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视角下高密度、多元化开发地区交通规划的先进技术与策略论文_叶志佳

自贸区视角下高密度、多元化开发地区交通规划的先进技术与策略论文_叶志佳

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广东深圳 518000

摘要:自贸区建设是国家为进一步扩大开放,升级改革层次的制度创新。在自贸区大环境下,高密度、多元化开发地区综合交通是该地区发展最关键的要素之一。本文以广东前海蛇口自贸区为例,在充分挖掘自贸区视角下高密度开发地区的交通出行特征的基础上,提出该类地区交通发展策略。

关键词:自贸区;多层次;发展模式;交通策略

0引言

前海蛇口自贸区位于深圳西部、珠江口东岸,毗邻港澳,地处珠三角区域发展主轴与沿海功能拓展带的十字交汇处,也是国家“一带一路”综合战略枢纽,具有深港融合圈、空港辐射圈、海港服务圈“三圈叠加”效应,不仅是珠三角临近香港的端点,也是香港高端服务业向内地市场拓展的起点,具备深港联手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突出区位优势。如此区位下交通如何发展,是本文要探讨的核心问题。

1.自贸区视角下高密度开发地区的交通出行特征分析与总结

1.1 高密度的用地开发带来高强度出行需求

目前国内外新区开发的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高密度、大规模。以前海蛇口自贸区为例,其中前海片区面积15平方公里,开发规模约2600万平方米,包括65万岗位和20万居住人口。高密度开发必然带来高强度出行需求,高强度交通需求为对外及内部交通系统带来巨大压力。如何满足超高强度的交通需求,成为当今自贸区自贸区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

1.2 区域辐射能力的提升导致长距离对外出行明显增加

以前海蛇口自贸区为例,现状自贸区对外出行需求以联系南山中心、后海片区、罗湖、福田为主,占出行总量的71%。根据对全市人口岗位增长和自贸区对外时间效益分析,未来新增居住用地主要集中在宝安、沙井、光明、龙华观澜、龙岗坪山等片区,同时由于沙井、宝安、光明新区建设与自贸区时序较为吻合,将成为未来供给前海蛇口居住的主要区域,因此自贸区未来出行需求分布将向中西部90分钟出行圈层转移,包括宝安中心区、龙华、沙井、石岩、光明等片区。

1.2 高密度商业开发地区带来较高的出行强度

出行次数在一定程度上受城市的规模大小、空间结构布局、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交通供给状况及城市居民生活等习惯影响。目前国内自贸区用地功能以商业服务业、仓储物流为主,以吸引为主。以前海蛇口自贸区为例。从前海蛇口自贸区建设用地的功能来看,前海建设用地以商业服务业、仓储物流为主,以吸引为主;蛇口建设用地以居住、工业、仓储物流、港口、商业服务业用地为主,各类用地比例相对均衡,产生量略多于吸引量。由于前海蛇口所处的区域发展模式不同,出行特征存在显著的差异:前海居民出行强度较高,人均出行次数均超过4(4.64)次/日;蛇口居民出行强度稍低,平均出行次数不足3次/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表2 前海蛇口片区出行规模及出行次数

2.交通发展策略

2.1 增加轨道规模及覆盖,构建多层次一体化轨道交通系统,应对“机动化出行总量大、对外出行比例高、通道资源严重有限”高定位,高强度开发的目标

参照国内外城市先进经验,类似的“机动化出行总量大、对外出行比例高”的CBD地区发展经验表明,只有实现高的公交分担率才能支撑片区发展。

以前海蛇口自贸区为例。前海蛇口自贸区将90%的公交分担率定为公交发展目标值,其中自贸区高峰轨道机动化分担率至少需要达到75%,则常规公交分担率为15%,小汽车分担率为10%。依据运行速度及承担功能的不同,可以将城市轨道线路划分为城际线、轨道快线、轨道干线及轨道支线。

2.2 增加对外快干通道,并加强前海与蛇口间交通联系,同时推动对外复合通道建设,以枢纽为核心整合衔接各种交通方式,突破通道资源有限的困境

在项目片区骨架路网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优先满足公共交通的出行需求,根据不同规模的开发强度,灵活调整公交、小汽车的分担比例。以蛇口片区来看,依据轨道交通75%的出行比例,拟定道路交通(分担比例为25%)的分配如下:公交15%,小汽车10%。同时,基于此分担率,测算公交专用道及快速路规模:对外需要4条公交专用道,6条快速路车道(单向,含现状)。

2.3 分离疏港货运交通与城市客运交通,净化城市交通环境

在蛇口自贸区范围内,由于填海布局方案,引起港区及城市用地的分界线发生变化,进一步影响到城市客运交通与疏港货运交通的组织流线调整。因此,在此背景下,应重点考虑缓解疏港货运交通对城市客运交通的影响,实现高效的客货分离,提升蛇口自贸区的土地价值,助力片区城市功能。

2.4 以轨道站点为核心,结合城市开发,打造高标准慢行系统,支撑自贸区高品质交通建设

依托CBD地区轨道交通站点密集的先天优势,通过地下通道,将轨道站点与周边主要建筑地下开发空间连通,将地下开发空间相互连通,形成融合慢行交通系统、轨道交通系统和地下商业开发空间的庞大的地下空间系统,满足站点周边慢行出行需求,满足轨道交通换乘需求,满足地下商业开发需求。

3.结语

自贸区建设是国家为进一步扩大开放,升级改革层次的制度创新。在自贸区大环境下,高密度、多元化开发地区综合交通是该地区发展最关键的要素之一。本文以广东前海蛇口自贸区为例,在充分挖掘自贸区视角下高密度开发地区的交通出行特征的基础上,提出该类地区交通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 张晓春,杨宇星等.中国广东前海蛇口自贸区综合规划[R].深圳: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2015

[2] 王振报,陈艳艳,陈绍辉,田启华..公共交通系统一体化整合规划[J].交通工程.2011,9(18)

论文作者:叶志佳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3

标签:;  ;  ;  ;  ;  ;  ;  ;  

自贸区视角下高密度、多元化开发地区交通规划的先进技术与策略论文_叶志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