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早期干预治疗及护理陈寅蕾论文_陈寅蕾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早期干预治疗及护理陈寅蕾论文_陈寅蕾

陈寅蕾

(瑞安市人民医院;浙江瑞安325200)

摘要:目的:文章主要针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早期干预治疗与护理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从本院2018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选择6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儿给予早期干预护理,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和血清胆红素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6.7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7.10%(P<0.05)。同时,护理干预之后,观察组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早期干预治疗与护理效果显著,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早期干预;护理效果

引言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为新生儿科常见症状,其病因较为复杂,但主要是新生儿期病理因素影响,该时期肠肝循环加强,红细胞破坏,肝酶活性受抑制,促使胆红素生成增多而发病。新生儿临床表现不一,重者可致胆红素脑病等,需及时进行干预。基于此,本文分析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早期干预性护理对策和效果,现报道如下。

1研究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参与研究的62例患儿均符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诊断标准,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1例)。对照组包括16例男性患儿和15例女性患儿,出生体质量在2.5~4.6?㎏之间,平均体质量为(3.22±0.23)㎏,于出生后3~10?d出现黄疸,平均时间(4.55±1.79)d;观察组包括17例男性患儿和14例女性患儿,出生体质量在2.7~4.8?㎏之间,平均体质量为(3.33±0.27)㎏,于出生后1~12?d出现黄疸,平均时间(4.48±1.82)d。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血清胆红素检测

均为股静脉采血,即送实验室检测,采用试剂盒法测定(西安西京医学试剂厂)。

1.2.2干预方法

干预组采用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新生儿学组制定的《新生儿黄疸干预推荐方案》,进行综合方法干预治疗,同时给与妈咪爱口服。

1.2.3护理措施

(1)与家长沟通:向患儿家长讲明光疗的目的及疗效的可靠性,认真观察患儿情况,指导家长正确护理患儿,取得家长配合,以达最佳疗效。(2)抚触护理:定时按序抚触患儿身体各部,用温柔的态度、温情的语言安慰患儿,转移患儿的陌生感和恐惧感,给患儿带来温情与安全感。对苦闹较甚者,可按医嘱给予苯巴比妥钠或10%水合氯醛灌肠,患儿安静后再放入箱内继续光疗。(3)输液和光疗分开进行,以避免哭闹时静脉针脱出,给患儿造成痛苦。输液时要合理安排输液顺序,根据不同药物调节滴速。(4)温湿度适宜:箱内温度以30~32℃为宜,水槽保持适量的水,以保证湿度。光疗期间4h测体温一次,光疗的病室室温应保持在20~25℃,过低可致箱温长时间达不到设置温度,过高可致箱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使患儿在箱内烦躁、哭闹,光疗不能继续进行。(5)指导家长:进箱前讲明光疗的注意事项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用黑布遮盖双眼及会阴部,不要在箱中换尿布,光疗期间按需哺乳,两次喂奶期间给患儿多饮水,出现皮疹、大便次数增多及墨绿色稀便均属正常现象,停止光疗后会自然消退,解除家长的思想顾虑。

1.3观察指标

研究过程中,详细记录两组患儿的血清胆红素变化情况,同时综合评价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果治疗之后患儿的临床症状表现完全消失,并且总胆红素水平恢复正常,则判定治疗效果为痊愈;如果治疗之后患儿的临床症状表现得到明显的改善,同时总胆红素水平有所下降,则判定治疗效果为显效;如果治疗之后患儿的症状表现和总胆红素水平均未得到改善,甚至患儿的病情进一步加重,则判定治疗效果为无效。

2结果

2.1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

治疗干预之后,观察组中仅有1例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被评定为无效,而对照组中有4例患儿的治疗效果被判定为无效。统计分析可得,观察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6.78%,对照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87.10%,观察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有效率远远高于对照组(P<0.05)。

2.2两组患儿血清胆红素改善情况

护理干预之前,观察组患儿与对照组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分别为(255.36±15.52)和(255.18±15.63),两组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对比无明显差异。护理干预之后,观察组患儿与对照组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变为(255.85±15.24)和(137.52±7.59)。经对比,观察组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由于新生儿的血脑屏障通透性较强,当新生患有高胆红素症后,胆红素易进入新生儿的神经系统,严重威胁患儿的生命健康。因此,对于新生儿进行早期治疗与护理干预,可降低胆红素的发生。在新生儿早期应给予充足的喂养可降低高胆红素的发生,此外,早期喂养可促进粪便中胆红素尽早的排泄。对于患儿治疗过程中,需重视早期的护理干预,对改善患儿预后尤为重要。对新生儿的家长及时进行健康宣教,积极的配合医生对患儿进行治疗与护理;对新生儿进行抚摸护理,态度应温柔,增加其亲密感,还可促进新生儿肠道激素的释放,避免加重病情;此外应指导母乳科学喂养,尽早进行吮吸,促进其排便。经过干预,结果显示,早期干预组患儿临床效果更佳,说明早期干预性护理有助于新生儿临床症状的消退,改善其预后。另外,虽然干预后24h内,两组总胆红素跟干预前无显著差异,但72h后,均显著低于干预前,且早期干预组降低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说明早期干预性护理有效促进了新生儿总胆红素水平的下降,提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早期干预性护理对策的实施,对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和降低总胆红素水平有益,促进患儿预后的改善,值得推广。究其原因,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患儿仅接受了常规临床护理,而观察组患儿则给予了早期干预护理措施。在新生儿期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早期干预护理工作中,通过对患儿家属实施的健康宣教和基础护理指导,不仅可以有效缓解患儿家属的焦虑状态,同时还可以方便临床治疗与护理工作的开展。在新生儿期高胆红素血症患儿早期干预护理中,借助对患儿实施的抚触护理,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与患儿之间的亲密感,在避免患儿哭闹对治疗效率产生影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通过分开执行输液治疗与光疗,可以有效降低治疗期间输液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对于减少并发症和保证临床护理服务质量有着积极的影响。早期干预护理作为一种新型的护理服务模式,将其用于新生儿期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临床治疗与护理中,其应用价值明显,并且本次研究结果也进一步验证了早期干预护理的应用效果。因此,应该在加深对早期干预护理模式认识的基础上,将其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实践工作中。

综上所述,在新生儿期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临床治疗与护理工作中,根据患儿病情发展的实际情况,给予患儿科学的早期干预护理,有利于在保证临床治疗有效率的同时,改善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对于促进患儿快速康复具有积极的作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柳秋菊.新生儿期高胆红素血症患儿3月龄神经行为评估结果分析[J/OL].中国儿童保健杂志:1-3[2019-01-21].

[2]徐?凯,雷军强.新生儿胆红素脑病发病机制及磁共振诊断的研究进展[J].中国CT和MRI杂志,2019,17(01):141-145.

[3]吴春萍.优质护理干预措施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蓝光治疗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36):2-3.

论文作者:陈寅蕾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7月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5

标签:;  ;  ;  ;  ;  ;  ;  ;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早期干预治疗及护理陈寅蕾论文_陈寅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