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词语和思考--寻找适当的方法来处理它们_思维品质论文

选择词语和思考--寻找适当的方法来处理它们_思维品质论文

选言思维——寻找恰当的应对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恰当论文,思路论文,思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什么是选言思维

      先讲选言思维。“选”,是选择,这个意思好懂。“言”呢?稍复杂一点,在这里我要界定它的内涵,指思想、意见、策略、方法等等。从“选”字看,我们可以想到人们面对某事可能有多种主张或方法,要从里面选一种去执行。如果只有一种,那就无所谓选了,显然至少要有两种。所谓选言思维,就是指面对现实生活中某件事情要开动脑筋提出两种或两种以上可能的主张作为备选项,然后再对这些被选项进行评估分析,确立正面因素较大、负面因素较小的主张作为选择项。这种处理事情的思维方法叫做选言思维。简言之,它是以开放的态度设想事情的多种可能,继之以趋利避害为原则筛选所需的处理事情的思维方法。

      平时的作文课,应该直接向学生传授具有实践意义的生存智慧。它不是简简单单地写一篇文章的问题。对此,我们许多中学语文教师没有认识。今天我以这个具体题目的讨论,向中学语文老师们说明这样一个道理——我们的作文教学关系到学生今后生存实践能力的培养。

      下面就结合具体的实例阐释这个问题。

      在日本法西斯气势汹汹的强大攻势面前,中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面临着艰难的选择。怎样认识、评估中国的前途呢?“中国会亡”“中国很快就能胜利,无需费大力气”“中国既不会‘亡国’,也不会‘速胜’,战争将是‘持久的’”“最后胜利是中国的”。

      这就是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对当时中国政治形势的客观形势概括,即中国面临的“选言思维”。在提出这三种认识之后,毛泽东在文中对前两种进行了准确的排除性分析。

      在排除两者之后毛泽东指出,只有“客观地全面地估计到一切敌我情况,……只有战略的持久战才是争取最后胜利的唯一途径”。这就从战略指导思想上明确对日本作战的基本方针。这种宏观的战略预测分析,也就是把各种可能的情况都摆了出来,对各种认识的本质倾向相应做出深刻的剖析,对发展的趋势相应做出准确的评估,这对于作出正确的战略决策是极其有益的。议论文写作,讲这种“选言思维”,这不是地地道道的人生实践智慧的训练吗?结合类似这样的各种实例学习选言思维法,显然也是在学习怎样解决实际问题。所以,议论文写作关系的不仅仅是掌握议论文写作规律,也关系着学生的生存实践智慧的培养。

      总之,学习议论文,掌握选言思维法,是一种基本的生存素质、一种能力。

      二、选言思维中的证伪排除

      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出,选言思维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想象备选项,第二步是确定选择项。在这一个小专题中我要讨论的是“证伪排除”其他备选项,保留下选择项。这就是所谓“选言思维中的证伪排除”,即在论证其他备选项弊端过程中,将其排除。2001年全国高考作文题——以“诚信”为话题作文,就比较切合适用“证伪排除”方法。

      高考试题是这样的:

      阅读下面一则寓言,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到了一个渡口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渡船开出时风平浪静,说不清过了多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簸,险象环生。艄公说:“船小负载重,客官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度难关。”看年轻人哪一个都舍不得丢,艄公又说:“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年轻人思索了一会儿,把“诚信”抛进了水里。

      寓言中“诚信”被抛弃了,它引发你想些什么呢?请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也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等。所写内容必须在“诚信”的范围之内。

      这道试题的标准应试思维就是选言思维。考生首先应该明确的是“扔××”是较好的选择。年轻人面对艄公的要求,他要把七个“背囊”都当做扔掉的备选项,然后要迅速判断每一个“扔××”行为之弊,排除其中六个损失较大的“扔××”,确定一个损失较小的“扔××”作为选择项。这就自然把七个背囊都考虑过了。最后把确定的“扔××”与试题所说的年轻人“扔诚信”作联系性分析,看“扔诚信”的决定是否是损失最小的选择。如果“扔诚信”是损失最小的那一个,那么这个决定是对的。如果“扔诚信”不是损失最小的那一个,那么这个决定就是错误的。这是在普遍面的分析前提下再做垂直深入的分析,这样的分析方法是基础的方法,立论有根据。这样,就能够推断出年轻人在风浪的考验面前,他打了败仗,他不是一个有“才干”的人,他不是一个“机敏”的人。在有其他损失较小的备选项的前提下,丢掉了不该丢的东西,这更为明显地突出了他的愚蠢。据此思维,可以写如下的应试文章:

      诚信,重要的是做而不是说

      ——“诚信”考场话“诚信”

      2001年高考作文试题给出如下材料:

      有一个年轻人身背“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在他渡河时遇上风浪,艄公说:“船小负载重,客官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度难关。”年轻人把“诚信”抛进了水里。

      试题问:寓言中“诚信”被抛弃了,它引发你想些什么呢?

      面对试题“诚信”,作为一名“考生”我面临着“诚信”的考验。说实话吗?要冒风险,怕自己的思想被阅卷教师打入“另类”。说假话吗?这本身就不“诚信”。“诚信”,重要的是做而不是说。不实践,“诚信”还有什么意义。经过翻江倒海般的斗争,我还是勇敢地选择说实话:面对试题“诚信”,想说爱你不容易。

      为什么不爱试题“诚信”呀?因为这道试题本身就是一道假命题!

      试想一个年轻人在“人生路上”经过一番“跋涉”,到达一个新的人生“渡口”时,他已经积攒下七个“背囊”——“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这是很不容易的事呀!尤其是“金钱”和“荣誉”,那是凭借自己的“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在“漫长的人生路上”艰苦“跋涉”奋斗出来的,是事业有成的标志。这也说明这个年轻人已经是一个有人生经验的成熟的年轻人了,否则,他哪里来的“金钱”和“荣誉”?所以,面对艄公要他扔掉一个背囊以减轻船的负载时,面临着扔什么的选择:“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这时,他应当凭借自己的“才学”“机敏”很容易做出正确的判断——“健康”、“美貌”不能丢,失去了“健康”、“美貌”,成为一个又丑又弱的人,生活还有什么乐趣?“金钱”不能丢,丢掉“金钱”成了穷光蛋,靠什么生活呀!“才学”“机敏”不能丢,丢了“才学”“机敏”,成了一个“白痴”,是一具行尸走肉,活着也没有意义。“诚信”,更不能丢,这是奋斗到今天赖以立身于世的做人之本。丢掉了“诚信”,成了千人指万人骂的不肖之徒,哪还有什么脸面活于世上?

      丢什么?丢“荣誉”呀!把那些虚名丢掉!自己有实力,渡过眼前的困难后,等事业“更上一层楼”,“荣誉”还会再来呀!所以,面对艄公这道“试题”他应该很容易做出自己正确的选择,即扔掉该扔掉的,这才说明他真正有“才学”,是个“机敏”的人。

      七个“背囊”整体是一个系统,我们要全面地认识这个年轻人。他在有正确选择项的情况下做出了错误的选择,扔掉了不该扔掉的东西——“诚信”,这说明他在大风大浪面前经不起考验,或者说他在人生路上已经变坏了,甚至他的“诚信”本来就是假象,是骗人的,否则不会做出这么愚蠢的事,不会做出这么不合算的事,因为他的决定近乎于为了一己之私坚持欺骗。这样,连同他的“机敏”、“才干”,都值得怀疑。这道试题本身是矛盾的,是假命题。所以,“我”不喜欢他!这就是“我”当下的想法,“我”不想顺杆爬,嘴上大谈此题给“我”什么启发。“我”的批评当或不当,给命题人提点意见以利工作,这拳拳情感是真的!

      呀!“我”的试卷能给多少分?“我”真的很担心。尽管担心,但我在考场上还是大胆说出来,在实践上做到了诚信。

      三、选言思维中的梯度比较

      在前边的案例中我们看到的是备选项系统中,有的背囊(如“诚信”)是不可以扔掉的,他们必须从“扔”的选项中排出;有的背囊是可以扔掉的,它才是可选项。这些备选项从“扔”的角度讲,可以说是不相容的。但是,备选项还有一种情况,即它们可以都作为选择项,然而因价值等因素的影响,可以做比较之后而决定选择什么。这就是选言思维中的梯度比较。

      下面就以2013年天津高考作文题为例进行分析,试题是这样的:

      中国自古有“学而知之”的说法,这里的“学”,通常被理解为从师学习。韩愈就说过:“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或懂得道理的途径日趋多元。请结合你的心得和体验,在“________而知之”中的横线处填入一字,构成题目,写一篇文章。

      ①不能以“学而知之”为题;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一)常见应试写作

      应试文如下:

      天津一考生

      “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到了,就记住了;我操作了,就理解了。”这句质朴无华的话给我的印象很深刻,因为它把“行而知之”的道理诠释得既形象又通俗。

      行者,行为、行动也。行而知之就是在自己的行动、实践中检验与获取知识,吸取经验教训,体验人生道理。

      “行”才能有所知。陆游曾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躬行”即亲身实践,这是“绝知”的充分与必要条件。很多事情包括知识、经验、道理等,自己试着做一做,亲身体会一下,才会获得最直接、最质感、最接近本真的认识与判断。“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自尝一口。”尝过之后,梨子的或酸或甜才成为形象的享受而不是纸面上的符号。从教育的层面讲,很多有识之士都很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什么?我想主要还不是为了“发明”或“发现”,而是让学生在“行”的过程中增长阅历,丰富体验,从而实现真正地融会贯通才是根本。否则,在黑板上做化学实验、在挂图上连接电路,这样的黑色幽默仍会在我们的教室里上演。

      “行”才能有所发现,才能固化真知。我们都会记得小时候第一次触碰火焰时,那手上的灼痛感告诉我们要小心那抖动如绸的橙色精灵。“行”给予人们很多经验,而经验恰恰是知识与真理的母亲。神农亲口尝百草,方知何种植物有益,何类植物有毒;伽利略亲自登上比萨斜塔抛下铁球,击碎了亚里士多德的断言,那两个同时落地的铁球,揭示了自由落体运动的本质。科学技术的进步与腾飞,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背后都贴着一个相同的标签——“行而知之”。

      行而知之,强调的“能”行,是“善”行。行动的方法影响着“知”的质量。正确的行为方式推动知识的发展,错误的实践手段牵绊人类的脚步。古今中外,这样的例子我们看到的太多太多。什么是正确的行动方法?我认为,严谨、慎重、果断是“行”的不二法门。严谨保证了知识的品质,慎重防止我们因鲁莽而一无所获,果断则能够帮助我们抓住吸取知识的机会,这三点如同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向着前方无尽的“知”奔驰。

      “行”可得智慧,可取经验,可练能力,甚佳!何乐而不为?拿上行动的桨橹,升起“严谨、慎重、果断”的帆,借着阵阵和风与道道睛阳,在万顷波涛中乘风破浪,是你我共同的选择。

      这是一篇较典型的议论文,一、二段提出并诠释“行而知之”的观点;三、四段从“‘行’才能有所知”“‘行’才能有所发现,才能固化真知”两个角度谈“行”对“知”的意义;第五段阐述什么是“能”行“善”行的标准。全文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角度层层深入地充分论证了论点,但这样论证只能让我们接受“行”是“知”的一种有效途径。

      (二)提供一种新的应试思维——选言思维梯度比较

      面对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要开动脑筋去思考——或这样,或这样,或这样……要尽量多地想出各种备选项。但是,最终选择哪一个可选项,其重要的方法就是做好梯度比较,即这些备选项哪一个对于解决实际问题较有用处,较有帮助。虽然都是可选项,可以肯定它们一般来说会存在价值或操作方面的差异。这时我们要分析这些可选项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高是低或者是深是浅,分析它们的可行性等等。

      其实,这种先提出各种可选项,然后确定哪一个是自己的选择项,这一连串的思维过程就是一种形式的选言思维,即对众多可选项在论证其梯度差异的过程中进行选择。当然,前提是要想到多种可选项。

      我们掌握这种思维对于高考作文应对是很有益处的。这种思维意识、思维过程本身其实就是对相关试题本身的应对,写出这一切就是上佳的应试之作。

      还以上面的天津高考试题为例,我给大家提供另一种思路:选择其中部分可选项作比较,在比较中作决定,作阐述。比如“读”与“做”之比较,诗人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说:“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后两句就隐含着“读”与“做”的比较。倘若以陆游诗为纲,以“做而知之”为题,配以实例,便可写出如下的应试文:

      面对“________而知之”的追问,做什么样的回答,填一个什么字呢?我崇尚实践,即“做而知之”。

      大诗人陆游说得好:“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当然,诗人并不否定对事情“知”的其他方式,特别是读书。我们从“纸上得来终觉浅”一句的“终”字可以体会到,他承认读书是一种认知事物的方式。但是,他认识到全面深刻地认识事物仅仅靠读书是不行的,毕竟是纸上谈兵,终究是有缺陷的。诗句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句,把“读”而得“知”与“躬行”而得“知”做了比较。

      人们“做”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

      赵国将军赵括,熟读兵书,谈及排兵布阵口若悬河,头头是道,连他的爸爸都难不倒他,但没有经历过真正的残酷战争考验,没有独立指挥大战的经验。他的父亲赵奢对此深忧,临终留下遗嘱不能让赵括担纲主事。但赵王中了秦人的吹风之计——秦国不怕廉颇而比较惧怕赵括,坚持起用赵括领军。结果长平一役,四十万赵军被歼,从此赵国元气大伤。没有“做”的经验的赵括直接作为军事统帅,一下子率领几十万大军,仅仅靠读兵书指挥打仗误了赵国。他没有来得及总结自己的失败,也没有获得再战的机会,一下子便完蛋了。

      而毛泽东的经历则使人看到了陆游所说的另一面是如何正确。毛泽东十分强调实践——在战争中学习战争——这是他的名言。当然,我们不要误会毛泽东反对读书,反对理论学习。他很重视理论学习,但更希望人们勇敢地投入实践中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他说的“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是间接地“知天下事”。要真正地“绝知”,就必须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正如他所言,“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这通俗的比喻绝妙地讲清了“做而知之”。

      以前面所说“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为例,没有战争经验的人对于怎样指导战争是不了解的。他们在开始阶段吃一些败仗是难免的,然而,随着经验的积累,他们逐渐理解了贯穿整个战争内部的东西,即规律性,懂得了战略和战术,便能够成功地指导战争。毛泽东就从来没有进过军事院校,他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成为一位伟大的战略军事家。与赵括不同,毛泽东在革统治者命的斗争中,把中国革命力量从“星星之火”发展壮大为“燎原大火”。在斗争中不断总结实践经验,认识战争规律,他的斗争经历充分证明“做而知之”。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认识到不同的“知”的方式会造成不同的“知”的结果,它们有紧密的因果关联。“知”本来就有两种解释——“知道”和“智慧”。“读”而“知”之浅就浅在止于对事物的“理解”;“做”而“知”之深就深在有“智慧”,这是一种能力,实践出真知就是这个意思。从“读”而“知”变成“做”而“智”,这是一种上升。“知”的最终目的是改造世界,我们要努力在“读”的基础上去勇敢地“做”,在“做”的过程中总结和丰富自己的“知”,即“智慧”。知道怎样去做,并且做得好。

      (三)两种应试写作再分析

      应该说前篇应试例文是较成功的,但它与徐文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仔细分析会发现,前篇例文与徐文在选取材料上有几点是共同的:如陆游的诗句,如毛泽东的名言,这说明考生的知识面是相当广的。那么这些文章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呢?

      前面的例文与徐文的区别,虽然开头它也谈到“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到了,就记住了;我操作了,就理解了”。也引用了陆游的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但其目的不过是作为引出“行而知之”这一观点的引子而已,而并未去比较“听”“看”“读”与“行”对于“知”的不同意义,从而证明“行而知之”的观点。这样写,主题集中明确,易于驾驭。我们不否定这种处理,但它还是“一般化”的应试佳作。而《做而知之》一文,以陆游的两句诗为纲,在比较“读”与“做”之于“知”的不同意义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论述了“做”才是“知”的最好途径,这样写更有说服力。两篇文章的作者之间的差距不在于知识而在于思维,这种思维上的差距致使前者只是把陆游的两句诗作为引子或论据,而后者却领悟诗中所蕴含的陆游的比较思维,以此作为选言思维的选择根据,看到“读”与“做”的梯度差异,并以此来构思全篇。由此看养成健康的思维习惯是很重要的。

      特别是徐文具有明确的选言思维意识,而且有明确在相容选项之间的梯度比较之中做选择的意识。徐文使用例子虽少,仅仅是两个,即赵括和毛泽东,但这两个例子可比性是强烈的,都是从打仗角度谈的。毛泽东与赵括一样也有过失败,但历史给了毛泽东在斗争实践中总结失败的机会,使其逐渐转败为胜,有力地证明了实践中认识战争的重要。徐文在两个例子的比较基础上,抓住“知”字的两种解释——“知道”与“智慧”做文章,这是很妙的!“读”而“知”仅仅是“知道”;“做”而“知”是“智慧”,即处理问题的实际能力。这是“浅”知与“绝知”的本质差异。通过这样的梯度比较,当然要崇尚“做而知”了。

      运用这种选言思维梯度比较,使文章更有说服力。可见,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形而上的思维方法上的指导,使学生的应试成为理性的写作过程。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对学生进行语言、结构等方面指导的必要性,只是这种形而下的指导不要变成作文教学的全部。正如孔子所云:“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

标签:;  ;  ;  

选择词语和思考--寻找适当的方法来处理它们_思维品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