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近十年的再就业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再就业论文,近十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失业是困扰各国政府的全球性社会问题。90年代,人们对再就业的关心程度已远远超过对通货膨胀的关注。日本从90年代初经济由低速增长转向衰退,从而出现经济萧条。从国际环境的变化来看,日本的经济萧条恰逢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快之际;从日本国内环境来看,经济萧条与日本各种社会制度的变革息息相关。那么,日本各种社会变革对再就业的影响如何?解决日本社会再就业问题的出路何在?这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
一、经济萧条与就业形势恶化
从二战后到90年代初,日本失业率仅为1%~12%。从1993 年开始,日本劳动力市场开始遭受泡沫经济破灭所带来的振荡。1995年失业率攀升到3%;1998年4月的失业率在二战后首次冲破4%大关,达到4.1%。据1998年5月统计,日本男性劳工失业人数比上年同期超出40万, 达到176万人;女性劳工失业人数比上年同期超出9万,达到117万人。 男性失业率是4.3%,女性失业率为3.9%。由于解雇或公司倒闭而丧失工作的人数达87万人。由此可见,在萧条时期,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重组甚至倒闭,越来越多的日本人加入了失业大军。日本目前的就业形势仍在急剧恶化。据1998年9月的统计,失业总数为295万人,失业率为4.3%。
就工业化国家失业率的比较而言,从数字上看,日本远远低于德国和法国两位数的失业率,而与美国1998年5月4.3%的失业率接近。为什么横向的比较不能说明日本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呢?这恐怕是与日本官方失业统计标准有关。根据日本的官方标准,在统计调查周内,工作1 个小时以上就不算失业。失业统计也不包括公司内的隐形失业职工。用美国申请失业标准计算,估计日本当前的失业率是9%。
二、失业的特点
日本近十年的失业兼有结构失业和周期失业的特点。由于日本产业结构正经历从以外需为主导过渡到内需主导型的变革,加上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海外转移造成产业的空心化,各个产业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是不平衡的。失业率在不同产业上的分布变化表明,汽车、钢铁等传统基础产业吸收就业人口的能力正在下降。
泡沫经济崩溃,遭受直接危害最深重的是房地产业和建筑业。上百万的体力劳动者投入到当时盲目上马的工程项目。现在这些就业者因公司陆续倒闭而失业。这是近十年失业的结构性特点。
在经济衰退过程中,日本劳动市场总体上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使失业具有周期性。其主要表现是,第一,从1992年以后,除65岁以上高龄者外,其他年龄组中失业率都呈上升趋势。第二,金融机构倒闭陡增,企业倒闭件数接近2万起。企业对劳动力的总需求在大幅度萎缩。第三,为了提高办公效率和削减开支,政府机构开始逐步裁减冗员。小渊首相提出的目标是,争取在3年内过渡到行政新体系,10 年内把公务员定员削减20%。
三、对长期雇佣制度的批判与再就业
日本大企业和部分中小企业对正式职工实行“终身雇佣制”,而大企业中的短工、临时工和多数中小企业的正式工,其就业、工资和劳动条件仍由公开的劳动力市场决定。这种企业雇佣制度在本质上不排斥劳动力市场竞争,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日本企业雇佣制度的本质特点归结为“终身雇佣制”。但是,由于实行年功序列工资制,强调职工对企业的忠诚和归属感,强调内部培训培养“特殊熟练”人才,日本企业管理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公开市场上的职业竞争。鉴于日本职工的离职率和转职率较低,在同一企业中连续工作的年限较长,应该把日本雇佣制度的特征概括为长期雇佣。
在经济持续不景气的情况下,日本企业的经营效益普遍不好。1997年日本公司的平均利润下跌15%左右。截至1998年3 月的年度报表显示,大部分东京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出现了亏损。企业能否负担得起剩余职工的工资,以及能否经受得住高龄职工工资增长的压力,这很令人担心。为了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求生存,为了降低工资成本,日本企业在经济萧条时期不得不选择解雇工人和让高龄职工退休的办法。这无疑造成失业增加、再就业困难的社会压力。所以,有些日本学者提出了这样的警告,日本会同欧洲一样,最终进入起因于产业结构转变的高失业率时代。
长期雇佣制度在经济增长时期对促进就业、维系社会稳定功不可没。但它在经济萧条时期日渐显露的弊端也遭到了不少批判。东京大学奥野正宽教授认为,长期固定的雇佣制度把职工牢牢地捆绑在企业里,剥夺了职工再就业的机会。伯克利大学的艾德斯坦教授也对日本劳动力市场的效率提出了质疑。他认为,日本公司内部的劳动力市场与社会脱节,不鼓励有劳动技能的人进入更有竞争力的公司。当日本经济与西方市场融合时,日本式的就业制度使劳动力市场的供应和价格难以从适应市场的客观条件方面做出调整,从而阻碍了经济增长。
针对长期雇佣制度低效率的缺陷,日本企业正着手改革。例如,采用能力工资和年薪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缩小长期雇佣的适用范围,确保企业核心职工就业稳定。尽管长期雇佣制度改革会使当前职工的就业地位趋于不稳定,但从长远来看,这必然会促进日本劳动力市场更加开放和更具有竞争机制。给再就业创造出充分的市场条件。因为“特殊熟练”已不再是技能培训的惟一导向,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更趋向于多元化和社会化。
四、日本社会的高龄化与再就业
由于平均寿命的延长和出生率下降,人口高龄化是日本社会面对的重大结构性变化。人口高龄化不但影响劳动力就业市场的长期供求关系,对建立新型社会保障体系也提出了现实要求。1997年,日本65岁以上的高龄者在总人口中占15.7%,估计到2025年,这一比率将上升到25.8%,从而迎来人口高龄化的高峰时期。
人口高龄化给养老金制度带来巨大财政压力。日本进行的法律修改将开始支付养老金的年龄推迟到65岁。现行的养老金制度是以退休为前提的,养老金领取者如果再就业,就根据所得报酬减少养老金的数额。有些日本人据此主张改变这种养老金制度,促进高龄者持续就职或再就业。这是出于减轻财政负担的考虑而提出的建议。但是从近期来看,解决周期性失业问题仍是再就业方面的主要矛盾。鼓励高龄者再就业,显然不利于转职率高的青年人在劳动力市场上有更多的就业机会选择。
日本老年人的基本充分就业与青年人的高失业率形成了鲜明对照。1994年以后,日本15~24岁青年的失业率在6%以上,1998年3月更超过10%。这与其他工业化国家的情况相似。然而在1985年以后,65岁以上高龄组的完全失业率一直是各年龄组中最低的。1989年以来,高龄组的完全失业率一直在1.5%左右。 日本的老年人希望在社会中扮演积极的、有活力的角色,而且通过继续工作获得更多收入,可以保持富裕稳定的生活水平。所以多数日本老年人不愿意退休,据调查,60~65岁的老年人中有70%以上的人愿意在退休后继续工作。
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是随产业结构变化动态调节的。在产业结构调整成效不大的现阶段,新兴产业虽然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但仍没有达到完全吸收传统产业剩余劳动力的水平。例如,据日本邮政省估算,到2010年,信息产业的市场规模可达120多万亿日元, 由此可创造240万个就业机会。而目前失业人口总额已经达295万。所以,青年人再就业仅靠新兴产业的牵动在短时期内还无法取得成效。
由于企业实行长期雇佣制度,就业地位较稳定,社会保障便处在企业支撑的就业安全保护伞下。日本缺乏关心失业者的医疗制度,随着失业者的增加,国民健康保险必须适用于更多的对象。这也使财政恶化的可能性加大。
从人口结构高龄化趋势来看,日本社会只能有两种选择,一是降低养老金支付标准,增加个人在医疗费用上的负担比重,二是增加国民的税务负担和保险费用负担。从小渊内阁的政策来看,选择只能是前者。为聚拢民心,小渊内阁宣布实施6万亿日元以上规模的永久减税计划。 其中个人所得税最高税率从65%下调到50%,法人税实际税率从46.46%下降到40%。
一旦降低养老金支付标准,或者增加个人在医疗费用上的负担,日本高龄者将更不愿意退休。高龄者再就业也将成为社会问题。在人口高龄化过程中,若老年人仍保持较高水平的就业,青年人再就业就会受到劳动需求减少的限制,日本再就业问题便面临着两难的选择。如何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平衡不同年龄组劳动力的就业利益,是解决再就业问题的关键。
五、再就业的出路
面对萧条时期日益恶化的就业形势,日本朝野都在积极寻求再就业的新思路。纵观世纪之交的日本社会变革,其再就业的出路不外乎以下几方面。
(一)加快产业调整步伐,推动经济增长。
持续的经济萧条使失业率上升,给再就业带来很大困难。1997年日本经济负增长0.7%。奥肯定律揭示出,GNP相对于潜在GNP,每下降2%失业率就上升1个百分点。所以要想从根本上摆脱失业问题的困扰, 日本必须首先恢复经济增长。
日本新的产业政策立足于扩大国内社会需求,改善社会基础设施和促进新兴产业发展。信息与通信业、住宅建设、生活与文化、环境设施以及医疗福利产业都受到高度重视。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再就业人员提供了选择职业的方向。
在未来两年内。当阻碍经济发展的周期性因素,如调整库存、降低资本储备等得到缓解后,日本经济会逐渐走出不景气的低谷。企业投资和生产规模的扩大会使劳动力就业需求增加,从而使再就业问题得到缓解。可见,解决日本社会再就业问题的重要前提是复苏经济,促进经济增长。
(二)缩短社会平均工作时间
通过缩短全社会的平均工作时间,减少每个人有报酬的工作时间,可以缓解失业问题。为了防止企业大量裁员,日本工会大多支持这种政策。缩短就业人员的工作时间,由他们平均分担全社会的失业时间,不可能最终解决企业人员过剩问题,也不利于建立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机制,但在短期内可以起到保障就业的缓冲作用。
(三)就业的家庭化和自佣化
日本在家庭中工作的就业者要比其他工业化国家多。1990年,全部就业劳动力中有8.3%的人在家庭里工作,而美国、 德国的这一比率分别是0.3%和1.9%。自我雇佣的人在日本约占14%,而在法国,自佣的人和家庭内就业者的总和才占其就业劳动力的14%。
由于个人计算机和国际互联网已逐渐普及到日本城乡的家庭,不受雇于政府或企业,在家里办公的人会越来越多,在家办公族通过电子网络推销产品或服务,使其产品或服务更容易接近世界各地的市场和消费者。这种工作方式有可能成为21世纪的一种趋势。
信息化社会就业方式的改变,如就业的家庭化和自佣化,会引起择业观念的变化,大企业、大公司虽然在生产和资本的规模上具有竞争优势,但在网络时代会受到经营成本低、经营方式更灵活的小公司的挑战。再就业者的择业目标就不会单单指向大企业。适应市场需求创新和个性化的工作方式有利于剩余人员的再就业。
(四)发展传统文化事业,保障高龄者就业。
开发适合老年人施展才华的工作领域是至关重要的。日本学者提出要加大对职业训练学校的投资,尤其是对艺术性较高的工艺、农艺学校的投资。通过传统手工艺的复兴来吸收失业者就业。在日本,许多人喜欢周末旅游,发掘和保护地方文化也大有文章可做。野生环境的保护需要很多人手。公益设施如图书馆、博物馆等适合吸收高龄者就业。加强文化公益设施的开发和建设是高龄化社会文明的自然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