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行为实证研究
江 沛
(江苏医药职业学院体育部,江苏 盐城 224005)
【摘 要】 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行为受运动障碍因素和运动益处的影响,目前,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行为主要目标是个人获得感、身体形象、睡眠质量等方面。通过课外体育锻炼,大叙述的体育行为参与度有了较好的提升,只不过,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是行为、认知、环境三者间彼此交互因果的结果。行为改变认知,认知影响行为,环境促进行为与认知。行为和认知对环境的影响力亦不容小觑。
【关键词】 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行为;实证研究
0 前言
体育锻炼行为研究以健康相关理论模式(Berger,Pargman, & Weinberg,2002)为背景,却忽略了体育锻炼的本质是一项正面积极的、 吸引人的活动。 Willis &Campbell(1992)认为解释锻炼健身运动行为时应考虑事 件 特 殊 性。 Bandura (1986) 从 社 会 认 知 理 论(social cognitive theory)出发,认为人的行为并不是个人与环境双向交互影响,而是行为、认知、环境三者间彼此交互因果的关系。
我和父亲一路走过村头的果园、麦田、校园,来到奶奶生活的熟悉的街道,我们转过弯,已经能看见村口那棵百年皂荚树了。我仿佛望见奶奶在树下,向我们归来的方向期盼张望的身影。
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受到运动障碍因素的困扰,往往又得益于运动益处。 有研究指出, 运动障碍因素包括运动装备的突兀、 运动时间占据个人时间的合理支配、 运动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运动场地的距离及同伴间没有相互鼓励等。 运动益处主要体现在运动提升人的精气神和灵活性、 运动有助于缓解疲劳、 增进睡眠质量、 提高心血管系统功能等。 文章以运动障碍因素和运动益处为指标进行问卷调查实证研究, 了解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行为的情况, 通过研究为学校体育课外锻炼提供实验基础。
1 研究对象
选取盐城高职园区某卫生院校大一至大二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大一100 名,大二100 名,分别取自不同的专业。
脑卒中在临床中比较常见,有着较高的致残率,如果没有及时处理,会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水平。经过相关研究,患者在出现脑卒中之后,相关的中枢神经系统还具备一定的自然恢复功能,具备一定的神经功能。在康复治疗中,需要恢复这些功能,同时利用加速脑侧枝循环的构建,促进侧脑组织或者病灶周围组织的补偿和重组[1] 。所以,使用有效治疗方法和合理康复介入实际可以显著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在临床康复治疗中,脑梗死患者一般在一周之内,少数的在两天之内,脑出血的患者需要在两周之内介入康复治疗[2] 。
2 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 以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障碍因素调查和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运动益处调查为问卷调查法,调查大学生运动障碍因素和运动益处。
文献资料法:以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行为、实证研究为关键词, 知网资源库搜索相关文献文本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表1 显示,大一和大二学生的选择项相差不大,选项最多的是“运动占用了我太多应该在家的时间”,说明大学生课外时间大多数选哎在家,俗称为“宅男”族。 其次是选项“在锻炼上耗费了大量时间”35 票,说明大一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比较紧张,可能对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不够熟练, 大一学生在课外花费更多的时间磨炼。而大二学生“运动参与让我感到害羞或尴尬”选项位列第二位, 说明大二学生自我羞耻感和害羞程度较高。“运动让我感到疲乏”、“运动场地很少”、“场地距离我很远”等是大一学生选项后三位。实际上,该三个选项并不是大叙述课外体育锻炼的障碍因素。
3 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障碍因素调查
表1
专家访谈法:通过省内专家访谈,了解领域内专家学者对当前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理论研究视角和相关建设性看法,吸取专家的经验,为本研究提供专业的研究基础。
防止儿童误锁车内报警系统主要对车门锁和人体进行检测[3]。当检测到车门锁被车主锁住后,被安装在车内的被动式热释电红外传感器开启,检测车内人员情况。当传感器检测到有儿童被困车内时,传感器将被测信号转换为电信号输入给微处理器[4-5]。进而,微处理器发出控制信号,控制声光报警器工作,车窗进行自动下降。与此同时,微处理器通过GSM模块向驾驶员发送信息,提示车主有儿童被锁,应立即返回做出应急处理,以避免悲剧的发生[6-7]。系统的原理示意图如图1所示。
4 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运动益处调查
表2
表2 显示,大一学生选项“改善了我的体型”为最多选项, 说明较多的大学生注重自身的身体形象,试听与通过身体锻炼来保持和优化自身的身体形象。 大二叙述的选项中,“运动使我获得了个人成就感”选项为最多选项, 说明大二学生的运动锻炼主要以个人成就感的获得为目标,其次为“运动增进了睡眠质量”,说明大二学生的睡眠质量较弱, 通过体育锻炼改善了睡眠质量,运动益处获得有了较多体现。
5 小结
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行为受运动障碍因素影响,在通过课外体育锻炼后, 运动益处显示为个人成就感的获得和提高睡眠质量。 享受运动成为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普遍目标, 追求运动益处, 是每个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目标。
【参考文献】
[1]Bandura, A, & Jourden,F.J. (1991).Self -regulatory mechanisms governing the impact of social comparison on complex decision mak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8,99-108.
[2]Depick, W., & Williams, L. (2004).Weight training and body satisfaction of body-image disturbed college student women.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 16(3):287-299.
[3]韩义昆.湘西地区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行为阶段与体质状况相关研究[D].吉首大学,2018.
[4]许昌.青少年锻炼行为角色认同模型的构建与检验[D].福建师范大学,2016.
[5]李哲.基于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下的锻炼动机与锻炼自我效能的相关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4.
[6]张戈.大学生体育锻炼促进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中图分类号: G80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34-0200-001
DOI: 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34.092
※基金项目: 校本课题一般项目“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行为实证研究”(Y201715)。
作者简介: 江沛(1980.05—),男,汉族,讲师,硕士,江苏医药职业学院,研究方向为高校体育教学。
标签:大学生论文; 课外体育论文; 锻炼行为论文; 实证研究论文; 江苏医药职业学院体育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