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热”背后有没有机会或陷阱?_农业论文

“农业热”背后有没有机会或陷阱?_农业论文

“农业热”的背后,是机会还是陷阱?,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陷阱论文,机会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投资农业、转行做农业已经成为全社会的焦点和热点,从政府到百姓,从企业到媒体都在热切地关注农业。这股热潮持续而深刻,不是一阵风,许多行业、许多企业已经投身其中,更多的行业和企业接踵而至、跃跃欲试。

      农业领域四大特点

      特点1:热

      也许是其它行业赚钱太难了,也许是食品安全问题实在是防不胜防,把有钱有经营能力的人刺激得实在受不了了,企业家们和投资者纷纷把目光转向了土地,转向了原来最不受关注、生产和经营方式最落后、甚至在身份地位上最“看不起”的农业。

      农业不仅热,甚至可以用燥热形容。许多行业大佬和嗅觉灵敏的资本或主动或被推动的,纷纷聚集到看起来最落后、最传统的农业产业中来。

      特点2:收益慢

      农业是一个长周期行业,技术革新、品种培育一般要十几年,甚至四五十年才能够积淀出来一个突破性的创造。已经进入和打算进入这个行业的企业家应该没有不明白这一点的。但是,由于做企业天生的逐利属性,对收效慢这个特点多数企业还是准备不足。有的是心理准备不足,有的是资金实力准备不足。心理准备不足的,工作起来容易急功近利,不尊重规律,最后欲速不达;资金实力准备不足的,急于回笼资金的,一定做不好品质,还是大路货。

      特点3:难

      农业的产业链长,以水果为例,有育种、栽培、收割、采摘、包装、运输和销售等若干的环节。每一个环节的管理都有它的专业性,差一点,最终的品质就参差不齐。

      农业的难还体现总有或多或少的程度靠“天”吃饭,旱涝、冷暖、风雹等,是人所不能完全抵御的。

      农业的难还有保鲜难,损耗大,这里的工作弹性极大,只有具有强大管理和控制能力的企业才做得好。

      做农业最难的是市场端和品牌端。市场营销对于农民和传统农业企业来说,是从来没有、从来不会——谓之难。

      特点4:外行进入

      以联想为代表的非农资本纷纷看好农业产业,他们有来自房地产、矿产能源、金融、IT、建材等,目前这股农业热的另一个特点是大批外行进入农业产业。

      非农资本带着不同的动机和心态做农业,他们所显示出来的优势、短板和问题各不相同,他们在激活农业产业的同时,亟须找到符合农业产业发展规律的目的、方向和路径方法。

      做好农业“一二三”

      做农业,归根到底是要在市场上成功。而做市场做品牌是新晋农业行业的企业最头痛、最急迫的问题。根据我们对行业的研究、洞察和总结,对涉农企业尤其是新晋农业产业的企业提出三方面提示性建议:

      一个中心:聚焦

      聚焦,产品聚焦、市场聚焦、投入聚焦,是任何企业任何阶段成功的基本原则。这不是能力问题,这是消费者接受规律和市场运作规律决定的。可是,多数新晋农业产业的企业,对这个原则和规律领会不够,重视不够。也许他们心太急了,也许他们按照技术和生产能力推导的,也许想的是东方不亮西方亮,于是一下子生产和推销众多产品。结果,产品多而不精,企业散而不强。产品越多,企业越小;企业越小,推出的产品越多。看似琳琅满目,实则没有明星产品,没有市场主导力,一款产品一年下来销售只有几十万、上百万,根本谈不上品牌。

      正确的做法是:首先要聚焦、聚焦、再聚焦,通过聚焦战略性明星产品、聚焦市场,建立地位、突破对手、收获利润和塑造品牌,之后才有机会进一步扩张。

      二个抓手:基地和品牌

      在农业产业链条中,我国现阶段,农业产业只有处在产业链中间的种养环节和普通的加工比较强,可惜这是获利能力最低的链条。在产业链的前端,品种研发、种养科技的薄弱,能够形成优势产品的能力低下;在产业链的后端,做品牌做市场的能力不强,产业太分散,方法太传统,产品增值方法匮乏,好产品卖不出好价钱,与现代食品加工业和现代商业不匹配。

      抓手一:基地。

      基地是产业的基础,是企业市场发力、品牌创建的前提基础。

      所谓产业基础包括:种养基地的整合、扩大和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原产地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绿色有机认证的申报;独家特色品种的申报、相关奖项的评选;对省和国家顶级科研单位技术力量的整合借势;对国家和地方政府相关政策、项目或者资金支持的争取;对品牌和商标乱局的清理整治,等等。

      抓手二:品牌。

      一直以来,做品牌是我国农业最短的腿,是地方特产企业苦于找不到方法的紧迫问题。

      资金到位了,项目启动了,企业家必须实现从找市场到做市场的转变。要把相当多的精力和工作重点,从产业的前端(要钱、要政策、建厂房、搞生产),向产业的后端(产品增值、市场营销、品牌创建)转移,让农产品从农场进入工厂,从工厂进入市场,从市场进入千家万户的厨房餐桌,彻底实现农产品的增值化、市场化和品牌化,引领企业步入自身造血、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

      三个关键点:品牌策略、市场策略和互联网思维

      关键点一:品牌策略。

      做品牌,从品牌名称、品牌价值、品牌核心形象、品牌故事等,都需要大胆创意,缜密策划。这些无形的东西随着产品走向市场,在产品销售的过程中,有形变无形,市场声誉会聚集在品牌上,品牌变得强大起来,之后,品牌就会帮助产品开拓市场和稳固市场。在消费升级和同质化严重的农产品市场上,做品牌一定是必备的硬功夫。

      关键点二:市场策略。

      一是做升级的市场。

      在市场策略上,从品牌到渠道到消费者目标人群,都要向高走,低端市场不缺少产品。大企业,有志向的企业做现代农业的目的和意义,就是要升级农产品消费市场。

      二是传统渠道要紧抓,新兴渠道要抓紧。

      由于原来传统农业太过分散,产品的渠道工作既分散又单一,新晋农业产业的企业甚至根本没有渠道,与现代食品加工业和现代商业严重不匹配。因此,在市场策略上要高度重视渠道策略。我们的主张是:传统渠道要紧抓,新兴渠道要抓紧。

      关键点三:互联网思维。

      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发展的推动下,企业对市场、对用户、对产品、对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的认识和工作方法必然也必须发生改变。

      互联网思维和传统思维最大的不同主要有两点:一是零距离,二是网络化。

      联系电话:0451-84619211

标签:;  ;  ;  ;  

“农业热”背后有没有机会或陷阱?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