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研究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_跨文化交际论文

西方文化研究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_跨文化交际论文

西方文化研究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西方文化论文,跨文化论文,交际能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05X (2001)01—0140—05

21世纪人类面临的将是一个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依赖的复杂多变的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各国间的相互交往将更加普遍,各族人们间的相互交流将更加广泛,各学科知识的联系和依存将更加紧密。这种发展趋势表明,作为知识和信息传播主要载体之一的“英语”,将在世界范围内更加广泛地使用。英语学习已不单纯停留在对语言知识的学习,而是被看作是对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对中西方文化知识的了解和对社会的认识,是新世纪人才在未来竞争社会中所应具备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对此,西方社会早有认识,许多高校,特别是在英美国家,跨文化交际或文化研究已成为热门课程。有些高校已将文化研究作为专业方向招收本科生及研究生。我国的跨文化研究虽起步较晚,但也引起了广大外语教师的极大兴趣,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本文拟主要介绍西方文化研究的开展和研究领域及其影响,以促进我国外语教学和跨文化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一、西方文化研究概况

文化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末,当时的启蒙运动和人文思想繁荣了社会文化[1]。但文化引起人们的注意还是在十九世纪。 首先,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任务不仅仅是研究历史和传授知识,更要能对社会和知识体系做出评价。其中,共产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的观点很有影响力。他认为哲学的作用不仅是了解社会而且要改变社会。虽然他所倡导的革命还没被所有思想家认同,但他的这一变革原则大家都接受了。 另一位十九世纪伟大的文化批评家是MatthewArnolds,他指出知识分子不仅要了解自己的时代, 更要寻求纠正它的不足。在他的《文化与混乱》(Culture and Anarchy—1867)[2]一书中,他对文化的概念和分类有过详细的描述。马克思和Arnold的批评理论对文化研究理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至今仍被西方广大知识分子所运用。

然而,大多数文化研究学者都是把二战当作这一学科发展的分界线。战后的形势要求提供高等教育来满足技术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这种要求同时确认了知识文化和社会需要的相互关系。因此60和70年代在英美等发达国家都出现过扩建大学的热潮,使得大学生人数猛增。起初,社会科学中的社会学和人类文化学都是以研究历史经验及理论模式来探索文化和社会的关系,后来才将公民的作用,特别是性别、阶级及种族等问题作为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此同时,西方社会对以男性为中心,以欧洲为中心的观念作了重新审视,由此带动了一批起初不被重视,很少有人问津的领域,如妇女问题、少数民族问题等。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所谓的非学术领域,如广播电视、新闻报纸、流行音乐、漫画书刊、甚至曾经被列为禁区的性问题,都被列入了文化研究的范畴。这样,文化研究以社会学的研究理论为基础,以当今社会的各个方面为研究对象,由开始的只有少数人在几处研究单位进行的学术研究逐渐扩展进入了大学课程并已成为一门独立的跨学科专业。

二、文化研究在英国

英国文化研究始于五十年代并以三本书的出现为代表:1.Richard Hoggart[3]的《扫盲的作用》(“The Uses of Literacy”, 1957);2.Raymond Williams[ 4 ]的《文化与社会》( Culture andSociety,1958);3.E.P.Thompson[5]的《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The Making of the English Working Class,1963)。这些书的出现不是孤立的,而是对早期文化研究成果的总结。

“The Uses of Literacy”关注的是文化教育的普及改变了传统的阶级体制;“The Making of the English working Class ”围绕对“工人”一词的解释对英国的阶级社会现状进行了剖析;“Culture and Society”则是论述文化研究和社会及教育的关系。此外,1960年召开的全英教师联盟大会(The National Union of Teachers Conference),充分反映了教师们对电影、电视对社会产生影响的看法,并随后出版了《长期的革命》(The Long Revolution—R.Williams,1961);《歧视与大众文化》(Discrimination and Popular culture —DenisThompson,1964)以及《大众艺术》(ThePopular Arts—Stuart Halls(et.al),1964)[6]等书。这些书的出现展开了人们对文学艺术、交际及教育问题的热烈讨论。

并不是说当时从事文化研究的人都意识到了文化研究活动会对英国社会产生影响,但随着国民文化批评意识的提高,英国千百年来形成的阶级特权、政治势力和社会权威的确受到冲击。虽然,阶级分析一直是英国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但各阶层人士在文化研究的影响下认识到教育才是社会进步的主要前提。随之,各种形式的办学模式广泛开展——夜校、周末学校、假日学校以及函授教育不断涌现。上述书籍被作为教材广泛使用。文化启蒙思想尤其对国内外时政形势的关注也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影响着人们,尤其是通过通俗刊物传递给了广大的蓝领阶层。

受世界形势的变化及对民族文化重新认识需要的影响,文化研究在60至70年代在英国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像文学作家T.S.Eliot和F.R.Leavis(注:T.S.Eliot,英国诗人,著有《荒原》;F.R.Leavis,英国著名文学批评家。),他们喜欢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跟其它社会哲学观点作比较,对各种社会现象作分析批判。因此,当时的英国文化研究对阶级、大众文化、亚文化,包括种族及性别问题都比较敏感。他们认为文化研究主要目的不是去导向社会,而是提高人们对社会的认识。因为社会的发展和时局的变化更多地是受政体的影响。

英国文化研究和该社会的发展大致同步。它的许多研究领域也受到美国社会及欧洲其他国家的影响。尽管如此,它真正作为一门有研究理论及研究内容的新型学科进入高等教育还是到了80年代,并很快成为其它国家效仿的模式。伯明翰大学及曼彻斯特城市大学的文化研究中心都颇具影响。当今的英国文化研究已不再局限于对历史的研究,而是注重对当前社会的研究,对“英国味”的研究,对世界文化对它的影响的研究及它和别国文化异同的研究,是对后现代主义时代的研究。

三、文化研究在美国

美国的文化研究种类繁多而且不受学院派的影响。它不像英国那样可以指出基础教材和奠基者,而是由一系列的社会运动及思潮带动产生的。如战后美国通过了一系列法案,如美国军人法案,使得参战后的大龄青年、甚至中老年人可以重进大学学习;战后的冷战局势及物质社会的发展,尤其是通讯技术的发展,对知识文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美国国际地位及影响的不断扩大也要求美国加强对它国的了解和研究。关于种族和性别等社会话题也不是首先在学院内展开,而是在种族冲突中引起,在大量妇女加入劳动大军的影响下产生。同样,对媒体的研究是学术活动但更是商业的需要。然而,无论是学院活动还是非学院活动,无论是对民族文化还是世界文化的认识,美国的文化研究是受美国在二战后在世界地位中发生的巨大变化的影响而发展,是为满足新一代来自不同层次、不同种族背景的大学生的需求和为满足社会的需要应运而生的。

美国文化研究是在美国研究(American Studies)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术活动要首推乔治·华盛顿大学在1936年开设了美国研究课程和哈佛大学同年开设的美国文明史研究课程[7]。 另外《美国思想中的主流文化》(“Main Currents in American Thoughts”—V.L.Parrington,1930),及《美国的复兴》(American Renaissance— F.O.Mathiessen, 1941)都是美国研究中的代表作。从30年代到50年代美国研究试图探索美国精神是什么,并且假设出有那么一种美国思想——“新大陆”里的人们“有希望、纯真、有个性、讲究实际又富有理想”,这种观点在哲学家及作家如Emerson,Thoreau,Whitman,Mark Twain(注:埃默森、索罗、惠特曼、马克·吐温,美国著名思想家和作家。)等人的作品中都有所表现。基于对这种含义的探索,产生了另一种观点,即美国研究应是一种整体,是通过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发展产生的一个综合的人文科学领域,即美国文化研究。事实上,美国研究也一直受到社会学的挑战,认为其未能走出历史学派的模式,未能发展出自己的研究方法。到了60年代末,随着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黑人问题、拉丁美洲冲突问题、印地安土著人问题、以及妇女问题等,美国研究开始进入多领域、多学科的美国社会文化研究的阶段。

另一点值得一提的是二战为美国送来了一批优秀的德国学者(注:如Hannah Arendt以及Max Horkeimer, Theodor Adorno 和HerbertMarcuse。)。他们在哥伦比亚大学创立了社会文化研究所。 根据他们在纳粹德国的经历,他们认为自由政治体系的转变以及社会文化走向统一令人恐惧。同时,他们对媒体的导向和煽动作用十分敏感,他们认为大众文化作为大众商品是通过大众媒介实现的,它们不仅为大众提供了娱乐,还能把大众变为小说,甚至认为“文化工业”是对大众进行欺骗的一种启蒙运动。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发达的技术工业社会通过创造及满足物质需要,来维持及再创造自我。随着电视进入百姓家庭所产生的社会变化,大众媒介对政治及道德所产生的影响更引起人们的关注。

到了60年代末及70年代初,妇女运动和民权运动对文化研究也产生极大的影响。人们开始认识到性别及种族问题也是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女权主义分子的积极活动和一些颇具影响力的作品,使得人们不再把性别问题仅仅看作生理问题,而是社会问题。 美国黑人运动领袖Martin Luther King的遇刺(1968)和Malcolm X的演说活动, 加上一些政治团体的支持协助,都使得文化研究工作者开始重新审视种族问题及美国赖以为荣的“大熔炉”模式。

就学术研究而言,美国文化研究的特点被学者们定义为是文学理论和主体政治(the politics of identity)的联姻,直接或间接地采用了人类学研究的方法,既借用文学作品,又了解分析社会,而且研究的内容非常广泛[8]。它在黑人问题研究、妇女问题研究、 美国本土问题研究以及媒体研究等方面都对文化学研究的发展作了很大的贡献。而且,在研究过程中,美国文化研究不像英国那样附加政治批评,比较模糊阶级概念,更多的是对意识形态的研究。

进入70年代后,特别是随着冷战时代的逐渐结束,各国间的经济、贸易、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商人、科学家、留学生、旅游者等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日益增多。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电视、电脑的普及运用,使得传统的国界已阻挡不过国际信息流通的传播,人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普遍增强,跨文化交际研究也从文化研究中派生出来,逐渐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发展成为今天社会学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成为许多高校的时髦课程。

四、文化研究、跨文化交际与交际能力培养

文化研究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许多领域,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认知水平。跨文化交际研究作为专业进入教育领域后,首先对语言教学、特别是对外语教学产生极大影响[9]。众所周知,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的这种“社会性”说明,语言的表达是受存在于语言体系之外的社会要素,即文化要素的制约。因此,语言研究不能脱离文化研究,而是应将语言系统放在社会大系统中加以考虑,改变以往只注重语言知识传授,而忽略了交际能力培养的教育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揭示语言的本质以及语言交际的内在规律。

语言学界已达成共识,语言和文化不可分离。但这不等于说文化就是语言,因为语言系统只是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也就是说,文化大于语言,具有一种包容关系。从符号学的角度看,语言以外的符号,如图形、手势语及交通信号等也能表达某种意义,但无可置疑的是人类的经验和行为主要是由语言符号的意义来体现的。换言之,文化系统不可能独立存在于语言系统之外,反之亦然。甚至可以说文化系统的大部分要素都必须通过语言来传达。因此,语言与文化又存在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文化研究已广泛引起教师的关注,特别是外语教师的兴趣。过去的视语言学习为习得一门工具的教学态度,容易把人们引向狭隘的形式主义,使人们只注意对“工具”本身,即语言系统内部的组织结构的研究,而忽视研究语言系统之外制约语义的文化因素。结果,学习者常感到已掌握了语言这门工具,但在实际的跨文化言语交际或翻译过程中,却时常碰到操作“工具”之难。今天,世界各地的语言工作者,特别是外语教师都比较重视对文化的研究,强调树立崭新的文化语言观,即从文化的角度研究语言,又反过来通过语言学习了解文化。

跨文化交际学(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主要涉及语言交际方式、语用问题、非语言行为、交往习俗、社会心理、价值观念研究等,至今大约只有30年历史。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加强了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在教学中增加了文化教学的内容。在英国主要是交际法教学和语用学教学;在俄国是国情学和交际原则教学;在美国跨文化交际是多数大学生的必选课;在我国部分高校已开设了中西方文化比较和跨文化交际选修课,并且十分受欢迎。这门学科不仅研究语言学习原则,更注重交际中的非语言手段和社会文化差异比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对社会的认知水平,适应时代的需求。

跨文化交流是由于现代社会中迫切的实际需要而诞生的。它的许多理论已被运用到国际商务活动中。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国家成立许多跨文化交流训练机构,来训练员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我国也即将加入WTO,掌握外语并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将成为新时代的急需人才。在我国,虽然外语教学已越来越注重交际能力的培养,但应试教育还在困扰着广大师生。在强大的考试通过率压力下,外语教学基本上还停留在熟记语言词语,加强书面理解,提高阅读速度上。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还未能给予充分重视。学习语言必须学习文化已不言而喻,即要求外语学习者在掌握外语系统内部规则的同时,也要了解所学语言的文化知识,培养一种强烈的文化习得意识。唯此才能真正发挥语言表达思想、交流感情之功能。

标签:;  ;  ;  ;  

西方文化研究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_跨文化交际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