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研究
——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与现实》
宋婉君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立足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构建的角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首先是“人本思想”的中国化,然后才是政治制度的中国化,其中蕴含了丰富多元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内涵,这也是中国学术领域在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与现实过程中树立“文化自信”的根源。本质上,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发展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则是党不断创新探索的成果。因此从学术界角度出发树立“文化自信”,不仅是理解、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基础,更是摒弃“崇洋媚外”、“西方先进”等狭隘思想的有力武器,进而规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空洞化、形式化、标签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与现实》(人民出版社,2018年5月版)一书由胡国胜主编,作者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观察者与现实思考者的身份,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现状、基本理论、历史进程、经典文本等展开了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纵览全书,包含三个方面的特色。
一、探索观点新颖,结构布局合理
全书在内容组建上属于“学术文集”形式,在每一部分提供一个立意鲜明的主题,筛选若干文献成果进行论证,整体上“集大家之言而汇集成册”,呈现出内涵关联度较高的链式结构。结合全书研究的两个维度,其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维度下,旨在阐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过程”中的规律、特点、意义,可视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结果。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维度下,重点放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特色”上;全书结构布局合理,在所涉及的六大部分中,整体上按照“从历史到现实”的发展逻辑展开,同时也形成了“历史与现实”的一一对应结构,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现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路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形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文本”,文献成果的独立性较强,可以从多个角度展开内涵对比,为探索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的价值提供了丰富论证材料。
二、论证丰富权威,创新之处迭出
本书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上,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为单纯地“就中国化而论中国化”,涉及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成果,确保了研究成果的权威性。其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存在许多创新标签,例如在“时代特征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先进生产力代表看第三代领导集体思维的辩证特点”、“关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思考等”,都是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进行的现实阐释,也表明我党始终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为动态的创新过程,而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中国化在“创新过程”中,也越来越多地被赋予“中国特色”,如在《为什么“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中,阐述了中国“农耕文明”、“乡土文化”、“小农思想”等人文特色,以此区分与前苏联的农业集体化现状差异。
三、理论融合实践,借鉴参考性强
事实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社会的实践过程,理论与实践本身就是高度融合的。本书作为一本“学术文集”,所容纳的研究成果也是基于理论、实践的高度关联形成的,针对一个具体的问题可以分别从理论、实践做出阐释,以实现历史与现实的高度契合,对于指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未来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借鉴、参考价值。例如“邓小平与中国改革话语的构建”部分,针对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改革开放”前因、后果进行了深入解读,指出该历史背景下形成的话语范式对理论支撑、实践基础的影响,尤其关于马克思主义人文思想中国化的“话语建构”标准,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仍具有重要指导价值。通读全书,不失为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佳作。
标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文;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论文; 历史与现实论文; 马克思主义政党论文; 文化思想内涵论文; 文化自信论文; 中国共产党论文; 中国化成果论文;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