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的新农村建设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农村论文,城乡论文,模式论文,一体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398(2009)04-0016-04
修订日期:2008-10-30
1 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问题
我国各地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差异明显,村落数量庞大,加上长期以来的“城乡分治、城乡分策”,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缺失,城乡统筹规划缺位,导致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1-3]。
1.1 自然村分散布局,城乡资源难以整合
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自然村落大小不等,布局分散。分散的村庄不仅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肢解了规整的地块,制约了农业集约化经营,阻碍了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市化的进程,而且也增加了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难度。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地村镇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村与村之间的距离不断缩短,在许多发达地区,村与村之间已经连成一体,但由于各个村镇行政分割,各自为政,村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难以共建共享,搞“小而全”,导致村镇建设一方面整体投入不足,一方面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有限资源的极大浪费。
1.2 村镇基础设施配套不足,城乡交流通道不畅
总体来看,我国村镇基础设施比较薄弱。以国道公路为例,大部分日通车量已达5000辆以上,但公路等级大部分还处在2—3级之间,路面狭窄,质量较低,且由于大吨位货车急剧增加,路面破损加快,而维修改造跟不上;村镇内基础设施也相当落后,车道狭窄,人车混行,停车场地缺乏;体现现代文明的排水系统、污水处理系统、垃圾处理系统等基础设施简陋甚至缺少;而代表信息时代的互联网,在村镇特别是落后地区的村镇微乎其微,难以适应城乡交流的需求。
1.3 小城镇人口、产业结构不合理,“关节点”的纽带作用不强
小城镇作为联系城市与乡村的“关节点”,起着以城带乡的纽带作用,应该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业产业化、工业化的有效载体。但普查资料显示,我国小城镇镇区仍以农业人口为主,非农业人口只占总人口的45.8%。许多小城镇仍以农业为主,现有的工业则与城市工业高度同构,其相似系数高达0.8697,而与农业的关联度却不高,起不到后向拉动效应;第三产业比重也很低,从业人员只占镇区从业人员总数的15.7%,且行业组成单一,大多从事餐饮零售业。现有产业结构既制约了小城镇自身的经济发展,也难以对农村地区起到辐射带动作用。
1.4 村镇统一规划缺失,村容村貌脏乱差问题突出
现阶段,富裕起来的农民建房热情很高,不少村镇二三层的小楼比比皆是,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村容村貌脏乱差问题突出。现有的规划很少覆盖到农村地域,导致农村宅基地审批把关不严,随意性大;垃圾收集站、消纳站、排污沟渠等公共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很少有人问津,垃圾、污水随地泼倒;厕所近房,粪缸露天,门外积肥堆等在许多落后地区随处可见。
1.5 村镇建设盲目,资源浪费普遍,环境污染严重
尽快实现农村现代化是各个村庄的美好愿望,但不从当地实际出发,盲目跟风,则会揠苗助长,造成土地资源和资金的极大浪费。据调查,有些村镇不顾环境容量的限制,盲目上马污染严重的企业,加上已有的农村小企业、小作坊布局分散,没有统一的污水及垃圾处理设施,“三废”直接排放,加剧了水体和空气污染;加上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长期不科学地使用,土壤污染严重。中国农村地域类型多样,各个村庄面临的发展问题各异。
2 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及其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城乡一体化是指城乡之间通过资源、技术、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实现城乡资源优化配置及城乡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4]。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城乡空间融合,即城乡两个地域实体融合成一个连续统一的、网络状的、多节点的、可渗透的“区域综合体”;二是功能结构互补,一体化不等于中心—外围经济的消失,仅意味着二者相互依赖;三是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快捷的交通和信息网络使城乡居民生产生活联系方便密切;四是城乡人口、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流动高度通畅;五是城乡生态环境协调,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共同提高[5-7]。城乡一体化是城市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的高级形式。
城乡一体化是“统筹城乡”的载体和着力点,其价值取向是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经济和社会结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和谐、平等的城乡经济关系[8]。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城乡“二元”体制、经济和社会结构将逐步淡化,城乡聚落和产业布局渐趋网络化,城乡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制度及生态环境逐渐交融,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生活方式日益文明化。在我国发达地区,基于“城乡一体化”模式进行村镇建设,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因此,站在城乡一体化的高度进行村镇规划和建设是时代的选择。
3 基于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的新农村建设
3.1 新农村建设要顺应城镇化快速发展和不可逆转的趋势
从1990-2006年,城乡人口数量逐渐向中值方向弥合,城乡之间人口增减变化出现转折性的变化,人口差距处于不断收敛的过程中(表1)。1990年,城乡人口比为1∶2.79;2004年,城乡人口比为1∶1.39;2010年,城乡人口比为1∶1(预测);2020年,城乡人口比为1∶0.78(预测)。表1告诉我们:
(1)城镇化快速发展并且不可逆转,新农村建设决不能视为反城市化、逆城市化,而是要透过基层资源和要素的集合和集中,扩大城镇化和工业化地域空间。通过新农村建设,自下而上推进城镇化进程;通过扶强助优,在农村选择“种子选手”加入到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减少农民,减少基层村,进而富裕农民。
(2)农业的问题需要工业解决,农村的问题需要通过城镇解决,农民的问题需要通过减少农民数量来解决。通过新农村建设,将工业化和城镇化边界向农村推移,将更多农民连接到城镇体当中,将农村经济纳入到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工业下乡,农民进城。
(3)新农村建设需要重点突破,切忌全面开花,防止基础投资变成沉没资本,投资效益难以发挥。因为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民人数和村落将减少,大量自然村落走向衰落是必然趋势。
3.2 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应该是小城镇建设
小城镇作为中国城镇化过程的重要途径,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其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被越来越充分地认识,发展小城镇的地位得到更大程度的重视。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1998);发展小城镇,是实现我国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2000);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是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2002);发展小城镇,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问题(2006)。
从形式和形成机制上可将我国的小城镇划分为卫星城镇、专业城镇和普通小城镇(表2)。充分发挥不同类型小城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尊重资源从农村向小城镇转移的市场规律,使小城镇的经济发展贴近农业、根植农村、服务农民,带动周围农村地域发展,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着力点[9]。
3.3 农村建设应实现鼓励与约束并重的方针,强化分类指导
农村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发展差别很大,新农村建设必须实行鼓动与约束并包的方针,以调动农村发展的积极性。借鉴国内外经验,可根据农村发展现状的好坏,将全国的农村分成自强村、自助村和基础村,采取不同的政策加以支持[10]。成绩最佳的化为自强村,最差的化为基础村。政府只对自强和自助村进行引导和必要援助。对于基础村的发展,政府作用的重点是促进其继续改善生活环境,培养自我发展的能力;针对自助村的主要内容是促进其改善村镇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增加农民收入;针对自强村的主要内容是促进其发展乡村工业、畜牧业和农村副业,鼓励和指导农民采用机械化、电气化、良种化等先进技术,修建生活福利设施等。通过“比学赶帮超”,减少基础村的数量。
3.4 城乡整体规划,构建城乡空间融合的“区域综合体”
城乡一体化强调城乡之间的联系和协作,统筹配置资源以取得整体最佳。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要求和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来看,坚持城乡整体规划是引导村镇建设、实现资源整合的关键。与传统的城市规划和村镇规划不同,城乡整体规划的主体应包括城市与乡村,而不只是以乡村为背景;它不仅仅是对城乡建设用地的安排。还包括对农田保护区、绿化隔离及生态敏感区等各类用地统一规划[11]。村镇建设应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下,首先构建“中心镇—般集镇—中心村—基层村”的网络结构,做好兼村并点规划。村庄兼并是我国农业集约化、乡村城镇化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力手段。要按照既有超前意识,又因地制宜、节约用地的原则,选择一批交通方便、具有较好发展条件的中心村,兼并其周围零散的自然村落,以彻底扭转目前乡村居民点密度大、规模小、土地浪费严重、服务对象分散的局面。其次,要按照城乡一体化的原则,构建联系中心城市与各镇的干线公路,连接镇与镇之间的支线公路,以及村级路网体系;完成覆盖到村的电讯和互联网络的规划;在区域范围内做好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和生态敏感区的保护。
3.5 建设模式创新
新农村建设中不仅需要城乡一体化新的模式的引入,还需要将这种模式具体化、可操作化,形成具体的创新模式指导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表3)。从规划设计、运行机制、资金利用方式与方向等方面可以看出,创新建设模式与传统建设模式相比存在着较大差别。这种新的模式是从下往上、以引导和农村社区为核心的模式,明确政府的职能和目标,较大地提高农民自身的积极性,是实现农村经济转型并推进城镇化进程,缩小城乡差距的崭新模式。
4 结语
“三农”问题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解决“三农”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涉及面十分广泛的系统工程,新农村建设面临问题的解决需要新视角的引入,需要创新模式的提出。在工业化、城市快速推进的过程中,重视农村发展,协调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关系,走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使更多弱势群体享受到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好处,应是可持续农村建设的主要诉求。
标签:小城镇论文; 农民论文; 农村论文; 新农村建设政策论文; 农村人口论文; 农业论文; 三农论文; 城乡差异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 时政论文; 城乡差距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