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铸魂育人的三维标识:逻辑抽象·价值意象·路径具象论文

“思政课”铸魂育人的三维标识:逻辑抽象·价值意象·路径具象论文

“思政课”铸魂育人的三维标识:逻辑抽象·价值意象·路径具象

毛志强,熊官旭,丁梅君

(云南中医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摘要: “思政课”以铸魂育人作为实践旨归,形成了价值意象、逻辑抽象和路径具象三维立体标识,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的统一,这为“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提供了理论导向与实践指南,也为正确理解与把握“思政课”的内涵、话语生成及根本任务提供了基础。“思政课”铸魂育人涵盖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文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三重价值源泉,“思政课”铸魂育人包含着党、教师与学生三者的主体价值。“思政课”铸魂育人在路径选择方面应找准三个定位,即教材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改革创新。

关键词: “思政课”;铸魂育人;逻辑抽象;价值意象;路径具象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研究的价值指向是铸魂育人,然而这一价值指向的逻辑、基本要素、价值意蕴及实现路径等方面的问题尚未形成明晰判断,因此思政课铸魂育人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尚需继续探索与深入挖掘。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将铸魂育人作为“思政课”的实践旨归,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教师作为搞好“思政课”的关键主体,把“八个要”作为“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基本要求,把“思政课”作为铸魂育人的“第一课程”和“关键课程”。这为解决“思政课”目前存在的窘境提供了方向和指引。“思政课”铸魂育人主要任务是造就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接班人与建设者。“思政课”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并实施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学生灵魂塑造工程,使得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内化于情(学生的核心价值、精神原则和理想信仰)、外化于行动。“思政课”的实践本质就是铸魂育人,这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属性。铸魂育人是“思政课”与其他课程的最本质区别。“思政课”铸魂育人是对“思政课是什么”元问题最深层本质的解答。而如何实现“思政课”铸魂育人,亟待我们回应三个问题:“思政课”铸魂育人是怎样生发的?“思政课”铸魂育人蕴含着怎样的价值判断和逻辑关系?怎样把“思政课”铸魂育人由“实然状态”变成“应然状态”?具体地,我们从逻辑抽象、价值意象和路径具象三维标识上回答“思政课”铸魂育人问题。

一、“思政课”铸魂育人的逻辑抽象:生发规律与理论表述

逻辑抽象是指提炼并概括出事物的规律、规则及本质特征等。“思政课”铸魂育人的逻辑抽象离不开“话语生发及理论表达”,即“思政课”铸魂育人话语生发逻辑及其理论表达。“思政课”要实现铸魂育人的价值目标就要从逻辑上厘清这两点,才能增强“思政课”的信服力和获得感,从而为彰显“思政课”铸魂育人价值目标提供学理基础。

(一)“思政课”铸魂育人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

“思政课”铸魂育人是二维一体。“思政课”既要完成铸魂的根本任务,又要完成育人的实践旨归,两者互为前提,密不可分,也有“育人铸魂”的说法。

目前,关于“思政课”铸魂育人话语生发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聚焦“铸魂育人”。2012年,习近平提出:“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由两个层面的内容构成的,一个层面意指,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第二个层面意指,马克思主义的信仰。”[1](P15)2014年,习近平先后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固本强基和凝魂聚力的基础工程之一就是不断培育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P163)并第一次提出了“铸魂育人”的概念,阐述了“铸魂育人”的价值意蕴。“铸魂育人”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灵魂工程,是坚定理想信念这项战略工程的重要路径,是当前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任务。因此要求我们“把握新时代条件下铸魂育人的规律及特点”,将“有灵魂”作为“新四有军人”的第一要义,[2]这凸显了铸魂育人内在规定性与本质作用。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用 “铸魂育人”对教育实践本质进行的界定。由此可以看出党中央把“铸魂育人”上升到了新时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战略高度进行集中阐释和重点回应。它体现了实践的紧迫性和历史的持续连贯性。当今世界由“一元主导世界”逐渐走向“东西方共同主导世界”的格局,中外、古今的多种文化不断相互融合与碰撞,各国之间的竞争与冲突日益加剧,不断创造奇迹与日益强大的中国面临的主流意识形态与其他意识形态的交战与斗争更加激烈,作为进行主流意识形态宣传与教育的思政课,必然也遭到来自各种社会思潮、传播环境与西方话语权等因素的干扰,尤其是面对当下多元的价值观,西方的分化与西化及国内外多种风险与噪音的滋生,“思政课”铸魂育人体系切实发挥统一思想意识、坚定理想与信念、剥离思想迷雾、还原事实本质、揭露思潮真相、保持凝心聚力等功能尤显重要和紧迫。

由于水量锐减,加上淤塞严重,垸内原本四通八达的水系被切断,造成水体流动性差,部分河湖、沟渠、塘堰大部分时间一潭死水,黑臭水体现象严重。部分内湖、河段爆发蓝藻水华生态灾害的几率增加,水生物多样性下降。因湖区特有的季节性水文节律发生变化和水位下降,过去10年间,洞庭湖区湿地面积减少了24万亩,湿地功能呈现退化、萎缩趋势。

根据项目的要求和特点,综合考虑性能和经济性等原则后,决定主控制器选取LM3107,副控制器选取LM3106,两机通过LM3400通讯模块进行通信。触摸屏HT6700通过数据线连接到LM3107本体自带的串口上,这样,LM3107可以同时和HT6700、LM3106进行通信。

第一,价值层面上,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就“思政课育人”的价值之魂。因为“核心价值观是影响民族与国家发展最持久和最深远的力量,是全体社会成员拥护并认同的价值观念”。[1](P168)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新时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与价值体系的集中阐释,代表着中国文化的主流价值取向。因此对提升学生的良好品德修养,塑造正确的价值观,约束与规范学生的错误言行都有百利而无一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思政课”铸魂育人体系是思政课共同体亟待解决的问题。在道德下滑、理想信念缺失,信仰缺位的社会转型期,在传统与现代、一元与多元、竞争与合作、民族与世界的冲突、融合与再造中, “思政课”铸魂育人应该如何自处?“思政课”铸魂育人应如何重建自己的精神世界与教育机制?费孝通主张,“一切社会问题都来源于本身的文化失调”。[5]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世界文化冲击大潮中保持自身民族精神独立性和特色性的迫切需要。坚定三种文化之自信,坚守民族精神之根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崇德向善,指导学生们自觉地投入伟大实践与伟大事业中不断践行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也是“思政课”铸魂育人的行动诉求。

“思政课”铸魂育人实践目标的实现需要我们首先解决的理论问题就是“思政课”在育人方面铸什么魂的问题。马克思认为:“整个上层建筑由记忆、情感、希望、信仰、同情和原则,世界观、思维方式、价值观和人生观等组成。”[4](P611)由此信仰、价值与精神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核心三要素,而思政课铸魂育人之“魂”就是价值、信仰与精神三位一体的统一。

第三,精神层面上,用“中国精神”铸就“思政课育人”的精神之魂。“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标识与精神家园。“中国精神”是铸就“思政课”的精神之魂。因此把“中国精神”融入“思政课”铸魂育人的过程中,这是“思政课”题中应有之意。“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核心内容一是用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来培育新人;二是用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来培育新人。力促“思政课共同体”在铸魂育人中凝聚力量、勇敢探索、不断前进并促进学生对民族与国家的认可与认同,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而砥砺前行。

玻璃管从肚脐下一寸的地方插下,五寸长的玻璃管只有半段在肚皮外闪光。于是人们捉紧孩子,使他仰卧不得摇动。“鬼子”开始一个人提起冷水壶,另一个对准那个长长的橡皮管顶端的漏水器。看起来“鬼子”像修理一架机器。四面围观的人好像有叹气的,好像大家一起在缩肩膀。孩子只是作出“呀!呀”的短叫,很快一壶水灌完了!最后在滚胀的肚子上擦了一点黄色药水,用小剪子剪一块白棉贴住破口。就这样白衣“鬼子”提了提包轻便地走了!又到别人家去。

(二)“思政课”铸魂育人是价值、信仰与精神的辩证统一

基于此,第一种观点认为“铸魂育人”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灵魂工程,这是思政课铸魂育人话语生发的母体。两者之间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第二种观点认为离开“铸魂育人”与“思政课”两者之间的关系说,从理论逻辑上看,思政课铸魂育人的统一性在于其力量来源,主要包括三种文化体系(革命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与三种现实基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所取得的伟大实践、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思政课”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绩与实践经验)。从实践逻辑上看,主要彰显了在中国场域与世界场域下对历史反思与时代考验的科学判断。第三种观点,思政课铸魂育人话语生成的逻辑主要是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寻根溯源,认为马克思主义“灵魂”就是唯物主义,灵魂对思想和行为发挥着决定性作用。铸魂育人的核心内容主要围绕着价值、信仰和精神三要素展开以达到铸就价值、信仰和精神之魂。[4](P611)这是对思政课铸魂育人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的考察。“思政课铸魂育人”理念是对当下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怎样存在、怎样发展和怎样实现的三位一体的思考。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对“如何开好思政课”和“用什么来铸魂育人”进行了阐释。他指出:“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应理直气壮地讲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3]“办好思政课,解决好培养人的问题至关重要,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和怎么培养人的问题。”[3]“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文化、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铸魂育人’提供了力量之源与文化之基。”让学生“深植爱国情怀与民族认同,把强国志、爱国情和报国行自觉融入到民族复兴大业的滚滚洪流之中”。[3]现今,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形势、新特征与新特点,这要求“思政课”铸魂育人的形式、方法与内容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面对“思政课”铸魂育人工作凸显出来的新特点,思政课“要全面贯彻中国共产党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针,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办学理念与办学方向,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3]为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思政课”铸魂育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与新举措,这使得“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标准达到了历史新高,为“思政课”铸魂育人提供了行动方向、价值导向与理论指导。

经评分,模型组小鼠阴道病变情况普遍严重,病变小鼠数量较多,而给药各组均得到有效改善,其中以黄柏碱(40 mg/kg)与加替沙星改善作用最为明显。经观察,模型组小鼠阴道黏膜上皮坏死脱落、溃烂,出现炎性细胞浸润、黏膜充血及大量炎性物渗出等。给予不同剂量黄柏碱或加替沙星治疗后,BV小鼠阴道病变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充血水肿、细胞浸润、组织溃烂、上皮坏死等均得到改善。经HE染色发现,模型组小鼠阴道切片中有大量炎性细胞分布,而给药组均得到不同程度缓解,HE染色结果见图1,病理评分结果见表2。

“思政课”铸魂育人的实现需要有深厚的力量来源,“三重文化”为其提供了价值源泉。文化是核心竞争因素,是我们的民族之魂和国家之根。1840年以来,中国各个阶级从“迷茫不知所措”到自省自觉自信;从“一盘散沙”、不堪一击、难聚合力,到凝神聚力、团结一致、砥砺前行;从“世界舞台边缘”到走向“世界舞台中心”;从“贫困落后”到“国富民强”,我们成就了“中国奇迹”。“中国奇迹”出现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在世界文化冲突与交锋中站稳脚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坚,蕴含着中华民族最广大人民群众内心最本质的精神诉求,是中华民族专属的精神标记,是社会主义中国强大的文化标签,是中国人民特有的文化烙印,为民富国强提供了丰盛的文化滋养。”[1](P115)十八大以来,“思政课”建设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不适应铸魂育人的新情况,包括课程内容设置不能适应学生的心理需要,内容枯燥乏味,缺乏新意,新理论与新思想的阐释不接地气等问题。这就要求“思政课”共同体从“思政课”和各地的实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不断从“三重文化”中汲取养分以完成铸魂育人。[3]“思政课”在铸“何种之魂”的问题上,不能与古代、近代和现代相割裂。古代、近代和现代与特定时空的文化形态、价值诉求和思想习惯等是密不可分的,同时,古代、近代和现代也有一脉相承性和历史连贯性的价值体系与精神观念,在核心本质上,铸魂育人就是从思想与行为的统一性上说的,即“思政课”铸魂育人要从古代、近代和现代的优秀文化中汲取营养,为“思政课”所用。而近代优秀文化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文化,古代优秀文化就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现代优秀文化就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文化本身就具有育人的功能,因此“思政课在如何铸魂育人”上,需要“思政课”共同体深入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具有的学理价值与现实意义。

总的来说,这三种观点分别从历史、理论与实践三个层面来论述“思政课铸魂育人”的话语生成。一方面,“思政课铸魂育人”话语生发最初是为了解决意识形态教育所面临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立足于中国新时代的特点与中国的具体实际。另一个方面,“思政课铸魂育人”话语理论的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追求本质,去假留真,去粗取精的过程。两个方面彼此作用,相互影响,升华了“思政课铸魂育人理论”。

二、“思政课”铸魂育人的价值意象:价值来源与主体价值

(一)“思政课”铸魂育人涵盖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文化、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三重价值源泉

第二,信仰层面上,用马克思主义铸就“思政课育人”的信仰之魂。“青年正是人生的拔穗孕育期”,承担着民族复兴的责任与使命,但也是敌对分子与西方社会“瓦解”和“分化”的主要对象。所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十分关键。让信仰之光为学生领航,让真理之光为学生指路,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是信仰,所以“思政课”坚持用真义动人、用信仰铸魂、用真理育人。邓小平认为:“中国革命取得巨大胜利的精神动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与信仰。”[6]“思政课”应把宣传与讲授马克思主义作为主要任务不能动摇,提升学生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在困境中勇于担当历史赋予自己的使命与任务,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二)“思政课”铸魂育人蕴含着中国共产党、教师与学生三个主体价值

当今,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中国百年未有之奇局,“思政课”铸魂育人对于中国共产党、学生及教师都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思政课”铸魂育人的系统工程需要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认同及良好的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协同作用方能实现。但这也从另外一方面表明“思政课”铸魂育人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学生及教师三者的价值实现问题。因此“思政课”铸魂育人不单是思政课教师的任务,还需要党“重点关注,领导好”、学生“主观认同,参与好”和教师“自省自觉,讲授好”。学生正处青少年时期,知识结构与体系尚需健全,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都还没有完全成熟,视野格局尚未完全建立,心理情感尚待成熟,意志毅力尚需坚强,易受负面消极倾向的影响,最需精心教育与用心引导,真正发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育人,为社会主义国家育人,为中国共产党育人的铸魂育人作用。“思政课”是一个关涉到法学、哲学、伦理学、历史学、心理学、政治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必修课程,系统培养与教育学生,培养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人才,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较高政治觉悟的人才,这也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阶级特征”的本质追求。青年强,则国家强、民族兴。夺取执政权的话语先导和维护执政党的主流意识形态,是“思政课”的两大意识形态功能。因此“思政课”铸魂育人主体性的发挥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通过“思政课”铸魂育人真正激发学生对自由追求的强大力量;另一方面是“思政课”铸魂育人能够尊重学生的主体需要与诉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原则是“思政课”铸魂育人、理直气壮开展的实践观依据。“历史规律的可知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性及自觉践行历史规律的可能性为教师讲授好思政课提供了学理基础。”[7]“传道授业解惑”“让学生有获得感”,这是“思政课”教师的职责,也是“思政课”教师本身的职业价值。对于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愿景来说,需要中国共产党不断提升自身的治国理政能力,永葆内部的纯洁性与先进性;还需要培育与铸就一代又一代的能够承担起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8](P27)而“思政课”铸魂育人,最终也是为党治国理政服务的。

三、“思政课”铸魂育人的路径具象:师资、教材与教改

第一次在库·汉斯的信中看到了苏珊娜的名字,您永远不会完全知道,我亲爱的,这不经意的一句话从我的生活里带走了什么。

目前“思政课”铸魂育人还存在着“应然”与“实然”问题,因此要解决此问题不仅需要回答“思政课”在育人方面为何铸魂、铸什么魂的问题,还需要回答如何实现铸魂的问题。

(一)“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

“思政课”教师承担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历史任务。古往今来,关于教育、教师与学校的本质和任务,虽然学派众多,观点各异,但教师的责任就是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在这一点上形成了共识性的判断。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即培养社会发展与进步、知识累积与创新、文化传播与传承、制度完善与运行和国家存续与繁荣所要求的人。这也是“思政课”教师的职责所在。目前“思政课”教师在铸魂育人方面还需要继续努力,以达到铸魂育人的“应然状态”,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不断地自我求证。自我求证要求我们首先要正人正己,而评价“思政课”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就是师德师风。在“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上,我们要设计好制度规范与常规监督机制。深刻领悟和准确把握教育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教书育人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党的建设规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规律及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引导广大“思政课”教师顶新为学,以德立身,以教为业,增强“思政课”教师的人格魅力、学术魅力和教学魅力,真正发挥“思政课”教师在铸魂育人中的关键作用。因为在“思政课”建设中教师发挥着重要作用和扮演着关键角色。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政治要强,“让有信仰的人来讲信仰”,即“思政课”教师要有过硬的政治立场和坚定的政治信仰,做一个让学生具有获得感的“思政课”教师,需要“思政课”教师具有信仰的力量,因为信仰象征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代表着高校“思政课”教师实现铸魂育人不断探索的追求与渴望。而信仰能够激发出灵魂的崇高和伟大,从而能够做到真信、真懂、真学和真用。第二情怀要深,这要求“思政课”教师应该主要聚焦国家民族命运与人民大众的福祉,始终把爱国的情怀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的实践和探索之中。第三思维要新,这要求“思政课”教师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来创新课堂的教育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远大理想与牢固信念。第四视野要广,要有历史视野、知识视野和国际视野,在答疑解惑与纵横对比中,让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第五自律要严,这要求“思政课”教师课内外和网内外一致,自觉宣传主流意识与价值观,坚持学术有自由、课堂讲纪律。第六人格要正,“亲师才能信道”,这要求“思政课”教师要有亲和力,有深厚的理论功底与文化内涵、用具有自身特色的魅力与强大的榜样力量来感染学生并赢得学生的信赖。

(二)“思政课”教材体系构建

“思政课”教材是教学有效开展的依据,其主要功能是“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与矛盾的解释力”。[9](P17)目前,对“思政课”教材的意见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第一,“思政课”教材没有新意,教材话语方式刻板,可读性和生动性缺乏。第二,存在低水平的重复与交叉现象。第三,大学、中学和小学“思政课”教材相互脱节。因此“思政课”教材体系化建设势在必行。第一,要理直气壮讲好“思政课”,首要前提是“理直”,“气壮”是结果。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革命性和批判性要求我们要把那些脱离实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之上的教条话语从“思政课”教材体系中去除掉。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与方法帮助学生确立正确地认识事物、发现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路径。教师从教材语言向教学语言转变,在课堂上教学语言应与时俱进,要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能够上达学理,下接地气,第二,打通大学、中学与小学“思政课”,实现“思政课”教材一体化。目前,“思政课”教材在大学、中学和小学中存在着内容设置重复,没有处理好大学、中学与小学之间教材的相互衔接问题,为此需要打通大学、中学与小学教材建设的一体化问题。第三,处理大学五门“思政课”之间的横向交叉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的某些章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的某些章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的某些章节存在着交叉和重复设置的部分与内容。因此在现有教材体系的基础上,“思政课”教师需要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教师在把握和领会教育规律与教育方针的基础上,熟悉五门课程各自的内容,理清五门课程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针对重复与交叉的部分,统筹安排,明确各门课程的难点与重点,注意五门课程之间的衔接性与协调性,避免重复,从而达到最佳效果。

(三)“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

客观地说,“思政课”目前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思政课”铸魂育人基础理论与中国现实之间、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落差。这些落差的存在就要求“思政课”进行教学改革创新建设,实现“思政课”由教材体系转向教学体系。实现“思政课”铸魂育人的目标,这成为“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重中之重。“思政课”教学是铸魂育人的主阵地,所以要对“思政课”教学进行深层次的反思。在教学方面的建构与创新,首先要思考与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学内容的设计方面,是以学生的需求为主,还是以自上而下的意识形态认同为主?二是教学设计的重点方面,是以教学内容为主,还是以教学方法为主?三是理论联系实际方面,是注重对矛盾与问题的辩护,还是注重对矛盾与问题的批判?四是教学语言的采用方面,是应该凸显“学术自由”,还是“照本宣科”?只有廓清这些问题,才能提高“思政课”铸魂育人的实效性。第一,“思政课”教学目标是“铸魂育人”,因此要把培育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认同主流价值形态的创新型人才作为目标。“思政课”课堂教学承担着宣传党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任务,但不能只完成意识形态宣传的任务,因为这会极大地影响“思政课”铸魂育人的针对性,因此要考虑到学生自身的需要。但也不能只偏重于学生自身的多重需求,因为“思政课”教学本身不可能解决学生所有的需求。第二,“思政课”教学目标决定了“思政课”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价值判断、逻辑推理和理论思维能力。在面对复杂的环境和局面时,在面对大是大非时,在面对急难险阻时,需要学生有“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这就需要培养学生价值判断与理论思维的能力。“思政课”教学方法应该为这一能力的培养而服务,应“坚持统一性与多元性相结合”的原则。要把应用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相契合,不能因形式多样,而影响教学的系统性与整体性。第三,“思政课”教学原则之一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坚持注重对“现存”的辩护与对现实的批判相结合,即“坚持批判性与建设性相统一”的原则。现有的矛盾与问题、成绩与经验都是现存的,都有其合理性,有存在的必然性,所以“思政课”在为“现存”辩护时,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对“历史和人民为何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与认同,对“三个选择”的合理性与必然性进行价值判断与理论思维层面的正面阐述与论证。但“思政课”教学也要直面现实和矛盾,以“问题意识”为先导,及时回应学生的关注点,达到培养学生理论思维与价值判断的能力。通过精选问题,聚焦教学重点与难点、社会难点与热点及学生困惑点与理论难点等。用理性思维与价值导向来说服学生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并正确对待新时代中国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期所面对的各种社会问题与矛盾。 最后,“思政课”应从教材语言、教材体系分别向教学语言和教学体系转化。一方面不能“学术自由”,另一方面也不能“照本宣科”,在尊重现有教材体系的基础上,试图达到教学语言的深入浅出、有理有据、有情有义、有棱有角、有滋有味、有温度有热度,教学体系整体性和系统化。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习近平.发挥政治工作对强军兴军生命线作用 为实现党在新形势下强军目标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4-11-02.

[3]习近平.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9-03-18.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费孝通.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侯惠勤.哲学与意识形态领导权[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3).

[8]王学俭.“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的战略意义、力量来源、基本要求和实践举措[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8,(7).

[9]陈锡喜. 深化高校思政课改革和建设的新空间[J].湖北社会科学,2015,(12).

The Three -dimensional Mark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Cultivating Soul and Educating People :Logical Abstraction ,Value Image and Path Representation

MAO Zhi-qiang, XIONG Guan-xu, DING Mei-jun

(School of Marxism, Yun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Kunming 650500,Yunnan, China)

Abstrac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akes the cultivation of people as its practical purpose, and forms a three-dimensional logo of value image, logic abstraction and path representation. In this sense, the course is the unity of theoretical logic, historical logic and practical logic, which provides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the course, as well as the foundation for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and grasp of its connotation, discourse generation and basic task.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 covers the triple value sources of “the revolutionary cultur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advanced socialist culture”, and its value subjects include the Party,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n, the orientations in the path selection of the course should contai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 system,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and the innovation of teaching reform.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cultivating soul and educate people; logical abstraction; value image; path representation

作者简介: 毛志强(1979—),女,辽宁铁岭人,云南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熊官旭(1962—),男,云南昭通人,云南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丁梅君(1982—),女,云南昆明人,云南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723X( 2019) 06-0137-06

〔责任编辑:黎 玫〕

标签:;  ;  ;  ;  ;  ;  

“思政课”铸魂育人的三维标识:逻辑抽象·价值意象·路径具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