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西铭解》的哲学建构论文

朱子《西铭解》的哲学建构论文

朱子《西铭解》的哲学建构

张新国

(南昌大学江右哲学研究中心,江西 南昌 303311)

摘 要 :乾淳年间,朱子通过诠释先儒本文阐发自己的哲学思想,其中周敦颐《太极图说》与张载《西铭》因其充足的理论涵括力受到朱子的特别关注。朱子《西铭解》贯彻了其《太极解义》的哲学建构。与《太极解义》相比,朱子的《西铭解》有诸多不同的阐释侧重。这一点在其对《西铭》前三句的阐释中得以充分体现。朱子通过注解《西铭》所阐发的太极阴阳论、太极体性论以及理一分殊论中包含的理气同异与理气偏全思想,值得深入发掘。

关键词 :太极;阴阳;动静;理一分殊

《西铭》本为张载(1020-1077)为自己学堂西牖所作铭文,原作《订顽》,后程颐将张载东西两牖铭文即《砭愚》《订顽》改为《东铭》与《西铭》。《西铭》全文虽仅二百五十三字,但在理学史上可以说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二程对《西铭》推崇备至,以为是孟子以来最为重要的理论。朱子继承程子思想,对《西铭》十分重视,他还通过注解《西铭》,阐述自己的哲学思想。朱子《西铭解》大约成书于乾道六年(1170)至八年(1172)之间。他对此注相当审慎,直到淳熙十五年(1188)才出示学者。朱子乾道己丑(1169)春,将其“中和之悟”汇报给湖南学者的同时,就随即展开了他的哲学建构,同年六月朱子刊行了其建安本《太极通书》,庚寅春朱子即完成其《太极解义》,并随即寄给张栻和吕祖谦,经过与二人的往复讨论,乾道癸巳(1173)朱子定稿了其《太极解义》。而《太极解义》的完成,正标志着朱子哲学思想的成熟。以此观之,朱子同时或稍后完成的《西铭解》则可以视作其同一时期的哲学思想。

一 、张子 《西铭 》论要

概而言之,张载一生严毅清苦、穷神研几,其新儒学思想独具特色,表达的学问主题多具有普遍性意义,“他所提出的儒家学者的使命与人生理想,代表了新儒家学者的终极关怀与志向”。[注] 陈来:《宋明理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第69页。 张子哲学思想所阐发的儒家学者的“使命与人生理想”“终极关怀与志向”在其《西铭》篇中表达得十分透彻。关于《西铭》,二程曾称道,“扩前圣所未发”[注] (宋) 程颢、程颐:《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609、39页。 “孟子以后,未有人及此”[注] (宋) 程颢、程颐:《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609、39页。 ,即认为张载《西铭》见解水平已臻亚圣孟子。

关于《西铭》,张载尝自述道:“《订顽》之作,只为学者而言,是所以订顽。天地更分甚父母?

只欲学者心于天道,若语道则不须如是言。”[注] (宋) 张载:《张载集》,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第313页。 张载认为,《西铭》就是专门为学者厘定学问生命之规模的。至于文中以天地分父母,张载认为学者不可泥滞于文字,重要的是应当一心志于求天道。陈来先生指出:“《西铭》是要解决如何从个人的角度看宇宙,如何运用这种对宇宙的观点来看待个人与社会生活。”[注] 陈来:《宋明理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第81页。 如果以“天人合一”为考察视域的话,那么可以说张载在其《西铭》中阐扬的义理与工夫是将自己与居于其中的天地宇宙把握和体验为一体,并以自己在生活实践中的具体行动来挺立这种人格信仰。林乐昌先生认为:

《西铭》论旨是:基于宇宙根源的仁、孝伦理原则和伦理义务。……《西铭》的主要义理内涵包括:以“乾坤”大父母为表征的宇宙根源论,以“仁孝”为核心的道德价值论,以“仁人孝子”“事天诚身”为担当的伦理义务论和伦理责任论。[注] 林乐昌:《张载〈西铭〉纲要新诠》,《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3年第3期。

媒体融合发展至今,早已经跳出“报网融合”这一基本形式的原有范围,进入媒体产品形态的多样化趋势中。将传统媒体文本和图像发展为视频、音频,甚至全新的4D感官体验。报纸二维码、有声报纸、三维报纸等,以及iPad终端媒体、微博、微信、QQ、社交网站、社交平台、网络电视等不同媒体,不同的移动终端以及不同的互联网平台将媒体融合产品形态多元化发挥到了极致,传统的媒体几乎被全部涉及。

如果以“天人”模式加以描述的话,那么张载这种“基于宇宙根源的仁、孝伦理原则”指涉的是具有崇高宗教性的天道,而“伦理义务”的内涵无疑包含了人以其心树立天地之心的道德行动。这一“本体”与“工夫”并重的思想,在后来的朱子《西铭解》中又得以丰富和深化。

朱子这里说的“议”周敦颐《太极图说》与张载《西铭》“两书之失”之“儒者”,主要指的是陆氏兄弟及林栗等。朱子认为,这些人对于“两书”的不满乃至攻击是由于他们“未通其文义”,即连两文表达的意义是什么都没能弄懂就肆意诋毁,朱子对此深表遗憾,认为这是不审慎的。而他对自己的阐释是相当自信的,如朱子尝曰:“《太极》《西铭》诸说,亦皆积数十年之功,无一字出于私意。”(《答黄叔张》)[注] (宋) 朱熹:《朱子全书》(第1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83、1694、3311、140页。 实际上,朱子的解释是否就是周子和张子文本的原意呢?这是一个复杂的诠释学问题。这还需要我们深入朱子注解两书的具体文本之中去找答案。

始予作《太极》《西铭》二解,未尝敢出以示人也。近见儒者多议两书之失,或乃未通其文义而妄肆诋诃,予窃悼焉。因出此解以示学徒,使广其传,庶几读者由辞以得意,而知其未可以轻议也。(《题太极西铭解后》)[注] (宋) 朱熹:《朱子全书》(第1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83、1694、3311、140页。

淳熙十五年(1188)戊申二月,朱子把自己积压了将近二十年的《太极解义》与《西铭解》公诸于世:

二 、朱子 《西铭解 》释义

朱子尝曰:“大抵《西铭》前三句便是纲要。”[注] (宋) 朱熹:《朱子全书》(第1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83、1694、3311、140页。 此前三句指的是:“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如果以“本体论”与“伦理学”对张子《西铭》做个划分的话,可以说朱子以之为“纲要”,凸显的是其哲学思想建构之初的思想倾向。

孟子所说的“此天之所与我者”,可以理解为心的“思考”能力是人类特有的,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强调了思考对于人类的重要性。

一是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适应农村税费改革的新形势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要求,及时改革和完善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体系、投入方式、组织形式,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了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政策思路与配套措施,对于改变农田水利建设滞后的不利局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财政部、水利部创造性地提出了“集中资金、连续支持、整县推进”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的政策,促进了农田水利建设由分散投入向集中投入转变,由面上建设向重点建设转变,由单项突破向整体推进转变,由重建轻管向建管并重转变,农田水利建设格局由此焕然一新。

朱子注解《西铭》较早的版本为《西铭解义》,《朱子全书》本《西铭解》的校点者认为:“淳熙本《文集》所载《西铭解义》因系朱子初稿,文字异处太多,今不取。”[注] (宋) 朱熹:《朱子全书》(第1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83、1694、3311、140页。 有学者提出:“从朱子《西铭》研究史的角度说,正因为《西铭解义》是朱子研究《西铭》的初稿,所以它才更能够代表朱子最初对《西铭》的理解;‘文字异处太多’,这恰恰说明朱子研究《西铭》的思想变化。因此,从‘朱子全书’之‘全书’的角度来看,这种‘不取’的做法是否合适,还值得商榷。”[注] 肖发荣:《朱子〈西铭〉研究的史料问题考述》,《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8期。 应该说这种质疑不无道理。

(一)太极阴阳论

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

朱子注:天,阳也,以至健而位乎上,父道也;地,阴也,以至顺而位乎下,母道也。人禀气于天,赋形于地,以藐然之身,混合无间而位乎中,子道也。然不曰天地而曰乾坤者,天地其形体也,乾坤其性情也。乾者,健而无息之谓,万物之所资以始者也;坤者,顺而有常之谓,万物之所资以生者也。是乃天地之所以为天地,而父母乎万物者,故指而言之。

学生问朱子所讲“乾坤”之“健而无息”“顺而有常”说的是“阳动阴静”吗?朱子回复说乾之“乾而无息”与坤之“顺而有常”说的是动静阴阳之理。朱子在建构其哲学思想时,是在北宋四子思想基础上融合了四书、《易传》等经典。应该说,此一提问已经意识到朱子《西铭解》实质上显示的是其《太极解义》以来的新思想。朱子主张“是乃天地之所以为天地”者,而这“之所以”其实就是朱子诠释“理”的经典话语。

朱子以“阳”之刚健说天,认为这体现的就是父之道;以“阴”之柔顺说地,认为这体现的就是母之道;认为“混合无间而位乎中”即人禀气受形于天地并中立于天地之间体现的是子之道。这里朱子以“阴阳”说天地并以“道”相配的思想是尤可注意者。进一步说,这里的“阴阳”与“道”概念展露的是其“己丑之悟”后所创立的以理为本体的“理气”思想体系。此可视为朱子此节诠释之纲领。朱子在其同时期的《太极解义》中说:“(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分之所以一定而不移也。……太极,形而上之道也;阴阳,形而下之器也。”[注] (宋) 朱熹:《朱子全书》(第1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72页。 准此观之,朱子无疑是将张载的乾坤所指诠释为天地化育人与万物的阴阳之气。可见,朱子这是继将周子《太极图说》之后,又将张子《西铭》纳入其“理本体论”[注] 陈来:《宋明理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第81页。 思想体系中来。朱子讲“混合无间而位乎中者,子道也”,应当说这一“位乎中”不排除有中庸“不偏不倚”之义,“子道”亦即“人道”,如此一来,“天人合一”的诠释模式已显端倪。而这一思想出现于此的意义也反映出朱子这一时期将人性论与本体论相贯通的思想趋向。张子尝曰:“不曰天地而曰乾坤,言天地则有体,言乾坤则无形,故性也者,虽乾坤亦在其中。”[注] (宋) 张载:《张载集》,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第69页。 张载哲学主张性气一元论,注重对于无形之象的把握,他认为说“天地”有限于形体,而说“乾坤”则是以无形之性说。朱子诠释道,张子之所以不说“天地”而说“乾坤”的原因在于“天地”是论其“形体”,而“乾坤”是论其“性情”。朱子以“健而无息”“顺而有常”解天地乾坤之德。实际上,“健而无息”是以“动”言,“顺而有常”是以“静”言,而二者说的正是太极之理。程端蒙记道:

朱子《西铭解》曾经反复修改。如《朱子语类》有学生记道:

《西铭解义》云:“乾者,健而无息之谓;坤者,顺而有常之谓。”问:“此便是阳动阴静否?”曰:“此是阳动阴静之理。”[注] (宋) 朱熹:《朱子全书》(第1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312页。

朱子这一节对“理一分殊”的阐释实质上也涉及其哲学建构的理气同异与理气偏全问题。朱子说,人与万物并生于天地之间,是禀赋了天地之气才有其形体,禀赋了天地之理才有其本性。朱子认为,正是因为人与万物禀受天地之气以成其形体的过程中出现差异,导致其本性的彰显也出现明暗偏全之不同。他说只有人禀得天地最纯正之气,所以人的心才显得最灵通,也因而能够通达性及其源泉天命之全体。并且,人所禀气而来的形体又最为难得,故而以“同胞”名之,视为血缘手足。按这里“视”他人为同胞的人,朱子实际上想表达的就是“醇乎醇”的圣贤与君子。与之相比,朱子说,万物禀得天地之气偏而不全,所以不能通达本性及其天命,所以不能说与人“同类”,故而在天地间比不上人之高贵。当然,朱子也承认,如果追源万物之本性,无疑也在于天地,因而名之曰“吾与”,即视为血缘远亲。

《尚书·泰誓上》有曰:“惟天地万物父母。”《易传·说卦》“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尚书》讲天地是宇宙万物的来源,《易传》则更加凸显作为天地之德、天地之象的乾坤。张载也主要是在《易传》这一重意义上来展现其万物一体思想的。

需要指出的是,朱子《西铭解》重视“理”亦即“太极”的“阴阳”问题,重视的是宇宙世界的存在问题,这与朱子稍早的《太极解义》诠释的思想重点放在阐扬太极“动静”问题上是不一样的。陈来先生曾指出:

在《太极解义》初稿写成的时期,朱子从《太极图说》文本出发,更为关注的是太极动静的问题,而不是太极阴阳的问题。阴阳是存在的问题,动静是运动的问题,本体与此二者的关系是不同的。[注] 陈来:《朱子〈太极解义〉的哲学建构》,《哲学研究》2018年第2期。

太极动静与太极阴阳是两个相互关联的重要问题,两者都是朱子对于“理”的规定,也只有将阴阳、动静两个问题合起来看,才能理解朱子“太极”“理”的整体意涵。应当说,从阴阳与动静的不可偏废的角度来看,可以明白朱子在其哲学建构之初就强调的理的本体性与存在性的不可隔绝。换言之,阴阳是动静的实际主体,动静是阴阳的固有属性,二者又统属于“太极”即“理”的范畴。这样来看,不排除朱子维护张子《西铭》之“未可轻议”就是在维护其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的一致性。

对于中小企业来讲,其规模小、流动性差等特点使其在实际融资中遭遇的阻碍越大,但中小企业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可以选择没有交易成本的内部融资方式,但是内部融资也存在一定的融资障碍,因为大部分中小企业的经营剩余积累比较少,因此,中小企业必须将自身的业务大力发展,使得企业的综合实力稳步提升,以便于在经营中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从而使得留存收益可以转化为内部融资。在其他的层面来说,许多新兴行业的中小企业在科学技术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必须在技术上及时更新,这就使得功能性贬值增大,在企业的折旧制度上采用加速折旧法,将资产折旧转变为企业可利用的资金。

(二)太极体性论

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

朱子注:乾阳坤阴,此天地之气,塞乎两间,而人物之所资以为体者也,故曰“天地之塞,吾其体”。乾健坤顺,此天地之志,为气之帅,而人物之所得以为性者也,故曰“天地之帅,吾其性”。深察乎此,则父乾母坤,混然中处之实可见矣。

从自然观上看,张子此语显示的是其气本论的立场。张岱年先生指出:“张载的自然观是气一元论。”[注] (宋) 张载:《张载集》,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第3页。 应当说,从《西铭》来看,“人是由气构成的,这些构成人的气也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气”。[注] 陈来:《宋明理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第81页。 而“《西铭》的‘天地之塞吾其体’,表明张载的天人合一是以‘天人一气’为基础”。[注] 陈来:《朱子哲学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418页。 而朱子实际上做了不同的诠释。这一节,朱子继续发挥其理气架构的哲学思想。他以“乾阳坤阴”与“乾健坤顺”演绎其乾坤理论,主张学者应当对此深自体察,以成其“混合无间而谓乎中”的“子道”,以见“混然中处之实”,则父乾母坤之道亦在其中。朱子说,乾阳坤阴,指的是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气,这是人与万物藉以成其形体者。他说这就是张子“天地之塞,吾其体”的意思。张载先言气后言性的表述顺序应该说与其主张气的优先性有关。而朱子则征引孟子“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孟子·公孙丑上》)思想,强调“天地之志”是“天地之气”的统帅和主导。进一步说,其强调的是理对气的主导。与上一节相比,在将阴阳诠释为“气”这一点上,朱子“乾阳坤阴,此天地之气”的说法就更加清楚了。接着,朱子又讲“乾健坤顺,此天地之志,为气之帅”。“气之帅”即“气之主”。上一节已见,朱子乾健坤顺说的“阳动阴静之理”,那么“天地之志”实际上指的就是太极之理了,亦即“帅”的主体是理。这样一来,人与万物禀气以为体、得理以为性的思想就比较清楚了。可见,与张载性与气相对待的思想不一样,朱子发挥“性即理”的诠释模式表达人与万物的宇宙本源,主张理与气相对待。当然,朱子以作为“心之所之”的“志”来解释与张载作《西铭》“欲学者心于天道”之本意是相一致的。一般认为,张载《西铭》先天而后人,先体而后用,先义理而后工夫。朱子以“深察”结此节,也是顺着张载这一思路。

本文选取2010-2014年A会计师事务所合并前后的相关数据来具体分析合并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具体如下:

问:“先生解《西铭》‘天地之塞’作‘窒塞’之‘塞’,如何?”曰:“后来改了,只作 ‘充塞’。横渠不妄下字,各有来历。其曰‘天地之塞’,是用《孟子》‘塞乎天地’;其曰‘天地之帅’,是用‘志,气之帅也’。”[注] (宋) 朱熹:《朱子全书》(第1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312页。

在选用液压站及液压缸时,我们充分考虑到满足常规产品空冷60 MW和135 MW铁心压装时的使用,安装电接点压力表用于不同型号定子铁心压装时压力调节。液压系统要有保压功能,保证能在25 MPa压强条件下保压24 h。工作时要求控制系统既能控制六个液压缸同时作用,又能单独操作某个液压缸进行伸缩,保证对整个铁心叠片水平面能够有效的进行压力调整[3]。

可见,朱子初尝解《西铭》“天地之塞”的“塞”字作“窒塞”。后来方领悟张子“塞”字当转出于《孟子》“塞乎天地”之语,即其通行本“天地之气,塞乎两间”之义。同样,对于张子“天地之帅”的理解和诠释,朱子也借助孟子“志,气之帅也”之语,拈出“天地之志”概念。可以说,“天地之志”的说法是朱子的创新之处,这一理论推进指向的是其理本体论的解释架构。另有学生记道:

“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近见南康一士人,云顷岁曾闻之于先生,“其”字有“我去承当”之意,今考经中,初如是说。《西铭》“承当”之说,不记有无此语。然实下“承当”字不得,恐当时只是说“禀受”之意,渠记得不子细也。[注] (宋) 朱熹:《朱子全书》(第1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312页。

朱子初稿《西铭解义》是否曾将“其”字解释为“我去承当”已不可详知,很可能朱子在其思索、把握的过程中尝如此比喻过,而从训诂学上讲不足据,所以朱子定本未取,也是很自然的。余英时先生则认为,道学家继承了孟子“大有为”的承当精神,朱子提出《西铭》“吾其体”“吾其性”有“我去承当”之意,大概是很可信的。[注] 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第128页。 应当说,从引申意义上来讲,未必不能如此发挥。与其说朱子完全放弃了最初“我去承当”的解释,不如说他将这一意义后置入挺立乾阳坤阴之道的“子道”——人道之中。因为在朱子看来,“只有人独得气禀之秀,其心最灵,才有可能使人不失其太极本性,体现天地之心,确立人极标准。”[注] 陈来:《朱子〈太极解义〉的哲学建构》,《哲学研究》2018年第2期。 而这正是朱子同时期在其《太极解义》中的思想。这也是儒学人与天地参的传统思维。实际上,在下文对张子“民胞物与”的诠释中,朱子也以“参天地、赞化育”为“儒者之道”。

(三)理一分殊论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朱子注:人、物并生于天地之间,其所资以为体者,皆天地之塞;其所得以为性者,皆天地之帅也。然体有偏正之殊,故其于性也,不无明暗之异。惟人也,得其形气之正,是以其心最灵,而有以通乎性命之全,体于并生之中,又为同类而最贵焉,故曰“同胞”,则其视之也,皆如己之兄弟矣。物则得夫形气之偏,而不能通乎性命之全,故与我不同类,而不若人之贵,然原其体性之所自,是亦本之天地而未尝不同也,故曰“吾与”,则其视之也,亦如己之侪辈矣。惟同胞也,故以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如下文所云;惟吾与也,故凡有形于天地之间者,若动若植,有情无情,莫不有以若其性、遂其宜焉。此儒者之道,所以必至于参天地、赞化育,然后为功用之全,而非有所强于外也。

[1]许春晓,胡婷.组织支持感知对员工建言的影响:组织信任的中介效应[J].旅游论坛,2015,8(2):61-67.

流水施工是指所有的施工过程按一定的时间间隔依次投入施工,各个施工过程陆续开工、陆续竣工,使同一施工过程的施工班组保持连续、均衡施工,不同施工过程尽可能平行搭接施工的生产组织方式。其特点是:尽可能利用工作面,工期缩短;实现专业化施工,提高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工程质量;专业队能够连续施工,相邻专业队能够最大限度地搭接;资源投入较为均衡;实现文明施工和科学管理。

总结以上的意思,即人与人禀受的天地之理是相同的,禀受的天地之气也是基本相同的。人之中,禀得气最清最纯的即是圣贤。而万物禀得的天地之气就是不完满的,所以其内在的理与性也就偏而不全了。朱子继而说,只有将他人视为自己的同胞兄弟,才能像张子在其下文中描述的那样,将天下视为一家、将中国视为一人之身。也只有将万物视为同辈之亲,人才能够将宇宙间一切有形体的东西,比如动物与植物,有情感的与无情感的,顺应其本性与物宜。朱子将此诠释为参与、赞助天地造化流行的“儒者之道”,认为只有如此才能尽显儒者之道的体用之全。朱子强调,人应当自我觉解此天地之道,而不能由外在的力量加以强制可得。关于宇宙间人与万物创生的机制朱子尝在其《太极解义》中说:

盖人物之生,莫不有太极之道焉。然阴阳五行,气质交运,而人之所禀独得其秀,故其心为最灵,而有以不失其性之全,所谓天地之心,而人之极也。……自非圣人全体太极有以定之,则欲动情胜,利害相攻,人极不立,而违禽兽不远矣。[注] (宋) 朱熹:《朱子全书》(第1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74页。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朱子认为,人与万物的化生,均会经历太极阴阳动静的过程。朱子将这一“过程”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曰“太极之道”,亦可说是“天地之道”。朱子认为,在气化进而形化为具体万物之中,唯独人禀受到最为清纯的气,能够葆守仁义礼智性理之全体,这样的心灵便可谓之“天地之心”,这也便是树立人之样子。如果不是学者能体现自我本性之全体的圣人来加以贞定,则人的情欲将主导心志,再有外在的功利之实加以诱惑,则人应有的境界标准树不起来,那么人类社会就将与禽兽世界没有什么两样了。可见,朱子以天地→圣人→学者三层一体的境界模式,为实现学者→圣人→天地复性工夫确立规模与次第。这个工夫历程所彰显的精神与朱子在《西铭解》中所标举的“儒者之道”是内在相通的。

在之后的课堂中,这三个男生的表现异常积极,作业也写得整整齐齐,但我还是无动于衷。一周过后,我看这三个学生的耐性磨得差不多了,才去“收网”。

另外需要强调指出的是,万物一体论应该说是张子《西铭》的重要思想,按照儒家亲亲→仁民→爱物的逻辑,张子下文主要就人在家国的伦理义务展开阐释就不是偶然的了。程子将张子此文说成是“状仁之体”可以说是十分独到的理解。实际上,张子自己也强调:

“等等,把逃兵送师部,我到想听听他为什么要当逃兵,也想听听他是怎么躲过鬼子毒气弹的。”赵锡田做了个停止的动作。

性者万物之一源,非有我之得私也。惟大人为能尽其道,是故立必俱立,知必周知,爱必兼爱,成不独成。[注] (宋) 张载:《张载集》,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第21页。

张子这里的“尽其道”即尽其仁义礼智之道,他认为人与万物均有禀受来的性,能尽心、大其心以践形、体道的人即是参赞宇宙化育的“大人”,张子一生所提倡的“为天地立心”正与此相通。张子以其宇宙论、境界论、本体论和工夫论铸为一体,推广的即是没有偏私的仁学理论。所以程颐论《西铭》时指出:“分殊之弊,私胜而失仁。”[注] (宋) 程颢、程颐:《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609页。 张栻也认为:“《西铭》之作,惧夫私胜之流也。”[注] (宋) 张栻:《张栻全集》下册,长春:长春出版社,1999年,第1009页。 要而言之,张子仁学观是对儒家仁学的思想新建树。张岱年先生指出,张载的仁爱观“综合了孔子的仁与墨子的兼爱”[注]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21页。 ,并在阐释“兼爱”时说:“兼的原则是爱人如己。”[注] 张岱年:《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171页。 正是由此,朱子曰:

天地之间,理一而已。然“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则其大小之分,亲疏之等,至于十百千万而不能齐也。不有圣贤者出,孰能合其异而会其同哉!《西铭》之作,意盖如此。程子以为明“理一而分殊”,可谓一言以蔽之矣。盖以乾为父、坤为母,有生之类,无物不然,所以理一也。而人物之生,血脉之属,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则其分亦安得而不殊哉!一统而万殊,则虽天下一家、中国一人,而不流于兼爱之蔽;万殊而一贯,则虽亲疏异情、贵贱异等,而不梏于为我之私。此《西铭》之大指也。观其推亲亲之厚,以大无我之公,因事亲之诚,以明事天之道,盖无适而非所谓分立而推理一者。夫岂专以民吾同胞、长长幼幼为理一,而必默识于言意之表,然后知其分之殊哉!且所谓“称物平施”者,正谓称物之宜以平吾之施云尔,若无称物之义,则亦何以知夫所施之平哉?[注] (宋) 朱熹:《朱子全书》(第1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45页。

与前两节阐释不同,朱子这里是将以上的三层意思整合起来论述。首句“天地之间,理一而已”可以视作这一节的纲要。这也显示出朱子已然走向成熟时期的哲学思想的核心和基础。接下来朱子以三层意义展开阐释:一是说明张载作《西铭》的用意;二是交待《西铭》的核心义理;三是厘清把握《西铭》全体意义的方法。首先是朱子对张子作《西铭》用意的阐释。他将张子《西铭》与周子《太极图说》结合起来诠释,而且实际上是以朱子自己对《太极图说》的诠释作为思想工具来加工、收摄张子《西铭》。在点出天地之间有一体之实理之后,朱子继而征引周子《太极图说》的话语描述太极、阴阳到万物的演化思想图式。这与其《太极图说解》具有一致的逻辑架构,藉此申明宇宙万物之个体具体差异的根源。在此他还引述程子以“理一分殊”贞定张子《西铭》义理的话语,为他自己的哲学阐释做铺垫。在朱子看来,天地之间有普遍性、超越性之理存焉,而理存在于阴阳之气动静错综交运的万物化育进程之中。虽然万物禀受的天理本源是相同的,但由于禀气的差异,万物生成之后的个性又是不同的。人是万物之一种,在类型学上,人与其它万物具有本质不同,即人禀得天地间最为清纯的气,故其心最灵通。同时,圣贤又是人之中气质“醇乎醇者”。朱子认为,圣贤能够“合异”而“会同”,即能把握人与万物之中的理气之同异,并因其所宜以成就之。朱子这里“有生之类”的“生”不应仅解释为“生命”,而是泛指一切“生成”之物。朱子这里无疑是将张子表彰为这样的圣贤式的人物。他说这正是程子以“理一分殊”把握《西铭》要旨的根由。朱子指出,正是由于认识到一统而万殊,所以才不会流于墨子兼爱之道;也正是由于认识到万殊而一贯,所以才不会流于私意胜而仁爱亡。朱子说这就是张子《西铭》的义理纲维。借用明儒王畿“工夫上说本体”与“本体上说工夫”的言说模式,可以说前者即“一统而万殊”是“一统上说万殊”,后者即“万殊而一贯”则是“万殊上说一贯”。按“统”和“贯”意义相通,指向的是理之本体。最后,朱子点明人可藉由“事亲之诚”以明“事天之道”,即将人事与天道贯通起来。弟子徐子融评价道:“先生谓‘事亲是事天底样子’,只此一句,说尽《西铭》之意矣。”[注] (宋) 朱熹:《朱子全书》(第1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315页。

此外,这里朱子以《中庸》“诚”“明”观念来表达天人、内外思想,主张通过切实的人伦践履来展现事天之道。他认为人应在尽人伦之道的过程中因其分殊之理而推知一贯之理。张载讲“称物平施”,即权衡事物之宜而做出相应的行动,朱子进一步将“称物之义”与“知夫所施之平”诠释为有逻辑先后顺序的实践,这与其上面强调的在人伦承当中体察天道的思想也是内在一致的。

总之,乾淳年间,朱子通过诠释先儒本文阐发自己的哲学思想及其体系,其中周敦颐《太极图说》与张载《西铭》因其充足的理论涵括力受到朱子的特别关注。朱子《西铭解》贯彻了他在与友人如张栻等学者讨论之后通过诠释周敦颐《太极图说》建构的哲学思想。此外《西铭解》与《太极解义》相比,有诸多不同的阐释侧重。这一点在其对《西铭》前三句的阐释中得以充分体现。由于正处于其哲学思想体系建构的初期,朱子通过注解《西铭》所阐发的太极阴阳论、太极体性论以及理一分殊论中包含的理气同异与理气偏全论,值得细致阐发。

中图分类号 :B2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5285(2019)01-0131-07

DOI: 10.12046/j.issn.1000-5285.2019.01.016

收稿日期 :2018-04-06

基金项目 :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永嘉朱子学”(项目编号:18CZX033)。

作者简介 :张新国,男,南昌大学哲学系江右哲学研究中心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宋明理学,道德哲学。

(责任编辑 :林日杖 )

标签:;  ;  ;  ;  ;  

朱子《西铭解》的哲学建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