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数学新课标在课程理念的几点变化论文_李冬梅

浅谈高中数学新课标在课程理念的几点变化论文_李冬梅

(云南省腾冲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 腾冲 679100)

【摘 要】: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的教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练习,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教学的方式,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生和创造的历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准确把握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活动成为大家关心的课题,也成为当前新课改所需解决的当务之急。下面,就高中数学新课标在课程理念的变化问题笔者简单提几个观点。

【关键词】:新课标 课程 理念 变化

1、改革课程结构,调整必修课时,扩大空间和发展空间

课程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是国际上课程发展的潮流。我国通过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的实施来体现这一要求。主要体现在减少必修课的内容,从而降低学生毕业的难度,加大了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的愿望进行选择性学习。

在具体操作中,传统的理念使相当多的学校把它们变成必修课的重复,使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难以真正落到实处。而《新课标》通过模块式的课程结构,从数学课程内部为不同基础、不同需要的学生提供了多层次、多种类的选择。根据《新课标》对学生选课的建议,文、理科生各有两种基本选择,但选择余地都较大。文科生的第一种选择课在系列3的6个专题中任选2个,第二种选择可在全面的基础上继续在系列4的10个专题上任选2个。同样,理科生也可以在系列1、2中选择课程。这样的设置,使学生在课程内容、方向、层次上进行更多的选择具有实在的意义,真正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2、以丰富的学习方式,提高思维能力,发展应用与创新意识,增强实践能力

《新课标》把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追求的理念,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设立“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等学习活动,并把它们作为贯穿整个高中课程的主要内容,从数学课程内部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进一步创造有利的条件,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另外,《新课标》还注重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在学习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不断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抽象、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演算证明、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很快形成理性思维。

近年来,随着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正在不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各国的数学教育界也无一例外地把数学应用提到一个非常高的程度。数学应用意识属于意识的范畴,它处于“隐性”状态,这种意识的发展需要我们在实际问题中发现并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数学知识并非空穴来风,数学定理也并非不食人间烟火,恰恰相反,数学中的每一个新的知识点,我们都必须主动寻找实际背景,探索其应用价值,寻找到新的、有用的处理方法,发展数学应用、创新意识、增强实践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以发展的观点,建构信息时代的新“双基”

《新课标》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数学课程设计与实施应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考虑到计数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用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用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究性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去。”

在信息化的社会,《新课标》中增加了工作、学习的新的辅助工具——计算机来适应社会发展。计算机的灵魂、软件的核心是算法,也是一种数学。其实,中国古代数学就蕴含了丰富的算法思想,新课标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加工、处理、升华,最后归纳、总结出一些结论。《新课标》研制过程中,删减了繁琐的计算,认为技巧化的难题和机械记忆的负担,增加适当信息时代发展需要的算法内容,把统计与概率、向量、倒数、数据处理、数学建模、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学习数学作为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新课标》为算法安排了必修课时12个,统计与概率安排的必修与选修课时,文理科几乎都比《原大纲》多出一倍),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下,构建起符合时代要求的、科学的、合理的新“双基”。我国的数学教学一贯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的培养,新世纪的高中数学课程应发扬这种优良传统,新“双基”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4、强调数学本质,注意适度形式化

对数学本质的理解,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观点。鉴于此,《新课标》对数学并没有采取简单定义的方法,而是采用了一系列描述性的语言。上世纪90年代初西南师大陈重穆、宋乃庆教授针对当时基础教育和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根据义务教育教学教材淡化概念的编写理念提出了一种主张:淡化形式,注重实质。经过多年的探讨研究,得到数学教育界的广泛认同。《新课标》大力吸纳了这一进步理念,强调对数学本质的认识,淡化形式的表达。例如统计,《新课标》将内容设置为统计案例,使学生能通过案例来学习它的思想和方法,理解其意义和作用。又如对导数的概念的理解,《新课标》也要求通过实例的分析,让学生经历从平均变化率过度到瞬时变化率,体会导数的思想及其内涵。显然,《新课标》这样的处理,就把形式化数学的学术形态化成了易于学生接受的教育形态。

5、强调课程要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它包含数学的整体观、价值观、问题观、审美观、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观)。《新课标》提出,关注数学的人文价值,促进学生科学观的形成。为此,《新课标》把数学文化作为必修与选修课并列的一项课程内容,并要求非形式化的贯穿于整个高中课程中,这使数学文化在课程中应有地位的确立,这一举措表明《新课标》对数学的德育功能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其鲜明的时代特色,表明它善于吸纳数学教育的最新理念,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这将使新的高中课程具有更全面的育人功能,在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发展的同时,情感、意志、价值观也得到健康的发展。

6、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

现代社会对人发展的要求引起评价体系的深刻变化,高中数学课程应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形式和评价体质等方面。

评价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和学习能力。应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促进教师改进数学教学评价的内容必须多元化。在数学评价的过程中,要体现《新课标》中的新方法。传统数学评价强调:教学目标的达到程度;与学生配合得怎样;学习的效果;是否是有意义的学习;课讲得好不好等问题。《新课标》中指出,教学过程中采取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的多元模式。课堂教学中采用“积极评价”的思想。

总而言之,只有用新的教学评价体系,即合理、科学的评价才有助于数学的学习与教学。

以上所述,仅仅是《新课标》变化的萦萦大端,还有许多承载现代课程理念的变化有待我们进一步学习与研究。随着二期课改的不断深入,有一个以实验促进过程优化,提高教学效益的过程。由于《新课标》这些与时俱进的深刻变化,随着它的执行和新课程的实施,将开创我国高中数学教育的新纪元。

参考文献

[1]刘明,对《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思考【J】,数学通报,2004,(2):5-6

[2]杨建辉,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设计中应具备的几种意识【J】数学通报,2004,(2):1

论文作者:李冬梅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11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9

标签:;  ;  ;  ;  ;  ;  ;  ;  

浅谈高中数学新课标在课程理念的几点变化论文_李冬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