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阶段的教学中,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应当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数学建模作为一种重要的课堂教学方式,强化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设计、基础理论知识和应用题解析的教学中,注重数学建模的应用,培养学生数学建模意识,掌握数学建模的方法,提高学生数学知识应用能力。文章中根据高中数学教学,提出几点数学建模的有效教学方式。
关键词:高中数学 数学建模 教学方式
建模是一种能够帮助人们进行分析的直观形式,数学建模同样拥有此种效果。将抽象的问题通过数学语言及方法构建起能够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定量研究与分析数学问题时,就需要进一步掌握目标信息并作出合理假设,分析存在的规律,以此创建数学式子、构建模型等。数学模型作为数学知识到数学应用的过渡方式,对其开展深入分析、研究、探索、学习、掌握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
一、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点的理解程度
学生学会使用数学知识建模的基础在于数学知识的积累,因此,我们在渗透建模思想的过程中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是否牢固,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点的理解程度,使学生形成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结构,并学会举一反三,做到知识的迁移。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决不能依靠教师的单方面讲解,我们一定要积极与学生产生互动,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进行查漏补缺,使学生学会如何灵活地掌握数学知识点。
二、拉近数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
数学建模的最终目的在于为生活所服务。因此,在建模思想的渗透过程中,我们也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而是应该积极拉近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建模的过程当中,实现建模思想的有效渗透。
三、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
对于高中数学建模思想的学习,并不仅仅是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更是对数学核心素养的习得。因此,教师可以将同学们分成若干个小组,给定一个话题,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小组讨论时间,让同学们以建模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对于有疑问的同学要给予及时的答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样的小组讨论形式可以使同学们以团体的形式去学习并解决问题,彼此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商讨学习计划,对加强学生的团体意识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学习百分率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让同学们以建模小组的形式对银行存款利率,商品打折,商场促销活动等内容进行交流讨论。这样一来,同学们能够在讨论的过程中学习建模的方法。
四、把握教学目标,渗透建模思想
高中数学教学中对建模思想的渗透,要立足于教学目标,以此作为基础,使学生能够对数学模型予以一个正确的认知,从而使学生树立起数学建模的自信心,并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数学模型进行正确的应用。例如:在高中函数教学过程中,函数公式就是一种比较简单的数学模型,是复杂数学模型的基础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对建模思想的渗透,要注重让学生对简单的数学模型进行了解和认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能够对数学模型展开自主探究,对数学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
五、借助数学例题,引导建模思想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建模思想,对建模思维进行渗透,需要学生自身具备这一意识。这样一来,教师必须做好引导,使学生能够具备建模意识。从高中数学建模思维培养的现状来看,学生在进行数学建模之初,往往感觉到无从下手,对数学建模存在一定的畏难心理。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注重做好引导和培养工作,使学生能够具备数学建模意识和扎实的基础,从而认真地进行学习,并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对数学建模思维进行有效的渗透和应用。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建模思维。
高中数学的教学加强对学生建模能力的培养,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利用数学原理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能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知识基础,综合性地锻炼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高中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过程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仍有部分学生不懂得如何进行建模分析,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带领高中生学习建模知识时,要充分地发挥出自己的创新能力,将一些表面上看起来并不相关的元素综合联系起来,对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对数学建模中的问题进行转化,并对同类问题进行高效解答。
参考文献
[1]任薇含 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8,(43):129。
[2]薛盼 数学建模实践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8,(38):159。
[3]曹宗华 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思考研究[J].学周刊,2018,(16):37-38。
论文作者:宋菊艳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20年2月总第3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8
标签:建模论文; 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过程中论文; 思想论文; 基础论文; 高中数学论文; 《素质教育》2020年2月总第33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