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问题和主要途径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问题和主要途径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问题和主要路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路径论文,核心价值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7608(2014)12-0005-05

       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而且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第一次明确指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指出:“在当代中国,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应该坚守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经过反复征求意见,综合各方面认识,我们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概括,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这不仅清晰地回答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而且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之间的内在逻辑。

       一、建设什么样的国家以及怎么建设

       (一)建设什么样的国家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的不懈追求,也是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目标。

       早在1945年,毛泽东就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指出,要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的想法是要建成一个强大的高度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国家。高度工业化就意味着建设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1954年,毛泽东更加明确地提出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农业机械化。在毛泽东设想的基础上,1960年1月4日,周恩来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我们提出“四个现代化”的要求,即要实现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和现代化国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成一个既富又强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后,我们党致力于探索更加科学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党的十三大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提出了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目标。党的十四大和党的十五大进一步阐述了这一目标。随着现代化的深入发展,党的十六大以后,我们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党的十七大把奋斗目标进一步丰富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指出,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要给世界展示一个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社会主义大国的形象。2013年12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12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强调:“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做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设一个具有高度物质文明和高度精神文明的文明大国,建设一个人们拥有美好生活的东方大国,建设一个能够引领时代发展的负责任大国,建设一个具有昂扬向上风貌的社会主义大国。

       (二)怎么建设

       建设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要推动科学发展。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并使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向着更高水平迈进,是我们始终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这样,才能筑牢国家发展繁荣的强大物质基础,才能为实现富强的中国筑牢物质基础。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既要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特殊规律,又要遵循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特殊规律;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既要遵循自然界渐进式发展的规律,又要遵循自然界飞跃式发展的规律;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既要遵循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遵循社会管理的基本规律。建设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我们要保持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能力,不断“熨平经济周期”,保持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当前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建立现代财税体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要使财政真正成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就要在机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上着力: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建立规范合理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机制;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建设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要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把国家层面的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在建设好国家层面的民主制度的同时,推动基层民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第二,丰富民主形式,在发展选举民主的同时,发展好协商民主。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要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就要在党的领导下,以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为内容,在全社会进行广泛协商,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要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拓宽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基层组织、社会组织的协商渠道;要深入进行立法协商、行政协商、民主协商、参政协商、社会协商。除此之外,还要探索治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民主等形式。第三,完善党内民主制度,推动人民民主的发展。

       建设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要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向前发展。2014年3月27日,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的先人们早就向往人们的物质生活充实无忧、道德境界充分升华的大同世界。中华文明历来把人的精神生活纳入人生和社会理想之中,2050年的中国梦就是既要实现高度的物质文明,也要实现高度的精神文明。实现中国梦的过程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文明的中国意味着:中国是一个具有强大时代精神的国家,是一个公民素质大大提高的国家,是一个文化产业高度发达的国家,是一个思想、价值观能够引领世界潮流的国家。

       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要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是国家建设的重要目标,要通过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要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公共服务,激发社会活力。要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使社会矛盾能够在法治的框架内得到有效化解。要坚持综合治理,强化道德约束,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关系,使社会问题能够以较小的社会成本得以解决。要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完善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满足人民群众各方面和各层次的利益诉求,使社会矛盾与纠纷能够化解在萌芽状态。要坚持科学治理,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程序上使群众的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让群众能够“心无结怨、口无烦言”。

       二、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以及怎么建设

       (一)建设什么样的社会

       要建设一个自由得到充分保障的社会。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的最重要设想之一就是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新中国的建立为实现这样一种社会奠定了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充分的自由,如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这些自由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已经比较好地实现了。美国国际投资银行家、科学家库恩博士曾感叹:“我要介绍给世界的是现实的中国社会。首先是中国公民的自由度,这是一个真实的情况,包括中国人穿什么样的衣服、上什么样的学校、选择什么样的专业,包括用手机发送政治笑话的短信等,个人自由度很高。整个社会,包括家庭和组织的自由度,也有很大提高。可以说,除了少量的限制以外,中国民众已经有很高的自由度了。”社会建设就是要利用社会制度、社会组织、社会力量来不断实现人民根据宪法应享有的自由权利。

       要建设一个政治权利、经济权利和社会权利都平等的社会。社会主义要实现的平等是机会平等与实质平等的统一,是经济平等基础上的政治、社会、文化平等。马克思主义理解的平等是指社会地位的平等,而不是个人能力的均等。列宁在《自由派教授论平等》一文中,曾针对自由派学者所谓的人不是平等的,可是社会主义却把自己的理想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这就等于说社会主义是荒谬的这一论调明确指出,当平等是指才能平等或人的体力和智力相同的时候,人的确是不平等的,但这种平等和社会主义没有任何关系,社会主义者说的平等,一向指社会的平等,绝不是指个人体力和智力的平等。

       要建设一个权利、机会和规则公平的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在当代中国,公平意味着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

       要建设一个法制健全、人人遵纪守法的社会。2013年2月23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4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提出:“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法治社会意味着遵纪守法蔚然成风,人们把法律融入自己的生活方式之中。

       (二)怎么建设

       要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为自由社会、平等社会、公正社会、法治社会的建设提供经济基础。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要求国家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的产权和合法利益,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在清晰界定和有效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的前提下,国家要通过制度建设、体制安排、政策细化和措施落实,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地使用土地、资本、技术、信息、知识等生产要素,消除因所有制不同而导致的市场差异化待遇、歧视和特权,鼓励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这不仅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而且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实现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基础。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要求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允许非国有资本投资国有资本项目。这为打破利益固化的格局和利益藩篱提供了制度保障,使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发展的机会。

       要大力解决影响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实现的具体问题,如利益藩篱、“制度天花板”、社会流动“缓慢化”等。首先是利益藩篱问题。2012年12月,在广东考察工作时,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2013年7月,在湖北考察工作时,习近平指出,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地深化重要领域的改革,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其次是“制度天花板”问题。“制度天花板”就是,一些制度成为制约人们发展的因素,就像房间的天花板一样阻碍着人们向上发展。再次是社会流动“缓慢化”问题。刘云山在2013年11月19日《人民日报》上发表了题为《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的文章,并在文章中指出,当前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社会分层“凝固化”和社会流动“缓慢化”现象。“越过龙门的鲤鱼”越来越少,社会阶层间的堤坝越来越高,向上流动性减弱。“萝卜招聘”越来越普遍,相当多优质岗位都被“关系生”所占据。在有些行业和有些部门,正在形成“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的现象。

       要着力消除阻碍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实现的特权思想与作风,为公平正义普照大地建立稳固的政治基础。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着眼于创造史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不断消除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产生,改革就失去了意义,也不可能持续。习近平于2014年1月1日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文章强调:“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面镜子,审视我们各方面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哪里有不符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哪里就需要改革;哪个领域哪个环节问题突出,哪个领域哪个环节就是改革的重点。对由于制度安排不健全造成的有违公平正义的问题要抓紧解决,使我们的制度安排更好体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原则,更加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此,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使影响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实现的行政权力得到有效控制;通过全面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使各种特权思想和作风没有藏身之地,使各种腐败问题得到有效惩治,建设一个风清气正的国家。

       要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使法律体系成为实现自由、平等、公正价值观的重要基础。2014年2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13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靠思想教育、实践养成,而且要用体制机制来保障”。西方国家在这方面是十分下工夫的,虽然执政的党派不断地更换,各领风骚四五年,但其价值理念始终保持着一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制度设计、政策法规制定、司法行政行为等都是处于核心价值理念的统摄之下的。要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政策都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转化为具有刚性约束力的法律规定,用法律体系来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各种社会管理要承担起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注重在日常管理中体现价值导向,使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鼓励、违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制约。法治是实现自由的基本保证,自由就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做一切无害于他人的事情的自由,离开了法治,自由要么是暴力,要么是无政府状态;法治是实现平等的重要基础,社会地位的平等、社会结构的平等、社会分配的平等,都依赖于法治的完善;法治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可靠力量,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司法机关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要努力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三、培育什么样的公民以及怎么培育

       (一)培育什么样的公民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向前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培育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公民。也就是说,培育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是推进这一伟大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培育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培育爱国的公民就要求公民把国家利益放到高于一切的位置,自觉为国家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而奋斗;培育敬业的公民就要培养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行一行的爱岗敬业精神,培养努力为社会、为他人提供高质量服务的社会精神;培育诚信的公民就要培养公民讲信用、讲信誉、信守信诺的品质,让公民自觉抵制和反对不诚信的行为;培育友善的公民就要倡导夫妻互爱、互敬、互信、互帮、互谅、互让、互慰、互勉,倡导邻里之间以礼相待、互谅互让、团结友善,倡导团结友善,强调共同理想、团队精神。

       (二)怎么培育

       要结合社会各阶层和不同群体的实际情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3年4月28日,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习近平强调,我国工人阶级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工人阶级的伟大品格,用先进思想、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整个社会,不断为中国精神注入新能量,始终做弘扬中国精神的楷模。工人阶级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力军,要很好地树立工人阶级的典型并加以宣传。2014年5月24日,在上海考察时,习近平指出,领导干部要增强信仰力量和道德力量,正确对待权力,正确对待名利,正确对待群众,做到坚定清醒有为、为民务实清廉。要着力在领导干部的信仰建设上下工夫。习近平讲道,如果丢失了远大目标,共产党人就会迷失方向,变成功利主义、实用主义者,最后意志消沉,奉行及时行乐的人生哲学,甚至产生“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想法,把当干部作为一种谋取私利、巧取豪夺的手段。这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讲话时,习近平指出:“我为什么要对青年讲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是因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他指出,广大青年树立和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以下几点上下功夫:一是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二是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三是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四是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2014年5月30日习近平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提出了少年儿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四个方法:记住要求,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熟记熟背,把它们融化在心灵里、铭刻在脑子中;心有榜样,就是要学习英雄人物、先进人物、美好事物,在学习中养成好的思想品德;从小做起,就是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积累,养成好思想、好品德;接受帮助,就是要听得进意见、受得了批评,在知错就改、越改越好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要通过国家和社会层面上的制度建设来培养人们的核心价值观念。这些制度包括规范性制度、礼仪性制度、法律性制度、强制性制度。规范性制度建设是指通过制定相应的规范来引导人们的日常行为,使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例如,2001年党中央通过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这些要求具体化、规范化后成为全体公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要与公民的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礼仪性制度建设是指通过制定规范性礼仪来传达国家的主流价值观。习近平强调,规范礼仪是宣示价值观、教化人民的有效方式,要有计划地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如升国旗仪式、成人仪式、入党入团入队仪式等,利用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契机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观,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要把一些重大礼仪活动提升到国家层面,以发挥其社会教化作用。法律性制度建设就是通过构建法律体系来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性质,对于违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给予法律的惩治。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2014年8月7日正式发布《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简称“微信十条”),规范以微信为代表的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该《规定》要求即时通信工具服务使用者注册账号时,应当与即时通信工具服务提供者签订协议,承诺坚守法律法规、社会主义制度、国家利益、公民合法权益、公共秩序、社会道德风尚和信息真实性这“七条底线”。这七条要求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积极作用。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法国19世纪思想家勒庞讲过的一段话值得我们深思:“当观念通过不同的方式,终于深入到群体的头脑之中并且产生了一系列效果时,和它对抗是徒劳的。引发法国大革命的那些哲学观念,花了将近一个世纪才深入群众的心中。一旦它们变得根深蒂固,其不可抗拒的威力尽人皆知。整个民族为了社会平等、为了实现抽象的权利和理想主义自由而做的不懈追求,使所有的王室都摇摇欲坠,使西方世界陷入深刻的动荡之中。”[2]

       [收稿日期]2014-09-16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问题和主要途径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