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地方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资源论文,保障体系论文,试论论文,文献论文,图书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136(2009)03-0032-03
1 引言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众化高等教育必定是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从一个侧面来理解,大众化过程中,第一,研究生教育的增长点主要在中央部委所属高校。第二,高等职业教育的增长点主要在高职学校,属于地方院校。第三,普通本科的增长点主要在地方高校。地方高校在大众化高等教育过程中承担了本专科扩容的大部分任务。”[1]由此可见,地方高校是构成我国大众化教育的主体。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的高校中有93.6%的高校属于地方高校。地方高校主要由地方政府管理为主,办学主要面向地方,大多为教学型大学和社区服务型大学(我国大学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和社区服务型大学[主要指高职高专][2])。
那么,如何在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背景下办好地方院校,地方高校图书馆如何适应地方高校发展的需要,构建地方高校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提升图书馆自身服务能力和品牌特色,促进地方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需要在理论上深入研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问题。
2 地方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
2.1 多数地方高校以评估为契机,使纸质文献数量得到跨越式增长,但可利用文献仍较少
由于地方高校多为教学型大学和社区服务型大学,文献资源基础普遍较弱。前几年,为了迎接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不少学校适当增大了投入,纸质馆藏文献数量得到了跨越式增长。但由于多数图书馆忽视文献资源建设中应当遵循的图书实用性、系统性、协调性和特色化原则,馆藏图书质量普遍不高,可利用的、有价值的文献数量仍较少。
2.2 电子馆藏数量不断增加,但仍显不足
图书馆的发展已进入数字图书馆建设阶段。随着网络教育和校园网的建立和完善,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人们通过网络获取信息资源已成为主要途径之一。大多数地方高校虽然尚能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不断增加电子馆藏数量,但与实际需求相比,数量仍显不足。特别是有些社区服务型大学,电子资源建设处于起步阶段,电子文献数量更显匮乏。
2.3 文献购置经费严重短缺,外文图书、外文期刊严重不足
地方高校图书馆在作文献购置经费预算时,大多是首先保纸质中文期刊,其次是纸质中文图书,再次是电子图书、数据库,最后是外文图书、外文期刊。由于文献购置经费严重不足,加之外文图书、外文期刊价格昂贵以及利用率低下,地方高校的外文图书、外文期刊严重不足,而社区服务型大学几乎是空白。
3 地方高校图书馆“三级互补”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构建
针对地方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较薄弱的现实情况,有必要构建“三级互补”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3.1 以优化馆藏的纸质文献特色为基础
3.1.1 实行“虚拟采购”和专家选书制度,保证图书质量
虚拟采购和专家选书制度就是将学校下拨的文献购置经费按一定比例划拨给各二级学院,由各二级学院组织重点学科的专家、教师进行选书,然后通过选书系统汇总到图书馆,查重后进行采购,以保证图书质量。选书时图书馆特别对学科纵向发展过程中各阶段有影响的专业书籍、国内外专业权威性论著以及必备的工具、参考书等要全面收集、整理和保存。同时,兼顾相关学科和交叉学科,形成与重点学科相配套的高质量的馆藏资源结构,此外,图书馆还应广泛收集重点学科“灰色文献”。“‘灰色文献’即一些非公开发表的内部资料,主要有预印本、会议录、科技报告和内部刊物等类型,其中绝大多数反映的是各领域的新成果、新动态,具有独特的参考价值。”[3]
3.1.2 围绕重点学科,合理配置中、外文期刊资源
“据统计,世界每年出版的科技期刊达十多万种,世界科技情报信息量的65%~70%是由期刊提供的。”[4]而外文文献是最新科技信息的主要载体,具有实效性强、信息量大、参考价值高的特点,有利于了解和掌握国外最新科技动态,了解学科发展前沿。但因外文期刊昂贵,订购量有限。因此在期刊征订时,首先应统计馆藏重点学科核心期刊和专业期刊占有量及利用率,分析重点学科专业期刊收藏的质量和水平。其次,加强与教师和科研人员的联系,坚持虚拟采购,让学科带头人和有关专家参与期刊的选订工作。第三,做到重点学科期刊全面、系统地收藏,相关学科期刊有选择地收藏。
3.1.3 规范科研经费、学科建设费等经费所购文献的入库和管理工作,确保文献的有效利用
针对学校图书馆购置经费紧张,购买文献有限,而科研经费、学科建设费等购买的专业文献资源分散,基本集中在少数专家、学者手中的状况,图书馆应对利用学院科研经费、学科建设费等购买的文献资源做统一的固定资产登记财产账,进入学校文献资源总库,文献资源放在各二级学院资料室。
3.2 收藏实用性电子文献,形成特色并以此为保证
3.2.1 加强馆藏资源数字化建设,购买实用的电子资源
随着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馆藏文献数字化是发展的必然。“馆藏文献数字化是指将以纸张形式存贮的信息转换为数字化信息,其中除文字信息外,还有大量图形、图像信息及声音、视频、动画等数字信息。”[5]因此,地方高校图书馆应依据学校重点学科教学、科研的实际需要,确定图书馆印刷型文献转化的品种,突出重点学科馆藏的特色,对馆藏资源数字化。
目前,电子文献种类非常丰富,在经费有限的条件下,图书馆应主要依据学校学科建设的需要,本着实用的基本原则,购买中外文数据库,基本保证各学科对电子文献的需求。
3.2.2 建立重点学科数据库
数据库是网络环境下重要的信息资源,它既是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创新标志,又是衡量图书馆网络地位的重要指标。高品质、符合重点学科要求的数据库能为重点学科提供良好的文献信息保障。高校图书馆可将重点学科的学术成果信息和高级人才的个人情况收集起来,建立起成果数据库、论文数据库、人才数据库,还可以将重点学科领域的相关文献查找出来,建立题录数据库,为重点学科建设服务。
3.2.3 开发网上信息资源
现在互联网上大量的信息也是重点学科重要的信息源。图书馆应结合学校专业和学科设置,通过各类搜索引擎、互联网信息整合系统,建构统一检索平台和分布式检索系统,对分散的网上资源,进行筛选、整理、分类、标引等,使之有序化、系统化,使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资源得到深度开发,从而形成特定用户所需的有效的信息资源,为重点学科的教学科研人员提供快捷方便的服务。
3.3 以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等共享文献为补充
任何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都不可能全面满足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需要,必须以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等共享文献为补充。“馆际互借是图书馆为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满足用户需求的基本策略,是实现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的最基本、最直接的手段。”[6]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服务是通过与本馆建立文献传递协作关系的单位进行文献传递,以获取读者需要而本馆未收藏的文献为补充的一种服务方式,从而弥补本馆馆藏资源的不足,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要。
总之,地方高校图书馆必须结合本校实际和地方特色,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在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的建设上,积极调整信息资源建设思路,实现从“占有”、“拥有”到“集成”、“获取”的观念转变,才能建立满足本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需要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三级互补”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