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青春期论文,父母论文,孩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仿佛是在一夜之间,春芽便脱颖而出,孩子步入青春期了。这一种转变,父母往往是不容易察觉的。
女孩子忽然间变得沉默易感,很容易产生想痛哭的冲动。男孩子觉得内心充满躁动,世界在他们眼中仿佛一下子都颠倒了,看什么都觉得不对头,于是想反抗,想呐喊,甚至想找人打一架。这样的变化是内心的,连少男少女自己可能都没有意识到,所以,为父母者一般更是很难感觉到,他们惟一觉得诧异的是孩子怎么会在一夜之间变得很陌生,变得不听话?
其实这个时候,孩子是自觉地进入了青春期了。青春期少年的一个明显的心理特征就是具有较强烈的逆反倾向,也可以说由于这种心理特征,决定了这个时期的少年行为取向带有一定的危险性,为父母者如疏忽了教育或掌握不好教育的分寸,都会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负面的影响。
那么,青春期逆反心理的表现在哪些方面?家长应如何面对孩子的逆反心理呢?
面对疏离处之泰然
周女士是电台的著名节目主持人,在数不清的夜晚里,她深沉动听的声音通过夜风,慰藉了多少颗苦闷的心。很多人崇拜她,包括她亲爱的女儿。她对自己也很满意:敬业乐业,赢得荣誉与尊重;爱家庭爱孩子,除工作以外,她把自己全部的爱献给女儿。女儿一直以妈妈为骄傲,在学校属于出类拔萃一族。在未发现女儿的秘密之前,她觉得自己活得问心无愧了。
然而有一日,她给女儿收拾房间,偶然发现了女儿的日记本。虽然,她知道偷看孩子的日记是不对的,但此时母亲对孩子了解的强烈渴望驱使她翻开了那本日记。偶然翻到的那一页竟是那样的触目惊心:我讨厌妈妈!
犹如五雷轰顶,周女士被击倒了。在40多年的人生历程里再没有比这样的打击更令人心碎了:10多年的含辛茹苦,眠干睡湿,倾情倾力,换来的竟是这样的评语。一连好几天,她都处在惊惶失措之中,她在万念俱灰中找到我,泪流满面,她一忽儿自责:我是否做错了什么,让女儿这样恨我呢?一忽儿绝望:难道这一代人就是这样没有良心、没有感情吗,我为她付出这么我,她竟恨我!
对于这样的母亲的处境,我是见过不少的,因为几乎所有步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都必须经历成长过程的一段,这一段在成长心理学上被称之为“心灵的断乳”。
人类成长必须经历两次“断乳”,第一次是在婴儿期,婴儿离开母亲的哺育,是人的第一个飞跃,标志着婴儿向幼儿过渡,从此自己站立起来。这一阶段是明显而自然的,因而所有的母亲都为此而欢欣雀跃。人的第二次“断乳”是在青春期,这是一次“心灵的断乳”,即孩子开始摆脱成年人在精神上的束缚,走向精神独立。这同样是一个飞跃,标志着孩子从儿童向少年过渡。这一次飞跃比上一次飞跃要艰难痛苦得多。因为此时飞跃的个体已经有较成熟的感知,他们在心灵上已有了沉重的背负,要挣脱这些背负,当然包括了对父母情感上的依赖以及对过去所认识的人生价值的重新认识,便使这一次跳跃的难度大大增加。很多家长都不理解孩子的这一次人生的飞跃,把它看成是孩子的背叛。因此有些人会因为孩子的突然疏离而惊惶失措。他们或者对孩子比以前管得更严,或者为这种疏离表现出极度伤心,这些做法往往适得其反,会更让孩子反感,从而给他们的成长带来障碍。
面对孩子因“心灵断乳”而造成的疏离,作为家长,一定要处之泰然。要认识到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既然是过程,也可以说是暂时的。我们要看到,其实孩子在挣脱成年人精神束缚时也是异常痛苦的,他们非常需要正确的指导。此时,聪明的父母最好是采取“共同度过”的态度。
对待女儿突然产生的疏离感,父母万万不要责怪,而应给予更多的关心,比如和女儿谈心,谈自己年轻时的趣事,谈自己成长过程的一些失误;和女儿一起去听音乐,去旅游,推荐一些好书给她。让她在不知不觉中扶着你的手慢慢脱离对你的依赖。
对于男孩子,却不能像对女孩子那样给予过多的关心,因为此时他们独立的愿望比女孩子强烈,他们可能会看不起现存的一切。但他们在这个时期同样渴望指引,所以此时最好是给他找一些榜样。比如,介绍他认识一些比他年长的优秀青年,让过来人给他最具体的指引。也可以把一些成功人物的传记放在他的书橱里,让他阅读,借着这些成功人士的经历,给他指引一条正确的人生之路。使他能在你貌似放纵的支持与关怀下完成对人生正确路向的选择。如果家长能做到以上的几点,那么当孩子完成了这次人生的飞跃后。回过头看父母与他一起走过的路,他对父母的感情一定将会更深。
换一种眼光看孩子
何亦明是少年宫的老学员了。从幼儿园中班开始,爸爸就带他去少年宫参加各种各样的学习班,先是美术班,然后是舞蹈班、书法班、电子琴班,到小学免去学舞蹈,却又增加了作文班。小时候对爸爸惟命是从,只知道星期六、星期日比平时上课还要累,讨厌星期日,讨厌少年宫,但说不出为什么讨厌。到了六年级,他渐渐明白自己原来从来就没有喜欢过画,只是家长见他画得不错,又拿过市级竞赛的二等奖,就以为他是绘画天才,要他一直学下去。其实,在他心目中,最想去参加的应该是航模班。他和爸爸提过,但爸说,那有什么前途,难道学了你能成为船王?学美术现在可以拿奖,长大可以赚钱;学作文可以拿高分上重点。明知没法和爸爸争辩,但心里总有一股气,何亦明便采取逃学的办法,反正已长大了,不用家长带,去了少年宫不上美术课,却自己用压岁钱交了航模班的学费,学起制作模型。一个学期后,亦明竟然在高级竞赛中拿了一个奖项。兴高采烈地拿着奖状回家,以为爸爸从此会让他光明正大地参加航模组。谁料爸爸知道后大发雷霆,认为他叛逆,一把将儿子的获奖作品摔到地上……
这个故事我是在何亦明离家出走后,他妈妈向我求救时听到的,可惜的是在儿子做出了最强烈的反抗时,他的家长仍不知自己错在哪里。
孩子在不知不觉中长大了,有些变化家长是看不到的,比如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独立见解、渴望自己对人生的目标做出选择,尝试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些都属于心灵上的进步,而不少家长往往没有意识到这些变化,仍在把已经长成少年的儿女当做儿童看,仍希望把孩子的一切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个时候,如果家长对孩子管理过紧,逆反心理就会更强烈,就会出现何亦明的现象了。
作为家长面对家有少年初长成,不妨换一种眼光去观察你的孩子,把关切的目光换成欣赏,欣赏他们每一个独立的思考,欣赏他们每一次独立的行动。把管教的语气换成商量的口吻,少说点“你应该怎么样”,多说些“你认为应该怎么样”,孩子得到了你的尊重,自然会珍惜独立的权利,会走正自己的路。
每人都有一个隐秘的世界
晚上8时,一家人坐在客厅里看电视,妈妈特意去弄了一盘水果,这时候,电话铃响了,女儿一下子跳了起来,说了声“我来接”,就跑进自己的小房间,拿起电话还不忘跑到门边把门关起来。这一系列动作让坐在客厅里的爸爸妈妈惊愕不已,他们交换了一下眼神,彼此看到一个大大的问号:这个电话好像是早预约的。为什么要到自己房间去听?为什么要关上门?难道……夫妻之间从来没有这样的“心有灵犀”。当爸爸的望着电话,用眼神示意妻子,妈妈马上拿起电话。她听到一阵快乐的笑声。或许因为太紧张了,妈妈不自觉地咳了一下,女儿猛然尖叫起来:“不说了,我们家有窃听器!”“啪”的一声,电话挂断了。妈妈惊恐地望着女儿的房门,但是那扇门却久久没有打开。虽然,妈妈后来小心翼翼地去敲,拿着水果盘去哄,但那一晚,门始终没有打开。自此以后,女儿就用一种极冷的眼光看她的妈妈、她的家。
女孩儿慕恩告诉我这件事时,眼睛里蓄满了泪水,她说:“其实那个电话是一位女同学打来的,我有预感是她。其实我们并没有什么不能让人听的话,我还准备听完电话就把那件好笑的事告诉妈妈呢。但我不喜欢在别人面前说电话,不知为什么,就是不喜欢,这难道有错?为什么不相信人?为什么有个电话就要以为是早恋?我们有没有隐私权?”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一个个体都有一个隐秘的世界,得不到邀请,别人是无权进入的,这是人与人之间最起码的尊重。可惜有些家长总是抱着“我生你养你,你是我的,我当然有权利知道你的一切。”而有些家长则认为这种进入是为了关心,我当然理解这份爱意。但实际效果是,这是一种践踏,一种很难让孩子原谅的伤害。说到这里,应该声明不是让家长从此对孩子放任,而是希望在接触孩子隐秘区时要万分小心,寻找最佳的途径。比如,孩子打电话过长,可以在过后问他:“电话打那么久,是不是有人要你帮忙?”孩子的信,不能拆,但应采取当面交给他的方法。既让他知道你关心他的通讯又尊重他。有时间,还应与孩子谈心,了解他在学校的情况,适当时,可以邀请他的朋友来访,让他知道家长既在关心他,又把他当做一个成年人来尊重。孩子在家长身上接收到尊重人的信息,他也能学会尊重别人。
许多家长总是埋怨自己的孩子不听话,一方面是没有理解孩子已进入青春期,会萌生逆反心理。另一方面,其实我们的孩子是听话的,不过,他们不仅是用耳朵听,还用心去听,用脑袋去思考,他们有时会不同意父母的意见,但并不代表他们是不听话,恰恰是他们已把你的话听进去,正在进行消化。这样的进步难道不是很让人高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