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营企业依靠科技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案例研究_产品研发论文

浙江民营企业依靠科技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案例研究_产品研发论文

浙江民营企业依靠科技实现飞跃的案例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浙江论文,民营企业论文,案例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华立集团:科技引领企业不断突破

华立集团的前身是余杭仪表厂,成立于1970年9月。1971年7月制造出第一台DDl6型单相电能表,企业步入了创业期。1982年,余杭仪表厂经过全面整改通过了中国仪表行业生产许可证考核,1983年获得了国家颁发的计量产品“生产许可证”,企业进入了持证生产时期。1987年4月,汪力成出任厂长,企业经营规模和产品质量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1991年6月,成立“杭州华立电气集团公司”,1995年6月,更名为“华立集团公司”,企业从此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1995年年底,华立集团全资、投资、参股公司达23家;涉足12个产业领域,经营规模比1991年增长了17倍,2000年“华立”牌电能表获得“全国用户满意产品”称号,并再次被认定为“浙江省名牌产品”。2000年9月5日,华立集团以28.58%的持股比例控股海南恒泰芒果实业有限公司。2001年7月,华立科技成为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

2000年,华立集团决定由传统制造业向高科技产业延伸,全面进军电力自动化产业,重点发展配电自动化系统产品。2000年7月18日,华立集团与浙江大学联合开发电力自动化产品暨科技创新基金签约,拆巨资介入电力自动化产业,努力成为国内最具实力的电力自动化产品供应商和系统集成商。2000年8月21日,华立集团被国家科技部列为我国制造业首家电子商务试点工程单位,2001年4月18日华立科技北京研发中心正式成立,该中心主要从事电力自动化产业的软件及系统集成、新产品的升级优化、开发等领域内的研究,为公司的市场推广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并进行必要的技术支持,引领华立集团的产品走向国内最高水平,加快华立集团电力自动化产业的培育

在电力自动化领域,华立集团拥有机械表研究所,电子表研究所等七个不同级别的研究所,自主开发了数十项国家级、省级新产品,确保了“华立”牌电表技术上的领先优势。同时,华立集团不断加强与国外公司的技术合作:与以色列著名的上市公司尼斯科公司合作成立浙江华立尼斯科电气有限公司,合作开发高精密度、高技术含量的电子式电表和电能计量管理系统,保持电能计量技术与国际同步发展。与北美著名的电力自动化技术集团Lason Group建立了全球领域的电力自动化战略同盟,把华立集团的电力自动化产业推向了一个较高的产业层次。华立集团通过在北美的子公司—太平洋系统控制技术公司,将北美地区先进的电力自动化技术和产品引入国内,以实现华立集团的电力自动化产业在技术上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华立集团决策层经过反复酝酿,确定了将信息产业(IT产业)作为未来主业的主攻方向,并且先后投巨资介入了宽带通信、光电存储、移动通信等项目。2001年,华立集团收购了美国Nasdaq上市公司——太平洋系统控制技术公司。2001年5月,华立集团在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投资设立浙江华立通信技术有限公司。2001年7月,出资控股经营浙江华虹光电有限公司。2001年9月19日,华立控股(美国)公司收购飞利浦集团所属的在美国SANJOSE的CDMA手机芯片设计及手机整体解决方案设计部门,获得了飞利浦在CDMA无线通信方面的全部知识产权(IP)、研发成果、研发设备、研发工具和一大批有经验的研发人员。在此基础上,华立集团组建了美国华立通信集团公司。借助与飞利浦半导体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专业从事CDMA手机芯片软件及手机整套技术解决方案的设计开发,并通过浙江华立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直接面向中国市场,为中国的手机制造厂家提供核心芯片及整套技术解决方案,从而成为中国百家完整掌握IT产业中核心技术的企业,也使得华立集团在通信技术领域大步迈向了国际先进技术行列。

华立集团依靠科技创新不断推动企业向前发展,成为国内同行业的优秀企业和技术先导的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华立集团建立了一支来自世界各地的400多名科研开发人员组成的技术创新队伍,分布在杭州、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以及美国、加拿大和泰国。华立集团每年研发经费投入达到了销售收入的3%。

华立集团将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科技创新战略,通过“以资本意志换取高端技术、与高校合作、加强自身研发实力”等多种方式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实力,到2005年,企业集团研发经费投入将达到销售收入的5%,新产品的比例将达到33%,努力使华立集团实现由传统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变,由传统制造企业向拥有核心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转变,并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

宁波波导:科技创业的光辉典范

1992年10月28日,徐立华、蒲杰、徐锡广、隋波等创业人员与奉化大桥镇合作创立宁波波导公司,注册资金1.6亿元,创业人员技术入股占49%,开发生产中文传呼机。由于抓住了中文传呼机在中国刚刚兴起的机遇,创造了当年投产当年市场供不应求的佳绩,成为“白手起家,科技创业”的光辉典型。宁波波导股份有限公司以徐立华为首的管理团队为清一色的名牌大学毕业生。

1993年5月,“波导”中文寻呼机正式批量生产,填补了国内中文机市场的空白。当年,波导产销量就达到了1万台,产值2100万元,利税154万元。1994年5月,波导与香港通用公司合资成立了吉通波导有限公司,由于港方技术人员的全面介入,“波导”机的性能和质量也得以迅速提升。

1995年,波导公司推出了第二代袖珍型中文寻呼机。1995年下半年,波导公司在国内第一个推出集中文寻呼、股票即时信息、公众信息三大功能于一体的中文寻呼机。1996年波导中文寻呼机销量突破了10万台;1997年销售量达到32.5万台;1998年波导寻呼机产量近200万台,销售量达到120万台,实现销售收入2.2亿元,成为继美国摩托罗拉之后中国寻呼机市场的第二大生产商。

1998年,国内寻呼机市场的增长速度逐渐放慢,价格开始下跌。波导公司决策层充分注意到了这一市场动态,经过充分酝酿。迅速做出了公司产品转型的决策,准备生产手机。经过9个月时间的运作,波导公司获得了国家计委、信息产业部颁发的生产GSM手机的许可证。为了抢速度,波导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求合作伙伴。

1999年2月5日,奉化波导有限公司与法国SAGEM公司签订合作协议,进行移动电话技术开发和生产合作,引进了对方成熟的产品技术和生产技术,并对其进行了汉化。7月8日,宁波波导有限公司贷款建成第一条移动电话生产线并开工生产,第一台波导牌移动电话下线,9月生产了2万多台手机,10月批量上市,迅速抢占了国内手机市场。2000年7月6日宁波波导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波导股份”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募集资金6.4亿元。

2002年8月29日,波导公司又与法国萨基姆合资组建宁波波导萨基姆电子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2540万美元,波导公司与萨基姆公司各占注册资本的50%。合资公司主要从事移动电话和其他相关通信设备的开发和生产,公司产量已达到2000万台的规模,这将进一步扩大波导公司在行业内的领先优势。

波导公司十分重视科技人才和员工的培训,充分挖掘和利用公司内部培训资源,在定期组织各种专业培训的同时,公司还成立了“波导大学”,对员工分层次、分阶段进行全方位的技能和素质培训。2001年以来,波导公司通过与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高等学府联合办学等方式积极培养后续高级科技人才。

为吸引和留住优秀科技人员,公司明确规定,凡工作5年以上、任职3年以上并做出显著贡献的科技骨干,均可无偿无条件分房。目前,已有上百位科技人员拥有了波导公司分配的住房产权、为激励科技人员科技创新精神,不断开发“黄金产品”,公司明确规定:每开发一种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和市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奖励5万至10万元,并且第一年按该产品销售利润3%至5%,第二年按1%至3%的比例奖励研发人员。

波导公司一直致力科技创新网络的建设和完善,先后在宁波、奉化、杭州、重庆和南京建立了6家研究机构,拥有了一支包括20多名博士、200多位硕士300余人的专业科研队伍,每年的研发经费投入达到了销售总额的6%。2001年,波导公司与浙江大学联合建立了宁波市首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并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①设立了由总经理为首的管理机构;②采用以项目为主招收博士后科研人员;③为进站工作的博士后提供高额津贴、解决住房问题、安排家庭成员的工作和入学等问题;④优先安排博士后赴国内外培训进修,开展学术交流;⑤积极引进出站后愿意留在波导公司工作的博士后。

科技创新是波导公司产品不断推陈出新的支柱。波导公司开发出国内第一台“三合一”手机(手机+PDA+无线信息服务),开发出国内第一台CDMA2000-1X手机等高端产品,领导高端手机的技术发展方向,开发出第一批以Q1600、S2000等为代表的“唯美派”手机,倡导手机消费新时尚。目前,波导公司全线覆盖高、中、低档手机产品,拥有GPRS系列、CDMA系列、PDA系列、彩屏系列、V系列、哈Q族、女人星等手机产品。

2000年波导公司销售手机70万台,夺得国产移动电话销量第一;2001年销售手机250万台,继续位居国产移动电话销量第一;2002年波导手机产销量在国产品牌中累计率先突破1000万台,跻身世界第一方阵。

2003年1月,波导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中心和中国移动通信产业网联合举办的“2002年中国手机用户满意产品调查”中荣获“最佳用户满意品牌奖”,波导S3220天籁话王、V系列产品还同时分别获得“通话质量满意产品奖”和“外观设计满意产品奖”,G系列产品则获得“创新功能满意产品奖”。2003年3月,国产品牌手机国内市337万台,超过摩托罗拉、诺基亚,位居国内市场第一位。

飞跃集团:科技是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

邱继宝领导飞跃集团,从一个只有几名员工的手工作坊,发展成为拥有10亿元资产的大型现代化民营跨国企业集团,也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缝制设备生产基地。2002年,飞跃集团年产各类缝纫机200万台,其中工业缝纫机600000台,约占全球产量的12%,全国产量的20%;多功能家用缝纫机1400000台,约占全球产量的8.23%,全国产量的56%。

飞跃集团在创业之初就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国内的中低档产品市场几乎被几家老牌的国有企业垄断,中高档产品市场又全部被海外厂家占领。残酷的现实使飞跃集团决策层深刻地认识到,要想使“日落西山”的传统产业重新燃起耀眼的光芒,要观念创新,管理创新,更要科技创新。为此,飞跃集团一方面收购日本的一家小型工厂,聘用了德、意、日等国的缝纫机专家和科研人才开发高新产品;另一方面,举债斥巨资进行高技术履行,“七五”期间,每年投入技改资金100多万元;“八五”期间,每年投入1000多万元;“九五”期间,飞跃集团以2亿多元巨额投资完成对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改造。

首先,实现装备现代化。企业的技术装备如何,是决定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飞跃集团从美国、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引进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全自动加工设备,将飞跃集团的加工装备提升到世界先进行列,为飞跃实现跨越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加强生产科研协作,实现科研生产一体化。对于科研和生产的互动关系,飞跃集团也没有忽略。在国内,飞跃集团与上海、浙江、北京等科研院所进行技术协作,在北京建立了飞跃信息技术开发中心。同时,也积极地向海外拓展,与日本、德国、意大利的缝纫机研究机构合作,组建了日本飞跃技术开发中心和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飞跃研发中心。

第三,强化了人才开发的力度。飞跃集团制定了积极的人才政策和优厚的人才待遇,面对国内外,诚招八方人才。目前,通过招聘和国内外委培,飞跃集团员工中高、中级知识分子占10%,大中专毕业生达30%,在飞跃集团总部和飞跃海外公司工作的外籍专业人员已超过200人。

2002年8月18日,飞跃(宁波)科技有限公司经前期的可行性研究、项目论证和选址后正式注册成立。这是继总部、北京、日本缝纫机信息技术研发中心之后,又一集研发、生产为一体的高科技产品的孵化器,标志着飞跃将大举挺进高科技领域,全面推进产品机电一体化,真正打响“中国制造”。

通过大规模的技术改造,飞跃集团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空前提高,企业装备实现了自动化,企业生产实现了规模化,企业产品实现了系列化。飞跃集团每年都有10~25个新产品诞生,胜利地实现了产品由中低档向高档转变。由单纯生产工业机向工业、家用机并举的转移。飞跃集团生产的超高速包缝机、绷缝机、全自动高速平缝机和机电一体化家用缝纫机已达140多个品种。

近两年来,飞跃集团开发的多个产品被评为国家级新产品,填补了国内的空白,已达到国内领先、世界先进的水平。超高速包缝机列入国家火炬计划,多功能家用缝纫机列为国家“两高一优”项目和经国务院批准的2000年国家重点技术改造——第四批国债专项资金项目。

飞跃集团在取得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的基础上,又有多项产品取得了CE、GS、UL和TUV等国际认证,获得了进军欧美市场的通行证。“飞跃”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多功能家用缝纫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指定为外交礼品。1999年,飞跃集团的机电一体化家用缝纫机成功地大批量向日本出口,进入了日本家庭,从而彻底改写了过去长期单向从日本进口缝纫机的历史。飞跃集团从此大踏步地加快了向世界顶级企业迈进的步伐。借助在美国、德国、巴西、墨西哥、尼日利亚、阿联酋等1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的17个分支机构,飞跃集团的60%产品成功打入了欧、美、日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飞跃集团被世界缝纫机组织称为最有活力的缝纫机生产企业。

在不到20年时间里,飞跃集团构建了一个遍布五大洲的缝纫机王国,真正打响了“中国制造”。目前,该集团已形成了从产品研发到整机、模具和零部件制造、质量控制、售后服务的一整套完备体系。在缝制领域,飞跃集团几乎囊括了所有的产品类型,拥有31大系列300多个品种。2002年,飞跃集团实现销售收入22亿元,利税2.7000亿元,出口创汇1.3亿美元。到2010年,力争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利税10亿元,出口创汇5亿美元,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20.84%、17.78%和18.34%。

标签:;  ;  ;  ;  ;  

浙江民营企业依靠科技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案例研究_产品研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