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产业组织演变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以中国软件产业数据为基础_软件论文

软件产业组织演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中国软件产业的数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软件产业论文,中国论文,理论论文,实证研究论文,组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软件产业组织的演进规律

(一)软件产业组织分析

软件产业组织是软件产业内企业与市场的相互关系,也就是软件企业间竞争与垄断的关系。美国经济学家贝恩建立了正统产业组织理论的三个基本范畴: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构成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SCP框架。其中,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是产业组织理论分析的关键环节;市场行为受制于市场结构,同时又反作用于市场结构并影响市场绩效。下文就主要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三个角度分析软件产业的组织特征。

1.软件产业市场结构。软件产业市场结构是指对软件市场竞争程度及价格形成等产生战略性影响的市场组织特征。产业集中度、产品差别化和进入壁垒等是其主要的决定性因素。

(1)软件产业集中度是指软件产业的生产经营集中程度,一般用软件产业中最大的主要的企业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或其产销量占整个产业的比重来表示。通常以“4企业集中度”(CR4)和“8企业集中度”(CR8)表示。即以最大的4家或8家软件企业的销售额来计量。

(2)软件产品差别化是指在软件产业内不同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所具有的不同特点和差异。从整体上看,软件产品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品牌、质量和售后服务等方面。其中,可信度、实用性和易操作性等构成软件产品的质量属性。

(3)软件产业进入壁垒是指软件产业内在位企业对准备进入或正在进入该产业的企业所拥有的优势,或者说是后进企业“进入该产业时所遇到的不利因素与限制”。主要体现在“规模经济”、“绝对费用”、“产品差别化”、“政策和法规”等方面。不同软件产品的经济特征存在差异,导致对应企业的进入壁垒也有所不同。基础软件和中间件软件的设计开发周期较长、技术含量更高、研发投入较大,所以企业进入壁垒较高;而应用软件的开发相对容易,对研发的资金与人力要求不高,于是企业进入壁垒较低。

根据产业集中度、产品差别化和进入壁垒等指标情况,通常把市场划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等四种基本类型。日本著名的产业经济学家植草益针对CR8值的大小,将市场结构进一步予以细分(见表1)。这一分类标准可以作为软件产业市场结构划分的参照。

2、软件产业市场行为。软件产业市场行为是指软件企业的竞争行为,即软件企业在市场上为实现其经营目标而采取的不断调整策略的行为。通常包括价格行为、技术创新行为、并购行为、广告行为等。

(1)软件企业的价格行为“以控制和影响软件价格为基本特征和直接目的,主要包括成本加目标利润定价行为、各种协调性定价行为以及限制性定价行为和掠夺性定价行为”。目前软件企业较为常用的是限制性定价行为和掠夺性定价。即通过降价牺牲部分短期利润以阻止新企业的进入而实现长期利润最大化的行为,以及为了将竞争对手驱逐出市场而降低价格、有时甚至降到成本之下的行为。

(2)软件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是软件产业演进的核心动因。技术创新是从新产品或新生产方法的构思的产生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包括构思的产生、研究、商业化生产到扩散等一系列活动。软件产品升级和更新换代快、生命周期短,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长期保持优势地位,就必须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这也是软件产业演进的内在规律。

(3)软件企业的并购行为是实现软件产业集中的主要方式,既包括传统企业和硬件企业对软件企业的并购,也包括软件企业之间的并购重组,具体有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等三种类型。

(4)软件企业的广告行为是软件产品推广与营销的有效手段,主要包括举办产品发布会、媒体宣传、网站推介、多样化培训等形式。目的是增进用户对软件企业及其产品的了解,从而提高企业知名度,促进产品销售,并获取理想利润。

3.软件产业市场绩效。软件产业市场绩效是指在一定的软件产业市场结构下,通过一定的企业市场行为使软件产业在价格、产量、费用、利润、产品质量和品种以及技术进步等方面所达到的现实状态。它主要反映软件市场在特定的市场结构下的运行效率。通常可以用“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市场的规模结构效率”、“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指标”作为市场绩效的评价标准。对于软件产业,我们可以通过利润率、知识产权数量等指标分析来评价软件产业的规模经济性与技术进步,进而衡量软件产业的市场绩效。

(二)软件产业组织的演进分析

软件产业组织的演进表现为软件产业市场结构和软件企业市场行为的演化,可以通过产业集中度、企业规模和数量、产业利润率、企业并购行为、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垄断与竞争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软件产业集中度的规律性变化。根据产业演进理论,软件产业的演进将经历初创阶段、规模化阶段、集聚阶段、平衡和联盟阶段等四个阶段。在软件产业的初创阶段,由于产业刚刚形成,企业规模都比较小,而且有着很强的区域性特征,整个产业的集中度很低。随着软件产业规模的壮大,产业内的并购行为开始发生,产业集中度也不断上升,这种上升趋势一直延续到集聚以至平衡和联盟阶段。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球工业集中度逐步上升,软件产业的集中度也开始上升。软件产业的集中度较高,部分是源于软件自身的经济特征。因为软件产业与技术的发展开始于基础软件,而基础软件的高锁定效应使软件产业在演进初期就显现出寡占型市场结构的些许特点。此外,20世纪90年代的全球第五次企业并购浪潮主要集中在包括软件产业在内的信息产业和金融产业,从而使软件产业的寡占型市场结构得到进一步加强。还是以美国为例,2004-2007四年间,美国软件产业的CR8值分别达到55%、56%、57%、59%。参照植草益的市场结构分类标准(见表1),美国软件产业的市场结构属于高、中寡占型。

2.软件企业规模和数量的规律性变化。在企业规模方面,无论是在软件产品领域,还是软件技术服务领域,软件企业一般都是呈现多元化和分散化的特征,这与计算机硬件制造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特征有所不同。产业中既有万人以上的跨国公司,也有大量百人以下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定位,在软件开发、创新与应用中获得生存。总体来看,全球软件产业中的企业大致分为三类:①独立的大型软件企业,即专门从事软件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龙头企业。这类企业在推动软件产业的标准化、创新化、国际化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更大;②大型IT企业中的软件部门。一些IT企业在开发、销售计算机硬件的同时,也提供一定的软件产品与技术服务,所以设有相应的软件部门,专门从事软件的设计与开发。一些大型IT企业的实力较为雄厚,其凭借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能够在全球软件市场中占有相当的份额;③中小软件企业群体。这类企业往往立足于某一特定领域软件产品的开发与服务,已逐渐发展成为软件产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前两种大型软件企业较多的得益于规模经济,而中小企业群体主要得益于成长经济。不同规模的企业在增值对象的选择上定位不同,但又相互依存,还可以相互转化。中小企业有可能因其高成长性而壮大为大型企业或被大型企业收购;而大型企业也可能在技术创新的浪潮中被淘汰或分裂退化为中小企业,所以处于双向演进的过程中。

至于软件企业的数量,其在软件产业组织演进过程中同样会随着产业集中度的不断增加,呈现出规律性变化。在初创阶段,由于市场管制的放松或新的子产业的出现,软件产业中分化现象显著,到阶段末期,软件企业数量上升至最大值;但在规模化阶段,由于软件企业间并购行为的增加,企业数量大幅度减少;在集聚以及平衡和联盟这最后两个阶段,企业数量还要进一步缩减,达到最低值后再略有回升。

3.软件产业利润率的规律性变化。在初创阶段,由于软件产业增长迅速,软件企业利润率很高。随着企业规模化进程加快,利润率大幅下降。许多软件企业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常常采用降价等价格行为,但容易面临入不敷出的风险,最后陷入核心技术人员流失、利润降低的恶性循环。因为整合达到最快速度,甚至会使利润率下降到产业演进曲线的最低点。在集聚、平衡和联盟阶段,软件产业逐渐形成寡占型市场结构,产业内幸存的寡头企业对市场价格具有决定能力,使利润率维持在合理的水平;在最后时期,由于竞争者的大幅减少,软件企业的毛利率将达到最大值。

据统计,美国、日本、欧洲等软件产业发达国家的产业利润率能达到25%的水平。美国软件产业的平均利润率高于信息技术产业的平均水平,也高于全美所有产业的平均水平。而软件产业后起国家的产业发展相对缓慢,例如中国,绝大多数软件企业的利润率低于10%,远远低于软件产业发达国家的软件产业利润率水平。

4.软件企业并购行为的演化。软件企业的并购类型和并购频率与软件产业的生命周期密切相关,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分别成为软件产业不同演进阶段的主流。例如,软件企业在初创阶段以横向并购和混合并购为主。由于市场分散,进入门槛低,利润率高,吸引大量企业进入,并购整合开始。一些新生软件企业通过横向并购来争夺市场,其他成熟行业或衰退行业中的大型企业也通过混合并购而进入新生的软件产业。在规模化阶段,横向并购开始成为主流。由于竞争激烈,企业规模重要性日益突出,产业领导者开始出现并领导软件产业整合,大型软件企业间的横向并购案例不断增多,同时大型企业在规模扩大后迅速加强了对中小企业的并购。在集聚阶段,企业数量进一步减少,市场非常集中,软件企业更关注经济规模、全球布局和成本。大型企业一方面加强纵向一体化,并出售或关闭附属部门;另一方面加快对中小企业的收购,因而纵向并购和剥离成为主流。到平衡和联盟阶段,则基本以混合并购为主。软件企业通过混合并购不断将资产向潜在机会或者能为企业增加价值的子产业转移。而就并购频率而言,软件企业在规模化和集聚阶段的并购额增速最快,并达到最大,以促进软件产业寡占型市场结构的形成,使其步入平衡和联盟的演进阶段。

例如,美国在全球软件产业中居于寡占型市场地位,除了源自美国的软件产业先发优势外,主要还是其多年来持续、大规模的并购行为积累所致。首先,20世纪90年代的全球第五次企业并购浪潮推进了美国软件企业的并购;其次,美国软件产业进入21世纪以后的并购规模也十分庞大(见表2)。2005年,美国软件企业并购数量达到1628宗,占全部10176宗企业并购总数的16%,居各产业之首;2006年,美国大型软件企业的并购更加频繁,其中IBM进行了7次并购,EMC、HP均进行了6次并购,微软进行了10次并购,甲骨文进行了11次并购;2007年,IBM又进行了10次并购,Oracle也进行了6次并购。

5.软件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演化。软件企业技术创新在软件产业组织的演进过程中会表现为不同的模式和特点。按照技术资源的获取途径不同,软件企业技术创新可划分为自主创新、合作创新和模仿创新等三种基本模式:①自主创新是指软件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和探索,攻克技术难关,并完成创新的后续环节,实现软件技术的成果转化,达到预期获利目标的技术创新模式;②合作创新是指软件企业之间或软件企业和研究机构之间,以资源共享或优势互补为前提,通过联合与合作,在创新的全过程或部分环节共同投入和参与、共享成果、共担风险的技术创新模式;③模仿创新是指软件企业以自主创新模式的创新思路和软件产品作为比照和示范,充分吸取先行者的经验和教训,通过引进、购买等手段吸收和掌握其核心技术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模仿、改进与完善,进一步形成竞争性的软件产品的技术创新模式。模仿创新模式又可细分为两种类型,即“引进—消化—吸收”类型和切入式跟进提升类型。前者是通过执行全面的引进技术政策,先追随、模仿再转向开拓、创新;后者是在充分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参与产业分工,从技术产品成熟期进入,边学边用的吸收和消化技术知识,逐步建立消化、吸收与创新能力,并向产业链的上游发展。

从各国软件企业技术创新演化的过程看,其技术创新模式大体都经过了“模仿创新—合作创新—自主创新”的演化轨迹。其中技术创新模式演化的最终目的是促使软件企业形成持续的自主创新能力,培养软件企业持续的市场竞争优势,实现技术追赶。因此,软件企业自主创新是推动软件产业演进,实现软件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最终选择。

6.软件产业的垄断与竞争的演变。从全球主要产业市场结构的历史演变来看,全球寡头垄断市场结构呈现新的特点:一是垄断成为全球化的垄断;二是垄断的形式不再仅仅依靠对价格的操纵,更多的是依靠知识经济来达到对用户的锁定效应;三是垄断并未抑制创新和阻碍竞争,反而有利于创新,还使竞争更加激烈。软件产业作为全球的主要产业,其主流软件产品与技术服务市场同样由本土化垄断向全球化垄断演变;而非主流软件产品与技术服务市场也由对抗性竞争向互补性竞争演变。

在主流软件产品与技术服务市场中,大型企业为实现规模经济,首先在本土市场占据垄断地位,此时具有国际垄断地位的软件企业因未注意或未重视该市场而没有进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方面已实现本土市场垄断的软件企业有进一步扩张的内在压力,另一方面国际垄断软件企业也准备进入本土市场,此时的垄断开始向外扩展,逐渐走向全球化。在全球软件市场一体化的形势下,这种全球化垄断的演进趋势更加突出。因为国内软件市场已经成为全球软件市场的一部分,本土化垄断只是区域性垄断,并非实质意义上的产业垄断。只有全球垄断才是真正的产业垄断。

在非主流软件产品与技术服务市场中,软件企业大多是中小企业,其对软件市场的影响和调节能力十分有限。一般情况下,价格行为可能是中小企业唯一有效运用的行为策略,并且中小企业产品竞争的层次相对较低,所以引发的主要是对抗性竞争。这种竞争对中小企业的生存而言是一种威胁。为了避免陷入对抗,唯有深挖软件消费者的需求类别和层次,探寻软件互补技术,在细分市场形成竞争优势,于是企业竞争由对抗性向互补性演变。

二、对中国软件产业组织演进的实证分析

笔者根据2003-2008年的中国软件产业收入数据和同期中国软件产业最大规模前100家企业①(以下简称“中国软件百强企业”)收入情况,对产业集中度进行了计算。从表3的结果可见,近几年中国软件产业CR4均未达到20%,CR8也远不足30%,而具有成熟软件市场的国家,如前文提到的美国,其软件产业CR8值一般超过50%。由此可见,中国软件产业集中度明显偏低,市场竞争呈原子分散型,缺乏明显的主导企业,中小企业多,进入壁垒虽有提高,但仍存在过度进入现象。

此外,从表3还可发现,2003-2008年,中国软件产业集中度整体上呈先下降又缓慢回升的趋势。CR4、CR8、CR100的最高点均出现在2003年,随后开始下降,2005年以后才开始回升。这表示在目前中国软件产业集中度偏低的状况下,软件企业近几年开始呈现规模化发展的趋势。

(一)中国软件企业规模和数量分析

目前,中国软件产业中各类企业并存。从企业规模看,本土软件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收入普遍偏低,盈利能力不高,主营业务分散,纯粹的软件企业很少,并且绝大多数为中小企业。目前虽然已形成了一批具有实力和特色的知名软件企业或企业集团,但在国内上市的不多,整体业绩水平也不高,国际竞争力不强,因而无法带动中小企业的发展,软件产业链缺乏核心和依托。从表4可见,2006年中国软件产业最大规模前5家企业的收入为78.73亿美元,仅占美国前5家软件企业收入的5.1%。此外,中国90%以上的软件企业人员不超过100人,最大的软件企业也只有三四千人;而美国的微软公司在全球的员工总数达到4万人,其他前四大软件企业员工数量也均超过万人,中国与之相比相差甚远。从企业数量看,中国软件企业总数庞大,每年还会新增大量中小企业。例如,中国软件企业数量已从2004年的1.5万多家增长到2008年的3万多家。大量的中小软件企业抗风险能力弱,并且追求短期利益趋向明显,多数定位于应用软件市场,由此引发软件产品种类单一、质量不高和竞争层面较低等系列问题。

但不可否认,中国软件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积累,企业综合实力已明显增强,企业素质也显著提升。根据中国软件百强企业软件收入排名,连续八年排名第一的华为公司2008年软件收入达555.65亿元,较2001年增长了近9倍;中国软件收入超过10亿元的企业数量由2001年的12家增加到2008年的33家,收入5-10亿元的企业数量由10家增加到37家,百强企业入围门槛更是从2001年的9299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31027万元(见表5)。其中,2003-2008连续六年均入围百强的软件企业共计32家,占比近三分之一,表明相当一部分软件企业的业绩排名趋于稳定,规模逐年稳步上升,其具体名单及对应排名情况(见表6)。同时,软件上市公司已初步克服了规模瓶颈制约,继国内创业板推出后,上市速度也正在加快。此外,根据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统计,2004年全国通过CMM3级以上认证的软件企业仅有50多家,通过CMM4级和5级的仅有9家,而2008年通过CMM/CMMI3级以上认证的软件企业达到736家,通过CMM/CMMI5级的有54家。因此,大中型软件企业无论在规模上还是数量上都实现了高速增长,整体实力正不断增强。

(二)中国软件产业利润率分析

中国软件产业的利润率,进入21世纪后一直呈下滑趋势。2001年下滑的幅度超过4%,2002年下滑了5.89%,而2003年更是史无前例的下降了57%。2004年中国软件企业平均年销售收入约为2000万元,平均利润率为7%。信息产业部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平均利润率仅为2.5%,更是下降到五年来的最低点。2005年以后软件产业利润率略有回升,目前平均利润率维持在5%左右。2008年中国软件百强企业的平均利润率达10%以上,高于产业平均水平。可见,中国软件产业利润率水平还远低于软件发达国家25%的水平。究其原因,一是由于目前软件产业规模结构不合理,大多数中小企业仅滞留于低水平层面竞争,竞争的加剧导致行业利润的整体下滑;二是国内盗版和恶性竞争使得利润率长期低迷,加之网络发展迅速,各种工具软件都可以在互联网上自由下载,大大地冲击着通用软件市场。这种不合理格局进一步导致软件产业持续发展能力受到影响,使产业投入不足,发展后劲不够。但从产业组织演进的角度来看,产业利润率下降,由最初的暴利转向平均水平,属于软件产业演进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三)中国软件企业并购和联盟行为分析

自2001年金蝶、用友的成功上市后,由巨额资金进入而引起的中国软件企业并购战拉开序幕,中国软件产业迎来了一场规模较大的行业整合运动。软件企业之间的横向并购层出不穷,有效扩大了企业覆盖的市场范围,延伸了企业的业务领域和服务链,从而进一步增大企业规模并全面提升企业能力。例如,2004年,金蝶公司收购开思,与宁波新亚赛邦合作;用友公司收购华表、通宝,与瑞典IFS合作;联想集团通过入股汉普、投资智软、结盟浦发、收购中望,完成了其IT服务的业务基本布局;亚信收购广州邦讯;速达也加速了资本扩张的步伐。2006年,外包企业又开始走向整合,资本效应与规模效应逐步显现。海辉软件、天海宏业、科森信息三家企业合并组建海辉集团,在全球的分、子机构扩大到了中国的六个主要城市以及北美、日本,而业务范围也扩大为企业应用咨询、系统开发、系统维护及支持、软件测试、软件本地化、IT外包等在内的全套服务;大展集团则在中国本土收购了8家软件外包企业,包括ANS、上海业成、北方新宇等具有影响力的企业,通过并购和战略投资为全球客户提供优化解决方案;并购中,除了软件企业间自由组合外,国内企业并购境外企业的案例也频频发生。2006年浙大网新出资700万美元收购了境外外包公司Comtech51.5%的股权,该公司专门从事对微软的软件外包业务;中软国际与和勤环球资源公司进行战略合并,使中软的外包业务规模高速增长。国内管理软件市场中,用友、金蝶、神州数码等纷纷通过资本运作,加速对中小ERP厂商的并购,整合行业优秀人才和客户资源,强化个性化ERP产品和服务。

与此同时,中国软件产业联盟化发展,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和潮流。例如,在国家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的发起下,东方通科技等三十余家软、硬件企业自愿组成电子政务软件产业化联盟,促进电子政务国产软件产业链的形成,推动电子政务国产软件的应用与发展;由国家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发起成立的中国Linux产业战略联盟,对构建完善Linux产业链,推进中国Linux产业快速、持续、健康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由三十多家软件企业共同发起成立的UOML联盟,树立了中国软件业在文档库产业的竞争优势;其他诸如北京开放标准平台软件联盟、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自主知识产权软件产业联盟、国产数据库产业技术联盟、嵌入式软件联盟等产业战略联盟的出现,使国产电子政务和办公软件产业得到迅速、健康发展,出现了群体性突破,国产软件厂家已具备一定的实力并推出各自已达到实用程度的产品系列,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份都纷纷成立软件出口外包联盟,积极开拓对日出口的局面。

但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近年来,全球软件企业掀起一股并购潮,国际软件巨头均连续进行了大宗并购。中国软件产业企业规模总体偏低,缺乏能与国际级大公司相抗争的大型企业,随着跨国软件公司大举进军国内市场,国内优势软件企业将越来越多的面临被跨国公司收购的压力与威胁。

(四)中国软件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分析

根据前文关于软件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分析,为防止其技术创新陷入“引进—模仿—再引进—再模仿”的恶性循环,就必须在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过程中加强学习,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实现自主创新。经过多年发展,从完全照搬照抄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中国软件企业在核心软件技术和产品方面已取得较大进展,已具备一系列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创新产品。例如,在Linux操作系统、集成办公软件、信息安全软件、中间件软件、嵌入式系统软件和大型应用软件等方面,中国先后涌现出以中标普华Linux、红旗Linux等为代表的优秀Linux操作系统,以金山WPS、永中Office等为代表的优秀办公软件产品,以及金山、瑞星、江民等企业的优秀防火墙和杀毒软件产品,在电子政务等重要领域得以推广应用。2006年,用友推出面向七个行业的解决方案,针对用户的应用远景进行明确的规划,区分不同类型企业的管控要点,并从四个利润来源方面帮助用户解决盈利问题;同年又推出其由300多人组成的研发团队耗时三四年、花费2亿元打造的最新一代产品U9。金蝶提出“让ERP个性化计划”的五年规划,基本涵盖了ERP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一揽子计划,旨在创新应用,更替、终结传统的ERP,真正为用户创造价值。此外,随着3G技术的日益完善,移动商务市场商机展露,2006年几大ERP厂商在移动商务应用服务方面的研发、渠道、合作、应用及新模式的建立上集中拓展,并通过支持各类手持终端与企业各类应用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实现对企业各类业务流程的紧密结合和支持。

但与此同时,中国的软件盗版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软件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规模扩大能力,从而不利于技术创新模式向自主创新模式的转变与过渡。因此,中国软件产业的技术创新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企业技术创新模式仍以模仿创新为主,核心技术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仍显薄弱。

(五)中国软件产业垄断与竞争分析

前文分析了中国软件产业的集中度情况,参照植草益的市场结构分类标准(如表1),目前中国软件市场属于明显的分散竞争型结构。可反过来看,软件产业因其特殊的经济特征,本应在初始阶段就具备寡占型市场结构特征,而中国软件市场作为全球软件市场的一部分,事实却与之不符。分析原因,这主要由于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软件跨国公司纷纷进入中国软件市场并占据了寡占型的市场地位,而中国软件本土企业无力与其竞争,于是造成目前中国软件产业市场结构中本土企业分散竞争型特点与跨国公司寡占型特点并存的局面。本土企业分散竞争型的市场结构加剧了国产软件的低水平层面竞争,损害了软件产业的整体市场绩效;国产软件过低的市场绩效又反过来弱化了本土企业的发展实力,加强了软件市场分散竞争的程度,并且进一步强化了软件跨国公司在中国软件产业市场的寡占型市场地位。

(六)结论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判断,中国软件产业组织仍处于不断调整、从不合理走向合理的演进过程中。其中,中国的软件产业集中度较低,市场结构中的本土软件企业呈分散竞争型特征,软件跨国公司在中国软件市场居寡占型市场地位;软件企业数量较多,但规模普遍偏小,规模经济型不强;软件企业并购浪潮处于升级过程中,实力企业开始通过并购来扩大市场份额,增强竞争力,并以横向并购为主要形式;软件技术进步加快,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仍显薄弱,技术创新模式仍以模仿创新为主;由于未掌握核心技术,产业的利润水平并未得到相同水平的提高,较上世纪90年代有所降低。

注释:

①中国软件产业最大规模前100家企业名单,是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2008年以前为信息产业部)与国家统计局联合统计的全国软件产业统计年报数据,按照企业完成“软件产品收入”、“系统集成收入”、“软件服务收入”三项指标之和进行排定的。主要目的是为宣传中国软件产业发展成绩,提高软件企业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引导软件产业做大做强。该排序活动自2002年举办至今,已完成八届,引起了业界广泛的关注和重视。每年产生的最终名单是根据上一年度各软件企业完成的实际数据进行统计,统计对象主要针对在中国境内注册(港澳台地区除外),从事软件研发、服务、系统集成及集成电路设计等业务,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内资企业、港澳台合资、合作企业、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其中亏损企业不参加年度排序。此外,申报企业的全年软件收入情况还须符合一定条件,该条件视产业实际情况会发生变动,如2008年参加年度排序的企业全年软件业务收入须达到2.5亿元以上(含2.5亿元),同时其软件产品类收入(纯软件、嵌入式软件、IC设计)须占主营业务收入的30%以上。相对而言,软件产业最大规模前100家企业,是中国软件产业在软件产品、系统集成、软件服务三方面的优势企业,是中国软件产业在自主研发、市场销售和出口的主力军。

②个别软件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因组织形式变更或其他原因,企业名称略有变动,如东软集团有限公司于2008年变更为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③2003-2005年为浙江浙大网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④2003-2007年为东软集团有限公司。

⑤2003-2007年为南京南瑞集团公司。

⑥2004年为烟台东方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2003年、2005-2006年为烟台东方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⑦2004年为北京东华合创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⑧2004年为深圳市金证科技股份公司,2005年为深圳市金证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⑨2003年为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⑩2003-2006年为大连华信计算机技术有限公司。

(11)2003-2004年为福建星网锐捷通讯有限公司。

(12)2003-2004、2006-2007年为云南南天电子信息产业股份公司。

(13)2005-2007年为北京四方继保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14)2003-2007年为江苏南大苏富特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15)2003-2004年为太极计算机集团(北京)。

(16)2003-2004年为广州海格通信有限公司;2005-2006年为广州海格通信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标签:;  ;  ;  ;  ;  ;  ;  ;  ;  ;  ;  ;  ;  ;  ;  

软件产业组织演变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以中国软件产业数据为基础_软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