳文化霸权主义。文化部落主义过分强调保存固有文化,无视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往 与影响,反对文化交往与沟通,不加分析地提倡“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结果自然 是束缚了本民族文化的进步。文化部落主义在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中国自清以来 长期处于受压抑的境地,直到现在,还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处于劣势,这样,就 很容易出于保护自身的本能的需要,滋生出文化部落主义。每种文化都有其历史局限性 ,每一种文化形态都应当自觉地将自身文化与外来文化放在同等的水平上进行比较,寻 找文化差异的内在原因,找出自身文化相对于外来文化的不足。与文化部落主义相对应 ,文化霸权主义也是一种潜在的影响中国文化发展的倾向。文化霸权主义就是依仗自己 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优势,企图以自己的意识形态一统天下。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西方国家在经济上的强势为他们实行文化霸权找到了理由,他们认为,其经济发达的原 因就在于其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的先进性,世界上各民族文化的发展都要向他们看齐, 同时,由于其物质上的强势,也为其文化理念的传播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后盾和技术支持 ,尤其是美国运用经济等手段向中国渗透其价值观念、政治模式和制度理念。
(三)在维护文化安全的同时,努力搞好文化开放
文化安全是构建中国先进文化的未来走向和总体发展脉络的基本保障,是维系国家安 全的重要支撑点。文化安全是一个国家能够保护价值观、行为方式对于本国人民的相对 稳定性,文化科技成果不被掠夺,保护文化的民族性,有效地消除和化解潜在的文化风 险,抗拒外来不良文化的冲击,保护民族的自尊心和凝聚力,以确保自己国家文化主权 不被侵犯的文化状态。没有文化安全,就谈不上建设先进文化。发展中国家在参与由西 方国家主导的全球化进程中,要保护自己的民族利益,要顾及自己民族经济发展的特点 和水平,采取一定限度的国家保护主义,注意发挥民族传统文化在实现经济发展中的作 用。我们在扩大对外文化交流的同时,要把确保国家文化安全摆到重要的位置。要确立 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原则的文化发展战略;要建立积极的文化安全预警系统,能够准确预 测国际文化商品市场的流动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影响,实行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的适度准 入原则;要完善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全面推进国家文化创新能力系统建设;要建立 具有中国特色并能有效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综合管理机构,以增强对我国文化安全构成 威胁的各种因素的综合处理能力及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以确保国家文化安全及 产业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但是,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不能成为阻碍文化 开放的借口。文化安全和文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进行文化建 设如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只能脱离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落后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哈佛大学肯尼迪行政学院亚洲部主任塞奇认为,文化保护就意味着“把文化放进了博物 馆,等于宣布了一种文化的死亡”。他认为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前进 的过程。随着信息在全球范围的高速传播,人们的思想观念必将发生深刻的变化,一个 国家应以开放的心态吸收各国文化之长,并把它融入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塞奇以中国文 化作比,说明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将并行不悖,他认为中国56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 化与国内市场的统一并不矛盾。一国内部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互动如此,世界亦然。[1 5]
(四)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一起努力建立国际文化新秩序
目前的国际文化秩序是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它们牢牢地主导着国际文化秩序。一 部文学作品、一部电影,甚至一篇文章要想得到国际范围的认同和承认,必须拿着西方 人的尺子来量一量是否合格,基本上完全取决于西方社会的认可,取决于西方价值观的 判断。这种旧的国际文化秩序阻碍了广大发展中国家文化的发展,削弱了它们文化发展 的自信心,不利于丰富多彩的全球文化格局的形成。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国际文化界有 识之士的注意。联合国环境计划署的布拉尼斯拉夫·高索维奇指出:“发展中国家不能 满足于被动地、幼稚无知地充当北方经过精心包装的思想产品的消费者。它们必须武装 起来,在全球舞台上(包括市场领域)变成老练的对话者和谈判人。”[16]中国是最大的 发展中国家,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应该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文化新秩序做出自己的 贡献。应该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事务的管理和国际文化规则的规定,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 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联合举办一些高规格的文化活动,设立文化奖项等。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民族文化都将在与他族文化的交往中吸收他族文化的精华来优 化自己民族的文化,进而又会出现不同文化的相互融合趋势,全球文化也就会在冲突与 融合的交互中走向与经济全球化相适应的新阶段。在20世纪20年代初,印度国父甘地曾 有句名言:“我希望各地的文化之风都尽情地吹到我的家园,但是我不能让它把我连根 带走。”[17](P368)这话至今被印度人奉若神明。这对于面临经济全球化严峻挑战的中 国文化来讲,也颇有借鉴意义。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 出:“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 进步的动力。应尊重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承认世界多样性的现实。 世界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应长期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 展。”[18]这不仅是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世界文 化的发展方向。
收稿日期:2002-02-28
标签:全球化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经济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文化冲突论文; 安全文化论文; 社会观念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