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的属性与功能探析_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

高等教育的属性与功能探析_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

从更高更宽视域透析高等教育的属性与功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域论文,更高论文,高等教育论文,属性论文,功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需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深刻认识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与功能

▲对于高等教育的投入,不能仅仅看作是消费性投入,更应该视为一种非常积极的生产性投资

▲高等教育既具公共性,也具私人性;既具局部性,也具全局性;既具迟滞性,也具先导性

▲校园民生是社会民生的重要方面,高等学校要把解决好招生与就业、教育收费、资助贫困生等工作作为重要价值目标

党的十七大为我们绘就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宏伟蓝图。从20世纪80年代的“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2002年十六大提出的“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协调发展”,再到十七大构筑“四位一体”的和谐社会,每一次的变化都蕴涵着丰富的深意,这不仅体现了我党的理论认识和治国理念的阶段性飞跃,也反映了我党工作逐步走向全面性、协调性和整体性的过程。在“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发展阶段,为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提出的重大战略目标。高等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理应在这一布局中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而要做到这一点,更应加强对高等教育自身的研究,深化对高等教育基本问题的以识。

一、高等教育的属性:历史的考察与现实的分析

从哲学上讲,本质与属性是一对密切相关的概念。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联系,是决定此事物之所以为这一事物(或这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而属性则是事物本质所体现出来的性质和特点,是事物与其他事物相联系、相比较、相区别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外在性质[1]。属性可以有很多种,而本质通常相对较少或者具有唯一性,即有的属性是本质属性,而有的则不是。教育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如何认识其本质和属性一直是我国教育理论界从建国以来,尤其是1978年以来着力探讨的问题之一。1978年,于光远同志发表在《学术研究》上的《重视培养人的研究》一文[21,率先对把教育纳入上层建筑的论断提出了质疑,从而拉开了教育本质大讨论的序幕。在这场大讨论中,前后发表了300多篇论文,形成了20多种不同的观点。这场大讨论,将教育从阶级斗争工具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把教育的功能拓展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既促进了教育自身的发展,也促进了教育作用的发挥。但到目前为止,关于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依然存在不同的观点,相关的研究也在继续深入。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建立在普通教育之上的以传授高深学问为基本特征的专业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教育的本质还存在某种争议的时候,高等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也必然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关于教育及高等教育本质的理论纷争,客观上要求我们从更高的层次和更宽的视野来加以分析。限于篇幅,本文将论述的重点放在高等教育的属性上,这样做的原因在于,“从多种属性出发,进而研究事物的本质,既是进行教育本质研究的思想线索之一,也是教育本质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3]。我们认为,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多角度地分析高等教育的属性即使不能得出关于高等教育本质的确切结论,也会深化对于高等教育本身的理解。尤其是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下,对高等教育的属性进行多方位、多维度的分析,既能拓宽视野,也将有利于高等教育功能的发挥。

1.从经济属性来看,高等教育不仅具有消费性,也具有生产性

建国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教育被视为上层建筑,教育(包括高等教育)一直被认为是纯消费性的公益事业。由于发展高等教育需要很大的投入,办学成本高,需要消耗大量的财力、物力等资源要素,同时,接受高等教育而付出的开支,是构成消费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高等教育具有很强的消费性。但这种消费性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纯消费,而是同时又具有很强的生产性。主要表现在:首先,高等教育与一般产业相同,其运行也是一个投入、转换、产出的过程,其消耗同样需要得到补偿才能维持其运行;其次,从社会生产的角度来看,劳动者是生产要素之一,劳动者所拥有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力,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是经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高等教育则是提高劳动力质量的主要手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等教育是“生产”“生产力”的活动,其生产性是毋庸置疑的;再次,高等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承者,更是科学技术的创造者,其创造的新知识和新技术,本身就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现代化的进程已把高等教育从经济舞台的幕后推向前台,从社会的边缘推向经济社会的中心。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人才资源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作为科学创新的主导力量,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要素,主导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伴随着这一过程,高等教育的生产属性也将越来越凸显。因此,对于高等教育的投入,不能仅仅看作是消费性投入,更应该视为一种非常积极的生产性投资。

在肯定高等教育消费性的同时强调高等教育的生产性,一方面说明高等教育作为一项具有消费性的活动,其发展需要政府的积极参与和有效投入;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高等教育在整个社会中的作用不仅限于社会建设领域,也突出表现在经济领域。高等学校作为提高劳动者质量的重要手段,作为科技创新的主导力量,作为产学研合作的生力军,理应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上。

2.从社会属性来看,高等教育不仅具有公共性,也具有私人性

经济学家一般把产品分为三大类,即私人产品、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其中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产品或服务,称之为公共产品或服务;用于满足私人个别需要的产品或服务称之为私人产品或服务;介于两者之间的称为准公共产品。公共产品的典型特征是利益上的非独占性和消费的非排他性。当这类产品提供出来之后,人人都有资格享用,而且在享用的同时及之后并不排斥他人享用或减少其他人享用。私人产品的典型特征是消费上的独占性或排他性,即某种产品如果由某消费者消费,其他消费者就不能再消费[4]。由于高等教育资源是有限的,因此高等教育具有一定程度的独占性和排他性,比如在高等教育资源一定时,一个人占用了大学的资源,另一个人上大学的机会就相应的减少;与此同时,高等教育又具有巨大的正外部效应,它在提高受教育者个人素质和能力,为其带来经济和社会收益的同时,也在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增进社会民主、加强社会凝聚力、减少犯罪等,因而高等教育是一种介于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之间的准公共产品,它既有公共产品的部分属性,又有私人产品的部分属性。公共性主要表现在:作为高等教育产品的人才和知识,并不是某个人私人所有,而是为国家、社会、集体服务的,具有明显的公共性。私人性主要表现在:个人是高等教育的最直接受益者,高等教育首先可以提高受教育者个人的收入,正如英国教育学家布劳格所言,“个人的收入与其所受的教育正相关。当然,这种关系远不完美——但对于单个或每一个个人而言,这种关系确实成立”[5]。其次,从社会学的角度而言,高等教育不仅培养了职业化和专业化的人,更促进了作为个体的心灵的完善,提升了人的生活品质,为个人和家庭带来了直接的社会收益。

正是由于高等教育自身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同时又存在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特点,因此我们在强调坚持高等教育公益性的同时,也实行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成本由私人部门提供和由受教育者私人承担的政策,这是当前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普遍实行的高等教育政策之一,也是高等教育公平的体现。

3.从功能属性来看,高等教育不仅具有局部性,也具有全局性

高等教育的局部性主要表现在高等教育功能影响的有限性上。高等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是社会各项事业的一部分,其社会功能的发挥必然要受到外界各个方面的影响,其功能和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有限的。而高等教育的全局性则主要表现在高等教育功能影响的广泛性上。首先,高等教育担当着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种人才的重任,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各类产业健康发展的前提,事关国家经济发展的全局。其次,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的外溢性特征决定了它具有多效性,影响着整个社会发展的局部和全部:它不仅作用于经济领域,也作用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它不仅影响着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而且还与世界各国各个地区发展紧密相联,特别是随着当今世界国际化倾向的发展,这种联系越来越密切。另外,高等教育的全局性还表现在对未来社会的影响上。从某种意义上讲,现在和未来的竞争表面上是经济的竞争、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实际上是教育的竞争。无论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个人,谁掌握了未来教育的制高点,谁就等于掌握了未来竞争的主动权。这一观点的正确性历史早已证明,正如纪录片《大国崛起》中所描述的,德意志从濒临亡国的绝境发展成一个令人瞩目的强国,在采取了种种措施当中,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就是它高度重视对国民素质的培养,并以此作为国家振兴的基础。战胜法国并俘虏法国皇帝的元帅毛奇就曾经说过:“普鲁士的胜利早就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决定了。”

高等教育的局部性和全局性提示我们:一方面,教育的发展要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影响,教育功能的发挥也要受到外界社会的限制;另一方面,中国的未来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结底靠人才,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教育作为一个惠及大众的事业,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占据着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地位,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因此,在制订高等教育政策时,必须树立全局性的战略观念,克服各种急功近利的短视思想的束缚,将高等教育放在事关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全局的关键位置,合理规划,实现可持续发展。

4.从效用属性来看,高等教育不仅具有迟滞性,也具有先导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迟滞性是教育包括高等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即人才培养具有自身独特的规律性,需要一个比较长的周期,今天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只能为明天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因此,为了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要先行,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先于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投资要超前增长,高等教育的改革也要超前进行,这样才能迎接知识经济和未来社会发展的严峻挑战。不仅如此,高等教育作为人力资源的培养者,作为科学技术创新的主导力量,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先进文化的引领者,是文化和科教的高地,是党和人民事业的思想库,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辐射源和示范地。在变革日益迅速的当今社会,高等教育承担着越来越多的使命和责任,发挥着先导和引领的作用,从这个角度说,高等教育本身就具有先导性的特征。

高等教育的迟滞性与先导性,一方面决定了教育投资不是兑现式的,而是前瞻式的,办教育或投资教育必须要有远见性和战略目光,应着眼于发展,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把它看成是单纯的“福利性消费事业”。高等教育自身也必须预测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产业发展对未来人才的需求,培养未来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另一方面,由于高等教育所存在的先导性和引领性作用,我们还要高度重视高等学校的意见,重视高等学校的主张、思想和精神成果,更好地发挥在社会前行中的引领作用。

二、高等教育的功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的拓展与深化

功能一般指此事物对它事物的作用,可以是主观的即理想意义上的作用,也可以是客观的即实际作用的结果。从教育理论研究的角度来讲,教育本质或属性回答的是“教育是什么”的问题,而教育功能回答的是“教育有什么用”的问题。“教育是什么”决定着“教育有什么用”,即教育本质决定教育功能。因此,对高等教育属性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对高等教育功能的认识。

从社会学的角度而言,教育的功能可以简单划分为本体功能(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工具功能),两者都通过培养人来实现,高等教育也是如此。借助于人才培养这一本体功能,高等教育从远离社会现实的“象牙塔”逐步开放成为社会的“服务站”,进而成为社会发展的引领者和超越者,以丰富的人力资源和活跃的创造性,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领域发挥着重要的功能。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功能也将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

1.高等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经济功能

简而言之,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是指高等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具体表现在:

第一,高等学校是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生力军,是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方面军。从发达国家高科技发展的历史来看,许多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科技突破都是依托高等学校产生的。每个世界著名的高技术新城都依托于一所或几所研究型大学。迄今为止,影响人类生活方式的重大科研成果的70%也都诞生于高等学校。高等学校拥有一支理论造诣深厚、洞悉国际学术前沿的导师队伍,有一大批思想活跃、不知疲倦、敢于突破的研究生队伍,这是一支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生力军。高等学校还拥有追求卓越,不断进取和相对自由的氛围与环境。独特的人才和环境优势使得高等学校成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生力军,成为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方面军,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高水平的科技支持。纵观世界,科学技术越来越显示出第一生产力的巨大作用,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突出,科学技术与教育特别是与高等教育的关联度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紧密。高等学校、特别是一流大学,以其在基础理论、高新技术以及在科研成果转化上的丰硕成果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源头,成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高等学校是培养创新人才和领军人才的摇篮。在生产力诸要素中,人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主体。拥有高素质的人才是一个国家经久不衰的源泉,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而培养高素质人才正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势必越来越需要科技水平和国民素质的支撑与推动,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势必越来越取决于教育的发展和水平,取决于人才的质量和数量。正如美国一位学者所说,“凡不曾培养出真正受到良好教育公民的国家不能称其为泱泱大国”。体现一个国家最高教育水准的高等学校,不仅在知识传授、传播、创新及应用方面具有基础性和导向性作用,而且在培养掌握先进生产力、创造先进生产力的领军人才和创新人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源头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掌握先进生产力的人才则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力量,而高等学校正是形成这种生产力的摇篮。

2.高等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政治功能

为政治服务曾是传统教育的核心功能,甚至是唯一的功能。在当代社会,政治功能只是教育的多种功能之一,但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教育社会功能的首要方面。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具体体现在:

第一,发挥思想引导和政治教化的作用,培育富有历史使命感和思想自觉性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表现。而教育是进行思想引导和政治教化的主要阵地,高等教育更是如此。高等学校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积极传播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从而培养富有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和思想自觉性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第二,培养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和后继有人不仅需要培养一大批富有历史责任感和思想自觉性的建设者,更需要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高等教育作为一种专业教育,它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专业训练和全方位的培养,造就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管理人才和领导人才,从而促进政治的稳定、改革和发展。

第三,发挥理论创新的功能。高等学校还集中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一大批高级知识分子,通过他们的努力,可以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研究,实现理论上的突破和创新,这样不仅有利于哲学社会科学自身的繁荣与发展,也有利于发挥哲学社会科学作为党和人民事业思想库的作用,从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活动提供理论依据。

第四,推进社会民主政治建设。高等学校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场所,是弘扬民主和科学精神的前沿,也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代表人士最集中和最活跃的地方,各方人物云集,思想争锋激烈,高等学校在整个社会中所占据的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使其成为推进社会民主、促进社会公正的制衡器,在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社会民主的政治文明建设中发挥重大作用。

3.高等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文化功能

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包括文化的选择、传递、传播、保存、批判、创造等功能。其中,对文化的选择,高等教育比其它教育的作用更为深远,而对文化的批判与创造,则是高等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文化功能的主要方面,是高等教育对文化的反作用的突出表现[6]。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体现在:

第一,高等教育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突出表现形式。一般认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创造能力、活动方式及其创造的精神成果,广义的文化包括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狭义的文化专指精神成果(所有精神产品以及物质产品中的精神因素)。不论从广义还是狭义来讲,教育都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更是文化的突出表现形式。大学自产生起就是一种文化研发机构,现代的高等教育更是从文化事业中逐渐分化出来的。包含了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将通过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这一载体传承和表达出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与宣传更离不开高等教育的作用。

第二,高等教育是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构建创新文化的主要方式。教育活动是文化传播最为主要的方式,高等教育是传递文化、传授知识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它集文化的选择与批判、传承与传播、适应与创新于一身,是促进文化转型和实现文化价值的主要力量。我国高等教育不仅是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者,更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引领者。健康向上的大学文化具有强大的辐射和引领功能,它不仅保证了先进文化的传播,也影响着社会文化的和谐发展,促进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创新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涵,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尤其要关注创新文化建设,这更是以知识创新为重大使命的大学责任和立身之本。高等学校拥有良好的科研环境,浓厚的创新氛围,这些对于激励和培育创新思维、造就创新人才、做出创新成果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而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文化动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三,高等学校是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在世界文化交流和创造新文化方面,高等教育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首先,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的到来,高等学校国际往来活动频繁,从而为各国文化的沟通和交流提供了便利的途径,高等学校已成为引入异质文化的主要渠道和进行文化接触、交流与融合的主要基地;其次,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是创造新文化的主要机制,而高等教育常常处于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汇的中心,在各国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中,文化创造的火焰也往往首先从高等学府中燃起,大学可以以其优越的条件和独特的地位在世界人类文化创造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4.高等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社会建设功能

社会建设是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新领域,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教育被放在首要位置。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它不仅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方面,对于社会建设的其他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功能,具体表现在:

第一,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在为社会带来正外部效应的同时,也为个人带来巨大的收益。教育不仅是每个公民个人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公民生存、发展等人权的重要途径。在现实社会中,是否接受教育,尤其是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往往成为改善个人生存状态,实现社会阶层流转的重要途径,对于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这些作用的有效发挥都应当建立在教育公平的前提下。社会公平是和谐社会的基本准则,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也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教育公平有利于改善贫富分化,减少客观差距,从而缓和社会的矛盾,促进社会稳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我们不仅要关注高等教育自身的公平,更要通过高等教育的公平来实现社会的公平。

第二,高等教育对于解决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构建医疗卫生制度等民生问题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就业是民生之本。一个国家要想协调发展,要想减少一些社会矛盾,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让人人都有工作。高等教育对于解决就业问题的积极作用突出表现于这样三个方面:第一,高等教育提高了人的素质,从而更有利于就业;第二,高等教育自身的快速发展推动着科技领域里的重大突破,从而催生一大批新的产业,创造出众多新的就业机会;第三,高等教育自身规模的扩张对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就业具有积极的拉动作用。高等教育对于就业的积极推动,同时也有利于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减少贫富差距。不仅如此,由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本体功能,也可为医疗卫生制度的改善、社会管理体制的完善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从而为这些民生问题的解决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

三、高等学校:“四位一体”格局中的可为与应为

高等教育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位一体”的布局中发挥更大作用,作为高等教育主体的高等学校,也要在这一格局中承担更为重要的使命,而最首要的,是要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来思考学校自身的工作,加强高等学校的管理与建设。

1.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是高等学校最为根本的职责

立德树人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下,高等学校不仅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而且要关注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这就要求高等学校面向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先进的办学理念为指导深化高校内部改革,不断优化办学体系的合理组成,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宽松环境,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培养多层次、多类型、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

高等学校是国家创新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和创新型国家的构建要求高校充分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应用研究生力军和科技成果转化重要方面军的作用,要求高校按照国家创新体系的总体布局,面向科技前沿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自主创新活动,大力推进多种模式的产学研合作,有效发展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努力实现高新技术的转化,为地方经济发展和跨区域合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2.积极推进校园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客观要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共产党长期奋斗的重要政治任务。校园民主是社会民主的缩影,积极推进校园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客观要求,高校自身的特殊地位更决定了应当在整个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中起示范作用。因此,高等学校要积极推进校园民主。首先,高校要坚持以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重点,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实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和依法决策;其次,高校要充分发挥教代会制度的作用,使之成为高校教职工行使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权利的重要形式;再次,高校要做好统一战线工作,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代表人士的作用;第四,高校要有效发挥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研究生会等群众团体的作用,扩大各个群体有序参与学校政治事务和行政事务的渠道,加强制度建设,积极推进校务公开,院务公开;第五,高校要充分发扬学术民主,营造宽松的科研环境,促进学术繁荣。

3.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

一般认为,大学文化包括三部分,即“由价值观、理想追求、思维模式、道德情感等构成的精神文化;主要由大学的组织架构及其运行规则构成的制度文化;主要由大学的物理空间、物质设施构成的环境文化”[7],它是人类社会长期积累的优秀文化的缩影,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大繁荣要求高校积极加强大学文化建设。首先,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高校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的各个环节,构筑高校师生共同的理想信念,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其次,高校要从教师治学和学生成长的长远目标出发,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加强大学制度文化建设;再次,高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满足广大师生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文化需求,构建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

4.关注校园民生,关注大学生就业和贫困生资助等实际问题是改善民生的突出表现

校园民生是社会民生的重要方面,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首先要求高校积极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认真解决自身诸如工资改革、住房改善、医疗改革、社区建设、困难职工等校园民生问题。不仅如此,高等学校所涉及的招生就业、贫困生资助、教育收费等问题,更是群众普遍关心的民生问题,在这些工作中,高等学校作为重要的利益方和参与者,通过提高和改善自身的工作,如实施招生“阳光工程”,加强就业指导,资助贫困学生等以促进实际问题的解决,是社会对高等学校的客观要求,也是高校发展理应遵循的重要价值目标。

综上所述,十七大的战略部署赋予了高等教育更多的使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下,深刻认识高等教育的属性与功能,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在这一布局中的重要作用是当前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高等学校也必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与祖国一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阔步前进。

标签:;  ;  ;  ;  ;  ;  ;  ;  ;  ;  ;  

高等教育的属性与功能探析_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