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小肠肿瘤的MSCT诊断价值论文_曾强

研究小肠肿瘤的MSCT诊断价值论文_曾强

湖南省娄底市中心医院放射科 湖南娄底 417000

摘要:探讨MSCT在小肠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实的小肠肿瘤31例,全部患者均接受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小肠肿瘤的MSCT的影像学特征,并与手术及病理结构对照。结果:本组发生在十二指肠的肿瘤有2例良性间质瘤1例恶性间质瘤、4例腺癌;空肠5例良性间质瘤3例恶性间质瘤,

3例淋巴瘤,回肠2例良性间质瘤4例恶性间质瘤,7例淋巴瘤1例脂肪瘤。

结论:MSCT对于小肠肿瘤的术前诊断定位及术后随访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小肠肿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3-2015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肠肿瘤31例,其中男19例,女12例,年龄34-83岁,平均年龄61.4岁。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17例,便血(和/或贫血)2例,腹部肿块3例,肠梗阻4例,小肠穿孔1例,无明显症状偶发4例。

1.2检查方法

采用Siemens SOMATOM 40及GE Light speed 16排,电压80~120kV,电流100~250 mAs;使用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或碘佛醇),对比剂注射剂量为1.5 ml/ kg体重,注射流率为3.0-4.0 ml/ s。扫描层厚5-8mm,间隔5-8mm。检查前空腹4-8小时,在检查前于45min内分4次匀速口服2.5%等渗甘露醇约2000ml(250m甘露醇溶液于1750ml生理盐水混合而成),扫描范围自膈顶至耻骨联合下缘,所有患者均经肘前静脉注射,静脉团注双期动态扫描,动脉期为注射对比剂后延迟25-30s扫描,门脉期延迟50-70s,延迟期为120-180s。薄层重建,层厚1.25mm,间隔1.25mm,重组矩阵512×512,FOV 350 mm。扫描后将原始图像传至副工作站,进行MPR、MIP、SSD及VR三维重建。

1.3评价方法

由两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观察、判断图像。对肿瘤进行定位定性分析,包括病灶的部位、形态、密度、大小、边缘及增强后的强化特点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并将MSCT影像学特征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

2.结果

2.1 MSCT表现:

小肠间质瘤17例,良性间质瘤9例,恶性间质瘤8例。十二指肠2例良性1例恶性间质瘤,空肠5例良性3例恶性间质瘤,回肠2例良性4例恶性间质瘤。良性间质瘤直径均≤5cm,4例直径< 2 cm 的肿瘤呈轻、中度均匀强化,5例肿瘤大小在2-5 cm,强化表现不一,均匀强化2例,不均匀强化3例;恶性间质瘤均>5 cm表现为周边环形强化或不规则斑片状强化,肿瘤内可见低密度坏死区。所有间质瘤均表现为静脉期强化程度高于动脉期。其中3例恶性间质瘤见肝脏转移,6例恶性间质瘤侵犯邻近结构,3例可见由于溃疡形成“假肠腔征”,所有间质瘤均未见见腹腔淋巴结增大表现。小肠腺癌5例:4例位于十二指肠,1例源于空肠近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CT均表现为局部软组织肿块,局部肠腔狭窄,肠壁不规则增厚管壁僵硬,增强扫描轻度强化,1例见点状钙化;3例邻近器官受侵,其中2例合并梗阻征象,3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小肠淋巴瘤8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7例呈肠壁增厚,4例位于回肠末端,3例多发呈节段性多发,1例为回肠多发节段性肠壁增厚,其中2例同时累及空肠回肠,1例表现为位于空肠近端的腔内肿块,密度均匀,4例表现为肠壁环到形增厚,强化都呈轻到中度强化,肠腔无狭窄梗阻,且5例见“动脉瘤样”扩张,1例见“夹心面包征”。脂肪瘤1例,位于回肠,密度均匀,边缘清楚,呈“脂肪密度”。

3讨论

小肠肿瘤的症状没有特异性,早期准确诊断较困难。MSCT薄层扫描并多种后处理重建联合小肠灌肠机增强扫描,可很好显示腔内较小病灶并对小肠肿块性病变作出准确评价,可确定肿块的部位、特征、供血动脉、病变的程度及伴发疾病情况,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可靠依据[1]。

小肠间质瘤:良性间质瘤直径多≤5cm的软组织密度,类圆形,边界较清;恶性间质瘤>5cm,易发生黏液样变或出血、坏死囊变并溃疡形成,可形成“假肠腔征” [2]。可见单个或多个细点状钙化(3%),散在分布,有文献报道,恶性危险度高者可见散在斑点状钙化灶;向外生长侵犯周围器官。CT增强扫描,肿瘤实质中度至明显强化,2cm以下均匀强化,2-5cm可均匀或不均匀强化,>5cm多为不均匀强化(92%),且静脉期强化高于动脉期;CT上所见强化的程度与恶性存在与否无关。恶性间质瘤瘤体周围可见成簇状或线状排列的细小血管,以动脉期明显。

腺瘤及腺癌:小肠腺瘤与小肠腺癌关系密切,属癌前病变。CT表现为肿瘤向腔内生长的类圆形结节状或肿块样充盈缺损影,呈软组织密度,轻到中度强化,可单发或多发。当肿瘤大于2cm;呈分叶状;管壁增厚管腔出现狭窄;或出现明显坏死、囊变和龛影时,要考虑恶变可能。好发于十二指肠.与十二指肠黏膜下腺体丰富及胆汁中的某些胆酸在细菌作用下的降解产物有致癌作用有关。表现为小肠肠腔内单发息肉状、菜花状软组织肿块影,以腔内生长方式为主,病变区肠壁有不规则增厚,肠壁僵硬,内缘欠光滑,肠腔狭窄,较易合并肠梗阻[3]。增强后肿瘤强化方式总体上为“快进快出”,呈“流出型”改变。小肠腺癌恶性程度较高。在早期可发生局部或肠系膜淋巴结转移。

小肠淋巴瘤CT表现为①腔内肿块:分叶状软组织肿块,密度均匀,增强轻度到中度强化;②肠壁增厚:节段性或弥漫性增厚,肠腔不窄反而扩张,因为淋巴瘤细胞破坏肠壁自主神经,引起肠系膜缘肠壁局部膨出,常特征性地表现为受累肠管腔呈动脉瘤样扩张,肠腔增粗、增宽、扩张,累及范围较长,但病变的肠壁还能保持一定的扩张度和柔软度,较少呈现管腔僵硬,也很少引起肠腔狭窄及梗阻呈“动脉瘤样扩张”[5];③“夹心面包征”:肿大淋巴结包绕肠系膜血管及周围脂肪。

脂肪瘤:CT表现为向肠腔内突出的充盈缺损,表面光滑,类圆形,脂肪密度,很少发生溃疡。

小肠类癌的CT表现为类圆形肿块或弥漫肠壁增厚、肠腔狭窄,明显均匀性强化:钙化可达70%,可出现反应性纤维组织增生时呈辐射状软组织影(典型表现)。

因此,对小肠肿瘤性MSCT能准确判定肿瘤的来源,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及良恶性,并且对肿瘤的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治疗方案设计以及预后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赵艳萍,王新华,等.胃肠道间质瘤的MSCT诊断及误、漏诊分析[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0.29(6):779-782.

[2] 王冬青,曾蒙苏,饶圣祥,等.CT 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及随访中的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6,22(6):695 -697.

[3 ]粱汉败.彭可雨,陈华栋.小肠腺癌的螺旋CT诊断[J].海南医学.2009.20(8):37—39.

论文作者:曾强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7

标签:;  ;  ;  ;  ;  ;  ;  ;  

研究小肠肿瘤的MSCT诊断价值论文_曾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