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混合并购问题研究

中国企业混合并购问题研究

张丽芬[1]2007年在《混合并购的管理协同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第二次企业并购浪潮以来,企业混合并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并在第叁次企业并购浪潮中成为主要并购形式。但并购失败率却高居不下,缺乏协同或协同效应有限是导致并购失败的重要原因。混合并购的动因是为了获得协同效应,其中,管理能力的转移和扩散形成的管理协同效应是混合并购的根本动因。本文以混合并购的管理协同效应为研究对象,首先提出了“管理协同效应是混合并购的根本动因”的观点,并阐述了混合并购的管理协同效应的来源、表现和产生条件。其次,从人力资本转移和结构资本转移两方面对管理协同效应的实现路径、实现成本、实现风险及评价进行了重点分析。然后,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分析了我国企业混合并购管理协同效应的现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最后,以华润集团的多元化战略为对象进行了案例分析。管理协同效应是通过组织资本与组织经验相结合形成的管理能力的转移和扩散来完成的。相应地,管理协同效应的来源有两个:一是体现管理能力的人力资本转移扩散产生的。人力资本转移扩散产生管理协同效应的途径有:并购后人力资本的转移和优化配置、并购后人力资本的扩散和共享。采用工作轮换和组建团队的方式,可以使优势资本连同其所有者个人一起转移,通过这种转移实现并购双方人力资本的优化配置;采用编码化和人格化的策略来实现并购双方优势人力资本的扩散和共享。二是属于组织资本的结构性资本转移扩散产生的。企业战略、企业文化、企业结构叁方面构成了企业结构资本。混合并购的战略资本转移可采取保护式模式和共栖式模式。混合并购中文化资本的转移可以采用强入式模式和渗透分离式模式。企业结构由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组织结构和基本流程结构来体现。另外,管理系统的整合是法人治理结构、流程结构、组织结构整合的制度保证。混合并购中管理协同效应的实现成本包括并购溢价、整合成本和前期交易费用。实现风险包括由人力资本转移过程中的风险和结构资本转移过程中的风险构成的内部风险,以及由政策风险、法律风险和产业风险构成的外部风险两大类。利用传统的协同效应评价模型,并引入修正系数α建立了管理协同效应的评价模型。结合我国企业并购活动的实际状况,本文认为我国企业混合并购活动的管理协同效应实现不理想,其原因既有宏观制约因素,也有企业内部因素。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相应的策略选择:首先改善企业混合并购的宏观环境,包括建立和规范企业产权交易市场、发挥政府在企业并购中的指导协调作用、大力发展和规范市场中介机构;其次,企业内部应该采取具体策略,包括明确混合并购的战略目标、构建合理的企业组织结构、提高人力资本转移效率,以及选择合适的企业文化转移模式。

胡昌丽[2]2003年在《中国企业混合并购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企业混合并购是关系到企业以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在概括企业混合并购理论及国外相关情况的基础上,对我国企业混合并购中的问题进行了研讨。 本文共分4章: 第1章是关于对企业混合并购的一个概述。这一章首先对企业混合并购下了一个定义并加以分类;然后从管理协同效应理论、范围经济理论、财务协同效应理论、多样化经营理论、价值低估理论、交易费用理论、经理扩张理论、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等角度分别论述了企业混合并购的理论基础;最后从产业结构优化和企业发展的角度,论述了企业混合并购的作用。 第2章详细回顾了国外企业混合并购的历史发展进程,分析了国外企业混合并购的特点,从而得出了几点对我国企业混合并购的启示。 第3章和第4章是本文分析的重点。第3章首先回顾了中国企业混合并购的发展历程,其次总结了中国企业混合并购的若干特点,最后又详细探讨了中国企业混合并购的作用。第4章着重研究了中国企业混合并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中国企业混合并购发展的对策。 本文的基本结论是: 第一,企业混合并购有利于产业结构存量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有利于优化企业组合和培育企业新的增长点,从而促进企业发展。 第二,企业混合并购是中国企业并购的发展方向,但从世界情况来看,当前企业并购的主体还应是横向并购和纵向并购。 第叁,当前,企业欲进行混合并购应对下述问题进行理性思考:对企业自身的优、劣势进行分析,看有没有必要实行混合并购,即确定并购动机;针对不同动机,确定企业拟涉足的目标行业;对目标企业加以选择、分析。 上述研究结论,对全球并购浪潮下我国企业如何选择合适的并购方式将会有所启发,也为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另一种视角。

陈贝娜[3]2010年在《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特征及其与绩效的关系研究》文中指出相比较世界发达国家,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起步较晚,进入21世纪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热情开始显现,随之展开一系列大手笔并购案例。2009年,中国企业又掀起了一波跨国并购的高潮。吉利汽车1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成为中国车企收购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宗交易,被誉为“2009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第一单”。从2000年到2009年,是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从起步到发展的十年,究竟现状如何?同时,从全球来看,尽管世界企业并购浪潮迭起,但是成功率不足叁分之一。那么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热闹的背后绩效又是如何?本文的研究动因也正源于此。希望通过回答“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特征如何?”“并购前后中国企业的绩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不同特征与绩效是否有一定关系?”等问题,能为愈演愈烈的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提供一些参考与帮助。本文在系统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采用实证分析法中的描述性分析方法,对2000年到2009年,近十年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及趋势进行分析,总结出特征;进而以在大陆上市的中国企业为例,围绕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股东获利能力和发展能力五个方面建立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财务绩效的综合评价体系,并以此评价体系为基础,运用因子分析及T检验等统计方法对中国上市公司跨国并购的财务绩效进行实证分析。接着,本文再对不同特征的绩效进行了分类研究,并利用回归模型,检验不同特征与绩效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整体绩效经历一个先升后降的起伏变化过程,且绩效的变化显着。其中,产业、区位、支付方式与并购绩效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本文力求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都有所创新。在研究内容上,能补充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领域的许多研究空白;在研究方法上,首先扩充了该领域的实证研究;其次利用国际上较权威的BvD数据库搜集研究样本,开拓了新的数据来源;最后能综合利用各种科学的研究方法,突显本文的完整性和科学性。但由于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尚处于初级阶段,本文在绩效研究上还存在样本数量有限的问题,研究时间窗口期跨度也有待加长,希望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加以改进。

张弛, 余鹏翼[4]2017年在《并购类型会影响中国企业技术并购绩效吗——对横向、纵向和混合并购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有学者发现技术相关及互补程度对技术并购绩效影响显着,这是否意味着并购类型会影响中国企业技术并购绩效呢?利用2006-2015年中国企业219起技术并购相关数据,通过实证分析及稳健性检验发现,横向技术并购对企业并购绩效具有抑制作用,纵向技术并购对企业并购绩效具有促进作用,混合技术并购对企业并购绩效影响不显着。因此,中国企业在横向并购前应当储备足够资金,充分调动研发人员并购后的积极性,提高并购后自主研发效率;中国企业并购应优先选择与自身技术互补的企业,通过协同创新提高绩效;中国企业在混合技术并购时需要提前熟悉被并企业的技术知识,并购后尽力避免被并企业人才流失。

丛路扬[5]2014年在《混合并购企业的财务资源整合研究》文中指出当今社会处于一个竞争随处可见的大环境中,企业必须具备获取生存空间的能力,否则无法在这个社会立足。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面临的问题不只是生存问题还有就是规模化的扩大再生产和企业发展速度问题。每个企业都不可能停滞不前,这不符合企业的存在意义和战略决策。企业并购的出现解决了企业追求规模化的生产和快速增长的目的,西方国家在上世纪已经开始进行企业间的并购,并购出现模式首先是行业之间的横向并购,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行业垄断和最佳经济规模;接着企业并购的模式开始转变为纵向并购,这种并购模式主要是为了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和降低费用,主要集中于制造业并购与其相关的其他产业;到了最后,为实现更大规模的经营和管理,出现了综合横、纵向并购特点而演变的一种并购模式--混合并购,一般这种并购模式包括产品扩张型、地域扩张型和纯粹混合型。这种并购模式带来了企业合并的高潮,加快了大型、特大型和巨型企业的产生,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而我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出现企业并购,可以说并购技术还不够成熟,但由于此时全球进行的并购模式主要是混合并购模式,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在逐渐融入全球经济的过程中,进行企业并购的主要形式是混合并购。企业在进行混合并购后,目标企业要对各种资源进行整合,主要是财务资源整合、企业文化整合、人力资源整合、企业组织结构的整合等等一系列与目标企业息息相关的各种资源整合,这主要是因为目前发生的企业并购失败率高达80%,也就是说企业进行并购发生成功的概率非常低。目标企业的各种资源整合是保证其并购成功的主要要素之一,其中最重要的资源整合当属财务资源整合,这是因为财务资源是一个企业保持活力和维持长远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因素之一,财务资源是一个企业开展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前提和重要保障。本文研究的重点是混合并购企业中的财务资源整合问题,首先明确财务资源主要包括财务人员、财务组织结构、财务信息和财务的核算体系。本文的研究思路主要是先从混合并购和财务资源整合的相关内容着手,明确混合并购和财务资源整合的相关概念;接着总结进行混合并购失败的经验教训,展开综合分析,得出失败的原因和对目标企业的影响,并得出财务资源整合失败是造成混合并购失败的主要因素;紧接着分析财务资源整合的原则、程序和目的以及财务资源整合的主要内容,其内容主要包括财务人员整合、财务组织机构整合、财务核算体系整合和财务信息整合;接下来通过对一个混合并购企业进行收购的案例分析,得出结论:企业进行财务资源整合的根本目的是取得并购的绩效,实现财务的协同效应,故而,整合是手段,并购绩效是目的,对于财务整合的最终落脚点在于达到并购整合绩效和效能;最后运用财务指标检验混合并购企业的财务资源整合效果,通过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成长能力,以及通过财务指标对财务组织机构合理性的检验,得出结论。本文探讨重点是混合并购中涉及的各种财务资源整合,难点是如何有效地运用财务指标评价财务资源整合的效果,并得出客观性的结论。本文仅是针对混合并购中的财务整合问题进行研究,阐明笔者观点,得出初步结论,不当之处,恳请指正。

梁娜[6]2016年在《我国企业混合并购效益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企业并购重组作为资本市场对有限的资源进行重新分配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价值的评估,是近几年资产评估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企业并购活动开始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8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了新一轮企业并购浪潮,特别是步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企业间的并购活动更是越演越烈,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影响范围之广是前所未有的。当今世界,市场经济越高度发展的地区和国家,企业越重视运用并购这一手段扩展经营,以实现资本和生产的集聚,达到企业从外部获得增长的目的。由于对企业不同经营领域的划分,并购活动可以分为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混合并购是指从原材料供应到产品生产再到产品销售整个流程都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企业之间的并购,混合并购的出发点通常是为了扩大生产经营范围或规模。国内外学术研究领域和实务研究领域目前的研究成果表明财务协同效应是混合并购最流行的理论,即2+2>4,然而,国外学者通过研究发现一些企业进行混合并购之后存在纯财务效益,在这一研究发现的基础上,形成了若干有争论的观点,其中夏斯斯特里扩展分析就是在假设并购公司、目标公司有不同现金流方差、负债率和债务到期日的基础上,探讨混合并购存在的纯财务效益。纯财务效益实质上是从财务风险价值提升的视角强调混合并购不仅要关注在财务上获得的企业规模扩大,融资成本降低这样的好处,更应该关注混合并购可能给公司带来的风险改变,或者说由于混合并购所导致的不确定性的变化。而迄今为止,混合并购产生的纯财务效益在我国学术界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没有专门针对这一效益在我国混合并购实践中进行具体分析检验的成果。在此基础上,本文引入夏斯斯特里扩展分析,以资本市场不同权益持有者在并购后权益风险价值的上升或下降为关注点,结合典型案例,思考我国上市公司混合并购的现状,进一步丰富企业混合并购理论,同时也为增进我国新一轮企业并购价值创造提供有意义的理论启示。

张寒[7]2005年在《跨国并购的理论、运作及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经济全球化和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浪潮汹涌澎湃,跨国并购活动规模和影响越来越大;同时,我国经济结构正在进行战略性调整,国有经济改革进入关键阶段,加入WTO更使我国企业直面国际竞争,外资并购和海外并购势头十分强劲。跨国并购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一种形式,已经成为跨国企业实施全球经营战略的一种重要方式。随着跨国并购浪潮在世界范围内一浪又一浪地掀起,它的重要性也在日益增强;它不仅改变了一些旧的经济规则,同时也对21世纪的世界经济格局和国际经济秩序产生着重大影响。从目前来看,跨国并购主要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来进行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转移,但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并购也日益增多。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近年来也进行了一些跨国并购,包括中石油和中石化在海外收购油气田项目、联想集团收购美国IBM公司PC业务,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收购韩国双龙汽车等。随着我国“走出去”战略的进一步实施,企业跨国经营的进一步增加和深化,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并呈蓬勃发展之势。从历史上看,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全球共发生过五次并购浪潮。公司并购活动不断从行业内部向跨行业发展,从国内并购向国外并购发展,从发达国家向全球扩展,从最初的横向并购向纵向并购以及混合并购发展,终于汇成了一股不可抗拒的潮流。尤其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日渐完善,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资本流动更加国际化,兼并浪潮更是波澜壮阔,形成了第五次并购浪潮。在1987年的全球跨国并购总额不到1000亿美元,1990年为1510亿美元,而到1999年达到7200亿美元,2000年超过10000亿美元。在第五次并购浪潮中,发达国家在并购上形成明显的跨国特征,当时的跨国并购已占全球并购的1/4。到20世纪末,跨国并购已超过绿地投资成为跨国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1999年达83%,2000年达87%。联合国贸发会议指出,企业跨国并购已经成为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动力,并且日益成为跨国公司改善企业经营的战略之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强化市场地位、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为目的的跨国并购已经成为全球竞争激化的高度体现。鉴于跨国并购在全球范围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对该领域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作理论上的解释和实践中的指导。从跨国并购的理论研究来看,基于跨国并购具有外国直接投资(FDI)和并购(M&A)双重特点,国外学者对其研究主要是从FDI和企业并购两个角度分别展开,并结合本国公司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不少关于外国直接投资和企业并购的理论。FDI理论是在传统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主体部分是解释和说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动因的学说。FDI理论的主流是西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理论,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斯蒂芬·海默于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的垄断优势论为起源,包括巴克利和卡森的内部化理论、维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论和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等。此外,随着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兴起,还出现了其他如反映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非主流理论,如威尔斯的小规模技术理论、坎特威尔和托兰惕诺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以及拉奥的技术地方化理论等。<WP=4>在FDI理论的基础上,加之以交易成本理论、合同理论、激励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产权理论、非对称信息理论、信息不完全理论和博弈理论等企业并购理论在最近10多年的长足发展,使得跨国并购理论的进展非常迅速,成为目前西方经济学最活跃的领域之一。西方并购理论的不同流派从不同的角度对并购现象作了分析和解释,其中有些分析和解释对跨国并购现象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因为跨国并购起源于国内并购;但有些分析和解释则显然不适用于跨国并购现象,因为跨国并购具有不同于国内并购的特殊性。并购理论对跨国并购动因解释的局限性表现在:首先,并购理论到目前为止还不能形成一种完整的理论体系,用于解释国内的企业并购现象。也就是说,各种不同的理论观点还存在着很大的分歧,还不能全面完整地解释一般的国内企业并购的叁个问题,即并购动因、并购效应和并购策略问题,所以对跨国并购解释的局限性是不容置疑的。其次,跨国并购与国内并购相比,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而这些不同的特征并未为经济学家们在研究一般企业并购时予以考虑进去。最后,许多企业并购理论大都形成于70年代以前,而跨国并购是直到80年代后期才作为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显着特点而引起人们关注的一个问题。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对跨国并购的影响等问题是传统的并购理论所无法解释的。除了动因理论之外,跨国并购的运作层面也是值得研究和关注的,本文对此也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总体上,本论文力图对跨国并购的理论层面和运作层面进行归纳总结,并对中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所存在的问题和以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论文第一章导论主要对论文选题的背景,国内外跨国并购理论研究现状,论文的实践意义、主体结构与框架构思、主要创新之处和采用的研究方法做出说明。论文第二、叁两章对跨国并购的含义和跨国并购在整个世界的发展做了一个简要

刘和平[8]2005年在《欧盟并购控制法律制度研究》文中指出全文除引言和结束语外,共七章。 第一章,欧盟并购控制法律制度概述。本文从历史发展视角对欧盟并购控制立法的四个发展阶段进行细致入微的梳理,对2004年欧盟并购控制立法改革的动因给予详尽阐述,对改革主要内容进行概括性介绍,对欧盟并购控制立法面临的挑战予以归纳,对欧盟并购控制立法体系的演变进行勾勒,揭示欧盟并购控制法从无到有、从疏漏到缜密、从注重监管效率到尊重并购当事人权益的发展历程。如果说前叁节主要从宏观上进行分析,第四节则转入微观解构层次,对欧盟并购的含义、构成要件、类型、除外规定进行深入阐释,并采取横向比较方法对欧盟并购概念的不足逐一指出。最后,对欧盟并购控制的特征——“一站式”(one-stop shop)、集中式的并购控制制度进行描述,并概述并购控制两大核心内容:有关竞争性分析的实体控制法和保障实体评估实现的程序控制法。 第二章,欧盟并购控制管辖权制度。管辖权理论(Jurisdiction Theory)既涉及国际法(对外)也涉及国内法(对内)。对外层面主要涉及欧盟并购控制法的域外适用。为保护欧共体市场有效竞争,欧盟并购控制法超越欧盟地域界线得到广泛适用,形成无限的域外管辖权。欧盟委员会及法院以客观属地管辖原则为基础,大肆推行“单一经济实体论”(Single economic entity)、效果原则(effects doctrine)及“履行地”(the Place of impiementation)标准叁大理论,对主要经营行为地位于欧盟之外的并购行使管辖权,并招致国际冲突。文章对欧盟并购控制法域外管辖所引起的问题、判例及对策进行——分析。对内层面主要涉及一个并购案件究竟是由欧盟委员会审查还是由成员国管辖,即欧盟与25个成员国之间的管辖权如何实现最优分配。这是一般国家并购控制法所不具有的内容,成为欧盟并购控制法律制度的特色,将对国际并购控制立法提供有益的参考。 第叁章,欧盟并购控制法核心——实体标准。实体标准是整个并购控制法体系的核心。2004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欧盟新并购控制法确立了“严重损害有效竞争”实体标准。该标准是在滥用支配性地位标准和市场支配性地位标准基础上

高凤莲[9]2003年在《企业并购绩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企业并购可以免去了企业一切从零开始的缓慢过程。在微观上,企业并购能实现资本增值,优化资本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宏观上,并购有利于提高社会整体经济效益,优化资源配置,可以盘活原先效率低下的资源存量。 本文首先解释了并购的概念并简要地介绍了并购的一般理论概述。然后,从企业绩效角度的不同层面具体分析企业并购之动因,对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等叁种形式的经济效率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认为横向并购可获得规模经济,在有限理性的环境下纵向并购可以降低交易费用,而混合并购可达到组合效应和降低经营风险的目的。接着在此基础上,并详细阐述了并购对调整产业结构机制的有效作用。最后结合案例分析,通过反常收益法和主成分综合得分法对比,再联系国情,本文选择运用投资报酬率等四个财务指标作为因子构建主成分综合得分模型法。根据计算的综合得分数对上市公司并购的经营业绩进行实证研究,从而比较这叁种并购类型的绩效,以期对其作出客观评价,探索并购成功模式,使并购真正成为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渠道。当然,凡事都有两面性,在研究并购绩效的同时,也警惕并购所带来的负绩效。

高玉婷[10]2016年在《中央国有企业重组的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指出经过35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已然成为“世界引擎”。从全球范围来看,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体现为大企业之间的竞争,大企业集团的运行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经济行为,实际上已成为是各国提高综合国力和抢占全球市场份额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得到充分发展,在国际上的影响也更加深远。中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以及作为“精锐部队”的中央企业,是助推中国经济实现快速赶超的强大引擎。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企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对拉动国内经济发展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要维护本国企业的国际地位和经济利益,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是一条必由之路。2013年11月,十八届叁中全会提出深化国企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2015年9月国资委出台了《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提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制定中央企业结构性调整与重组方案,分层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国有企业通过整体上市、并购重组等方式,逐步调整国有股权比例,积极引入各类投资者,形成股权结构多元化、运行高效灵活的经营机制。这为未来的国企改革工作指明了方向。并购重组作为提高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其成效到底如何,怎样发挥其在提升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中的积极作用值得深入研究。中央企业对我国国民经济有着重要影响,研究中央企业重组及其国际竞争力提升问题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论文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在对国内外关于国际竞争力和企业重组关系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国际竞争力与企业重组的相关理论,并对中央企业重组与央企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理论进行阐述。通过进一步分析中央企业的性质和地位,说明了增强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必要性,而重组是提升央企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途径。进而建立了“一个标杆、两个层次,四个维度”的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构建中央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钻石模型,提出了提升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六大路径,即“做大——扩大企业规模”路径、“做强——提高盈利能力和运营效率”路径、“做优——提升成长能力和创新能力”路径、“世界一流——提高资源配置能力和管理”路径以及“机遇——改善外部竞争环境”路径和“政府——深化国企改革”路径。其次,通过分析中央企业的发展现状,包括对中央企业规模、发展速度、经济地位、运营效益和行业布局等多维度研究的基础上对从中央企业并购重组历史沿革和重组模式等方面的总体形势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说明央企重组取得的成效和经验,并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分析。总体而言,中央企业并购重组与整合取得了显着成效,主要体现在中央企业的布局结构得到优化,规模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显着增强,运营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但央企“大而不强”、缺乏核心竞争力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行业布局有待改善,国际化经营还处于较低水平。接下来,对我国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进行研究,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以世界500强企业作为标杆进行分层次、多维度地深入比较,分析了目前我国央企在国际中的地位以及与世界500强的优势和差距。尽管中央企业通过并购重组成效斐然,但与国际一流企业仍存在较明显的差距。虽然我国已明确提出了提质增效的发展目标,企业也在这方面做出了努力,但离世界一流企业这一目标还有较长的路要走。随后,本文基于中央企业在2006年至2014年间的财务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我国的中央企业进行实证分析。并通过南北车重组、中粮和华润叁个案例解析,在此基础上探析重组对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最后,借鉴国外大型企业通过并购重组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从影响我国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作为落脚点,从国家层面和企业层面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参考文献:

[1]. 混合并购的管理协同效应研究[D]. 张丽芬. 东北财经大学. 2007

[2]. 中国企业混合并购问题研究[D]. 胡昌丽. 武汉理工大学. 2003

[3].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特征及其与绩效的关系研究[D]. 陈贝娜. 复旦大学. 2010

[4]. 并购类型会影响中国企业技术并购绩效吗——对横向、纵向和混合并购的比较研究[J]. 张弛, 余鹏翼.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

[5]. 混合并购企业的财务资源整合研究[D]. 丛路扬. 贵州财经大学. 2014

[6]. 我国企业混合并购效益问题研究[D]. 梁娜. 兰州财经大学. 2016

[7]. 跨国并购的理论、运作及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问题研究[D]. 张寒.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5

[8]. 欧盟并购控制法律制度研究[D]. 刘和平. 华东政法学院. 2005

[9]. 企业并购绩效分析[D]. 高凤莲. 南京理工大学. 2003

[10]. 中央国有企业重组的国际竞争力研究[D]. 高玉婷. 辽宁大学. 2016

标签:;  ;  ;  ;  ;  ;  ;  ;  ;  ;  ;  ;  ;  

中国企业混合并购问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