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海湾六国的移民与人口安全_移民论文

论海湾六国的移民与人口安全_移民论文

论海湾六国移民与人口结构安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海湾论文,六国论文,移民论文,人口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海湾合作委员会(Gulf Cooperation Council)国家,即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卡塔尔、巴林、阿曼、阿联酋等六国(以下简称海湾六国)。随着海湾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在劳动力市场极度匮乏的背景下,掀起了海湾移民浪潮。外国移民的到来有力地支持了海湾地区的经济发展,使海湾六国依靠开发、出口石油,迎来了“石油繁荣”,迅速实现了其他国家需要上百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实现的富国梦想。然而,大批移民的到来也给海湾国家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即:迅速改变了海湾六国的人口结构,从而形成人口结构上的安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本国人才的培养,引发了海湾六国的失业和隐形失业的问题;移民群体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甚至成为导致社会动乱的因素;移民带来了五花八门的“文化”,冲击、影响着海湾的本土文化,等等。移民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海湾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研究海湾六国移民问题的形成、对人口安全结构的影响,即成为海湾安全战略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海湾移民问题的形成

石油美元支撑下的经济起飞海湾六国拥有丰富的石油,但其他资源却很贫乏,特别是干旱少雨的沙漠地区,生存条件十分恶劣。石油开发前,海湾六国经济以农牧业为主,沿海地区则以捕捞业、采珠业、过境转口贸易等为主。海湾六国所谓的牧业并非集约式的圈养,而是逐水草而居的放牧;农业,不仅生产方式原始落后,而且产量低、品种少;劳动生产力非常低下,社会文化生活也十分原始。然而,随着海湾地区石油的开发,特别是70年代石油危机引发的油价暴涨,海湾六国通过出口石油获取了巨额“石油美元”,并实现了“经济起飞”。海湾产油国把石油美元主要投向社会经济发展的3 个领域:庞大的基础建设诸如公路、桥梁、电站、水利或净化水设施等;发展本国的工、农业,促使国民经济“多样化”,抵消世界石油市场的风险乃至在“石油资源枯竭”后仍能持续发展;加强政府机构、发展服务部门(包括改善社会服务和福利等)及卫生保健和教育事业等。

海湾六国为了推动经济发展,利用石油美元实施了一系列庞大的发展项目。例如,沙特从1970年以来,实施了6 个庞大的国民经济发展规划项目。其中,第五个五年经济发展规划(1990~1995年)支出总额为4981亿里亚尔。(注:Saudi Arabia: Landmarks of

Progress,Ministry of Information,Kingdom of Saudi Arabia, 1994,p.53.)阿曼从1975年以来也实施了5个庞大的五年经济发展规划。 其中第五个五年经济发展规划(1996~2000年)计划投资73.21亿里亚尔。 (注:参见《阿曼:1997》,阿曼新闻部(阿拉伯文版),第149~154页。)虽然海湾六国之间的经济发展规划和投资规模不尽一致,但其共同点是利用石油资源迅速发展本国经济,并且成效显著。1973~1984年,海湾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4.5%,1984年有5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只有阿曼为6490美元),其中阿联酋和卡塔尔分别为2.192万美元和1.981万美元。昔日满目荒漠的海湾国家, 如今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国际一流的机场、港口多处可见,现代化企业星罗棋布,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石油繁荣”使海湾各国尽享经济发展福祉,海湾六国公民普遍享受着高水平的福利待遇。例如本国公民全面享受免费医疗服务,政府按成本向居民提供住宅或购买住宅的长期低息贷款等。优越的物质条件使海湾六国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延长了预期人均寿命,降低了死亡率特别是婴儿死亡率。

海湾六国经济迅速发展和大量移民的涌入,加快了城市化发展进程。海湾六国中城市化程度超过90%的有3个国家, 而城市化程度最高的是科威特,1970年就已经达到77.8%,1996年达到97.12 %(参见下表)。阿曼是海湾六国中城市化进程最慢、城市化程度最低的国家。1960年城市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3.5%,10年后增长到11.4%,20年后达到31.5%。目前,阿曼城市化率也已达到77.28%。

海湾六国城市化程度(1960~1996年)一览表

年份 1960 1970 1975

1980

城市化率

%

巴 林 82.3 78.7 79.2

80.5

科威特 72.3 77.8 83.8

90.2

阿 曼

3.5 11.4 19.6

31.5

卡塔尔 72.4 79.9 82.9

85.6

沙 特 29.7 48.7 58.4

65.9

阿联酋 40.0 57.2 65.4

71.5

年份 1985 1990 1995

1996

城市化率

%

巴 林 84.2 87.6 90.3 90.68

科威特 93.8 95.8 97.0 97.12

阿 曼 46.5 62.1 75.6 77.28

卡塔尔 87.9 89.9 91.4 91.62

沙 特 72.6 78.5 82.8 83.38

阿联酋 76.9 80.9 83.8 84.22

资料来源:The 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1998 CD — Rom,The World Bank and The International Bank for Reconstructionand Development 1998.

急剧膨胀的劳动力需求海湾六国通过出口石油获取大量外汇,刺激了国内经济的发展,实现了“石油繁荣”。它们各自相继制定了庞大的经济发展规划,在实施和完成这些规划过程中,许多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工农业、服务业及社会福利项目纷纷上马。70~80年代,沙特为了改变单纯出口原油,再进口成品油的状况,不仅扩建了原有的塔努拉角炼油厂,还新建了5座日加工能力分别为25万~40 万桶的炼油厂;为使产业结构多样化,新建了年产50万吨尿素的化肥厂,2 座甲醇厂(年生产能力共为125万吨),5座烯烃厂,还建立了一批发展替代进口的钢铁、铝制品、水泥、电力、海水淡化、食品和日用品工业企业。农业方面则建立了一批现代化的种植场、禽蛋类养殖场、畜牧场和奶制品厂等。科威特除了发展石油工业外,还新建了一批化肥、水泥、电力、海水淡化等工业企业。巴林建立了炼铝、电力、海水淡化、船舶修理等工业企业。基础设施方面的变化更是日新月异,到80年代末期海湾六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一流的基础设施。例如,沙特建成了25个机场( 其中3 个为国际机场),建立了13座卫星通讯地面站,全国6大港口建有106个泊位……。沙特与巴林之间的跨海大桥则如同一道彩虹飞架在阿拉伯半岛与巴林岛上,成为海湾国家现代化基础设施的典范。

海湾六国规模如此宠大的经济发展规划,包含着各类大型经济建设工程和社会文化建设项目。毫无疑问,这些项目的实施自然离不开一支庞大而具有不同层次、可以满足各种需求的劳动力大军。然而海湾六国自身难以满足上述需求。

首先,海湾六国本国人力资源相对匮乏。70年代中期,这些国家总人口只有600多万,其中沙特人口最多,也仅为459.3万,其他5 国人口合计不足150万。

其次,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原因(其中包括社会不发达状况:落后的就业观念,轻视体力劳动,以及宗教因素等造成妇女就业率较低),致使海湾六国人口就业率较低,一般为20%~30%,而在发达国家这一比率通常可达50%甚至更高,进而使经济迅速发展时期的海湾六国的劳动力资源问题愈显突出。据统计, 1980年海湾国家需要430万劳动力, 但自身只有190万劳动力,仅能满足需求的44%,另外的56 %则需要移民劳动力来补充。

尤需指出的是,由于长期不发达状况造成海湾国家教育事业落后,海湾六国的人口社会构成低于中东一些相对发达的国家。例如,1957年沙特只有21名大学毕业生(1985年有大学毕业生9.3万人); (注:参见王京烈:《阿拉伯国家的移民问题》,载《西亚非洲》1987年第6 期。)卡塔尔劳动力中只有70%的人受过初等教育。(注:埃及《国际政治》(阿拉伯文版)1983年第3期,第92页。 )上述状况使海湾六国在发展初期不仅劳动力资源匮乏,科技人才更是短缺。与此形成巨大反差的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周边一些阿拉伯国家却面临人口膨胀、失业率长期居高不下的巨大压力。这些国家政府看到,向海湾六国输出劳务不仅可以缓解自身面临高失业率的巨大压力,还可以从输出劳务中获取可观的外汇收入。例如海湾战争爆发前的1989年,海湾产油国的外国移民向埃及、约旦、也门等国寄回总额高达近62亿美元的侨汇,(注:The World Bank,World Tables,1995 Edition,pp.259,387,735.)不仅改善了其亲属的生活质量,也有力地支持了移民输出国国内的经济建设。

海湾各国政府掌握了巨额石油美元之后,能在几个星期或几个月内制定出其经济发展规划,但国内劳动力大军,特别是可以满足各种需求的劳动力大军,却不是短期内可以形成的。那么,在适当的政策和国际环境下,移民浪潮的到来就成为必然。

二、海湾移民浪潮与移民政策

海湾六国的移民浪潮海湾地区的移民活动始于30年代石油开发之后,在该地区经济繁荣后掀起“移民浪潮”。因此,这些“纯粹的经济移民”被阿拉伯媒体称为“现代都市贝都因”(注:贝都因系阿拉伯语音译(英语为Bedouin), 原指阿拉伯半岛和西亚北非干旱沙漠地区逐水草而居的阿拉伯牧民,这里借喻追逐经济、物质利益的移民。)。其活动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30年代海湾地区石油开发以后(1938年沙特的达曼打了第一口油井),由于受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制约,各国接收的移民数量都不多(例如沙特在1963年有外国移民约5万~7万人,占沙特国内劳动力总数的7%~10%), 主要是一些石油企业中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及从事家政服务的人员。

第二阶段70年代以来,随着海湾六国经济的发展,海湾地区也成为移民活动最频繁的地区。海湾六国国内劳动力市场需求急剧增长,大批海外劳工移民迅速进入海湾六国,乃至改变了海湾六国的人口结构。1985年海湾六国中的外国移民增加到788.2万,相当于10年前的2.85 倍,占人口总数的48.2%。

第三阶段80年代中期石油跌价以及海湾国家采取一系列控制外国移民数量的措施,对外籍劳动力的需求也逐步由数量转向质量(即智力、技术型劳动力)。(注:参见王京烈:《阿拉伯国家的移民问题》,载《西亚非洲》1987年第6期。 )虽然进入海湾六国的外国移民绝对数仍有所增长,但在人口总数中的比例已经开始逐步下降(参见第19页表)。截至1996年底,海湾六国有近1000万外国移民,其中沙特是接收外国移民最多的国家,有650万外国移民; 其他国家以接收外国移民多少为序:阿联酋:180万;(注:新华社1997年11月24日讯。)科威特:125万;(注:Kuwait,country profile,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1996/1997,p.15.)阿曼:59.4万;(注:Oman

1998/1999,Ministry of Information of Oman,p.264.)巴林:25万左右。

海湾国家采取的相关政策和措施海湾六国政府为了吸收海外劳动力大军,在初期(30~70年代末期)实行了比较宽松、优惠的移民政策, 西方报刊称之为“自由移民政策”(Liberal

Non- selectiveImmigration Policy)。在申请移民的手续方面,海湾六国也不同程度地采取了简化程序。1975年沙特政府宣布简化来自阿拉伯国家和其他友好国家的移民劳工申报手续,雇主不必为外国劳工逐一单独申请入境签证,对外国劳工免征收入所得税,沙特政府甚至鼓励外国公司直接输入其所属员工。(注:Middle East Studies,Vol.33,No. 3, July1997,p.483.)

1982年以后,由于经济增长缓慢,特别是1986年油价陡降,直接影响了海湾石油生产国的出口收入和经济发展;海湾各国劳动力大军中失业率和隐形失业率增加;向外国劳工支付的工资、补贴以及向其家属提供的服务设施和社会福利待遇造成的负担过重(根据1981年世界银行报告,移民接受国向移民及其家属提供的食品、燃料、生活用水、电等项成本实际上超过了向其支付的工资);特别是海湾各国政府担心,大量外国移民长期滞留造成人口结构上的比例失调可能会引发某种不良的社会、文化变化,从而促使海湾六国调整其移民政策。海湾六国普遍实行了严格控制移民入境的政策,并采取了一些相应措施。

(一)驱逐滞留国内的非法移民科威特有关机构从80年代初开始逐步驱逐非法移民,仅1986年一次就驱逐了2.7 万违反入境法和劳工法的外国移民。同年,阿联酋驱逐了6200名违法的外国劳工;沙特驱逐了30万非法移民。

(二)加强移民的入境管理,特别是严格控制外国劳工家眷入境1985年3月,科威特劳工和社会事务部规定, 任何非科威特国籍者在为其家眷申请入境签证时,须提供其受雇于政府部门月收入不低于450 科威特第纳尔的证明(公有或政府部门因提供除工资外的其他福利、补贴,同样工资额时要比私营部门更为“实惠”),如果受雇于私营部门则须提供月收入不少于600第纳尔的证明。1995 年科威特又以支付移民入境费的方式取代了原有的规定,即外国劳工在为其家眷申请签证时,每年将为其入境的妻子、未成年子女支付202美元/人, 为其入境的父母支付808美元/人。(注:MEED,Vol.39,No.8,24 February 1995,p.30.)沙特也将入境签证费、申请工作许可证和居留证的费用从351沙特里亚尔/人提高到1600里亚尔/人。(注:Saudi Arabia, country profile,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1997/1998,p.23.)

(三)降低外国劳动力在劳动力总数中的比例70年代末期,海湾六国采取了“劳动力本国化”的政策。 沙特在第四个五年(1985 ~1990年)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中,计划减少120万外国移民, 其中包括60万外国劳工。实施第五个五年(1990~1995年)发展规划时,有关部门估算有57.48万人进入劳动力大军。在第六个五年(1995~2000 年)发展规划期间,沙特政府将为沙特人提供66万个就业机会,其中包括31.9万个原为外国劳工从事的工作岗位将由沙特人取而代之。

但是私营部门在实施劳动力本国化时却不尽人意,其主要原因是:1.私营部门的有关企业抱怨,雇佣本国劳动力需多支付工资,但他们的素质却很低,甚至难以胜任工作;2.由于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原因,本国工人不如外国劳工易管理;3.海湾六国的企业本身也缺乏对本国劳工进行训练和管理的能力。

科威特从80年代末期便注意到外国移民带来的负面作用,并试图解决这一问题,计划到2000年使本国人与外国移民在人口比例上持平。科威特政府还出台了一些措施,包括要求私营部门为其所雇佣的外国劳工和家眷支付诸如医药卫生、教育等社会服务费用。迫使私营部门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不得不减少雇佣外国劳工。但实际上,在实现比较经济利益的原则下,私营部门仍愿雇佣外国劳工,对于增加的费用往往被纳入工资,相当大的部分转为由外国劳工负担。因此,科威特实际上未能在私营部门实现劳工本国化。到1994年初,95%以上的本国劳动力就业于政府部门或公有经济部门。

海湾各国的情况基本类似。阿曼为了在私营企业中实现劳工本国化,还在1991年出台一项对私营部门训练本国劳工提供补贴的计划。此外,政府还规定,凡在私营部门培训过的各类人员,须在私营部门工作一定的年限,否则将赔偿培训费。

(四)普及教育和加强职业培训伴随海湾六国经济迅速发展,各国在实施劳动力本国化过程中也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使初、中等教育普及较快,高等教育也有较大的发展。据世界银行统计,目前,海湾各国初等教育普及率已达90%以上,适龄青少年接受中等教育的比例已达50%左右。海湾各国相继建立了现代高等院校,沙特计划在第六个五年经济发展规划期间使在校生人数比1994年增长24.5%,新毕业生人数增长67.5%。此外,海湾各国还向海外派遣大批留学生,弥补本国高等教育缺陷,满足国内经济建设的需要。

三、移民对海湾六国人口结构安全的影响

(一)外国移民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从人口经济学角度来看,为了维持一定的发展速度,一个国家总是要保持与其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即所谓适度人口。实际人口超过适度人口,不仅使社会产品供应总量短缺,还会导致大量失业,形成政治压力甚至社会动荡;而低于适度人口,同样会由于劳动力不足不能充分利用社会经济资源和发展机遇,影响总体发展速度。因此,大规模的移民活动无论是对移民输送国还是接收国都有重大影响。

本文主要讨论移民对移民接收国国民经济的影响。移民接收国从移民劳动力身上得到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拥有巨额石油美元的海湾产油国,由于得到了充足的劳动力(包括智能、技术型和一般劳动力),资金可以比较充分地利用,使其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海湾六国在相对短的时间内(一二十年)实现了其他国家上百年才能实现的经济现代化。1973年至1984年期间,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4.5%, 海合会多数国家步入世界富国行列,有的国家甚至位居世界富国榜的前列(阿联酋、科威特、卡塔尔等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2 万美元以上)。这一切无不凝结着海外移民劳工的血汗。就此意义而言,可以说没有海外移民就没有海湾产油国今日的繁荣。另一方面,外国移民的大量涌入,特别是一系列大型经济建设项目的实施,使海湾六国自觉不自觉地输入并逐步接收了现代经济运行模式和现代大工业生产方式,同时这一过程也为这些国家培养了一批不同层次的经营管理人才。这一点或许是最重要的,它将对海湾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深远影响。

(二)海湾六国人口结构变化大批外国移民涌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海湾六国的人口结构。从总体情况来看,到70年代中期,海湾六国的本国居民仍在人口总数中占绝对多数(68.7%);到80年代中期本国居民在人口总数中的比例急剧下降,本国居民与外国移民分别占51.8%和48.2%(参见下表);海湾各国政府实施控制移民的政策后,外国移民的比例开始下降,但直到1990年在海湾六国人口中仍占43.6%;此后又有所下降,1994年本国居民与外国居民的比例分别为65.7%和34.3%。以上是海湾六国的总体情况,而海湾各国的具体情况则参差不齐,特别是人口较少的国家,在移民浪潮的冲击下,人口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其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人口构成(1975~1994年)

(单位:万人)

国家 1975年

%

1985年 %

1990年 %

1992~1994年 %

巴林 27.0 100.0 39.9 100.0 50.3 100.0 ③50.8 100.0

本国居民 21.4

79.3 26.3

65.9 33.6

66.8

32.3

63.6

外国移民 5.6

20.7 13.6

34.1 16.7

33.2

18.5

36.4

科威特

99.4 100.0 169.7 100.0 213.5 100.0 ⑥183.0 100.0

本国居民 47.2

47.5 47.0

27.7 57.2

26.868.1 37.2

外国移民 52.2

52.5 122.7

72.3 156.3

73.2

114.9 62.8

阿曼 68.3 100.0 124.8 100.0②139.4 100.0 ⑤201.8 100.0

本国居民 55.0

80.5 85.7

68.6 102.4

73.5

148.3 73.5

外国移民 13.3

19.5 39.1

31.4 37.0

26.553.5 26.5

卡塔尔

15.8 100.0①36.9 100.0 45.0 100.0 ④39.5 100.0

本国居民 6.0

38.0 10.2

27.6 10.0

22.2

12.3

31.1

外国移民 9.8

62.0 26.7

72.4 35.0

77.8

27.2

68.9

沙特615.8 100.0 1101.1 100.0 1208.3 100.0④1692.9 100.0

本国居民459.3

74.6 644.8

58.6 764.6

63.3

1230.4 72.7

外国移民156.5

25.4 456.3

41.4 443.7

36.7462.5 27.3

阿联酋

55.8 100.0 162.2 100.0②154.5 100.0 ④178.7 100.0

本国居民 17.0

30.5 32.4

20.0

53.1 34.449.3

27.6

外国移民 38.8

69.5 129.8

80.0 101.4

65.6

129.4

72.4

六国总计882.1 100.0 1634.6 100.0 1811.0 100.0 2346.7 100.0

本国居民605.9

68.7 846.4

51.8 1020.9 56.4 1540.7

65.7

外国移民276.2

31.3 788.2

48.2 790.7

43.6

806.0 34.3

①1986年数字,②1988年数字,③1991年数字,④1992年数字,⑤1993年数字,⑥1994年数字。

资料来源:参见Middle Eastern Studies,Vol.33,

No. 3,July 1997,London.

海湾六国中,由于各国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各国吸收移民的数量也不尽一致,其中阿曼和沙特始终使本国居民在人口结构中保持了较大比例。外国移民一直未能在阿曼人口结构中占据多数,70年代中期为19.5%,80年代中期是移民入境最多的时期,也只达到31.4%,而90年代以来降到26.5%。外国移民在沙特人口结构中的比例变化较大,70年代中期为25.4%,80年代中期一度达到41.4%,90年代以来又开始回落,1992年为27.3%。巴林是海湾六国中地域最小的国家,人口也只有几十万。70年代中期外国移民在巴林的人口结构中只占20.7%,8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保持在30%以上,最高时达到36.4%(1991年)。科威特、卡塔尔、阿联酋3国,由于人口稀少, 大量移民的涌入使人口结构发生重大变化。70年代初外国移民在这3个国家的人口比例均已超过50%, 80年代中期这一比例超过70%(1985年,外国移民在阿联酋人口中的比例高达80%),90年代以来3国中外国移民的比例有所下降,但也高达 60%~70%。也就是说,自70年代中期以来,这3 国的本国居民在本国人口结构中已居于“少数居民”的地位,且已经长达近1/4世纪。

(三)移民群体对主体民族的影响和潜在威胁 如上所述,大批外国移民涌入海湾六国改变了这些国家的人口结构,其负面影响和潜在威胁是十分明显的。

人口结构上的比例失调,特别是使一些人口少的国家的本国居民长期处于“少数居民”的地位,这已构成对主体民族的“潜在威胁”,至少在人口安全结构上是如此。尽管海湾六国中的移民在人口结构中的比例已有所下降,但仍有相当的数量。外国移民与一些海湾国家的人口之比为1∶3,对另一些海湾国家的人口之比是2∶3。当移民群体成为一国中的多数甚至大多数,并在人口结构中长期保持这种比例,那么,主体民族的地位恐怕就需要重新考虑了。

大批移民的涌入也带来了形形色色的外来文化,对海湾六国的本土文化与传统形成了猛烈冲击。特别是从事家政服务的外国妇女(多数来自东南亚国家),当她们进入海湾六国的家庭从事保姆工作时,潜移默化中对海湾六国新一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语言、行为方式到价值观念等均有一定的影响。例如,有些沙特人发现其子女所讲的阿拉伯语中带有浓重的埃及或夏姆地区口音,有些孩子的斯里兰卡语水平甚至超过了阿拉伯语。(注:黄民兴:《沙特阿拉伯:一个产油国人力资源的发展》,西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95页。)目前, 虽然还谈不上本国传统文化将淹没在外来文化中,但本土文化所受到的冲击和被淡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大批外国移民的存在还构成了影响海湾六国政治、社会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尽管外籍移民可以得到较高的工资收入,但是在移民居住国,在政治、社会甚至经济等方面并不能完全享受“国民待遇”。对这种歧视的反应,自然就形成了心理上的不平衡和对抗,轻则牢骚满腹,重则付诸行动。外国移民中鱼龙混杂,不乏世俗的激进政治活动分子和宗教极端分子。外籍移民参与的1953年阿美石油公司大罢工,1979年的麦加清真寺骚乱事件,1996年1月在巴林发生的多起纵火、 捣毁商店和公共设施的骚乱事件等,虽已时隔多年,仍让海湾六国政府心有余悸。而与移民有关的犯罪率(据统计,科威特1994年发生的14813 起犯罪案件中,有47%系外国移民所为)上升,则是让海湾六国政府头疼的另一件事。

移民使海湾社会产生了很大的依赖性和寄生性。大量移民的涌入使海湾六国居民在择业时往往选择强度低、待遇高的工作。久而久之,本国居民几乎都成了“白领”,本国“蓝领”已不多见。虽然海湾六国大型企业的主要决策均由本国人担任,但大部分管理和技术工作则由外籍劳工承担,即本国人并没有完全承担起企业的全部运作过程,从而形成对外籍劳工的很大依赖性,一旦外籍劳工撤出(例如爆发战争、发生社会动荡等情况),将对该国经济造成重大损失,甚至导致“瘫痪”。如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之后就对海湾六国的移民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中对科威特、沙特的影响尤甚。据统计,尽管局势紧张,但1990年5 月科威特的外国移民仍有154.9万人。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便引发了一场“大逃亡”(其中也包括科威特人)。1991年5 月在科威特的外国移民仅有19.2万,即大约88%的外国移民都撤离了科威特。当时科威特人口总数也从213.5万锐减到39.7万(其中科威特人20.5万,外国移民19.2 万)。同样在沙特也产生了连锁反应。外籍劳工进入海湾还导致失业问题日渐突出。目前,海湾六国平均失业率为10%,其中科威特最低, 为2%;沙特、阿曼、巴林比较严重,约为15%。据世界银行估计,海湾六国的失业率仍将继续增长,下个世纪初将突破20%。

此外,有的国家则由于地域狭小,难于在本国从事更大规模生产,因此将大量资金投入海外金融市场,以获取利润来维持发展或可持续发展,从而出现“食利阶层”, 有的国家甚至被称为“食利国”(Rentier State)。(注:参见Beblawi,Hazem,and Giacomo Luciani eds.,The Rentier State,Croom Helm,1987.)其负面影响则在于使社会多了“商业投机性”,少了脚踏实地的企业家精神,它对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发展的长远影响是不容低估的。

结语

综上所述,就海湾六国的具体情况来看,尽管外国移民已对人口安全结构形成了威胁,但由于移民源自不同国度,其层次也不尽相同,且海湾各国政府均已采取了控制移民的政策和外籍劳工“非长期化”的措施(即除极少数短缺人才外,一般不允许外国移民长期居住,许多可替换的工作岗位都实行用工轮换制)。所以,目前尚没有可能形成新的“民族实体”。在“劳工本国化”政策的制约下,外国移民比例仍会有所下降。但是从整体来看,海湾六国经济仍处在发展的上升阶段(亚洲金融危机、巴西雷亚尔贬值对其冲击不大),本国的劳动力特别是智力、技术型劳动力资源依然严重短缺。因此,海湾六国在短期内没有可能实现劳工本国化。

海湾六国中的外国移民对海湾的经济繁荣作出了无法替代的重要贡献,但其负面影响也是明显的,特别是对人口安全结构已经构成了威胁,这是必须引起重视并认真解决的问题。然而,如何处理外国移民问题则使海湾六国政府陷入两难境地。

标签:;  ;  ;  ;  ;  ;  ;  ;  ;  ;  

论海湾六国的移民与人口安全_移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