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新课程中教师应具备的两种意识_课程论文

小学德育新课程中教师应具备的两种意识_课程论文

小学德育新课程中教师应具有的两种意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种论文,德育论文,新课程论文,教师应论文,意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设置的小学德育课程(即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让儿童在自己的生活中通过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和把握自我,形成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促进社会性发展,进而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课程。这门新课程与以往小学德育课程相比,它在对儿童个体品德形成的认识、课程德育理念的诠释、学习观的转变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要求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也要随之发生转变,以便能够更好地适应课改要求,把小学德育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落到实处。笔者认为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至少要包括课程意识、儿童意识两方面。

一、树立课程意识

课程意识作为对课程存在的反映,其基本形式是观念层面的。课程意识简单地说就是指教什么、为什么这样教的意识。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1];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也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2]。由此可见,作为对课程存在的观念层面的反映,小学德育新课程的课程观,它首先是倡导生活性,就是说“新的德育课程观把道德看作是生活形态的存在”[3]。它要求教师要在德育课程中以生活实践为其引领,引导学生学习过有道德的生活。小学德育新课程教育教学的内容,应该是回归具有普遍教育意义的儿童现实生活,应以解决儿童现实生活中的困惑、难点和冲突的“生活事件”为主要的教育教学内容。因此,树立课程意识,就要牢固把握课程是以学生生活及其经验为其内容和资源的。

从课程内容方面看,要来自学生的生活和经验,这是课程的核心内容,但对其生活经验需要教师选择有教育意义的内容进行教学。比如:在上“美化家园”(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一课,就应从与学生的生活及其经验有关的细小环保事件中展开,通过随地吐口香糖、过多使用一次性用品、垃圾分类、种植小树等具体环保事件入手,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和同伴之间的互动中不断丰富、积累、扩大生活经验和反思经验,学习过有道德的生活。而不是让孩子去劝说大人不要乱排放污水、不要乱砍伐树木等成人的生活事件,更不是用成人的生活事件去教育学生。

从课程资源方面看,课程的资源范围包括:人员资源(教师、学生、家长等)、文本资源(教材、教辅、报刊、图书等)、音像资源、自然资源(动物、植物、山川、自然现象等)、社会资源(教育基地、博物馆、图书馆、纪念馆、文化馆、历史古迹等)。但是无论利用哪种资源,都不可忽视以学生生活及其经验为其内容和资源。同时就课程资源而言,笔者以为,在教学中最重要、最不可忽视的是教师和学生这两种课程资源。因为:一方面,文本资源、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要依靠教师的作用去落实。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自身就是很重要的课程资源。另一方面,说学生同样是课程的重要资源,是因为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及其经验,充分联系学生生活领域的各种有意义的背景,并以此加工和改造教材的知识内容,以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一位教师在上“我们的校园”“新朋友、新伙伴”“校园铃声”(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等课时,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刚入学,他们在学校生活、学习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不了解学校常用设施、难和同学交往、不知道课间活动应当注意些什么等等,于是她在课中让学生相互之间围绕这些“困难”展开讨论,一起想办法解决。可见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有意义的生活及其经验和他们的智慧,就是课程。

然而,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还有一些教师对小学德育新课程的课程观存在模糊认识。由于缺少课程意识,有些教师看不到或忽视了人员资源在新课程中的重要价值,也就更谈不上能动地开发利用文本资源、自然资源、社会资源。教师用课改前的理念执教新的德育课程,结果脱离了儿童真实的生活,使儿童的学习失去了成效,这也违背了本门课程改革的初衷。

树立课程意识,还要求教师具有知道该门课程为什么要这样教的意识。德育新课程明确了人的主体地位这一基本理念。叶澜教授认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地由浅入深还原生活的过程,经过这种过程使学生学会过有教育意义的生活,这是学习本门课程的起始点和归宿。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具有生活化课堂教学的意识,通过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知识与教科书上知识的联系,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体会学习与人、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使学生知道学习本门课程是促进自身品德发展的重要源泉。

二、树立儿童意识

树立儿童意识,其核心问题就是要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教学活动的依据。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可见,课标所指出的从教学内容到教学形式,都充分体现了对课程生活的人文关怀,即要适合儿童,具有强烈的儿童意识。何谓儿童意识?可以说儿童意识就是指在实施小学德育课程中,要从儿童的世界出发,引导儿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

教学中树立儿童意识,笔者认为主要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依据儿童的需要制订教学目标

教师要依据儿童当前需要,结合教材内容要求制订教学活动的目标。儿童当前需要什么,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一位教师在进行“保护我的身体”(北师大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教学时,首先进行了学情分析:低年级学生年纪小,对身体各方面的认识不够全面。该班的学生大部分身体状况健康,但是一部分学生缺乏良好的卫生和饮食习惯。同时,孩子们缺乏保护身体的意识,对保护的方法一知半解。于是这位教师结合教材内容要求制订的活动目标是:了解身体中牙、胃、肠的主要结构、功能和特点;了解身体保健的基本常识,懂得爱惜自己的身体;纠正不良习惯,逐步养成良好的个人保健和卫生习惯。确定的这一教学活动目标,实实在在地体现了对儿童需要的生活指导。

2.选用让学生感到快乐的教学方式

在实施德育新课程时,教师选用的教学方式,要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例如,在执教“保护我的身体”一课时,教师可以采用“活动化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手动脑,学习知识;让学生通过朗读有关正确刷牙的儿歌,根据内容对比,得出刷牙的正确方法;在教学“给胃什么食物”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通过画一画、写一写的形式,合作交流的形式和方法,给胃提供好的菜谱。还可以采用拟人化的手段,让学生通过扮演身体的器官,与同学们交朋友,使课堂学习充满乐趣。通过这样的活动,有助于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能够让学生在这种快乐的学习中掌握知识,促进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3.教学过程要体现以儿童为主体的意识

小学德育新课程确立了儿童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那么,在教学活动中就必须让儿童亲身去感受、操作、完成教学内容,并在活动过程中积累知识或直接经验,而不是单纯依赖教师的教去获取知识。例如,在执教“保护我的身体”这课时,教师可以采用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的方式,通过调查自己和同学们的身体情况以及保护情况,来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身体还存在哪些问题急需解决。再通过学生小组汇报交流保护牙齿的经验,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生活经验,得出正确刷牙的方法,提出比较全面的保护牙齿的措施,使整个活动充分体现学生是主要角色。

标签:;  ;  

小学德育新课程中教师应具备的两种意识_课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