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莱布尼茨实体论过渡到单子论的逻辑体系建构-基于亚里士多德实体理论基础之上的扬弃论文

浅析莱布尼茨实体论过渡到单子论的逻辑体系建构-基于亚里士多德实体理论基础之上的扬弃论文

浅析莱布尼茨实体论过渡到单子论的逻辑体系建构
——基于亚里士多德实体理论基础之上的扬弃

张孝霞

(贵州师范大学 历史与政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摘要: “实体”在整个西方哲学史上是一个核心范畴,莱布尼茨《单子论》的提出是以亚里士多德的实体理论为基础阐明了自己的实体理论,随后将“实体的形式”从“实体”中独立出来,恢复“实体的形式”的概念,使之成为他基于形而上学的方法而抽象出来的“力”或“述说的最终主体”——“单子”,莱布尼茨通过阐明单子的本性从而对亚里士多德实体理论进行了扬弃,建构起实体论到单子的逻辑体系,并赋予其实体理论以新内涵。

关键词: 实体理论;实体的形式;单子论

莱布尼茨的哲学核心在于对统一性问题的解释,欲洞察莱氏哲学命题的真正含义,就必然要对他的实体理论体系进行一个整体的认识。莱布尼茨的实体理论是在通过对亚里士多德的实体理论和前人哲学理论的批判与反思上被建构的。莱氏于实体之中恢复“实体的形式”这一概念,即为他一直所找寻的“单子”,单子具有精神性,且单子之中具有知觉与欲望,从而进一步阐明有形物体的产生以及有形体的东西具有行动和行动的能力,同时,单子的精神性的本性又决定了其所具有的一般特性,通过实体论的逻辑转换和发展过程,进一步建构了由实体论出发到单子论的逻辑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亚里士多德的实体理论

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中,最为核心的是形而上学,形而上学又以存在学说为中心而展开,那存在学说又以什么为核心呢?——实体。实体在亚里士多德逻辑系统中占有绝对主项的地位,能更好的理解一切事物之始基。

亚里士多德认为“实体,就其真正的第一性的、最确切的意义而言,是既不可以用来述说一个主体又不存在于一个主体里面的东西。”[1]所以,实体首先是“述谓的最终主体”,即只能是存在于能被其他非主语词性的所表述出来的主语位置上。二是实体具有个体性、独立性,并不仅仅依存于其他事物之中。意为实体是这个事物主体的组成部分,但当实体离开了主体之后,实体依然能作为一个独立的存在而存在,更是别的事物之所以能存在的基体,是形成世界万物的最基本的原始东西。当事物的个体性程度越高,就越具有实体性。 以此,亚里士多德将第一实体认为是一切东西的基础。除了“第一实体”还有“第二实体”,是“第一实体”的种或属,是万事万物处于一个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却始终有一个“述谓的最终主体”保持不变的、一般、普遍属性的东西。“第一实体是最基本的实体,其他东西要么表述它,要么依附它。如果没有第一实体的存在,那么其他的一切都将不复存在。”[2]二者同是最终主体,但是概念内涵却不一样。例如:在“苏格拉底是一个哲学家”这个命题中,“苏格拉底”是出现在主语的位置上被“哲学家”这个“谓语”或“宾语”所表述出来的,那“苏格拉底”能作为谓语去诉说别的主语吗?比如,“苏格拉底是亚里士多德”,显然不能将二者等同起来,因此该命题显然没法成立,由此可得到以下结论:“苏格拉底”只能作为主语而被“谓语”或“宾语”述说,不能去诉说别的主语。在“实体”含义的意义上,“苏格拉底”即为我们所说的“实体”。 而苏格拉底是一个人,受到生物学规律限制的“人”,处在岁月的流变之中,会经历幼年、壮年、老年直至死亡,而在这个过程中,七岁的苏格拉底和五十岁的苏格拉底是不一样的存在,同样都是作为实体的存在,主体始终在变化,那有什么是不变的吗?就是苏格拉底作为“人”的属性是不会流变于时间之中而具有一只“鸟”的属性的。亚里士多德将实体分为了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苏格拉底”是“第一实体”,“人”作为苏格拉底的属性是“第二实体”。

如若用质形说将会更好理解“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

经过上述的分析,不难发现:传统的IoT技术和中心化的系统框架已经很难满足未来的发展需求。针对IoT平台的特点,区块链技术能解决大量的智能设备数据在中心化的系统框架中会出现的安全和管理问题。区块链是一种集成分布式数据库、共识机制、点对点(P2P)传输和非对称加密算法等新型应用模式,具有去中心化、开放性、自治性、匿名性和信息不可篡改的特点。本文主要对IoT平台之一的体域网展开了详细研究,结合新兴的区块链技术,针对传输的安全性能和数据传输性能差的特点,研究分析了适用于体域网的身份认证技术,利用区块链技术在体域网平台下设计一个新兴的系统框架,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首先,莱布尼茨关于实体概念的理论是以亚里士多德实体概念为基础之上对“实体”的本性进行追问。莱布尼茨认为实体的概念为“如果有几个宾词于此,它们乃是一个东西的属性,而这样一个东西之本身并不是另外一个东西的属性,那么这个时候,我们说这个东西就是一个个体的实体。”[4]与亚里士多德的关于实体概念的定义是等价的,但莱布尼茨在认为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按照亚里士多德如此下定义,还是不明白到底什么是“实体”,实体本性意味着些什么?实体的属性又意味着什么?于是他在继承亚里士多德观念的同时也对此进行了扬弃。莱布尼茨认为通过对谓词或宾词与主词之间的关系的了解进而能把握实体的本性即主词、主体或者本体。他说:“每一个真正的断言都是在事物的本性之中,有其一种基础的,而且,即使在宾词并不显然含在与主词之中的时候,宾词在实际上还是必定包含在主词之中。所以,主词之内容总必定包含宾词,以使在完全了解主词之概念是便懂得宾词也是属于它的。”[4]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主体的谓词或宾词都是以主体为基础,是属于并且间接或直接的包含于主体之中的,同时,主词之中也包含有对谓词和宾词的属性进行判断的结果。因此,当认识到某一谓词或宾词所表达出的属性内容是对某一主词或主体属性的相应概括,并存于其中之时,便能得到一个完全的主体概念,即对实体的本性有完整性的理解并把握它。“这就是说,我们能够得到一个极其完全的概念,这个概念自己就足以使我们了解它,并足以使我们由他们而演绎出所有的宾词来。”[4]这个概念即为我们所说的实体,它就是或者可以成为这些宾词的主词。反过来,莱布尼茨认为宾词或谓词之中也包含了主词或主体过去已经发生的、现在正在发生的和将来要发生的一切事情,而这一切事情都只为上帝所知。事实上,全知全能的上帝在创造这个宇宙的时候就已经将所有要发生的事都规定好了,所以上帝事事所知并不是以感官经验作为前提的,而是先验的就知道了。而主体作为上帝的创造物之一,是绝不可能先验的了解到主体将在宇宙中发生的所有事情,唯一能解释的就是,主词中所要包含的一切属性早在上帝创造主体出来之前就已经被镌刻到主体的“灵魂”之中去了,被预先所设定好,且都包含在主体的概念之中了。这时,又认识到主体之中包含了一样东西——灵魂。

一件事物的形成就是质料的形式化——“质上加型”。“人”是苏格拉底之所以为苏格拉底的形式,不论苏格拉底怎么在岁月中流变,他依然具有人的形式,也就是说,不论质料怎么流变,形式都不会改变。形式是质料的形式,(苏格拉底的“形式”只能依附苏格拉底得到现实化),质料是形式的质料,(苏格拉底具有“人”的形式是被规定的)。潜在的质料,通过形式的规定而成为现实。第一实体与第二实体的相互作用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体。

亚里士多德认为“第二实体”即为形式。形式因则是指事物的种、属。是“事物的形式或模型”[3]。他认为形式是可以说明事物的本质的,同时也规定着事物的本质,“这里的形式并不仅仅局限于‘四因说’中的形式因,而是除了质料以外的三种原因的合体:它既是事物所具有的形式,又是事物将要实现的目的,还是事物从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动力。”[2]

莱布尼茨将一个独立的物质划分出两个层次进一步阐述“单子”——初级物质、次级物质。初级的物质即为物质的形体,是被莱布尼茨所说的那类被表达的事物,同时,还是“原始的动力”推动的那类物质的形体,是一种纯粹的限于形体之中的被动物,自身不存在能动性,所以,莱布尼茨认为初级物质不具有实体性;而莱布尼茨认为次级物质与初级物质的性质正好相反。次级物质即为物质的形式,是一种凌驾于形体之上的形式,是关于物质的精神性,与初级物质中的“灵魂”是同类型的形式的东西,是“实体的形式”,是“单子”,也是一种能使作为“纯粹被动物”的初级物质得以运动的“力”,更详细的说就是“原始的动力”,是一种原初的并且与生就俱来的活动能力,也可以解释说是“神的律令植与其中的内在法则”。值得注意的是,关于物质的精神性,莱布尼茨认为“不能把精神看作某种属于心智方面的东西,如在别处惯常所说的那样,而是看作‘灵魂’或类似‘灵魂’的形式的那类事物;同时也不要看作某种单纯的情状,而应看作某种实体性的,作为构成要素的、常住的东西,这种‘精神’我惯以称之为单子,其中有一种知觉和一种欲望。”[5]对于“知觉”这个概念,莱布尼茨是这样对它下的定义:“知觉不是别的,只是在一个东西中表达众多的东西,因此,所有隐德莱希或单子都必然生来就具有它。”[2]简而言之,知觉就是一种表达。而什么是“表达”?莱布尼茨认为,“知觉或表达是一切形式所共有的,它是一个属,而自然的知觉、动物的感觉、理智的知识都是它的种。”[2]但知觉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表达,因为知觉还是一种“力”的结果,表示为“一个指示具体动作的动词,其中包含了动作者朝向受动者的瞬间活动趋势。”[2]这个“力”即为单子的另一个本性“欲望”,是一种有目的的能动的力,通过这种力让实体自身活动起来、自主起来,并且支配着知觉之间的过渡。

二、莱布尼茨对亚里士多德实体理论的扬弃

亚里士多德认为“第一实体”就是质料。“质料因是事物的最初基质,即构成每一个事物的原始质料,也就是‘实物所由形成的原料’,这是‘构成了一个事物而本身继续存在着的东西’,它本身不是一种特殊的事物,没有任何规定的规定性。”[3]且亚里士多德认为质料是完全被动的东西,只有纯粹的接受能力,无规定性、没有任何性质、形状,“不可被感知,只是原始的基质,不是一种以实体的面目出现,而是一种可以让我们协调而表现经验的‘概念装置’”[2]。比如例子中的“苏格拉底”。

其次,莱布尼茨在亚里士多德及其他多位经院哲学家们的理论基础之上以形而上学为立场与方法再一次恢复了“实体的形式”这一概念。莱布尼茨认为“实体的形式”就是为了提高人们的抽象理性思维能力,从现实走向抽象把握住事物背后的本质规定性。

该阶段,莱布尼茨已经超越了亚里士多德的“实体”理论之上,在《论自然本性》中首次提出“单子”:“在有形实体中应该有一种最初的隐德莱希作为原始的活动能力;也就是一种原始的动力,与广延或纯粹几何学上的东西及质料或纯粹物质的东西相连结就不停的运动,除非由于形体的共同作用它的努力和激动受到各种限制。而这种实体的本原在生物之中谓之灵魂,在实体之中谓之实体的形式。这种本原与物质相连就构成一个真正是‘一’的实体,但凭借它本身就已经构成了一个单元,也就是这种本原,我名之为‘单子’”[6],莱布尼茨与之前的陈述逻辑并不相悖,“‘实体形式’是基于形而上学的方法从‘实体’中抽象出来的‘原始的动力’”。同时,莱布尼茨升华了之前的“实体形式与实体的形体共同构成实体且缺一不可”这一想法。莱布尼茨认为“实体形式”是通过形而上学的方法抽象出来的“力”,是非物质的、灵魂或者精神性的东西,可以单独构成一个真正的单元,这就意味着莱布尼茨将“实体的形式”从实体的形体之中抽离出来并与之相独立,摆脱了有形体的羁绊,为了与前“实体的形式”有所区分,以命名——“单子”,“一种原始的隐德莱希”,一种简单的单元。认为“单子和灵魂都不再具有形状,它们不是物体的部分,而是物体的先在条件。”[2]“单子”代替“实体形式”并具有它所拥有的内涵,成为世物“述说的最终主体”,也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并且“单子”中“具有一种自足性使它们成为它们内在的活动的源泉,也可以说,使它们成为无形体的自动机。”[6]

第三阶段,莱布尼茨超越亚里士多德的实体概念提出“述说的最终主体”,即唯有同时满足单一性、不可分性和独立性才能成为最终主体——实体。那么在此基础上,物质性的东西首先就要被排除,于此,莱布尼茨推翻了原子论,原子不是他所要寻找的实体。原子作为物质,还是无限可分为部分的,不存在“单一性”,是找寻不到“述说的最终主体”的,也就不存在最原初的统一性原则,不具有成为实体的资格。同理事物的“体积”“形体”是物质的,是由多种事物聚集在一起结合起来的,且事物的“运动”本身是不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东西而存在,需要借助于物理学上的原因才有可能实现,不具有单一性,更不能将之与原初的统一性原则划上等号,换一种说法,也就不是莱布尼茨在整个诺大的宇宙所要寻找的最原初的真正单元。在莱布尼茨那里,只有具有真正单一性的东西才能满足成为实体的条件,才具有实体的形式的统一性原则。例如一个人和他的灵魂之间看似呈现的是包含的关系,但事实上,“灵魂”这个“有机物”才是人之所以能称为“自我”的原因。“自我”是实体,那么自我的“灵魂”就是“实体的形式”,如若没有“灵魂”,“人”本身就不复存在了,且“灵魂”不可分,是独立的、单一的、最原初的存在,且“灵魂”不同于既定不变的而是“有机物”,具备所谓的“灵性”,莱布尼茨认为“灵魂”就是“述说的最终主体”,所以“实体的形式”也就是莱布尼茨所寻找的最原初的“述说最终主体”。

很多驾驶员尤其是女司机都不知道驾驶证有效期这事。2016年4月1日施行新《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驾驶证有效期为6年、10年、长期,这对驾驶员来说是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们对驾驶证有效期的关注度。驾驶证有效期在驾驶证上有详细说明,驾驶证过期后上道开车不但会受到交警的处罚,发生交通事故只有交强险赔付,商业险拒赔。

三、“实体的形式”过渡到“单子”

莱布尼茨曾说:“起初,我一摆脱了亚里士多德的羁绊,我就相信了虚空和原子,因为这能最好的满足我的想象,但自从经过深思熟虑而回过头来之后,我感到要仅仅在物质的或纯粹被动的东西里面找到真正统一性的原则是不可能的,因为物质中的一切都不过是可以无线分割的许多部分的聚集或堆积。”[5]可以看出莱布尼茨推翻了之前认为的“实体本质在于它的空间性”,而认为“实体如若具有空间性,不论多小始终占据着一定空间”只是“堆积”或“聚集”,并非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性原则。莱布尼茨真正要寻找的是于实体之中找到一个与主词中所包含的“灵魂”相似的东西,基于此,莱布尼茨诉诸于形而上学的方法,以此为基础在实体之中恢复了“实体的形式”这个概念,使它具有真正的统一性原则,并将对“实体的形式”的形而上学研究称为“另外一个范围之总的研究”。莱布尼茨赋予了“实体的形式”具备像“灵魂”理解“主体”那样去理解实体的本性,具备单一性、不可分解性和独立性,理解从客观感觉上感知的实体的实在性。实体的形式与灵魂一样,不是从实体之中被划分出来的,而是实体本身包含了实体的形式,没有了实体的形式的实体也将沦为躯壳,二者融为一体。

那么这个“述说的最终主体”具备哪些能力呢?莱布尼茨曾说“力本身构成实体的最内在本质”,就试图将“力”与“实体的形式”结合起来,认为“实体的形式”就等同于“原始的力”,灵魂本身具有一种可以推动着自己走向“实现”力量,从而走向“完成”的一种“原始的活动”。同时,莱布尼茨提出“表象”这个概念能更好的帮助我们理解他的“力”,即实体就是表象的力。“表象”并非字面上的理解为感觉的表面现象。“表”是规定和构造的意思,“象”则是思维的思维对象,即思维的主体本身,因此“表象”是对自我的规定,是一种源于“力”的作用产生出来的思维的内容从而引起的心智活动。正因为有了这样表象的力,才使得实体在不断的规定中成为主动的有。如若思维的主体没有这种最原初的力,那就只是一个什么都没有的“无”。当然,莱布尼茨对“实体的形式”的理解还没有结束,对其属性有了进一步的拓展。

从图1可看出,小学生口算速度发展随着年级的增长而提高,其中一~三年级学生口算所需时间较长,口算速度较慢,但增长的幅度较大,四~五年级也是小学生口算速度增幅较大的一个时期.而三~四年级,以及五~六年级的学生口算速度增长速度较为缓慢.小学生的加法口算速度普遍快于减法口算速度,其中add11速度最快,2-1退位最慢,这种现象在低年级表现的尤为突出,这也表明了口算速度与口算难度有直接的联系.但是,各种形式的口算速度在五、六年级都趋于接近,这说明随着生理的发展,思维逐渐成熟,小学生口算能力在六年级趋于一定的稳定性.

颜色釉有种自然随意的装饰效果,而壁画经过时间的腐蚀,更是保留的不太完整,也就显得比较随意和残缺,所以用颜色釉来绘画壁画,有其独特的一面,其二者相互结合,相辅相成,更能显示出颜色釉壁画的艺术价值。

四、结语

莱布尼茨的实体学说是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的改造或升级版本,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莱布尼茨把一般的、活力低的、表象极其模糊的单子称为低级的单子,它们不存在智慧,仅为最低级的存在;将活力较强,表象清晰一点的单子称为心灵;灵魂则是一种相对高级的单子,有一定的智慧,活力很强,表象很清晰;最后,无疑神是最高级的单子,最具智慧,是最高级的单子。低级单子的模糊表象能力是全被包含于高级单子之中所有的,但高级单子中的清晰表象能力又是低级单子所不具备的。必然需要人的灵魂起着中心实体的作用以控制身体。这里可以看出,莱布尼茨在时代局限的压迫之下,不得不向教会低头,通过将神学里灵魂的观念引入到他的实体学说中,做出妥协。

强化实际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实践教学和项目实践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实践性较强,因此在教学中必须结合实际,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本课程教学中,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提倡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避免重演绎推理、轻归纳综合,突出对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2]。课程教学分课内与课外两部分,其中课内教学包括课堂讲授、研讨课和习题讲解等内容,而课外学习包括课程作业、大作业和项目学习等内容。

莱布尼茨认为任何事物没有绝对意义上的死亡。莱布尼茨认为,思想、精神并不会伴随有机体的死亡而消逝,而认为“灵魂”是认识自身与其它“力”的“力”,是可以独立于有机体之外持续的保持活动、发挥作用的。因此,莱布尼茨认为灵魂是不死的,不是因为灵魂本身绝对的不能灭亡,而是除了神之外,没有其它因素能够使这种“力”消失。认同“灵魂不死”是莱布尼茨向教会做出的又一次妥协。莱布尼茨的妥协虽然都是为了调和矛盾,但他始终没有意识到理性在神的庇佑下所获得的“自由”并不是真正的“自由”

通过莱布尼茨单子论的提出,可以认识到世上虽无相同的两片树叶,但是一定有两片相似的树叶,任何实体之间都不会因为个体的差异而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单子之间虽然没有窗口可以相互出入,是相互独立的,但更应该进一认识到单子之间的联系和内在活动原则的一致性,将各个部分相互结合起来,才能充分的认识。

总的说来,莱布尼茨的单子论虽然在时代的框定下存在一定的局限,但是不得不承认单子论具有的价值和意义。莱布尼茨的形而上学不仅是对多个哲学家观点的集合,更是将此前多个哲学家的不同观点进行一个整合,“上升”到更高的层面上对这些观点进行“扬弃”而形成一个体系,得以对世界的构成进行系统的解释。我们应在单子论局限的基础之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充分把握莱布尼茨单子论的同时进行发展。

参考文献:

[1] 亚里士多德.范畴篇·解释篇[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2] 吴童立.莱布尼茨论统一性:观念、实体、现象[D].天津:南开大学,2010.

[3] 徐增.西方哲学史(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4] 莱布尼茨.形而上学论[M].陈德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

[5] 莱布尼茨.新系统及其说明[M].陈修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6] 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M].陈修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中图分类号: B8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275(2019)02-0001-04

收稿日期: 2018-11-26

作者简介: 张孝霞(1994—),女,山东济南人,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责任编辑:仲耀黎

标签:;  ;  ;  ;  

浅析莱布尼茨实体论过渡到单子论的逻辑体系建构-基于亚里士多德实体理论基础之上的扬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