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合理农业产业结构的科学内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结构论文,农业论文,科学内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业经济
近年来讨论农业产业结构的文章颇多,但对农业产业结构,特别是对合理农业产业结构的科学内涵的系统论证者,尚属寥寥。不少人把农业产业结构简单概括为农业的产业构成及其在地域上的配置比例。把合理农业产业结构,局限在农业产业内部的合理搭配上。这种以自然再生产为主要特征的合理农业产业结构的概念和在这个基础上确定的合理农业结构的内涵,对指导当前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建立合理的农业结构,都不可避免地带有片面性。
合理农业产业结构的建立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是人类在建设理想农业产业群体时,符合自然生态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的一种创造。所谓科学内涵,就是泛指它的一般规律和存在的条件。明确这些,就能判明产业结构的优劣,就能为建立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提供科学的依据。
一、在继承中发展
农业产业,是有生命的、古老的产业。这使得农业产业的构成与当地气候、土壤等自然生态条件浑然一体,与当地的资源开发利用和经济、社会条件相依共荣。“南国鱼米乡”、“北国盛产大豆和高梁”之说则是历代劳动人民和知识分子共同劳动的成果。我们把这种历史形成的某些合理性(即它的部分而不是全体)称为某些天然合理性。否定它,就否定了继承,也就否定了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优良传统。我们现在倡导的“调整”就是在继承传统农业产业的基础上,保留、提高、发展合理的产业匹配,去掉那些不匹配、不合理的产业,从而获得农业产业群体最佳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
实践证明,这一正确的指导思想,已经带动整个农村经济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承认传统农业产业结构的某些天然合理性,是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发展农业生产,建立合理农业产业结构及其科学内涵的出发点。
二、追求相对稳定
合理农业产业结构的相对性、多样性、不稳定性和统一性,来源于产业结构的上述特性。从横向来看,有洲际、国家集团和不同国家的农业产业结构,在国家内部有按着自然生态特点和经济分工划分的区域性或地区性农业产业结构,有按行政区划分的省、地(市)、县、乡、村的农业产业结构。从纵向来看,有按产业隶属关系或企业系统划分的农业产业结构,更有以经营层次(即经营单位)划分的农业产业结构。例如公司、场、乡、队、户的农业产业结构。如此纷繁的产业结构,是由其生态条件、科技密集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千差万别所致。合理农业产业结构的相对性、多样性是不言而喻的。更由于制约合理农业产业结构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科技密集条件和社会环境条件的多变,使合理农业产业结构又增加了不稳定性,不稳定性(即不合理性)是经常的、普遍的。每一次调整和适应,就又一次出现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即统一性)。所以它的合理性是相对的、暂时的。不难看出,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不但具有国家、地区、产业系统和经营单位的相对性,又有合理性的相对性。这是它多样性产生的又一个根源。合理农业产业结构科学内涵的这些特性,在指导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实践上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各地、各系统、各单位因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科技密集条件和社会环境条件的不同,合理农业产业结构的表现形式也绝不会相同。因此如果奢求一个普遍适用的结构模式是徒劳的。第二,其相对性、不稳定性决定了产业经营者必须对产业结构进行经常的、适时的调整,否则合理的将向不合理的方向转化,一劳永逸的调整和固定不变的农业产业结构是不存在的。第三,在学习外国、外地、外单位的合理农业产业结构模式时,要结合本地、本单位的实际,具体分析,批判吸收,不能照搬套用。为此,我们的眼睛必须向下,面向实际,注重调查,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三、不断向高层次调整
合理农业产业结构的内涵,随着自然生态条件的演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人民消费水平、消费趋向的转变,以及国家政治、法律的合理干予,会使合理农业产业结构的科学内涵不断提高、丰富和发展。因此,我们把这些内涵称为发展性内涵。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应含有:
①合理的自然再生产结构,即合理的农业产业生态结构、布局结构和比例结构。它的生态结构的合理性,是指产业中的生物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相互联系的合理性、紧密性和生产的高功能。它的布局的合理性,要求农业产业群在地域分配布置上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科技密集条件和市场需求偶合一致。它的比例结构的合理性是指合理布局中的各种生物种群,在具体空间分配上的最大容量比例,是合理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数量指标。
②经济再生产的合理结构,即农业产业群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过程的密切衔接和顺畅合理。这是农业产业向纵深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合理农业产业群体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求得自身生存、发展而追求的终极目标之一。
③合理的技术经济结构。因为合理的农业产业群的最佳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总是和一定的科学技术、生产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相联系的。所以技术经济结构越合理,它的三个效益也就越高,物质能量的转化、消耗也就越经济合理。以尽可能少的物质消耗、劳动消耗,生产尽可能多的高质量的产品,产业群的合理的理想经济效益才能得到保障。
④同大自然的生态环境(特别是农业生态环境)建立起合理的生态结构。农业产业是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产业,始终依赖于土地、水源、空气、气温和阳光,必然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破坏作用,因此合理的农业产业群不但其内部生物种群结构要合理,同时要与外部的生态系统建立起用养结合的平衡关系。即建立良性的生态循环系统。所以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必须建立能够实现生态循环的闭合产业链。
⑤微观——中观的合理农业产业结构,是宏观农业产业结构的内涵。因此,多层次的、纵横交织的合理农业产业结构网络是一个整体,它必须实现其内部的合理分工和协调一致。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农业产业优势。可见,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是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必须同合理的农村产业结构乃至国家的经济结构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因此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含有国家计划指导的原则。
⑥有主产业(或称核心产业)的优势。在世界林立的农业产业中,欲求使我国的农业产业有竞争力,必须有名牌产品和拳头产品,而名牌产品和拳产品应该具备的条件是:随着国内外市场的变化,能够提供品质好、商品性强、价格低廉、数量宏大、供应稳定的农产品。这样的主产业要具有单产高、生物种群大、生产地域广阔、集约化程度高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主产业的优势。无主产业(核心产业)的优势,便无合理产业结构而言。当然主产业的数量可以1—2个,随着地域的扩大,也可能增多,这要因地而宜,不能是一个模式。
⑦有与主产业匹配藕合的子产业群。这个子产业群的特点是:它们与主产业一起,能够充分的利用太阳能和人类提供的无机能,能够最充分的(多层次的)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并为保护发展资源、完善生态环境提供产品和养科。
⑧有合理的人才和劳动力结构。近代的农业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它必须有大量的、多层次专业齐备的人才和培养有素的劳动力作保证,否则所谓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只是空中楼阁,无法实现产业经营目标(即三大效益的最大值)。
⑨有合理的所有制结构及其相应的合理的经营方式。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农村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充分证明了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能够把私人所有制的个体经济和中外合资企业纳入社会主义轨道,从而使社会主义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加之经营方式的转变,家庭经营的普遍实行,为建立合理农业产业结构提供了极大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它把生产积极性同组建农业产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注意培养地力、充分利用资源和空间、满足社会需要合理的连接起来,成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立合理农业产业的经营目标、实现最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力保证。无数事例说明,没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所有制和经营方式的改革和完善,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不可思议的。
⑩含有农工产业融合,城乡产业连通,脑体力劳动差别缩小的发展性内涵。
合理农业产业结构中的子产业群,是已经和正在大量出现的农业——工业边缘性产业。例如农村建立的现代蔬菜速冻贮藏业、工厂化育苗业、自动控制温室业、无土栽培业、食用菌业、蚯蚓饲养业、沼气业、综合饲料加工业、机械化养鸡业等等,使农业产业越来越工业化、电子化,并且使农村逐步走上集镇化、城市化。加上农业劳动者的科学化,它使合理农业产业结构的建立,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天衣无缝地连接起来。目前农村小城镇的大量兴起就是一个鲜明的佐证,这是我国合理农业产业结构所独具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