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恩东[1]1995年在《鸡马立克氏病胚胎免疫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试验利用孵化至18日龄时的京白904系种蛋进行HVT疫苗的胚胎免疫,对18日龄胚胎的最佳免疫途径、MD胚胎免疫对孵化率和健雏率的影响、胚胎免疫对雏鸡生长发育以及对MDV BJ-1强毒株攻击的免疫保护力等方面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以探索MD胚胎免疫的可行性。试验结果显示,经尿囊腔、钝端垂直进针和长轴中点垂直进针3种不同免疫途径对有母源抗体的18日龄鸡胚免疫接种HVT疫苗均有效,但以钝端中央垂直进针途径的效果最佳,不降低鸡胚的孵化率和健雏率,并有利于机械化和自动化操作。胚胎免疫HVT对雏鸡免疫器官的早期发育具有明显的免疫促进作用,而且相同饲养条件下胚胎免疫雏鸡的增长速度高于非免疫对照鸡;同一日龄攻毒的试验雏鸡中,以胚胎免疫组对阻止MD肿瘤形成的效果最佳。不同日龄攻毒时,1日龄雏鸡免疫组于15日龄后获得坚强免疫保护,而胚胎免疫组于出壳后3日龄即可产生抵抗MDV的良好保护。
鲍恩东[2]1998年在《马立克氏病胚胎免疫雏鸡体重和免疫器官增重变化》文中指出18日龄鸡胚免疫接种火鸡疱疹病毒(HVT)疫苗后,对出壳后雏鸡及其用马立克氏病(MD)病毒攻毒鸡体重与免疫器官增长效果的对比研究表明:相同饲养条件下胚胎免疫雏鸡的增长速度高于非免疫对照鸡,而且胚胎免疫组雏鸡免疫器官的生长发育普遍较相应的对照组雏鸡快。
鲍恩东, 苏建东[3]2000年在《马立克氏病疫苗胚胎免疫鸡红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文中认为作者检测了胚胎免疫鸡 (孵化至 18日龄时鸡胚接种马立克氏病二价疫苗 )及其相应 1日龄免疫鸡和未免疫鸡的红细胞CR1花环率和红细胞IC花环率以观察其外周血液红细胞免疫功能。结果表明 ,随着试验鸡日龄的增长 ,其外周血液中红细胞CR1活性呈现一定的递减性变化 ,但胚胎免疫鸡红细胞CR1活性的降低幅度远低于其它两组鸡。胚免鸡出壳后 7日龄进行vMDV攻毒 ,结果也显示胚胎免疫可显著阻止红细胞免疫功能的下降。此外 ,胚免组鸡血清中红细胞免疫粘附抑制因子活性下降 (IC形成减少 ) ,使得红细胞免疫功能得以更好的发挥
殷中琼, 贾仁勇, 乔波, 谢丽基, 黄建新[4]2003年在《鸡马立克氏病胚胎免疫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用MD京CV1988/Rispens冷冻疫苗对孵化至 18日龄的鸡胚进行免疫接种 ,试验结果表明 :胚胎免疫不影响孵化率 ,对鸡的生长发育也无影响 ,与 1日龄免疫的雏鸡比较 ,可明显提高对MD强毒攻击的抵抗力。
杨庆达, 崔卫东, 李洪斌, 后立国, 黄昌义[5]1997年在《鸡马立克氏病(MD)胚胎免疫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用MD火鸡疱疹病毒(HVT)疫苗对孵化至18日龄的鸡胚进行免疫接种,试验结果表明:胚胎免疫不影响孵化率,对鸡的生长发育亦无影响,与出壳当日注射HVT苗的鸡雏比较,可明显提高对MD强毒攻击的抵抗力。
张贤, 鲍恩东, 孙海, 徐立华, 任杰[6]1996年在《鸡马立克氏病(MD)胚胎免疫组织学基础》文中研究表明本试验应用火鸡疱疹病毒(HVT)疫苗对孵化至18日龄的鸡胚进行胚胎免疫注射,胚胎免疫后出壳雏鸡淋巴脏器的组织学、组织化学和超微结构显示,18日龄胚胎免疫鸡对淋巴器官的早期发育具有明显的免疫促进作用;马立克氏病胚胎免疫是以细胞免疫为主,同时有体液免疫和巨噬细胞积极参与的联合免疫。另外,本试验对鸡胚淋巴器官的组织发育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
贾仁勇, 殷中琼[7]2001年在《鸡马立克氏病胚胎免疫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鸡马立克氏病(Marek's Disease,MD)是由马立克氏病病毒(MDV)引起鸡的一种淋巴细胞组织增生性疾病,其特征是外周神经出现淋巴细胞浸润和肿大,导致鸡一肢或两肢外周神经麻痹以及内脏器官、性腺、虹膜、骨骼肌和皮肤出现肿瘤样病灶。MD存在于世界各
申之义, 梁英, 霍澍田[8]1992年在《鸡马立克氏病和新城疫联合胚胎免疫的研究》文中认为本试验采用马立克氏病814疫苗和新城疫B,系疫苗对18日龄鸡胚进行联合免疫。试验证明,联合胚胎免疫可以使雏鸡早期获得特异性免疫力而不影响出雏率和健雏率。免疫雏鸡3日龄时的马立克氏病保护指数达60以上,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並优于1日龄雏鸡免疫组(P<0.05)。对无新城疫母源抗体鸡胚进行联合胚胎免疫,雏鸡在7日龄时获得7/7的保护率;对有新城疫母源抗体鸡胚进行胚胎免疫,亦可获得较好的抗体应答和保护力,雏鸡7 日龄时有3/5的保护率;14和35日龄时,保护率达5/5(其中一组为4/5)。与空白对照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
林永海, 赵青岐, 鲍春华, 董国桐, 刘文周[9]1989年在《鸡马立克氏病胚胎免疫接种试验——临床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说明鸡马立克氏病(MD)是由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近年来对我国养鸡业的影响较大。虽然广泛地应用疫苗,但由于多种原因末能控制本病的发生与流行,在某些局部地区受害十分严重。为探索、研究一个行之有效的预防方法,国内有许多生产单位已从各个环节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好综合性防制。众所周知,鸡马立克氏病疫苗接种后需要2周乃至3周时间才能产生足够量抗体,抵抗住强毒株的侵袭,为了使免疫提前,减少早期感染机会,国内外对马立克氏病胚胎免
鲍恩东, 陈万芳[10]1997年在《马立克氏病(MD)胚胎免疫攻毒后病毒抗原的定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利用异硫氰酸荧光黄标记抗体和免疫金标记探针,对胚胎免疫攻毒试验鸡组织脏器中马立克氏病病毒(MDV)抗原进行定位及动态观察。结果发现,不同组织细胞内MDV抗原的表现形态略有不同,淋巴组织中阳性细胞内MDV抗原多呈颗粒状或斑点状定位于细胞浆、细胞核内;脏器组织中阳性着染的实质细胞内病毒抗原则主要呈均匀弥散性分布于感染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肝细胞)的胞浆中而不发生瘤变。阳性细胞动态观察的结果则显示,胚胎免疫组试验鸡虽然不能阻止MDV的感染,但却能明显降低MD肿瘤的转化率。不过,阳性细胞在各组织脏器中的分布和数量的增减则看不出明显的随攻毒时间的延长而递增或递减的规律
参考文献:
[1]. 鸡马立克氏病胚胎免疫的研究[D]. 鲍恩东. 南京农业大学. 1995
[2]. 马立克氏病胚胎免疫雏鸡体重和免疫器官增重变化[J]. 鲍恩东. 畜牧与兽医. 1998
[3]. 马立克氏病疫苗胚胎免疫鸡红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J]. 鲍恩东, 苏建东. 畜牧兽医学报. 2000
[4]. 鸡马立克氏病胚胎免疫的研究[J]. 殷中琼, 贾仁勇, 乔波, 谢丽基, 黄建新.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03
[5]. 鸡马立克氏病(MD)胚胎免疫的试验研究[J]. 杨庆达, 崔卫东, 李洪斌, 后立国, 黄昌义. 黑龙江畜牧兽医. 1997
[6]. 鸡马立克氏病(MD)胚胎免疫组织学基础[J]. 张贤, 鲍恩东, 孙海, 徐立华, 任杰. 宁夏农学院学报. 1996
[7]. 鸡马立克氏病胚胎免疫的研究进展[J]. 贾仁勇, 殷中琼. 畜禽业. 2001
[8]. 鸡马立克氏病和新城疫联合胚胎免疫的研究[J]. 申之义, 梁英, 霍澍田. 兽医导刊. 1992
[9]. 鸡马立克氏病胚胎免疫接种试验——临床效果观察[J]. 林永海, 赵青岐, 鲍春华, 董国桐, 刘文周. 黑龙江畜牧兽医. 1989
[10]. 马立克氏病(MD)胚胎免疫攻毒后病毒抗原的定位研究[J]. 鲍恩东, 陈万芳. 畜牧兽医学报.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